业界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汪明等: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主流媒体应扮演好“六个角色”,信息
2024-07-07 07:02:00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汪明等: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主流媒体应扮演好“六个角色”,信息

在全(quan)球气(qi)候变化以及快速城市(shi)化的背景下,极端灾害风险显(xian)著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quan)球大部分陆地地域(yu)的极端高温事件与强降(jiang)水事件的强度和(he)频率皆有所上升。有研(yan)究表明,全(quan)球平(ping)均气(qi)温每增加1℃,致使极端降(jiang)水强度增加约7%,而高海拔地区极端降(jiang)水强度将增加约15%。就(jiu)全(quan)国范围来看,未来我国几乎所有城市(shi)均面(mian)临更为极端的高温与降(jiang)雨事件。近些年来雨带的北移,导致我国北方(fang)内陆城市(shi)极端降(jiang)水的频次显(xian)著增加;与此同时,北方(fang)城市(shi)亦将进(jin)一步(bu)受到台风北移、移动路(lu)径变慢以及水汽含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城市(shi)内涝问题愈发凸显(xian)。

2023年7月,全(quan)球平(ping)均气(qi)温再度创历史新(xin)高,打破既有历史纪录。同月,我国南(nan)北方(fang)高温连成片状,北京等地超(chao)40℃,高温热浪持续席卷北方(fang),成为史上最热夏季。从1951年至(zhi)2020年,我国平(ping)均气(qi)温升温速率达0.26℃/10年,高于同期全(quan)球平(ping)均水平(ping)。从全(quan)国来看,1961年至(zhi)2018年累(lei)计暴雨(日降(jiang)水量≥50毫米)站日数呈递增态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quan)球变暖仍将持续,极端天气(qi)气(qi)候发生之频次与强度亦将进(jin)一步(bu)提升。研(yan)究显(xian)示,在未来气(qi)候变化情(qing)景下,我国50年一遇的极端降(jiang)雨重现期明显(xian)缩短。在全(quan)球平(ping)均升温2.0℃情(qing)景下,我国有97.6%的地级市(shi)50年一遇的强降(jiang)雨将缩短至(zhi)30年以内;有8.1%的地级市(shi)变化更为剧烈,50年一遇将缩短至(zhi)10年以内。与此同时,2024年处于厄尔尼诺周(zhou)期结束(shu)期,拉尼娜周(zhou)期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再现,西太(tai)平(ping)洋(yang)暖湿气(qi)流活动异常(chang),全(quan)球可能出(chu)现更多诸如干旱、洪水、热浪等极端天气(qi)事件,需予以高度重视,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极端灾害事件已然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重要风险。

新(xin)时代对新(xin)闻(wen)工作提出(chu)了更高要求,主流媒体在防灾减灾救灾中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yong),成为推进(jin)更高水平(ping)的灾害风险治理(li)能力和(he)更高质量的应急管(guan)理(li)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媒体应努力成为灾害风险预警的可靠“瞭(liao)望者(zhe)”

习近平(ping)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chu)“两个(ge)坚持、三(san)个(ge)转变”,强调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hou)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风险监测预警是“以防为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总书记要求的重要举措。《“十四(si)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提出(chu)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25年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ping)台基(ji)本建立,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共(gong)享、联合会商研(yan)判、预警响应联动等机制更加完善,灾害预警信息的集约性、精准性、时效性进(jin)一步(bu)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bu)公众(zhong)覆(fu)盖率达到90%。权威灾害预警信息是否能够及时传达,直接关系到每个(ge)人的安(an)全(quan)。

媒体需要与各相关部门、专业机构及一线人员紧密合作,建立可靠的信息收集获取渠道,确保能及时获取准确的灾害风险信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hai)是新(xin)媒体,都需要时刻保持敏锐(rui)的洞察力和(he)高度的责(ze)任感,利用(yong)好自身的传播优势,当好“瞭(liao)望者(zhe)”,将风险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广大民众(zhong),让人们能第一时间知晓潜在的风险隐患。同时,持续跟进(jin)灾害风险发展的趋势和(he)动态,及时更新(xin)预警信息,引导和(he)督促民众(zhong)理(li)解灾害风险预警信息的极端重要性,从容且理(li)性地做好防范和(he)应对准备(bei)。

二、媒体应努力成为受灾地区灾情(qing)的专业“信息员”

目前,我国已构建完成省、市(shi)、县(xian)、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达100余万人,主要承担灾情(qing)统计报送职责(ze),扮(ban)演着基(ji)层(ceng)灾情(qing)报送神经末梢的角色(se),将灾情(qing)险情(qing)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中枢”,为各级党委政府抢险救援救灾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cheng)。

当灾害发生时,全(quan)社会对于灾区灾情(qing)给予极大关注,情(qing)况一时不明,极易(yi)引发舆(yu)论热度,因此,媒体需要扮(ban)演另一种“信息员”的角色(se),第一时间深入受灾现场,通过实地拍摄、采访等方(fang)式,获取最真实、最直接、最直观的灾情(qing)状况,与当地政府部门、专业救援队伍、灾区民众(zhong)等保持紧密沟通,按照相关规定和(he)程序,及时全(quan)面(mian)地传达信息,让外界能够迅速了解灾区的真实情(qing)况,切实回(hui)应社会关注,掌握舆(yu)论的主动权。媒体所担当的“信息员”也必须是专业的,要确保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全(quan)面(mian)性、客观性,还(hai)要展现出(chu)报道内容的深度和(he)温度。每个(ge)灾区都有其不同特征,灾情(qing)有着各自特点,致灾成害的过程各不相同,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不一,媒体“信息员”需要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利用(yong)好专业知识和(he)专家资(zi)源(yuan),帮(bang)助百姓更好地理(li)解灾害、应对灾害和(he)防范次生衍生风险,对灾区灾情(qing)状况、救援行动、重建工作等进(jin)行全(quan)方(fang)位的信息跟踪报道。

▲ 2024年5月1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shi)桥西区瑞特幼(you)儿园,消(xiao)防救援人员为孩子们介绍(shao)消(xiao)防器材使用(yong)知识。第16个(ge)全(quan)国防灾减灾日前夕,各地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he)应急疏散演练(lian)等活动,增强人们防灾减灾和(he)避险意识,提高遇险防范自救能力 (新(xin)华社发 陈其保/摄)

▲ 2024年5月12日,在山东省临沂市(shi)人民广场,小志愿者(zhe)向市(shi)民演示心脏复(fu)苏急救技能。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ge)全(quan)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an)全(quan)、个(ge)个(ge)会应急——着力提升基(ji)层(ceng)防灾避险能力”。连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突出(chu)主题、广泛发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新(xin)华社发 许传宝/摄)

三(san)、媒体应努力成为灾区信息的直接“把关人”

灾害发生时,受灾地区社会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灾情(qing)时刻发生变化,灾区处于一种极其特殊的非(fei)常(chang)态。同时,由于全(quan)社会对灾区关注度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灾区内外部信息将在短时间大量充(chong)斥于互联网,不可避免地,恶意炒作者(zhe)有之,博取眼球者(zhe)有之,肆意宣泄者(zhe)有之,借机祸乱者(zhe)有之。

媒体通过报道灾害新(xin)闻(wen),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众(zhong)的关注点,影响着公众(zhong)的认知和(he)讨论焦点。因此,媒体应当担当灾区内外部信息的直接“把关人”角色(se)。作为直接“把关人”的媒体,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专业的态度去判断和(he)处理(li)每一条信息。把关的作用(yong)体现在四(si)个(ge)方(fang)面(mian):一是把关信息的真实性和(he)可靠性,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良意图的内容干扰正常(chang)工作;二是把关新(xin)闻(wen)报道的全(quan)面(mian)性,完整呈现灾区情(qing)况,让外界能了解灾区的真实需求和(he)各项工作进(jin)展;三(san)是把关信息中的潜在风险和(he)问题,对于可能引发争议或不良影响的信息,要提前进(jin)行审慎处理(li)和(he)风险防控;四(si)是把关新(xin)闻(wen)报道相关信息的一致性和(he)连贯性,避免主要观点的颠覆(fu)和(he)事件的反转,确保媒体灾害报道的严肃性和(he)权威性。

四(si)、媒体应努力成为正面(mian)传播的主动“引导者(zhe)”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ping)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和(he)应急管(guan)理(li)工作,对我国应急管(guan)理(li)体制进(jin)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推动我国应急管(guan)理(li)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jiu)、发生历史性变革。2013—2021年,全(quan)国年均因自然灾害死亡(wang)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较2000—2012年均值分别(bie)下降(jiang)87.2%、87.4%、61.7%。成绩得益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全(quan)面(mian)加强了城乡房屋和(he)基(ji)础设施的防灾能力建设,全(quan)面(mian)提升了各级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在灾害救助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在恢(hui)复(fu)重建中落实可持续发展理(li)念(nian)等。

媒体肩负(fu)着担当防灾减灾救灾信息正面(mian)传播主动引导者(zhe)的重要使命。一是要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防灾减灾救灾领域(yu)取得的重要成绩,特别(bie)是应急管(guan)理(li)体制改革所起到的作用(yong),引导民众(zhong)认识到党领导的应急管(guan)理(li)事业的巨大进(jin)步(bu)和(he)进(jin)展,树立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信心。二是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将各级党委、政府和(he)社会各类(lei)力量全(quan)力以赴开展应急救援救助和(he)恢(hui)复(fu)重建,保障(zhang)灾区人民生活的实际情(qing)况和(he)进(jin)展等关键信息传达给公众(zhong),增强全(quan)社会抗击灾害、共(gong)克时艰的信心。三(san)是善于挖掘和(he)弘扬(yang)正能量,积极发现并大力宣扬(yang)那些参与抗灾救灾、坚守岗位服(fu)务他人的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讲述(shu)他们的故(gu)事,激发人们的同理(li)心和(he)责(ze)任感,营造(zao)积极向上的舆(yu)论氛(fen)围。四(si)是传递温暖和(he)力量,特别(bie)需要关注受灾群众(zhong)的心理(li)和(he)情(qing)感需求,讲述(shu)他们的团(tuan)结与坚韧,通过感人的故(gu)事和(he)画面(mian),唤起社会各界的同情(qing)心和(he)援助之手,促进(jin)应急救援救助和(he)恢(hui)复(fu)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 2024年6月26日,长沙北辰三(san)角洲沿岸观光平(ping)台被江水淹没。受持续降(jiang)雨影响,6月26日3时30分,湘(xiang)江2024年第3号(hao)洪水形成,两岸防汛压力持续增加。湘(xiang)江长沙段水位持续上涨(zhang),26日13时32分,湘(xiang)江长沙水文站水位达36.75米,超(chao)警戒水位0.75米。湖南(nan)省水文水资(zi)源(yuan)勘测中心发布(bu)通告,提醒沿河有关单(dan)位及公众(zhong)加强防范,注意避险(新(xin)华社记者(zhe) 陈泽国/摄)

五、媒体应努力成为灾区重建信心的持续“构建者(zhe)”

灾区恢(hui)复(fu)重建是灾害风险治理(li)闭环中的重要环节。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提出(chu)“重建得更好”的理(li)念(nian),旨在强调通过恢(hui)复(fu)重建,使得国家和(he)地方(fang)具备(bei)更高的抗灾能力和(he)韧性水平(ping),使得生活、环境和(he)生产(chan)条件得到进(jin)一步(bu)改善,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li)念(nian)的重要体现。

媒体往往在灾害发生时对灾区关注度高,随着救灾工作结束(shu),媒体和(he)社会的关注度会显(xian)著降(jiang)低,然而,灾区恢(hui)复(fu)重建的质量与灾区民众(zhong)的生产(chan)生活密切相关。媒体应担当至(zhi)关重要的灾区恢(hui)复(fu)重建信心的持续构建者(zhe)角色(se),强化新(xin)闻(wen)的建设性实践。媒体不仅要报道“问题”,还(hai)要研(yan)究和(he)报道解决问题的“办(ban)法”,为灾区恢(hui)复(fu)重建提供解决方(fang)案、促进(jin)积极对话和(he)增进(jin)社会福祉而努力。媒体在这方(fang)面(mian)可以发挥更为积极和(he)重要的作用(yong)。一是媒体通过报道灾后(hou)恢(hui)复(fu)和(he)重建的故(gu)事,用(yong)积极态度和(he)话语鼓励受灾群众(zhong),帮(bang)助他们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和(he)勇气(qi),激励受灾社区和(he)个(ge)体重拾信心,积极参与重建工作。二是成为灾区重建的长期见证者(zhe)和(he)推动者(zhe),媒体持续关注灾区恢(hui)复(fu)重建的各个(ge)阶段和(he)地区,通过深入报道,让人们看到从基(ji)础设施修复(fu)到房屋重建的进(jin)展,从生产(chan)的恢(hui)复(fu)到生活秩序的重新(xin)建立,全(quan)面(mian)展现灾区积极向上的变化,让公众(zhong)切实感受到重建的力量和(he)希望。三(san)是成为灾区与外界的沟通桥梁,持续传达灾区对于资(zi)源(yuan)、技术、人才等方(fang)面(mian)的需求,推动凝聚社会力量,聚集更多的支持和(he)帮(bang)助。同时,将全(quan)社会的支援和(he)关切传递到灾区,让灾区民众(zhong)进(jin)一步(bu)坚定重建的信心。

六、媒体应努力成为公众(zhong)防范风险的身边(bian)“辅导员”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ge)全(quan)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an)全(quan)、个(ge)个(ge)会应急——着力提升基(ji)层(ceng)防灾避险能力”。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全(quan)面(mian)提升全(quan)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he)能力至(zhi)关重要。然而,必须认识到我国居民防范灾害风险的意识依旧薄弱(ruo),家庭减灾能力依然较低。例如,一些居民对洪水危(wei)险性认识不足,在收到预警或转移通知后(hou)仍处于观望状态,错失避灾时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部分居民缺乏防灾救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减灾备(bei)灾物(wu)资(zi)准备(bei)欠缺,部分居民家中往往缺少必要的应急物(wu)资(zi)。据(ju)调查显(xian)示,北京市(shi)居民平(ping)均方(fang)便(bian)食(shi)物(wu)储量仅能维持2.0至(zhi)2.4天,饮用(yong)水储量仅可维持1.9至(zhi)2.3天,而日本家庭物(wu)资(zi)储备(bei)量为3至(zhi)7天。

□ 2020年11月22日,作为国务院第一次全(quan)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ban)公室(shi)评估(gu)组组长,汪明(左二)在北京师范大学和(he)同事们讨论相关的制图技术 (作者(zhe)供图)

媒体在提升公众(zhong)防范灾害风险意识和(he)能力方(fang)面(mian)能够发挥巨大作用(yong)。公众(zhong)对于高质量的科普有着极大的需求,特别(bie)是在与公众(zhong)切身相关的灾害风险防范和(he)应急能力方(fang)面(mian),既对媒体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he)准确性有要求,又对其实用(yong)性和(he)可操作性有要求,因此,媒体应当成为公众(zhong)防范风险的身边(bian)“辅导员”。媒体应积极开展既有深度又通俗易(yi)懂的灾害风险知识普及,向公众(zhong)讲解不同类(lei)型灾害的特点、形成机制、可能造(zao)成的危(wei)害等,让复(fu)杂的知识变得易(yi)于理(li)解和(he)生动有趣。媒体应关注公众(zhong)防范风险和(he)应对灾害能力的养成,深入报道以往灾害事件中的经验教训,让公众(zhong)从真实发生的案例中汲取智慧,明白(bai)在灾害来临时该如何正确应对,避免重蹈覆(fu)辙。媒体应不断创新(xin)宣传方(fang)式,用(yong)好新(xin)技术,让公众(zhong)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切实由知识辅导转变为意识和(he)能力辅导,真正做到“人人讲安(an)全(quan)、个(ge)个(ge)会应急”。(作者(zhe)汪明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chang)委、副校(xiao)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刘凯(kai)系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an)全(quan)与应急管(guan)理(li)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刊(kan)登(deng)于《中国记者(zhe)》2024年第7期

原标题|《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主流媒体大有可为》

新(xin)媒体编辑|刘益帆(实习)

发布(bu)于:北京市(shi)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