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123409鬼谷子玄机资料网-知识带来力量,也带来煎熬人心的虚荣,许知远,泰戈尔,游记
2024-06-03 03:30:12
123409鬼谷子玄机资料网-知识带来力量,也带来煎熬人心的虚荣,许知远,泰戈尔,游记

◎云也(ye)退

“在吉原一家居酒屋(wu),我第一次感(gan)到少许焦虑。”“决定前往横(heng)滨时,我感(gan)到一丝兴奋”。“走出浅草地铁站,我有(you)一丝恍惚”。“透明的塑料帘,隔在我与石川小姐之间”。“曼德尔(er)施塔姆的名言。我忘了它的出处,大约(yue)总是20世纪(ji)初的圣彼得堡……”

对(dui)陈年往事的搅动

把许知远的每篇(pian)游记的开头一句话(hua)连起来,就可以看到,当一个作者进入(ru)一个地点的时候,他只需用一句带“我”字的话(hua),就可以宣布自己的权力。“我”的心情,我的生理状态——一丝兴奋,一丝恍惚,记得什么,忘了什么,我醒着,我睡(shui)着了——就是作者在这个地名下题写(xie)的“到此一游”。

“我在枯黄的草坪上睡(shui)着了,对(dui)着楼(lou)前那座(zuo)铜像。”这是又一篇(pian)游记开头中的话(hua),写(xie)的是在印度,加尔(er)各答等地。然(ran)后顺着铜像讲:“那是俄国人在1963年赠送的,为(wei)了纪(ji)念泰戈尔(er)对(dui)两国友谊的贡献。1930年,泰戈尔(er)曾访(fang)问苏联(lian),那是斯(si)大林(lin)统治的黄金(jin)时代。很多杰出人物赞(zan)扬这场伟大的实验,泰戈尔(er)也(ye)是如此。”接下来就引用泰戈尔(er)给儿子的信,信中说:“我在这里(li)所(suo)看到的一切,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讲完了泰戈尔(er)在给儿子的信中对(dui)苏联(lian)的评价,许知远回到他刚刚睡(shui)醒的当下:“乌鸦不理会陈年往事,它们照样站在铜像的头顶。”

一场“我”对(dui)陈年往事的搅动就这样完成了。这些陈年往事发生在其他国度,发生在“我”之前的时代的一些心灵和行动之中,关系到诸多与“我”无关的运作和手段。但“我”为(wei)何(he)对(dui)此那么热心?到底(di)它们哪点真正打动“我”?这是我最想(xiang)提问一位游记作者的问题。他回答了,因(yin)为(wei)紧接着他就说到V.S.奈保(bao)尔(er)。

对(dui)印度而(er)言,泰戈尔(er)是过去时,当年,西方人借由他来认识印度;奈保(bao)尔(er)则是现(xian)在时,写(xie)了一些讲印度的书,印度人借由他来把自己“推”给西方,也(ye)推给了热心求知的中国读者。许知远说,奈保(bao)尔(er)笔下的印度是一个“失败的国家,断裂的文明”,他屏息凝(ning)神、鞭辟入(ru)里(li)地接受了这个版本的印度。许知远说,他和奈保(bao)尔(er),他们哥俩都是受伤的文明的后代:

“奈保(bao)尔(er)深深地打动了我。可能是他的冷静,更可能是他执着的自我追寻。在他描述的印度里(li),我分明看到了我自己。我们都是受伤的文明的后代,都在为(wei)自己在现(xian)代世界中的虚荣和自尊苦苦挣扎,都在急于打破同胞们自我蒙蔽的幻想(xiang)。”

在虚荣心和责任感(gan)之间挣扎

这都是真心话(hua)。写(xie)作者本来就把自己放(fang)在一个中心,他必须免于最低限度的自我怀疑(“我有(you)什么资格书写(xie)?”)。为(wei)此,对(dui)自身的感(gan)动和虚荣保(bao)持戒备,就是一种必要(yao)的,甚至宝贵的写(xie)作德行。一位游记作者,如果他要(yao)像把蓝莓干嵌入(ru)布丁那样,把“我”嵌入(ru)一段段往日的故事、一页页旧年文本之中,那他怎能无视自己这么做的虚荣,怎能不疑心,自己很可能正在像那句法国谚语所(suo)说的,把自己凭空垫高,放(fang)到一个雕像的底(di)座(zuo)上呢?

跟(gen)随许知远在虚荣心和责任感(gan)之间挣扎,是可以体会一个知识分子在当今的不易的。世上已有(you)这么多被美好文字所(suo)记录下的苦难,已有(you)这么多出色的思想(xiang)者和作者,用说不清是真诚还是虚伪、是遭(zao)受还是享受的态度,承担并使用各自的名声。知识分子身外,是一众无生命(ming)的地点、空间及其中的芸芸众生,而(er)言论思想(xiang)在他手中的书刊里(li)闪耀——内外之间的组合、对(dui)比,有(you)时是讽刺性的,有(you)时则和光同尘。《从上海到西安》一文中,我们照例在机场里(li)发现(xian)了我们熟悉的许知远:他手持《新闻周刊》,念新加坡政府智(zhi)囊马凯硕的文章(zhang),然(ran)后照例从一个很大的角度去吞吐文章(zhang)的内容(rong):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全球化,缓缓颠簸的历史(shi)天平,亚洲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在他的头顶,是浦(pu)东(dong)机场高高顶棚上垂下的蓝色吊柱。和光同尘,就在此刻。

知识不仅带来力量,更带来煎熬内心的虚荣;阅读的兴趣、思维的习性,会培养(yang)出相应(ying)的自我感(gan)觉;揣着大命(ming)题的人总能感(gan)受到大命(ming)题,并且,就像下意识地点一杯朝日啤(pi)酒和煎饺一样(肯定是“下意识”的,走进日本料理店总不能点羊蝎子吧),在一个个刷满情绪色彩(cai)的往日年代的车位上,下意识地放(fang)上写(xie)有(you)自己名字和车号(hao)的占位牌。泰戈尔(er)的一封家信,就涉及世界历史(shi)的走向(泰戈尔(er)放(fang)贷或(huo)育儿的事情他就不容(rong)易关心到);像永井荷风一样走在隅田(tian)川,就会感(gan)到自己在抵御(yu)时代的洪流,在背离千万众人的去向。在檀香山找不到一个停车场,就会想(xiang)到“历史(shi)本不该是一个停车场,它该是多维度的车道,过去、现(xian)在与未来,从来都交织于一处”。

知识分子的自负(fu)与扭捏

不管站在哪里(li)开始阅读并着手想(xiang)象,他就站在“过去、现(xian)在与未来”的交织点上了。一丝焦虑、兴奋和悸(ji)动,撩拨着厚厚积累下的文化和历史(shi)。知识分子理应(ying)对(dui)这种力量心怀自负(fu),并号(hao)召众人都来注意“我”此刻的情绪,“我”书写(xie)的此刻,历史(shi)与我的身段形成一个意味深长的角度。海因(yin)里(li)希(xi)·海涅写(xie)过《哈尔(er)茨山游记》,写(xie)嗨了的时候爆出一句话(hua):“我疲惫时像一条狗,我睡(shui)着了像一尊神。”许知远在他的绍兴游记里(li)表达了同样放(fang)诞的自我:我不去鲁(lu)迅(xun)故居了,“不去又何(he)妨,院内那些野草早已不野了,赤练蛇的传说恐怕(pa)也(ye)早已被游人惊吓走了吧。”

在这三本游记集中,《无根(gen)的丹青(qing)》一文最不像游记,主要(yao)是在讲与陈丹青(qing)的对(dui)谈如何(he)困难。这时,许知远是十分可爱的。这篇(pian)文章(zhang)里(li),出现(xian)了最多的不确(que)定:他不确(que)定陈丹青(qing)是不是过于设防(fang),不肯说出更深的东(dong)西,让他只能像一头围着狡(jiao)兔的洞(dong)穴打转转的狼一样,用复述陈氏的过往经历来勉强揣测其内心世界,并不停地想(xiang)起鲁(lu)迅(xun),想(xiang)起约(yue)翰·罗斯(si)金(jin),想(xiang)起我们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变迁;他不确(que)定自己问的问题是否有(you)趣;他甚至狠狠心表示,交流不畅的根(gen)源很可能是“因(yin)为(wei)我不懂艺术”,又狠狠心表示,他不知道作为(wei)画家的陈丹青(qing)生命(ming)是否已结束……这句话(hua)太像诅咒(zhou),像在出祁山的末期,诸葛亮面对(dui)按兵不动的司马懿(yi)使出的最后一招激将。然(ran)后,他又给对(dui)手一个台阶,也(ye)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他承认:陈丹青(qing)或(huo)许并不在意历史(shi)怎么记住他——以及,访(fang)谈本身就是不必要(yao)的。

一无所(suo)获的人也(ye)可以拍几张照片,记录自己的一无所(suo)获。这篇(pian)文章(zhang),像书中的其他文章(zhang)一样,都有(you)着讨(tao)人喜爱的真实性情,反映(ying)着一个作者在真实的自我和表露在外的自我之间扭捏不安的较量。读者永远可以各取所(suo)需。想(xiang)要(yao)了解(jie)大命(ming)题的人,比如想(xiang)了解(jie)大众传媒的世界性发展,了解(jie)特朗普致使美国发生了怎样的断裂,了解(jie)精英文化在文旅的发达中遭(zao)到怎样的荼毒——都可以收获众多。而(er)对(dui)此无感(gan)的人,起码也(ye)能加深对(dui)一位作者、一位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印象。

如若(ruo)要(yao)用一个涵括(kuo)了许知远的“我们”来谈心得,我想(xiang)说,我们都是精赤条条的伪装者,我们敲打出的文字,本身就是用于招徕关注的我们赤身裸体的样子;我们假装无意于背负(fu)什么名声,并在重申人文情怀和人文主义的责任时忍住不喘粗气。倘若(ruo)历史(shi)不是停车场,而(er)是多维的车道,那么在找不到一个居酒屋(wu)时,就不妨想(xiang)到世界本不该是一个居酒屋(wu),而(er)是居酒屋(wu)外的车站,行走着男的、女的、活着的和死去了的酒徒。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