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六个数复式四中四有多少组-王世襄诞辰110周年:他是收藏家,更是生活家,研究,畅老,先生
2024-06-04 02:47:58
六个数复式四中四有多少组-王世襄诞辰110周年:他是收藏家,更是生活家,研究,畅老,先生

他是学问家(jia):《明式家(jia)具研究(jiu)》为中国古典(dian)家(jia)具研究(jiu)奠定学术基础,编年体漆器图录《中国古代漆器》与《髹饰录解说》被誉为漆器研究(jiu)“双璧”。

他是收藏家(jia):家(jia)具、铜(tong)炉、雕刻、漆器、书画、典(dian)籍、古琴、葫芦、鸽哨……上(shang)至文人雅玩,下含市井小(xiao)民善好(hao)赏鉴的器具玩物,无一不藏,且著书立说为鉴赏者(zhe)打开一个充满情趣与意(yi)味的世界(jie)。

他更是生活家(jia):爱吃懂吃、烧(shao)得一手好(hao)菜,酒楼名厨(chu)视(shi)他为知音。自小(xiao)摔跤、放(fang)鹰、遛狗(gou)、猎獾,种葫芦、养蟋蟀、玩鸽子、逗鸣虫……玩得广泛,玩得执着,为玩不惜费时耗力爬梳古今文献、遍访师友,最终把玩做成了学问。

启(qi)功先生称其“玩物不丧志(zhi)”、黄苗子先生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he)狠劲”;杨(yang)乃济先生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nan)又北,也(ye)土(tu)也(ye)洋”;张中行先生感(gan)叹“唯天为大,竟能(neng)生出这样(yang)的奇才”。他便是王世襄(1914-2009)。这个名字,对(dui)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jiu)者(zhe)和(he)爱好(hao)者(zhe)来说,意(yi)味着一段传奇。

6月2日,“奇人奇书——纪念王世襄诞辰110周年”座谈会(hui)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文化学者(zhe)赵珩(hang)、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古典(dian)家(jia)具专家(jia)田家(jia)青、中国嘉德拍卖总裁胡妍妍与众(zhong)多文化爱好(hao)者(zhe)与学者(zhe)齐聚一堂,共话这位“大玩家(jia)”的多重(zhong)身份。活动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主持。

活动海报

活动开场

生活·读(du)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zhi)军在致辞时回忆(yi)说,三联书店自1989年开始出版王世襄的著作,先后推出《北京鸽哨》、《锦(jin)灰堆》系列(lie)、《自珍(zhen)集》、《明式家(jia)具研究(jiu)》《中国金鱼文化》等作品。“先生平生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明式家(jia)具研究(jiu),《明式家(jia)具研究(jiu)》一书出版后,朱家(jia)溍先生称其是‘一部划时代的专著’,不仅填补了我国工艺史上(shang)一段长时间的空白,同时更为收藏家(jia)和(he)研究(jiu)者(zhe)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这本书曾荣获(huo)第(di)二(er)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至今销(xiao)售逾15万册。”

《锦(jin)灰堆》,1999年

“在《自珍(zhen)集》的序言中,王世襄先生曾对(dui)自己的研究(jiu)旨趣和(he)目标(biao)有过一段很重(zhong)要的叙述。他说自己收集、研究(jiu)文物之目的,‘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cha)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hui)心,使上(shang)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jiu)与发展(zhan)’。我想,正是这种文化责任(ren)感(gan),使他的著作超越了个人与时代,也(ye)使我们每一次想起他、纪念他,每一次阅读(du)他的著作时,都满怀感(gan)动与敬意(yi)。”宋志(zhi)军说。

宋志(zhi)军

“钟爱木器家(jia)具,正是他深情真气之所在”

“王畅安(an)先生(王世襄,字畅安(an))是我的长辈(bei),因此我不能(neng)直呼其名,希(xi)望大家(jia)原谅。”赵珩(hang)在发言时回忆(yi)说,自己在八岁(sui)时便同王世襄有过一面之缘。“那是1956年,在后门桥(地(di)安(an)门)附近的一家(jia)古玩家(jia)具店。当时,祖母带着我去挑家(jia)具,祖母看中了一件明代的黄花梨柜子。这种柜子叫(jiao)‘城门柜’(明清时期的城门是圆的),还有个俗称叫(jiao)‘气死猫’(一种放(fang)在厨(chu)房用来储存食物的窗棂状橱柜,能(neng)使猫看到橱柜里的食物却吃不到,故此得名)。”

《王世襄集》,2012年

“这件柜子当时索价80元。祖母还跟(gen)人家(jia)划价,可店家(jia)分文不让(rang)。不成想,畅老也(ye)在现场,他晚到了一步,就看着我的祖母跟(gen)人讨价还价。这点上(shang)他极守规矩,古玩行讲究(jiu)先来后到,不能(neng)人家(jia)出价80,他出100截胡,只能(neng)等。这件事还是他事后跟(gen)我说的,他说老太太真厉害,不但80元买下来了,还饶了两样(yang)东西。一把木凳,我小(xiao)时候拿它写作业;另一件是描(miao)金漆盒,我小(xiao)时候拿来装小(xiao)人书,能(neng)装一百多本。”

王世襄纪念本三种,2019年

1985年夏末,赵珩(hang)已经在出版社工作。因为要为《收藏家(jia)》杂志(zhi)约稿,他特地(di)前往东城南(nan)小(xiao)街芳嘉园15号院的老宅拜访王世襄。“畅老最初接待我是在他北房东侧的厨(chu)房之中,屋里异常杂乱,光线幽(you)暗。我的初衷是向他约稿,后来说起家(jia)世和(he)我的父亲,畅老自然亲切了许多。尤其是畅老说到硬(ying)木家(jia)具,更是兴(xing)奋,只是我对(dui)此道纯属(shu)外行,后来他突然问到了那件‘气死猫’,不知现在还在不在?我说那是我祖母买的,其实只是四框是明代的,两扇(shan)门儿是清代后配的,那柜子仍(reng)在我家(jia)使用。这时他的眼睛就开始放(fang)光了,可话在不经意(yi)间,我也(ye)没有十分在意(yi)。那日聊(liao)了许久,出门时蓦然回首,厨(chu)房门首贴了张白纸,赫然写着,‘奉(feng)上(shang)级指示,本人概不为人鉴定文物’。”

不期然那次重(zhong)逢不久,仅仅隔了一个星期,大清早王世襄就敲响了赵珩(hang)的房门,用一台135海鸥照相机为这件“气死猫”拍照留存。“张宗子曾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ye);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ye)。畅老一生钟爱木器家(jia)具,执著如此,正是他深情真气之所在。”赵珩(hang)说。

王世襄作品照片

赵珩(hang)回忆(yi)说,两家(jia)恢复走动后,自己常去拜访王世襄和(he)袁荃(chuo)猷夫妇(fu)。“后来他们搬到迪阳公寓,每次拜别,两位老人都送我到电梯门口,这已经是极高的礼遇了。记得一次拜访,突然来了七八个穿着扎腿棉裤的河(he)北农民,背着几麻袋鸽哨和(he)匏器葫芦。那时畅老已经80多岁(sui)了,兴(xing)奋得不得了,平时找他的人很多,从没看到他那么(me)热情,一瞬间就好(hao)似(si)返老还童了一样(yang)。虽(sui)然我被甩在了一边(bian),但真为畅老高兴(xing),他脸上(shang)的那种神色我至今挥之不去。他是非常天真、非常本色的人,遇到了自己喜爱的物事完全到了浑(hun)然忘我的境界(jie),极为专注。”

人间烟火(huo),大俗大雅。王世襄作为京城老饕亦是名满天下,就此赵珩(hang)则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fa)。“畅老常常跟(gen)我提起上(shang)世纪50年代‘俄国老太太’的西餐(can),尤其那摆满餐(can)桌的各(ge)种俄式小(xiao)吃,每谈及此,他总会(hui)眉飞色舞。至于说畅老多么(me)会(hui)烧(shao)菜,传得神乎其神,这就有点夸(kua)张了。其实畅老和(he)汪曾祺先生一样(yang),都是吃主儿。他们很懂吃,也(ye)能(neng)实际下厨(chu)做几样(yang),但有很多都是夸(kua)张的,不能(neng)完全看后人描(miao)述。口腹之欲人皆有之,在他们并不是特别刻意(yi)。比如那道焖烧(shao)大葱,我后来问过王敦煌(王世襄之子),他就说都是瞎扯(che),不过是老先生现抓挠(北京话,比喻无计划无条理地(di)做事)的。”

“著述讲求科学,待人朴厚热忱”

“先生对(dui)文物的深切认(ren)知与整体把握,后人无法(fa)企及。”尚刚在发言时,回忆(yi)了王世襄在治学著述上(shang)的严谨(jin)与待人接物的周到。

尚刚

“王先生特别博雅,对(dui)古代家(jia)具、漆器、绘(hui)画、铜(tong)佛、匏器都很有研究(jiu),都有重(zhong)大的贡(gong)献,其中成就最高的我认(ren)为是两种,一是明代家(jia)具,一是漆器,这两项研究(jiu)都反映了他的著作富含的科学精神。家(jia)具方面的代表作是《明式家(jia)具研究(jiu)》,漆器方面的代表作是《髹饰录解说》。但好(hao)多人都没有提到,他这两本书的后面都有索引(yin)。先生早年在燕京大学接受西式教育,做索引(yin)正体现了他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索引(yin)是对(dui)于研究(jiu)者(zhe)来说特别有用,方便检索,有益于研究(jiu)。可现在的图书出版里没有索引(yin)似(si)乎成了不大不小(xiao)、又疼又痒的通病。”

《明式家(jia)具研究(jiu)》,2006年

《明式家(jia)具研究(jiu)》内文

《明式家(jia)具研究(jiu)》内文

“四十年前的考古学很少关注明清,王先生研究(jiu)的对(dui)象大多属(shu)于明清,所以多数著作没办法(fa)引(yin)用考古学成果。但漆器特殊,有大批考古发现。先生对(dui)于早期漆器的研究(jiu),主要的实物依据是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甄(zhen)选出来的古代漆器典(dian)型。当下文物学家(jia)关注考古学已经不稀奇了,文物学的讨论参证考古资料是常见(jian)的事情,但在当时是极其少见(jian)的。先生写书的时代很多人还是依照传世文物的循环论证,但他已经依据了最可靠的考古资料,显示出先生见(jian)识的深远和(he)方法(fa)的科学。”

王世襄作品

提到王世襄待人的朴厚热忱,尚刚也(ye)回忆(yi)了一段往事:上(shang)世纪90年代《明式家(jia)具研究(jiu)》出版后,一本书售价480元。“这相当于当时我两三个月的工资。我向先生抱怨书太贵了,想看的人根本买不起。当时也(ye)是话赶话,没一会(hui)儿就转到了别的话题,不成想几天后,先生专门来我家(jia)送了一本,扉(fei)页上(shang)还写着‘尚刚同志(zhi)惠存王世襄持赠’。以后王先生每有新书出版,都是打电话或者(zhe)请他夫人袁先生打电话让(rang)我去领书。”

少说多干,“干到极致才能(neng)说是‘玩家(jia)’”

古典(dian)家(jia)具专家(jia)田家(jia)青是王世襄的入室弟子,座谈会(hui)上(shang)他结合视(shi)频回忆(yi)了同老师间的过往。“先生给了我很多教诲,总结为一句就是‘少说多干’,这也(ye)是我第(di)一次出席(xi)公众(zhong)场合。”

田家(jia)青

田家(jia)青在发言中提及了王世襄著述出版的一桩憾事,便是90年代初内地(di)某出版社出版的《竹刻》。竹刻艺术之于王世襄实乃“家(jia)学”,他的二(er)舅金东溪是嘉定竹刻一派的高手,四舅金西厓更是一生钟情于留青竹刻艺术,被后人誉为“二(er)十世纪最杰出的竹刻艺术家(jia)”和(he)“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竹刻理论家(jia)”。王世襄曾撰文细(xi)述:“幼年立几案(an)旁,观诸舅父作画刻竹,情景犹历历在目也(ye)。”此种朝夕熏陶,也(ye)为王世襄之后走上(shang)竹刻的收藏和(he)研究(jiu)做好(hao)了预设,贯穿了他浪漫远阔的一生。

“中国传统艺术中大家(jia)比较熟悉(xi)的是瓷器、书画、玉器等,说到以刀(dao)代笔留青的竹刻艺术,了解的人并不太多。先生年轻时就花了很多时间收集资料、整理研究(jiu),非常认(ren)真地(di)写了一本既是普及性的也(ye)是学术性的著作《竹刻》,最后一版送给出版社是他手抄的正楷手稿。可1992年出版后,没想到艺术质量非常差,以至于他觉得在上(shang)面题跋、签名都有点丢人,他在每本书里夹了一张字条作为书铭。书铭诗曰:交稿长达七载,好(hao)话说了万千。两脚跑出老茧,双眸(mou)真的望穿。竖版改成横板,题辞页页倒颠。纸暗文如蚁体,墨迷图似(si)雾山。印得这般模样(yang),赠君使我汗颜。不料出版厂(chang)社,心中竟自泰然。先生后来又在中国台湾出了一版,印刷(shua)非常漂亮,他毕生都在极力推动竹器的研究(jiu)和(he)传承(cheng),也(ye)推过多位新人,在他看来年轻人有天赋,但差在综合修养和(he)艺术品位。”

对(dui)于老师“玩家(jia)”的称号,田家(jia)青表示不以为然。“一个人能(neng)成事,绝非像(xiang)他自己说的就是靠‘玩’出来。其实‘玩家(jia)’也(ye)不是他自己说的,别人提出,他自己也(ye)很宽容,人家(jia)说什么(me)就是什么(me)吧。按我的理解,这个‘玩’字是你干什么(me)干到头,干到极致才能(neng)说是‘玩’。”而说到“玩家(jia)”,就不得不提王世襄烧(shao)菜的手艺,在田家(jia)青看来,格调和(he)品位总能(neng)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莫过于烧(shao)饭做菜。

“早先在海外收藏圈就有一句话,吃不到王世襄的焖葱死不瞑目。其实先生做菜,就是用最普通、最便宜(yi)的原料做大众(zhong)菜,关键在于有绝招,核心是掌握火(huo)候。不管多忙,先生总要自己抽(chou)时间下厨(chu)做些家(jia)常菜,一定不放(fang)味精,味道绝好(hao)在于各(ge)种细(xi)节的处理,这也(ye)变(bian)成了他的一个生活乐(le)趣。他在烧(shao)菜时极为细(xi)致、精益求精,不怕费时间,但他在家(jia)里吃饭时速度相当快,有时候就跟(gen)往肚子里倒一样(yang)。因为他的脑(nao)袋不定,想到什么(me)就想去干了,往往我们刚吃了两口,他就站起来漱漱口走了。夫人袁荃(chuo)猷老师经常打趣,你瞧又没人跟(gen)他抢(qiang)?!其实先生在外面吃饭挺斯文的,家(jia)里吃饭就想快点吃完去干活。”田家(jia)青说。

藏品聚散,“他的贡(gong)献在于留下了丰赡的资料”

2003年秋拍,中国嘉德举行“俪(li)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chuo)猷珍(zhen)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hui)。因为拍品皆为王世襄夫妇(fu)六十载所藏珍(zhen)贵文物,所以这场拍卖非常成功,现场人山人海,拍品成交率100%。其中一把古琴拍价891万元,为本场最高,也(ye)是当时古琴拍卖的世界(jie)纪录,那就是唐“大圣(sheng)遗音”伏(fu)羲式琴。

王世襄、袁荃(chuo)猷夫妇(fu) 摄于2002年

8年后的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又举办“俪(li)松最珍(zhen)——唐琴‘大圣(sheng)遗音’”专场,这一次,这一张古琴构成了整个专场。最终,“大圣(sheng)遗音”成交价1.15亿元,成为继2010年北京保利(li)秋拍的宋琴“松石间意(yi)”之后,拍场上(shang)出现的第(di)二(er)张亿元古琴。

胡妍妍

座谈会(hui)上(shang)回忆(yi)起这段往事,见(jian)证中国拍卖行业三十年发展(zhan)变(bian)化的胡妍妍认(ren)为收藏属(shu)于个人爱好(hao),“但是往深里、大里说实际上(shang)是文化传承(cheng)。真正的收藏家(jia)不是去血拼价钱,而是出于骨子里的热爱。王世襄先生给所有的藏家(jia)后辈(bei)树立了榜样(yang)。袁荃(chuo)猷也(ye)有一句话,‘物之留去不计于其价值,而在于最终它能(neng)否有一个圆满的最终归宿。’王先生拿出一件东西拍卖,他会(hui)把自己这辈(bei)子倾注心血的东西好(hao)在哪里、妙(miao)在哪里、珍(zhen)贵在哪里和(he)盘托出,这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cheng),也(ye)是后人无法(fa)企及的高度。”

关于收藏,赵珩(hang)补充道:“藏品,永远不会(hui)为一家(jia)一姓一人所永远占有。不要说传流后世,很多藏家(jia)在世的时候(藏品)就有聚有散。畅安(an)先生经手、收藏过很多东西,他贡(gong)献在于为这些藏品留下了丰赡的资料。这些资料不是一家(jia)一姓所有,是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国家(jia)留下的,这才是他作为收藏家(jia)最可贵的一点。”

图/三联书店提供

发布于:上(shang)海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