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主体性,中华民族,习近平
2024-05-15 05:55:51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主体性,中华民族,习近平

文化哲学以哲学思维对文化的生发机理、发展历程、发展样(yang)态、发展规律等作出认(ren)识论和(he)方(fang)法论层面的分析和(he)把握。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jiu)阐释,以这一重要思想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为引(yin)领,构建(jian)学术研究(jiu)范式(shi),推进知识话语创(chuang)新,是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的重要任务。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tao)。

——编者

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引(yin)领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构建(jian)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ke)学)

郭建(jian)宁

核心阅读

文化主体性集中体现人(ren)在文化活动中的自觉意识和(he)自主立场。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需要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引(yin)领,以“两个结合”为研究(jiu)路(lu)径和(he)方(fang)法论指导,为建(jian)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ti)供哲学智慧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zhu)、行得远,要有引(yin)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哲学主要以哲学思维对文化的生发机理、发展历程、发展样(yang)态、发展规律等作出认(ren)识论和(he)方(fang)法论层面的分析和(he)把握。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jiu)阐释,不(bu)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的重要方(fang)向和(he)重点(dian)任务。

深刻理解文化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和(he)重要价值

文化主体性集中体现人(ren)在文化活动中的自觉意识和(he)自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gong)产党就有了引(yin)领时代的强大(da)文化力量(liang),中华民族和(he)中国人(ren)民就有了国家认(ren)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he)世(shi)界其他文明交(jiao)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特征,阐明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价值,为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提(ti)供了方(fang)向指引(yin)。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biao)现形(xing)式(shi),是作为主体的人(ren)在文化活动中的自主性和(he)自觉性。具有文化主体性,就能形(xing)成对自身文化自觉的、理性的认(ren)知,在世(shi)界文化激荡(dang)中坚守自身文化属性、立场,进而在文化意义层面形(xing)成坚定的自我意识。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需要从(cong)认(ren)识论上深入研究(jiu)文化意义层面自我意识的内涵、外延(yan)及(ji)具体表(biao)现形(xing)式(shi),努力阐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坚定文化意义上自我意识的因果作用机理,为增(zeng)强做中国人(ren)的志(zhi)气、骨气、底(di)气提(ti)供方(fang)法论支持。

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坚定文化自信,前提(ti)是要形(xing)成鲜明的文化自知、强烈的文化自觉。只有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对本民族的文化源(yuan)流、文化精神、文化演进规律和(he)文化发展趋势形(xing)成全面深刻的认(ren)识,搞清楚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和(he)独特优势,才能从(cong)根本上明确(que)本民族文化源(yuan)于何处、何以自信。同时,文化自信的不(bu)断增(zeng)强,又会进一步彰显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和(he)优势,强化人(ren)们的文化自知和(he)文化自觉,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重在从(cong)学理上、机理上阐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双(shuang)向促进效应,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jian)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gong)产党就有了引(yin)领时代的强大(da)文化力量(liang)。文化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文化主体性,就能在文化活动中不(bu)断强化主动性和(he)能动性,继而凝聚起改(gai)造主观世(shi)界和(he)客观世(shi)界的强大(da)力量(liang)。从(cong)建(jian)设民族的科(ke)学的大(da)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实行“百花(hua)齐放、百家争鸣”的方(fang)针,再到改(gai)革开放后提(ti)出坚持“为人(ren)民服(fu)务、为社会主义服(fu)务”方(fang)向……在各(ge)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zhong)以强大(da)的精神感召力、文化引(yin)领力唤起广大(da)人(ren)民群众同心干(gan)。党的十八大(da)以来,以习近平同志(zhi)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jian)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chuang)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jian)设迈出坚实步伐。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必须持续(xu)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jiu)、学理化阐释,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dian)方(fang)法,建(jian)构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哲学知识体系、研究(jiu)范式(shi)、学术理论。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he)中国人(ren)民就有了国家认(ren)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认(ren)同是最深层次的认(ren)同,为强化国家认(ren)同提(ti)供持久、深沉(chen)的文化力量(liang)。强化文化认(ren)同基础上的国家认(ren)同,前提(ti)是要巩固文化主体性,牢(lao)牢(lao)坚守我们生而为中国人(ren)的精神命脉、文化根脉。中华民族有百万(wan)年人(ren)类史、一万(wan)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xing)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认(ren)知、价值观念和(he)伦理规范,这样(yang)一种(zhong)集体记忆和(he)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活力之源(yuan)和(he)内生动因,构筑起中华民族和(he)中国人(ren)民国家认(ren)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重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认(ren)识论与方(fang)法论相统一,深入研究(jiu)中华文化生生不(bu)息的“核心密(mi)码(ma)”,阐释清楚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he)情感纽带,为强化中华民族和(he)中国人(ren)民的国家认(ren)同筑牢(lao)文化基础。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就有了和(he)世(shi)界其他文明交(jiao)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文化有姹紫嫣红多元形(xing)态,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多元文化交(jiao)流交(jiao)融、相互影响和(he)塑造的过程。在多元文化交(jiao)流互鉴中不(bu)断发展壮大(da),而不(bu)是被异化或“他者”化,就必须具有坚实稳固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shi)界上唯(wei)一绵延(yan)不(bu)断且(qie)以国家形(xing)态发展至今的伟大(da)文明,深层原因就在于其稳固的文化主体性。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需要以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xu)性、创(chuang)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he)平性为基点(dian),以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dian),深入研究(jiu)和(he)阐发中华文化在世(shi)界文化交(jiao)流互鉴中的鲜明特质和(he)深层优势,为提(ti)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he)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学术智慧。

坚持以“两个结合”为研究(jiu)路(lu)径和(he)方(fang)法论指导

文化主体性关乎一个国家和(he)民族的文化自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jian)立起来的,创(chuang)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必须坚持以“两个结合”为研究(jiu)路(lu)径和(he)方(fang)法论指导,在“两个结合”中持续(xu)巩固文化主体性,助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he)现代转型。

坚守好“魂脉”和(he)“根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ren)识世(shi)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gai)造世(shi)界的强大(da)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he)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he)魂,是我们在世(shi)界文化激荡(dang)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和(he)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yuan)不(bu)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的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同时也为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开辟了广阔空(kong)间。以“两个结合”为路(lu)径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he)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从(cong)“第二个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探寻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充沛生机活力;立足“第二个结合”开辟的广阔文化空(kong)间,建(jian)构中国自主的文化哲学知识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feng)格(ge)、中国气派的文化哲学学术理论,创(chuang)新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聚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古今中西之争”,是文化哲学研究(jiu)中长期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从(cong)一定意义上讲,所谓“古今中西之争”也是文化话语权之争,事关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wang)任何一个时代都(dou)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wang)任何一个时代都(dou)更迫切(qie)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hui)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正是在“两个结合”中不(bu)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实践创(chuang)造中进行文化创(chuang)造,在历史进步中不(bu)断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he)现代转型,我们党带领人(ren)民成功探索(suo)出中国式(shi)现代化的文化形(xing)态,有力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奠(dian)定了坚实基础。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需要聚焦经由“第二个结合”形(xing)成的新文化,以丰富(fu)和(he)发展中国式(shi)现代化的文化形(xing)态为目标,在熔铸古今、汇(hui)通中西中取得一大(da)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fu)于创(chuang)造性、彰显文化主体性的高质量(liang)研究(jiu)成果,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作出学术贡献。

推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表(biao)现形(xing)式(shi)之一,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于文化哲学研究(jiu)而言,只有巩固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才能彻底(di)摆脱“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西方(fang)”的心态。伴随(sui)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我国文化哲学研究(jiu)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有一些研究(jiu)者仍习惯于照(zhao)搬、套用西方(fang)学术理论研究(jiu)和(he)解读新时代文化现象、文化实践,这种(zhong)做法是不(bu)可取的。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学术交(jiao)流,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两个结合”中用我们自己的学科(ke)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jiu)好、阐释好新时代文化实践,以新时代文化实践丰富(fu)和(he)发展新时代文化哲学。

找准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的着力点(dian)

人(ren)是文化的存在,人(ren)的实践活动为文化哲学研究(jiu)提(ti)供了丰富(fu)感性材料。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引(yin)领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重在从(cong)中国式(shi)现代化实践中发现研究(jiu)课题,激发创(chuang)新灵感。

以“文明更新”建(jian)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shi)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创(chuang)造了人(ren)类文明新形(xing)态。这一人(ren)类文明新形(xing)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ke)学社会主义的先(xian)进本质,同时,积极借鉴吸(xi)收一切(qie)人(ren)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biao)人(ren)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fang)向,展现了不(bu)同于西方(fang)现代化模式(shi)的新图景。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引(yin)领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重点(dian)在于深入研究(jiu)中国式(shi)现代化在文明更新演进中认(ren)识和(he)处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明延(yan)续(xu)性与创(chuang)新性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建(jian)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ti)供哲学智慧滋养。

以“旧邦新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shi)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国式(shi)现代化的不(bu)断推进和(he)拓展,赋予(yu)古老的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liang),极大(da)增(zeng)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力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深化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需要以辩证思维理解和(he)把握中国式(shi)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深入探究(jiu)中国式(shi)现代化贯通古今的深厚底(di)蕴以及(ji)求新求变、引(yin)领时代的现代力量(liang),着力阐发在中国式(shi)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化创(chuang)新发展的演进轨(gui)迹和(he)动力构成,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提(ti)供认(ren)识论和(he)实践论支持。

以“文明互鉴”融通中外。多样(yang)性是人(ren)类文明发展的鲜明特征。中华文化素有和(he)而不(bu)同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哲学和(he)中华文化中,“同”主要指单一性,“和(he)”则(ze)指差异性和(he)多样(yang)性。“和(he)实生物,同则(ze)不(bu)继”,世(shi)界形(xing)势越是复杂多变,就越需要尊(zun)重文化的差异性和(he)多样(yang)性,越需要不(bu)同文明间的平等交(jiao)流对话。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引(yin)领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需要以胸怀天下(xia)的宏阔视野(ye)促进中外学界对话交(jiao)流,以文明交(jiao)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在交(jiao)流互鉴中推动人(ren)类多元文明和(he)谐共(gong)生、相得益彰。

(作者为清华大(da)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jiao)授)

把“两创(chuang)”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范式(shi)(学术随(sui)笔)

李宗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世(shi)界观与方(fang)法论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he)强大(da)的理论引(yin)领力。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jiu)阐释,以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为基点(dian)构建(jian)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范式(shi),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ke)学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研究(jiu)范式(shi),可以理解为学术研究(jiu)的规范和(he)方(fang)式(shi)。研究(jiu)范式(shi)具有整体性、公认(ren)性、规范性等特征,涵盖某研究(jiu)领域(yu)学术共(gong)同体分析、阐释、解决问(wen)题的程式(shi)和(he)路(lu)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一系列原理性理论成果,为构建(jian)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范式(shi)提(ti)供了科(ke)学指引(yin)。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chuang)造性转化、创(chuang)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就是典型代表(biao)。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wen)题,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he)实践价值。

创(chuang)造性转化、创(chuang)新性发展,体现了继承和(he)创(chuang)新的统一。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方(fang)面,历史上从(cong)思想文化层面进行的探讨(tao)很多,提(ti)出了诸如批判(pan)继承、综合创(chuang)新等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提(ti)出的“两创(chuang)”方(fang)针,立足文化建(jian)设实践、文化理论发展,不(bu)仅阐明了继承和(he)创(chuang)新的关系,而且(qie)内蕴着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科(ke)学回答了古与今、中与外、理论与实践等关系问(wen)题,实现了对此前诸多民族文化继承发展观念的超越和(he)创(chuang)新。

“两创(chuang)”彰显文化自信,挺立起民族文化精神的脊梁,体现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he)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he)魂,是我们在世(shi)界文化激荡(dang)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bu)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chuang)造性转化、创(chuang)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gong)同服(fu)务以文化人(ren)的时代任务”等。这些重要论述把创(chuang)造性转化、创(chuang)新性发展的价值理念和(he)方(fang)法论原则(ze)凸显出来,把实行转化的价值主体和(he)发展的创(chuang)新动力及(ji)其价值目标确(que)定下(xia)来,彰显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脉的文化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鲜明体现。“两创(chuang)”逻辑地展开为“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xing)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shi)现代化的文化形(xing)态,使文化的民族性、世(shi)界性、现代性得以相融相通。

综而观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两创(chuang)”方(fang)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倡导全人(ren)类共(gong)同价值,体现传统与现代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shi)界相融通,彰显了着眼文明复兴、会通众流而超乎其上、光大(da)中华文化的思想价值,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xia)理性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科(ke)学发展民族文化的战略指引(yin),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fu)和(he)发展。从(cong)研究(jiu)范式(shi)的意义上讲,“两创(chuang)”是具有广泛适用性和(he)长远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和(he)方(fang)法论。把具有元理论意义的“两创(chuang)”转化为研究(jiu)范式(shi),需要经过学术研究(jiu)的实践积淀(dian)和(he)理论探寻,其方(fang)法和(he)路(lu)径应当是多元开放的,比如,在方(fang)法论意义上提(ti)倡“两创(chuang)”,在文化强国建(jian)设的战略研究(jiu)上倡导“两创(chuang)”,在学科(ke)设置和(he)学术规范制定上倡导“两创(chuang)”,在科(ke)研课题设置、教(jiao)材编写上倡导“两创(chuang)”,在对外学术交(jiao)流、文明互鉴的实践中倡导“两创(chuang)”,等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还有很多,这里仅举(ju)了“两创(chuang)”方(fang)针一个例子。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理论成果系统性地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范式(shi),需要在以下(xia)几(ji)方(fang)面用功用力:一是注(zhu)重抓纲带目,深入研究(jiu)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其内在联系,不(bu)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jiu)阐释,为构建(jian)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范式(shi)提(ti)供方(fang)向指引(yin)。二是强化体系构建(jian),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ke)学世(shi)界观和(he)方(fang)法论为“四梁八柱”,构建(jian)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范式(shi)的主体结构。三是坚持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在文明交(jiao)流互鉴中吸(xi)收借鉴国外文化哲学研究(jiu)的有益成果,助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范式(shi)构建(jian),充分发挥文化哲学引(yin)领文化实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功能作用。

(作者为中山大(da)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jiu)所教(jiao)授)

扎根中国大(da)地,遵循学术创(chuang)新规律

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知识话语创(chuang)新

杨洪源(yuan)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创(chuang)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创(chuang)造性提(ti)出“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从(cong)“结合”的前提(ti)和(he)结果,“结合”筑牢(lao)了道路(lu)根基、打开了创(chuang)新空(kong)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等方(fang)面,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历史必然和(he)重大(da)意义。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知识话语创(chuang)新,是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的重要使命任务。

对于理论自身及(ji)其形(xing)成和(he)传播、发展与创(chuang)新来说(shuo),知识话语创(chuang)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话语包含知识和(he)话语两个基本要素。知识可视为理论之“根”,是理论的基础构件和(he)主体内容,起着为理论奠(dian)基、为理论筑底(di)的重要作用。话语可视为理论之“器”,是理论的重要载体和(he)必要工具,起着为理论发声、为理论聚气的功能效用。把知识和(he)话语有机结合起来,不(bu)是简单的关于知识的语言表(biao)达或内蕴于语言表(biao)达中的知识,而是形(xing)成与整个理论相对应的有机统一体。它既是对一定理论主旨与内容、内涵与外延(yan)等的具体表(biao)达,也是理论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般而言,知识话语具有相对确(que)定可靠、简明深刻、逻辑严整,能够被学术界和(he)理论界广泛理解和(he)接受等特性。

在人(ren)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大(da)都(dou)具备(bei)独特鲜明、系统严谨的知识话语。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和(he)整个人(ren)类精神的精华,其理论体系与知识体系博大(da)精深,包含着辩证唯(wei)物主义、历史唯(wei)物主义、科(ke)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知识话语,这些知识话语及(ji)其所蕴含的原理、规律,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知识话语创(chuang)新提(ti)供了科(ke)学指引(yin)。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yuan)远流长,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思想智慧和(he)实践经验,产生了许(xu)多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话语,如天人(ren)合一、万(wan)物并育,天下(xia)为公、天下(xia)大(da)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知识话语创(chuang)新厚植了历史根基。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知识话语创(chuang)新,需要关注(zhu)以下(xia)几(ji)个方(fang)面。

提(ti)炼和(he)阐释标识性概(gai)念。概(gai)念是构成知识话语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中,提(ti)出了一系列重大(da)标识性概(gai)念,如中国式(shi)现代化的文化形(xing)态、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形(xing)成了标识性概(gai)念群。这一系列具有原创(chuang)性、时代性的概(gai)念,为创(chuang)新新时代文化哲学知识话语奠(dian)定了坚实基础。

分析得出原理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是知识话语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bu)是‘拼盘(pan)’,不(bu)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生命体、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体现,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来源(yuan)。创(chuang)新新时代文化哲学知识话语,需要深入研究(jiu)阐释概(gai)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必然逻辑,让学术理论更具解释力和(he)彻底(di)性。

助力提(ti)升我国国际文化话语权。“两个结合”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知识话语创(chuang)新、提(ti)升我国文化哲学研究(jiu)国际影响力提(ti)供了重要方(fang)法论指导。推进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jiu),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将(jiang)其贯穿于知识话语体系构建(jian)全过程,扎根中国大(da)地,遵循学术创(chuang)新规律,提(ti)炼出具有前沿(yan)性和(he)引(yin)领性,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feng)格(ge)、中国气派的文化哲学知识话语,为增(zeng)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ti)升我国国际文化话语权提(ti)供学理支撑、贡献学术智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ke)学院哲学研究(jiu)所研究(jiu)员)

《 人(ren)民日报 》( 2024年05月13日 09 版)

(责(ze)编:卫嘉、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ren)看到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