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青年开始"整顿"世界,好事还是坏事?,时代,云南,大学
2024-05-18 03:28:56
青年开始"整顿"世界,好事还是坏事?,时代,云南,大学

从解构经典到“整顿(dun)文化”的流行(xing),这一代年轻人不再遵循各种规训,成长为社会希望他(ta)们成长的样子,而是有了更多的自我和独立,越来越清楚自己需(xu)要的是什么。

也许这在上一辈眼中是固执(zhi)、是阅历太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正是年轻的魅力所在吗?慢慢地,上一辈人也开始思考,对于青年,我们是不是说(shuo)教太多?理(li)解太少?

五四青年节前夕,观察(cha)者网观学院栏目特邀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东勃教授,从自己多年来的大学青年工作入手,对当下大学生(sheng)青年群体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xing)了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

?曹东勃: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主要跟大家汇(hui)报下我在大学里观察(cha)到的青年现象。

青年,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造的概念。波(bo)兹曼(man)所著《童年的消逝(shi)》中介绍了童年被塑(su)造的过程:工业革命之前,我们对“童年”的价值(zhi)并没有特殊的认识,只是把它视作成年人的后备军、产业的后备军。随着(zhe)经济基础水平的提升,人们才(cai)后发地认为童年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zhi)。我们对于“青年”概念的认识也是如此。

卢梭(suo)在《爱弥(mi)儿》中认为,青年的独特价值(zhi)在于无忧无虑(lu)而应该被呵护,洛克的《教育漫话(hua)》则把青年看作培养纯粹(cui)的英国式(shi)绅士的阶段,故而需(xu)要对他(ta)进行(xing)各式(shi)规训。如何培养和对待青年人,我们其实一直在这两(liang)个极端之间摇(yao)摆:是完(wan)全(quan)放(fang)任青年自然生(sheng)长,还是为青年制定各种各样的规训,以让他(ta)们沿着(zhe)某一个方(fang)向,成长为社会所期待的样子呢?

大学开始步入“05后时代”

大家可(ke)以先看下这张图表,从上往下走的蓝线是改革开放(fang)以来的人口出生(sheng)率,从下往上走的红(hong)线则是同时期的人均收入。两(liang)条线的交叉点正好出现在95后与00后之间。简而言之,交叉点左侧(ce)是“人多钱少”,右侧(ce)是“人少钱多”。相对而言,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中,家庭(ting)基础条件相对更好。

2016年的时候,我在文汇(hui)教育撰文《大学全(quan)面进入“95后时代”意味着(zhe)什么》,列举(ju)了几条1995年发生(sheng)的事情:1995年微软(ruan)发布(bu)win95系统(tong),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模式(shi)开启了其后互联网革命的一个重要方(fang)向;1995年有了《仙剑奇侠传》,此后国产游(you)戏(xi)突然进入爆发式(shi)增长的时代,电脑游(you)戏(xi)到后来的手游(you)成了几代青年的重要生(sheng)活方(fang)式(shi);1995年还诞生(sheng)了《大话(hua)西游(you)》,如今被人们认为是港式(shi)无厘头风格的代表作品(pin),其后现代反讽解构的话(hua)风则是后来青年网络话(hua)语的一个先导。

现在大学生(sheng)已经步入05后的时代了,他(ta)们对1995年这几件标志性事件的认识和解读,和当年有所不同,某种程度上也勾(gou)勒出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Z时代的特点。

Z时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们,他(ta)们的心态和姿态都更加“游(you)戏(xi)”,更加“解构”——《大话(hua)西游(you)》便是典型。刚上映(ying)的时候,我们都看得云里雾(wu)里,不懂笑点何在,后来慢慢就接受了这种解构的方(fang)式(shi),并在青年当中广泛流行(xing),这也是后现代的语言特点。

再看这几张图。sinx除以n,直接给你两(liang)边消掉n,结果是6。让你找到x(的数值(zhi)),结果直接圈出来:x不就在这吗?还有写出相反字(反义词),来个垂(chui)直翻转……我们都知道这几个案(an)例是在做文字游(you)戏(xi),但这一类例子的背后,展现的是后现代解构的特征(zheng):认真,你就输了。

“认真你就输了”

当代青年特别擅长解构诸多方(fang)面的宏(hong)大叙事。当然解构并不是玩世不恭,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致敬。解构的对象往往都是一些非(fei)常经典的作品(pin),这个解构的过程其实意味着(zhe)认真研究经典作品(pin),向经典致敬,所以倒也没有必要把它看得那么严重。

在我看来,05后与00后的差别,远远大于00后与95后的差别。2005年出生(sheng)的孩子,2012年刚开始上小学,他(ta)们是全(quan)面进入智(zhi)能移动互联时代的第一代青年,同时也是再次面临家庭(ting)结构调整的第一代青年。在他(ta)们之前是持续几十年的独生(sheng)子女时代,2013年到2015年全(quan)面二孩政策出台,05后在诸多方(fang)面都发生(sheng)了本质性的变化。

所以今天主要想向大家汇(hui)报我在两(liang)个方(fang)面思考:一是我们如何认识青年,读懂青年的真实关切;二是我们如何去(qu)应对,如何走进青年,做好青年工作的全(quan)流域治理(li)。

附近的消失

关于第一点,我先从一件小事说(shuo)起。年初寒假的时候,我带着(zhe)一家三口重回(hui)云南曾(ceng)经挂职扶贫过的地方(fang)。小孩子三年级,学校布(bu)置了寒假任务,要拍一个红(hong)色短视频。我就带着(zhe)孩子参观云南师范大学里的西南联大旧址,并且给他(ta)出了个思路:可(ke)以先标题党一下,为什么清华(hua)、北大、南开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学会跟云南产生(sheng)联系?然后介绍当时的历史:北平被日军轰炸,学生(sheng)们就迁到长沙;在长沙也不安(an)全(quan),又分三路抵达昆明,最远的一路是徒步1100公里走到昆明。云南人民很朴实、善(shan)良,接纳了学生(sheng)们,这些学生(sheng)非(fei)常懂得感恩,刻(ke)苦(ku)学习,西南联大出了许多院士甚至两(liang)弹元勋(xun),又给云南当地留下了一所云南师范大学……

结果我讲了半天,发现孩子抓(zhua)不住重点,每(mei)次刚讲到第一个问题就卡住。我就问他(ta),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去(qu)云南?他(ta)说(shuo)因为这些大学生(sheng)们非(fei)常热爱学习,北平被轰炸了,他(ta)们没有地方(fang)学习,所以换了一个地方(fang),到长沙去(qu)学习。到了长沙,发现也待不下去(qu)了,他(ta)们还是非(fei)常热爱学习,所以就去(qu)昆明继续学习。

我说(shuo)重点好像不在这里,那个时代不学习也可(ke)以。国破(po)家亡,参军当兵、投(tou)身家国对于当时的学生(sheng)而言都是完(wan)全(quan)可(ke)以理(li)解的。但是在我的孩子目前为止的生(sheng)命体验(yan)中,学习就是最重要的——小孩子无法理(li)解几十年前我们西南联大热血报国的过程,只是理(li)解为热爱学习,因为现在孩子们“卷(juan)”的就是学习。

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前两(liang)年项飙(biao)老师提出的“附近的消失”吗?我们不知道身边发生(sheng)的很多事情,错(cuo)过了很多风景(jing)。小学如此,大学亦如此。

一到开学季,在不少高(gao)校的匿名“校园集市”“校园墙”上就会涌出各种负(fu)面情绪。一想到要远离家乡(xiang)亲人,一想到室友不同的生(sheng)活习惯,以及(ji)由(you)此产生(sheng)的冲突,就萌生(sheng)退意、再起乡(xiang)愁、拒斥交往。这也是一种“附近的消失”。

世界就是个巨大的高(gao)中

今年年初,《三联生(sheng)活周刊》发布(bu)了一期内(nei)容讲“大学的高(gao)中化”。有人说(shuo),世界不是巨大的草台班子,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高(gao)中。到了大学以后,大家还像在高(gao)中时一样卷(juan)。高(gao)中的孩子在卷(juan)成绩,大学仍然在卷(juan)成绩。优绩主义的导向下,高(gao)中时“提升一分,干(gan)掉千(qian)人”的口号,在大学变成了“87分就一定比85分强”的逻(luo)辑。

然后绩点还要遵循正态分布(bu),85分以上的比例不能超过多少,这类问题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有些学校甚至被起了(绩点)“3.3大学”的绰号。

本科生(sheng)考研的队伍日渐庞大,大学四年在题海中备战似乎又回(hui)到了高(gao)中时代(图片来源:ICphoto)

所以大学基本上集齐(qi)了高(gao)中的所有核(he)心关键词,继承了高(gao)中的压力,而它本不应该是这样的。大家都把精力投(tou)入到内(nei)卷(juan)之中,错(cuo)过了很多本该在大学经历的风景(jing)。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如果一个专(zhuan)业四年修160个学分,平均一年40个学分,那么一学期20个学分,这意味着(zhe)每(mei)周上20个课(ke)时也就是20个45分钟,那么每(mei)个工作日就是4个课(ke)时也就是每(mei)天上半天的课(ke)。看似不多,但按照课(ke)堂(tang)教学与课(ke)前课(ke)后的预习复习的比例大约1:2来计算的话(hua),实际每(mei)天可(ke)能需(xu)要12个课(ke)时的量,开玩笑地说(shuo),违背劳动法了。更关键的是这种填鸭式(shi)的满堂(tang)灌,违背大学教育的规律(lu),所以大学也需(xu)要减(jian)负(fu)、提质。

大学的高(gao)中化也体现在借阅书目的变化上。我对比了我们学校疫(yi)情前后借阅的图书和次数,很多书目发生(sheng)了变化。原先大家偏好浪漫的书籍,以填充对世界的美好想象,但2023年之后大家看的题材变得严肃(su)甚至沉重了许多。借阅数量也逐(zhu)年呈现出断崖式(shi)下降(jiang)。当然我们可(ke)以乐观地认为阅读数的降(jiang)低,是因为大家有其他(ta)类似电子版的渠道或者通过其他(ta)方(fang)式(shi),更好地认识和理(li)解这个世界,但浅阅读的趋势也确实比较明显。

大学生(sheng)纸质书借阅的频率和种类发生(sheng)了变化

这种焦虑(lu)、迷茫的情绪,在大学高(gao)中化的背景(jing)下具(ju)有传染性,而且呈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高(gao)年级在卷(juan)保研,而低年级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不断接收自高(gao)向低层(ceng)层(ceng)传导下来的压力,为了最后能获得升学的机会,每(mei)一步都不能错(cuo),每(mei)一门课(ke)都必须争高(gao)分,这种心态和十几二十年前的大学新生(sheng)完(wan)全(quan)不同。

整顿(dun)一切的年轻人:“不好惹”的背后是大势所趋

面对不断积累的压力,很多青年开始在学习之外寻求某种自我解放(fang),或者说(shuo)“悦己”。所以最近很流行(xing)“整顿(dun)”文化,比如整顿(dun)朋友圈、整顿(dun)职场、整顿(dun)酒桌酒文化,甚至最近开始整顿(dun)火车下铺,包括引(yin)发网上热烈(lie)讨论的宿舍床铺挂床帘等等例子。

这场“整顿(dun)”文化之所以能流行(xing)起来,背后不只是以00后为代表的刚刚进入职场的这一代人,也有一些潜在的旁观者与支持者,大家乐于看到年轻人出来整顿(dun)一下。我想在这一点上,80后、90后某种程度上跟00后是有一些共通性的,只不过他(ta)们在职场中时间长了一点,没有跳出来,但在背后默默支持着(zhe)某种“整顿(dun)”文化。

某种程度上,“青年整顿(dun)”出现在方(fang)方(fang)面面。比如当初我在贫困县挂职时,遇到了一种移风易(yi)俗式(shi)的整顿(dun):

在当地,原先流行(xing)大操大办,红(hong)白喜事甚至要杀牛(niu)。在贫困山区,牛(niu)是可(ke)以替代拖拉机的,因为农业机械难以上山,牛(niu)是牲畜(chu)同时也是生(sheng)产工具(ju),某种程度上还具(ju)有其他(ta)的功能。所以红(hong)白喜事动辄把牛(niu)给杀掉,其实是非(fei)常浪费的。但是约定俗成,历年累积盘根错(cuo)节形成的人情债,就算要整顿(dun),也不知道在什么时间点,从什么角度切入为好。

乡(xiang)村宴席制作场面(图片来源:ICphoto)

结果第一批出去(qu)打工的青年回(hui)来之后突然觉(jue)醒,意识到有一些红(hong)白喜事大操大办是不合理(li)的。这是只有走出大山出去(qu)打工,切身体会到每(mei)一分钱来之不易(yi)之后,才(cai)能意识到精细打算的必要性。所以他(ta)们提出强烈(lie)的整顿(dun)诉求,不愿意再接纳这种规则。

以前会觉(jue)得这是村规民约或者说(shuo)乡(xiang)村自治的范围(wei),但当青年人提出整顿(dun)要求后,政府便有了很好地介入的方(fang)式(shi)。政府帮助(zhu)村民制定新的村规民约,比较简单地办理(li)一些红(hong)白喜事,慢慢风气就改变了。所以某种程度上,现在青年所掀(xian)起的某些整顿(dun)文化,是有合理(li)性的,也是与新的时代风尚相向而行(xing)高(gao)度契合的。

当然,看似“不好惹”的年轻人,他(ta)们也有超出想象的包容力,他(ta)们强大的内(nei)心可(ke)以包容并听取一些真知灼见。所以现在有一系列很看似矛盾(dun)的现象会同时出现在青年群体身上。

一方(fang)面,青年们高(gao)度个体化。美国社会学家帕特南有一本书叫《独自打保龄》。保龄球是一个社交运动,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两(liang)个人一边打保龄一边谈生(sheng)意的场景(jing)。“独自打保龄”意味着(zhe)原先具(ju)有社交功能的行(xing)为变得个体化,我们现在就进入到了一个个体化的时代。

另一方(fang)面,青年有时也会无意识地参与一系列集体行(xing)为,比如网暴。再比如我们总是指责青年娱乐化,追星、饭(fan)圈等等,但青年也有政治意识,对很多现象非(fei)常敏感,在很多网站上都能看到青年们对时政热点与社会现象的关注。

青年们在课(ke)堂(tang)上貌似不愿与大家交流,包括刚才(cai)提到的给床铺拉起床帘,在宿舍也关起门来等等。但在类似草坪音(yin)乐节、线上活动时,他(ta)们又展现出社会交往的强烈(lie)需(xu)求,非(fei)常渴望抱团取暖(nuan)。每(mei)到春天,各个学校的青年学生(sheng)都会自发举(ju)办各种草坪音(yin)乐节,非(fei)常的活跃,他(ta)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强的获得感。

音(yin)乐节上挥舞旗帜的年轻人(图片来源:ICphoto)

再比如刚才(cai)谈到的日益下降(jiang)的纸质图书借阅量,但不可(ke)否认的是,这一代青年是非(fei)常热爱学习的一代人,他(ta)们有着(zhe)空前高(gao)涨的研究热情,甚至可(ke)以从影视剧解读这么小的切口入手,花(hua)样翻新地开辟出一个“清史宇宙”“明史宇宙”来。

所以,趋势上看,个体化还在持续,现在又有了一点回(hui)头浪。但潮起潮落,起伏(fu)跌宕(dang),还有很多需(xu)要继续观察(cha)的地方(fang)。

青年愿意认真研读前辈,我们也要认真研读青年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shuo),我们首(shou)先需(xu)要的姿态是认真地研究青年,就好像青年认真研究我们一样。他(ta)们所追的、所鬼(gui)畜(chu)的、所研究的那些电视剧,恰恰都是我们年轻时看过的。老《三国》、老《水浒(hu)》播(bo)出的时候他(ta)们还没出生(sheng),2005年《亮剑》、2006年《大明王朝1566》等神剧播(bo)出的时候,他(ta)们当时肯定看不懂。但现在各大平台上,认真琢磨、解读这些剧集的,大部分都是青年人,而且点击量很高(gao)。他(ta)们循着(zhe)赵本山的小品(pin),一帧一帧地还原“改革春风吹满地”“洪水被赶跑”,青年把历史的褶皱重新翻开,试图理(li)解我们当初所生(sheng)活的时代历史。他(ta)们认真研读我们所走过的那段历史,尽管(guan)那时他(ta)们还没有出生(sheng)。

年轻人对经典作品(pin)的“二次创作”既有对经典的致敬也有自己的兴趣特点

青年愿意认真研读他(ta)们的前辈,但我们貌似没有认真地研读青年人。他(ta)们看的很多剧,可(ke)能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认真研究,或是觉(jue)得没意思的,或是觉(jue)得太前卫、看不懂。所以至少我们得拿出相当的精力,像青年研究我们一样去(qu)研究青年。

另外,在和青年的互动当中,实然要先于应然。要多思考青年需(xu)要什么,而不是单一地教育青年应该怎么样,在我们说(shuo)教青年之前更多需(xu)要倾(qing)听青年说(shuo)什么。

比如,我们不能因为青年不谈恋爱了,就引(yin)导他(ta)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青年不结婚了,就引(yin)导他(ta)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青年不就业了,就引(yin)导他(ta)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些话(hua)看似不错(cuo),但没有做到共情。首(shou)先要理(li)解青年的困难和需(xu)求,何以如此,再相应地跟他(ta)们进行(xing)平等的交流和对话(hua)。

既然这一代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人,我们跟他(ta)们也应该平等地交流,既不要居高(gao)临下地棒杀他(ta)们,同时也没有必要仰视他(ta)们,一味礼赞青年,最后捧杀他(ta)们。

我们曾(ceng)自以为是地给青年戴高(gao)帽,但其实他(ta)们未见得买账,因为这一代青年有自主性,他(ta)们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2020年五四时期,有个平台拍了个礼赞青年的视频,但从视频弹幕可(ke)以看出,青年其实不太买账,认为讲的很多话(hua)“爹味儿”太重。第二年又拍了一个视频,从青年自己的视角,阐述我们不希望被认为是什么样的人,效(xiao)果就好一些。青年需(xu)要的是平等的对话(hua),而不是捧杀或者棒杀。

再者,真诚地给青年们一些建议,帮助(zhu)他(ta)们在大变局中寻找自己人生(sheng)的价值(zhi)。

毛主席的《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是非(fei)常有启示的。

“14岁到25岁的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是长身体的时期……劳动强度不能同成年人一样。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不然他(ta)们就不高(gao)兴。以后还要恋爱、结婚。这些都跟成年人不同。”

毛主席给青年讲三句话(hua),祝他(ta)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学生(sheng)的称号就出自于此。还建议学生(sheng)睡眠时间增加一小时。知识青年容易(yi)神经衰弱,往往睡不着(zhe)、醒不来,一定要9小时睡眠时间,老师们也要睡足。

从这些非(fei)常生(sheng)动的话(hua)语中能感觉(jue)到毛主席很懂青年,非(fei)常熟悉青年的特点。

代际和解:同年轻人肩并肩一起走

青年为什么如此重要?按理(li)说(shuo),新生(sheng)人口在90年代初就达到顶峰,此后就在逐(zhu)年下降(jiang),00后肯定比90后人数少,10后也比00后少。如果我们把90、00、10三代称作青少年,用(yong)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他(ta)们占总人口的33%;将70、80两(liang)代称作中年的话(hua),他(ta)们占30%;其余称为老年的话(hua),占37%。

但不要小瞧这33%,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内(nei)容的主要生(sheng)产者恐怕就集中在青少年的这33%之中。如果这33%的人跟我们的主流渐行(xing)渐远,其影响恐怕远远超出这33%自身,因为我们自己以及(ji)我们的父辈每(mei)天在手机上看到的也都是青少年所产出的内(nei)容。我们希望青年跟我们一路同行(xing),首(shou)先就要真正地读懂他(ta)们、理(li)解他(ta)们。

就像纪伯伦(lun)的那首(shou)诗: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孩子。我们一代人生(sheng)育了、养育了他(ta)们,但最终是要让青年们独立成长成才(cai)。

年长一代人面对青年人时应该是什么姿态?第一,要跟着(zhe)走,不要掉队。努力看看青年在想什么,哪怕一时跟不上,我们也要努力跟着(zhe)。第二,要陪着(zhe)走。不要自我设限(xian)跟青年孤立起来。第三,也需(xu)要领着(zhe)走,不要放(fang)弃跟青年的交流。

我们跟青年人交流的姿态需(xu)要接触和信(xin)任,不要犹(you)疑和疏离,要平等地交流,不要居高(gao)临下地颐指气使,要破(po)壁共生(sheng),不要刚愎自用(yong)。

2020年初,当时好像是B站刚开始做跨年晚会,表达了一个非(fei)常好的代际和解的姿态。当时请了诸如亮剑的楚云飞,《大闹天宫》的动画,很多都是超出青年一代人的年龄认知,大多都是上面几代人所熟悉的东西。这是一种很善(shan)意的姿态,反过来,上面几代人也应该有双向奔赴的姿态。

另外,练好内(nei)功,把自己摆进去(qu)。我们在指指点点时,其实是把自己当做旁观者,站在圈外,就好像年轻时就没经历过这些事。我们大可(ke)分享(xiang)自己年轻时遇到的困厄,其实是能引(yin)发青年的广泛共鸣。创新互动,把青年拉进来,跟青年共同成长。我们其实是同时代人,共同遭遇一些时代的挑战和问题。

从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视角来说(shuo),大家对于青年的社会现象看得过重、过度渲染。一些青年问题背后其实是社会根源性问题,我们时常把它完(wan)全(quan)解读为青年的观念问题,似乎改变他(ta)们的观念问题就能得以解决(jue),实际上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jue),首(shou)先需(xu)要社会土壤发生(sheng)变化。所以我们需(xu)要客观地思考,比如青年整顿(dun)一切可(ke)能不是一个真命题,不能因为青年跳出来整顿(dun)就觉(jue)得问题被放(fang)大了,实际上有些问题恰恰需(xu)要整顿(dun),而且这种整顿(dun)从长远来看也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zhi)。

另外对于青年朋友,我也有一些建议。

第一,拒绝标签化的自我设限(xian)。我们不要把自己框(kuang)限(xian)在标签中,觉(jue)得青年就一定该怎样,而需(xu)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

第二,呵护内(nei)生(sheng)的兴趣。青年也要避免未老先衰、人云亦云,避免曲循流俗。

最近流行(xing)的“嗲子文学”喜欢描写“每(mei)个男(nan)人最害怕看见的就是父亲深邃的眼神,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父亲的一句表扬”等等。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新一代的父子关系并没有如此深沉而含蓄。很多年轻一代的父子关系跟朋友一样,有的好像跟兄弟也差不多,可(ke)以打成一片。我们没必要把自己框(kuang)限(xian)在非(fei)常固定而模式(shi)化的框(kuang)架(jia)中。

第三,我们应该保持开阔的胸襟,主动尝(chang)试破(po)圈。就像我前面所讲,青年人主动了解上一代人所经历的时代与背后的历史逻(luo)辑,继续鼓励代际和解,用(yong)自己的年轻态感召更多的年轻态,拥抱你身边的同时代人,同舟共济,共同见证“轻舟已过万重山”背后的“事非(fei)经过不知难”。

图片来源:ICphoto

所以青年看似在经历“附近的消失”,其实大家又有很强的社会交往需(xu)求。

组织力、凝聚力、认同感,这些看似宏(hong)大的词,其实都很小。比如,大学里班级的存在感变得很弱,由(you)于学分制和选课(ke),学生(sheng)之间经常没有共同的学习时空,宿舍也是分隔开的。其他(ta)基于趣缘、地缘的关系以及(ji)社团活动等,都对班级产生(sheng)了注意力的争夺。但班级的存在感时至今也未曾(ceng)消失,校友返校就常以班级的形式(shi)回(hui)来。班级如何增强你的存在感?其实和农村修路差不多。

我之前在农村调研时观察(cha)到一个现象。农村修路不像贫困县一样全(quan)由(you)国家出资,农民自己集资占相当一部分,但是国家究竟投(tou)在这个村还是那个村,很大程度上还取决(jue)于村民组织凝聚力的强弱。同样一个村子,如果村民自主集资10万,虽然对于道路修建总资金只是九(jiu)牛(niu)一毛,但在争取项目支持时就容易(yi)得多。因为这体现出的是村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申请项目时,就容易(yi)得到优先考虑(lu)。

班级建设亦是如此。现在大学班级存在感降(jiang)低,看上去(qu)好像一盘散沙,个体化程度很高(gao)。20多年前我们是收班费的,现在学院也有钱了,班费便也不收了,但学院对于班级活动的支持是有要求的。比如一些娱乐性活动、班级组织去(qu)春游(you),学院支持和报销就显得不合适。对于班级这种小共同体,恰恰需(xu)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cai)能支撑他(ta)的自主性、创造性。

总之,我认为,对于身处当今时代的人们而言,主动张开臂膀,拥抱你的同龄人,也理(li)解并不同龄却同舟共济的人,努力促成代际和解,共同迎接挑战,与时代同行(xing)。

谢谢大家。

来源|底线思维

发布(bu)于:上海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