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在“985”大学养鱼,也心系中国蓝色粮仓,养殖,水产,海洋
2024-06-18 03:23:08
在“985”大学养鱼,也心系中国蓝色粮仓,养殖,水产,海洋

作为一个热爱海鲜的吃货,我是张宜良的忠(zhong)实粉丝。“真(zhen)正把海鲜价格打下来的并不是带货主播,而是无数兢兢业(ye)业(ye)的科研(yan)工(gong)作者”——这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yang)殖(zhi)专(zhuan)业(ye)硕士研(yan)究生张宜良的“名言”。

他做过一个视频,揭晓了中国扇贝从20世纪60年代(dai)年产20吨增长为今日年产200万吨的秘密。这条科普短视频让水产养(yang)殖(zhi)这个冷门专(zhuan)业(ye)“出(chu)圈”,获得(de)了全网200万播放量。因“我在985大学养(yang)鱼”等(deng)词条频上(shang)热搜的海洋科普博主张宜良,全网粉丝逾100万,视频全网播放量超(chao)过4亿。他研(yan)究过粉丝构成,发现大部(bu)分是年轻(qing)人(ren),这让他有着找到同龄知音的快乐——这知音应该也包(bao)括我。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在当天播出(chu)的第十四届(jie)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生组总决(jue)赛上(shang),与张宜良一同来到比赛现场的,还(hai)有各行各业(ye)的年轻(qing)人(ren),不同职业(ye)不同背景,相同的是都在海上(shang)“乘风破浪”。

张宜良的家乡(xiang)是辽宁本溪,与海不沾边,但他从小向往海洋,是一个到了海边会(hui)激动得(de)蹦起来的孩子。大学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最初学的是生物(wu)科学,在一次偶(ou)然的旁听中,被水产养(yang)殖(zhi)深深吸引,索性在本科期间把相关课程都学了一遍;到了硕士研(yan)究生阶段选择专(zhuan)业(ye)时,果断投入“养(yang)鱼”的行列。

一次,张宜良在网上(shang)吐槽自己“养(yang)不出(chu)母鱼就没法毕业(ye)”的科研(yan)经历,很多好奇网友纷纷来问(wen)这是怎么回事。张宜良在尝试解(jie)释的时候,自然而然带出(chu)了生物(wu)化学等(deng)理论知识,这成为他的科普雏形。“我希望网友在看了我的视频之(zhi)后能收获有深度内容价值(zhi)的东西,于是又陆续把实验室内的前沿研(yan)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yu)言讲了出(chu)来。”

“我初学的想法和(he)大多数人(ren)一样,认为水产养(yang)殖(zhi)就是‘养(yang)鱼’,但学了之(zhi)后发现,现在的研(yan)究已经朝(chao)着精细、微观(guan)的方向发展。”张宜良说。比如,曾经的养(yang)殖(zhi)是宏观(guan)层(ceng)面——鱼吃什么长得(de)更大更快,而现在则是利用生命科学的技术在基(ji)因层(ceng)面去(qu)研(yan)究——鱼这么吃为什么能长得(de)更大更快。

科普不易,但张宜良主攻(gong)“水产海鲜”,与普通人(ren)的生活息息相关。网上(shang)有个“能好怎”的梗,意思是,有人(ren)看到一些动植物(wu)等(deng),第一反应是“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与张宜良的研(yan)究领域简直天造地设。

“水产养(yang)殖(zhi)是一个农(nong)学学科。我们搞(gao)的一切(qie)研(yan)究,包(bao)括育种、养(yang)殖(zhi)、加工(gong)等(deng)所有上(shang)下游产业(ye),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能好怎’。大家提出(chu)的要求(qiu)和(he)想法,也是一代(dai)代(dai)水产人(ren)前进的动力和(he)方向。”张宜良说。

自从学了水产养(yang)殖(zhi),张宜良每次跟朋友出(chu)去(qu)吃饭,只要上(shang)一道(dao)鱼,就会(hui)有人(ren)问(wen)他“这是什么鱼”,更有甚者,夹起一段鱼骨头或者一块鱼肉来问(wen)。等(deng)张宜良介绍完这是什么鱼,朋友们还(hai)会(hui)继续追问(wen),这个鱼哪个部(bu)位能吃、怎么做好吃、怎么挑更新鲜……在张宜良看来,“能好怎”就是对水产养(yang)殖(zhi)这个冷门专(zhuan)业(ye)的一种科普与传播。

全国海洋知识竞赛诞(dan)生于2008年,有20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参与本届(jie)竞赛,广东、江(jiang)苏、浙江(jiang)等(deng)沿海省份的大学生尤为热情。竞赛只是形式,展示与普及(ji)我国的海洋事业(ye)才是初衷。

决(jue)赛题库中的题可谓跨学科、贯古今:有“雪龙号”首航北(bei)极东北(bei)航道(dao)等(deng)围绕“中国极地考察(cha)40周年”展开的题目;有考察(cha)红树林(lin)防灾(zai)减灾(zai)的海洋生态保护(hu)问(wen)题;关注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的强国步伐,亦回顾古代(dai)中国的航海重器“福船”……

大赛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趣(qu)味和(he)人(ren)文表达。当“养(yang)鱼达人(ren)”张宜良激情介绍水产养(yang)殖(zhi)业(ye)的大好前景,屏幕前没有学科背景的我,激动的泪水也不禁从嘴角流(liu)了下来。

张宜良还(hai)在现场展示了一个牡(mu)蛎(即生蚝)的新品种——彩色牡(mu)蛎。他介绍,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牡(mu)蛎养(yang)殖(zhi)大国,只是一直没有拿得(de)出(chu)手的优质品种。中国海洋大学科研(yan)团队潜心攻(gong)关,不负众望,在2017年研(yan)究出(chu)了一种产量高、抗病能力强、颜值(zhi)还(hai)高的牡(mu)蛎,“常见的牡(mu)蛎壳是灰色,而这一款是金色的,后来又有了黑色、橙色等(deng)”。更重要的是,和(he)扇贝一样,牡(mu)蛎的价格也成功地被打了下来。

在知识竞赛现场,海底科学奠基(ji)人(ren)之(zhi)一、中国工(gong)程院院士金翔龙说:“我的大半生都泡在海洋里。”在祖国蓝(lan)色的海洋上(shang),有国之(zhi)重器,也有人(ren)间烟火。“养(yang)鱼”虽是“冷门专(zhuan)业(ye)”,队伍也正在日益壮大。有位妈妈跟张宜良说,她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养(yang)鱼,看了他的视频更加坚定地想养(yang)鱼;有个学计算机专(zhuan)业(ye)的大学生跟他讲,考研(yan)究生时一定要跨学科考到生态养(yang)殖(zhi)专(zhuan)业(ye)。

当然,科研(yan)的道(dao)路从无一帆(fan)风顺,“养(yang)不出(chu)母鱼”这样的意外与挑战随时可能发生。上(shang)个冬季,青岛突然降(jiang)温,实验室水管冻裂(lie),实验鱼不幸(xing)地“挂”了一批。对此(ci),张宜良心态良好:“从事水产养(yang)殖(zhi)研(yan)究还(hai)是要做好吃苦准备,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关系(xi)着老百姓的饭碗,也关系(xi)着中国蓝(lan)色粮仓(cang)的建设。”

这个毕业(ye)季,张宜良刚刚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他感(gan)谢恩师也不忘感(gan)谢“母鱼”。他也已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yang)殖(zhi)专(zhuan)业(ye)录取为博士研(yan)究生,豪情的踏浪耕海与风趣(qu)的养(yang)鱼科普,都将继续。我将时刻关注着他的科研(yan)成果,毕竟,这是离我最近的学术,密切(qie)关系(xi)着我的饭碗与钱包(bao)。

文/蒋肖(xiao)斌

编辑/倪家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bu)于:北(bei)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