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新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4年免费下载龙门客栈-最温暖的人 未曾走远,周恩来,周总理,沈清
2024-06-04 15:48:11
新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4年免费下载龙门客栈-最温暖的人 未曾走远,周恩来,周总理,沈清

沈清是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的理事长,该基金会是由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bing)德发起,于2016年10月9日成立。周秉(bing)德是沈清的母亲。沈清说,基金会的“大鸾”“翔宇”分别取自周总理的乳名和字,寓意秉(bing)承“怀慈善之恒心,献福祉于民众”的使命,致力(li)于继承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日前,沈清参(can)加周口“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后接(jie)受记者专访,分享了周恩来的部分故事。记者归(gui)纳整理成稿,与读者共(gong)同回忆周恩来与人(ren)民的暖心事,以此来怀念(nian)这位最温暖的人(ren)。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周恩来侄外孙沈清讲述周恩来的读书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最广为人(ren)知的一句话。”沈清说,这是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发出的铮铮誓言。

1910年春(chun),周恩来随同回家探亲的四伯父周贻赓来到奉天省银州(今(jin)铁岭县),并入银岗书院(初级小学)读书。这时距日俄战争结(jie)束不过5年,战乱给沈阳留下了残(can)垣断壁,设于村外的战壕、炮楼犹在。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给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带来了强烈(lie)的冲(chong)击(ji)与深深的震撼。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13岁的周恩来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随着认(ren)识的深入,周恩来的思考也越(yue)发深入,怎样把人(ren)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zhen)兴?一系列的问题让周恩来无(wu)法平静下来,他开始了艰(jian)辛地求索。在求学期间,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zhong)》《猛回头》、章炳麟(lin)的《驳(bo)康有为论革命书》、邹(zou)容的《革命军(jun)》等进步书籍,这为他今(jin)后的共(gong)产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chu)。

沈清说,周总理是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ren),他所有的思索和考虑(lu)都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jiao)度,他亦用一生去践行(xing)自己(ji)的承诺。他给同学郭思宁赠言中“同心努力(li),万里前程指日登”“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就是周总理100多年前的“中国梦”。

怀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美(mei)好愿望,1917年周恩来远(yuan)赴日本(ben),在复习备考的同时,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仅在《旅日日记》中提到的书籍刊(kan)物,就有《南开思潮》《校风》《饮冰室文集》《不忍》《朝日新闻》《时报》《露(lu)西(xi)亚研究》《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新青年》《留东外史(shi)》《中国年鉴》《政治史(shi)》《太平洋》等十数种(zhong)。

“1922年,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ren)的一封信中说:‘我认(ren)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沈清说,这是周总理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作出自己(ji)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这看(kan)似朴素浅白的一句话,里面有热情,有坚守,有牺牲,更有忠诚。

全(quan)心全(quan)意为人(ren)民服务贯穿(chuan)了总理一生

50余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重任,他时刻把人(ren)民放在心里,把自己(ji)置之度外。“不管是在家乡淮安(an)、在沈阳求学、北上天津(jin),还是在革命生涯、担任总理时,他都在为人(ren)民奔波,为了国家和民族奋斗了一生。”沈清说。

“周总理对自己(ji)和家人(ren)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沈清分享了一些周总理家庭的故事。“比如《我的修养要则》、‘十条家规(gui)’等,都很好地呈现了周总理作为一名共(gong)产党人(ren)的优秀品(pin)质。”

1943年,周恩来45岁生日这天,他谢绝了大家为他准备的茶(cha)点和生日庆贺活动,独(du)自回到办公室,结(jie)合整风学习和亲历革命斗争的经验(yan)教(jiao)训,写下了一份(fen)《我的修养要则》。他要求自己(ji)“注(zhu)意检讨(tao)和整理”“永远(yuan)不与群众脱离”“注(zhu)意调研,遵守纪律”。周恩来凝重悠(you)远(yuan)的诚恳态度、深思熟虑(lu)的斗争策略、心系群众的急迫心情跃然于眼前。

“‘十条家规(gui)’体现了周家的家风和祖训,体现出对亲属们的严格要求。”沈清说,“这看(kan)似无(wu)情却有情。周总理夫妇两(liang)人(ren)工资两(liang)成以上都用于资助亲属,包括赡(shan)养长辈、接(jie)济平辈、供养侄辈。他们告诉亲友们‘有困难,我们的工资可以帮助你们,毫不吝(lin)惜,但我们从来不利用工作职权来帮助你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们也不要有任何特权思想’。我认(ren)为,这更是一种(zhong)大爱。”

沈清告诉记者,母亲周秉(bing)德从北京师大女附中初中毕业后,感念(nian)于伯父伯母的日常教(jiao)诲——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ren)民利益为重,也决定放弃(qi)高中,去上师范学校。“我母亲认(ren)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要建设,应该去农村做小学老师,尽量降低文盲比重,逐步提高国民文化程度。”

“周恩来班”如今(jin)有2000多个

为什么周总理离开将近半个世纪,我们还这么怀念(nian)他?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duan)话给出了回答:周恩来同志把自己(ji)看(kan)成是人(ren)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ren)民利益高于一切(qie),心系人(ren)民,对人(ren)民群众保(bao)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an)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ren)民群众同甘苦、共(gong)命运、共(gong)忧乐、共(gong)奋进。

“1986年,南京梅园(yuan)中学成立第一个‘周恩来班’之后,全(quan)国‘周恩来班’的创建活动如雨(yu)后春(chun)笋般发展起来。如今(jin),全(quan)国已经发展到2000多个,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同时,全(quan)国‘周恩来班’之间相互(hu)沟通、资源共(gong)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tai),大家共(gong)同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hong)色基因。”沈清说,“像周总理那样学习,像周总理那样工作,像周总理那样活着,成为周总理那样的人(ren),已经深深扎根(gen)于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的前进动力(li)。”

“周口之行(xing)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口是农业大市,传承红(hong)色基因,培养时代(dai)新人(ren),从而助力(li)一方发展,意义重大。此行(xing)我也考察了周口的部分学校,我希望今(jin)后能够在周口建设‘周恩来班’,用周恩来精神引领青少年,引发他们的情感共(gong)鸣,培养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li),更好地为家乡、为国家、为民族创造价值。”沈清表示,“周恩来的精神,是‘周恩来班’的一面旗帜,在‘周恩来班’的每(mei)个学生都有着更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继承伟人(ren)精神,让中国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繁荣昌盛。”

(来源:周道客户端)

(《人(ren)民周刊(kan)》2024年第9期)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