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免费香港资料大全2024年-东君谈《无雨烧茶》:我写小说,像是用文字来画画,故事,南都,时间
2024-06-02 09:60:25
免费香港资料大全2024年-东君谈《无雨烧茶》:我写小说,像是用文字来画画,故事,南都,时间

东君的小(xiao)说里(li)有地(di)道(dao)的江南风景。

江南的雨是烟雨,丝丝袅袅的,带着一团仙气。烟雨笼罩着南方(fang)老城(cheng),晶莹的雨粒落(luo)在街巷里(li),落(luo)入荒旧的老宅中,落(luo)在陶庵的窗扉(fei)上,在董美人(ren)家滴水瓦下的铅桶(tong)里(li)发(fa)出(chu)叮咚(dong)声。人(ren)也总是散淡的,闲(xian)云野鹤般,喝茶、讲(jiang)闲(xian)谈,仿(fang)佛世间的生死(si)辗转(zhuan)、欢愁嗔痴,都在雨中过滤了一道(dao),变得跟青山(shan)一样淡远(yuan)了。

“黄昏红霞,无雨烧茶”,是当地(di)的一句俗(su)谚。东君的新(xin)小(xiao)说集起名《无雨烧茶》,收入的十个中短篇小(xiao)说,却几乎篇篇弥漫潮(chao)湿的雨气。有的故事是在雨里(li)发(fa)生的,有的故事是在雨天听(ting)来的,还(hai)有的是一首唐诗在落(luo)雨黄昏的变奏——“人(ren)生不(bu)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xi)复(fu)何(he)夕(xi),共(gong)此灯烛光”,——那(na)雨从远(yuan)古落(luo)到今朝(chao),传递着永恒(heng)的况味。

东君蛰居在温州乐(le)清,远(yuan)离鼎沸都市,让(rang)他(ta)和时(shi)代(dai)之间有一种(zhong)若即(ji)若离、亦(yi)亲亦(yi)疏的关系。他(ta)不(bu)写那(na)些最当代(dai)最热闹的题材,写的却是“三官爷(ye)”、唱词先生、南板南游、陶庵书店这样不(bu)时(shi)髦的旧角色和旧事体(ti);但时(shi)代(dai)有时(shi)候也会化作一朵雨云,一道(dao)闪电从他(ta)的故事里(li)掠过,带给(gei)人(ren)心轻微(wei)的刺(ci)激和震颤。

在舒缓的叙事中,间或有一些神来之笔,如“乡间孩童(tong)的鼻涕(ti)跟绿鹦(ying)鹉出(chu)笼似(si)的”,胖男孩在雨雾里(li)“牵一只红气球”,母鸡椭圆小(xiao)眼睛里(li)流(liu)露出(chu)“早已沁到心里(li)的雨的凉意”……让(rang)人(ren)想起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十分醒目灵动。

总的来说,《无雨烧茶》更像一首抒情(qing)长诗或一卷水墨画,在当代(dai)文学创作中是独(du)特的审美存在。东君说:“我写小(xiao)说,有时(shi)候就像是用文字来画画。”画的不(bu)是工笔,是写意,不(bu)在乎“丝丝入扣”,而在乎“飞动之致(zhi)”。这写法不(bu)入时(shi)流(liu),十分小(xiao)众,但作家和画家一样,眼光放长远(yuan),总应该是“百年人(ren)作千年调”。时(shi)间的尺度收缩或拉长,拿东君喜欢的克尔凯(kai)郭尔的一句话来讲(jiang):“昨天才发(fa)生的事,我能用隔了三千年的眼光来看它,想起它来,又恍若昨日。”

南都专访作家东君

南都:小(xiao)说集的名字是《无雨烧茶》,可里(li)面的故事几乎篇篇“必(bi)定有雨”。在这里(li),雨是重要的旁观者、氛围组(zu)、背景音。为(wei)什么这么爱写雨?

东君:现(xian)在回过头来想想,我的小(xiao)说的确是偏南方(fang)的,雨多晴少。《为(wei)张晚风点(dian)灯》有雨,《在陶庵》有雨,《赠卫八处士》有雨,《山(shan)雨》有雨,《门外的青山(shan)》第一段有雨,后面就没有雨了,为(wei)什么?我也不(bu)知(zhi)道(dao),雨该下的时(shi)候就下,不(bu)该下的时(shi)候就让(rang)它停(ting)住。我没有理由不(bu)让(rang)它下雨。有些雨一定要下,有些事一定要发(fa)生。

“山(shan)雨”这个题目来自我们镇上的一位宋代(dai)诗人(ren)翁(weng)卷一首诗的题目。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平明忽(hu)见溪流(liu)急,知(zhi)是他(ta)山(shan)落(luo)雨来。”翁(weng)卷说的是“落(luo)雨”,至(zhi)今我们仍然这么说,落(luo)雨落(luo)雨。尽管我没有在小(xiao)说中把《山(shan)雨》这首诗写出(chu)来,但它的诗意却像细雨一样在我的叙述间间弥漫开来。《在陶庵》第一句是:“必(bi)定有雨”。又下雨了。此处应该有雨。这篇小(xiao)说是以(yi)一个前摄影(ying)记者的视角书写一座老县城(cheng)的书店陶庵。里(li)面写到有一次,“我”与他(ta)在书店相遇(yu),谈起了他(ta)的父(fu)亲林老先生的若干轶闻,由此牵出(chu)自己在疫情(qing)期间对着老林给(gei)林老先生画肖像的一段往事。小(xiao)说中罗列了一些地(di)名、人(ren)名、书名,就像书店外面的一场雨,传递的是一种(zhong)绵长的情(qing)味。《赠卫八处士》采用的是对话体(ti)。这篇小(xiao)说里(li)的雨像是从过去一直下到现(xian)在,二人(ren)之间的对话就也像是一场绵绵细雨。

记得2012年初春,我写中篇小(xiao)说《在肉上》时(shi),那(na)年春天的天气很大程度上就对这篇小(xiao)说构成了或这或那(na)的影(ying)响。雨落(luo)在窗外,也落(luo)进了我的文字。小(xiao)说写到后半部分,我仿(fang)佛可以(yi)听(ting)到一大片雨声。我从来没有这样不(bu)惜笔墨地(di)在一篇小(xiao)说中描述雨景,以(yi)及雨天里(li)生发(fa)的种(zhong)种(zhong)隐微(wei)的感触。因此,在小(xiao)说中有意识地(di)写到雨天可以(yi)追溯到那(na)个时(shi)期。

作家东君。

南都:书中浙南老城(cheng)的生活,看上去和都市生活迥然相异(yi)。人(ren)们好像置身一个慢节奏时(shi)空,晒太阳、泡书店,没事坐(zuo)下来定定心喝一盏茶。当下社会总体(ti)来讲(jiang)浮(fu)躁焦虑,为(wei)什么你笔下的这些人(ren),即(ji)便面对生离死(si)别也能够不(bu)疾不(bu)徐、缓缓悠(you)悠(you)、气定神闲(xian)?

东君:这大概跟我的叙事方(fang)式有关。我们知(zhi)道(dao),小(xiao)说中的叙事时(shi)间与现(xian)实生活中的物理时(shi)间是不(bu)一样的。现(xian)实中的一年可以(yi)在小(xiao)说中一笔带过;现(xian)实中的一秒,同样可以(yi)无限拉长。我很喜欢在小(xiao)说中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比如《我们在守灵室喝下午茶》《赠卫八处士》《犹在夜航船上》《在陶庵》就是这样,让(rang)那(na)些人(ren)物置身于一个慢节奏时(shi)空,晒太阳、泡书店,没事坐(zuo)下来定定心喝一盏茶。另一方(fang)面,我的小(xiao)说大都是在时(shi)间上拉远(yuan)了写,因此就给(gei)人(ren)感觉时(shi)间是悠(you)长的,节奏是缓慢的。一般来说,在小(xiao)说中讲(jiang)述一件(jian)事的时(shi)候,故事的节奏就快了,但描述一件(jian)东西的时(shi)候,故事的节奏就慢了。我的小(xiao)说常常会淡化故事,专注于一些事物的描述,这样节奏就偏慢了。以(yi)前听(ting)说书,我们常常会听(ting)到这样一句话:“且(qie)听(ting)我慢慢道(dao)来”。我在小(xiao)说里(li)有时(shi)也会故意模仿(fang)说书先生的口吻。

南都:《为(wei)张晚风点(dian)灯》里(li)写到唱词先生要从闹市里(li)学“鲜(xian)活、地(di)道(dao)的方(fang)言土(tu)语”,“逛会市,要留意各(ge)色人(ren)等说话的腔(qiang)调”。我想好的小(xiao)说家大概也是如此,你日常是否从生活中搜(sou)集和发(fa)现(xian)写作素材?请举例讲(jiang)讲(jiang)。

东君:写这本(ben)小(xiao)说的过程中,我会在汉(han)语词典之外寻找一些更偏僻的与自己心气相通的方(fang)言。如果说明清时(shi)期的方(fang)言融入白话小(xiao)说是在古汉(han)语的语境内(nei)完成一次语言革新(xin),那(na)么,方(fang)言作为(wei)一种(zhong)过去的语言进入当下的小(xiao)说同样需要一次刷新(xin),而且(qie)它要跟现(xian)代(dai)汉(han)语很好地(di)融合,才能生成一种(zhong)现(xian)代(dai)性的叙事语言,这种(zhong)语言越是口语化,越能让(rang)人(ren)感觉是生活本(ben)身在发(fa)声。小(xiao)说中那(na)些生活化的语言用得妥帖,读者的舌头自然会感知(zhi)到。

话说回来,妄图以(yi)纯粹的方(fang)言创作一部小(xiao)说,是一件(jian)吃力不(bu)讨(tao)好的活儿,毕竟,这里(li)面存地(di)着一个悖论:方(fang)言的口语性越强,书写性就越弱。把大量只有读音、没有对应词汇的方(fang)言转(zhuan)换为(wei)书面语,其本(ben)身就缺乏一种(zhong)规范力量。我对方(fang)言写作是有保留看法的,但这同样并不(bu)妨碍我在写作中使用有特色的方(fang)言词汇。如果有一个场景或一段对话必(bi)须用几个方(fang)言词汇来表述,那(na)么我会尽量拣择(ze)方(fang)言;平常写作中,我不(bu)会刻意去做。

我觉得小(xiao)说家应该是杂家,什么都懂一点(dian),这样小(xiao)说才会更有意思(si)一点(dian)。我以(yi)前编写地(di)方(fang)图文志和口述史时(shi),曾收集过一些史料,也曾做过一些田(tian)野考察,这些经(jing)历的确有助(zhu)于我日后的小(xiao)说写作。小(xiao)说写的不(bu)仅仅是日常生活,也是对日常生活的再发(fa)现(xian);我们读小(xiao)说,同样是对小(xiao)说本(ben)身的再发(fa)现(xian)。

南都:你的小(xiao)说里(li)没有惊(jing)心动魄的情(qing)节,叙事浓度较淡,写的就是寻常烟火细民锁事,看上去更像散文或者抒情(qing)长诗。为(wei)什么这样写?请谈谈你的小(xiao)说观。

东君:在我看来,故事编得再好,毕竟只是编故事。故事之外,还(hai)剩下些什么?我这样问自己的同时(shi),也以(yi)怀疑(yi)的目光看别人(ren)编造的故事。于是我想寻找这样一种(zhong)小(xiao)说:它有小(xiao)说的外衣、散文的躯(qu)壳(ke)、诗歌的灵魂。

南都:假如用绘画作比,你的小(xiao)说有点(dian)像重晕染的米家山(shan)水,烟雨缭绕清气满纸。我觉得环境(无论地(di)理还(hai)是人(ren)文)或多或少影(ying)响艺术(shu)/文学创作。你怎么看地(di)域(yu)和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东君:我写小(xiao)说,有时(shi)候就像是用文字来画画。这本(ben)集子里(li)的《山(shan)雨》《在陶庵》《赠卫八处士》也许就有这样一种(zhong)烟雨缭绕的画面感。如果用画来比喻,这一类小(xiao)说不(bu)是工笔画,而是写意画。什么叫写意?我以(yi)为(wei),就是笔不(bu)到意到。在笔墨不(bu)曾到达的地(di)方(fang),正是内(nei)心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果说写实是“手挥五弦”,每一指法都丝丝入扣,合乎法度,那(na)么,写意则是“目送飞鸿”,是让(rang)文字突然变得有飞动之致(zhi)。我要追求的就是这个。

至(zhi)于说地(di)理环境与人(ren)文带来的影(ying)响,对很多写作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吧,在我身上尤其明显。我出(chu)生在温州下面的县级市——乐(le)清,这里(li)到处是山(shan),显得空间十分逼仄,但有一面临海,又呈现(xian)出(chu)一种(zhong)开阔气象。我这本(ben)集子里(li)的小(xiao)说大致(zhi)上也有这样一种(zhong)倾(qing)向:一方(fang)面往“小(xiao)”里(li)写,另一方(fang)面往“大”处伸展。往“小(xiao)”里(li)写,就是限制它的叙事时(shi)空;往“大”处伸展就是打开它的想象空间。小(xiao)说叙事也讲(jiang)究这样一种(zhong)开合,开合之间,风格自现(xian)。

南都:《无雨烧茶》里(li)的故事,有许多发(fa)生在当下,细究起来也算不(bu)上离奇,比如《先生姓董,美人(ren)姓杨》或者《在陶庵》,但不(bu)知(zhi)为(wei)何(he)让(rang)人(ren)有潇洒出(chu)尘之感。我看到你曾经(jing)引用过克尔凯(kai)郭尔的一句话:“昨天才发(fa)生的事,我能用隔了三千年的眼光来看它,想起它来,又恍若昨日。”用三千年的眼光来打量发(fa)生在近前的事,怎样才能做到?小(xiao)说与当代(dai)现(xian)实,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一种(zhong)关联?

东君:我们用三千年的眼光看近一百年,或是近十年发(fa)生的事,就会拥有一种(zhong)更为(wei)广阔的视野和更为(wei)独(du)特的视角。我在小(xiao)说中,有意拉远(yuan)了时(shi)间的距(ju)离,就是让(rang)一些人(ren)物放置于过去、现(xian)在和未来的眼光下打量。过去已经(jing)发(fa)生过的事件(jian),今天或明天还(hai)会发(fa)生,因此,未来的人(ren)们看今天的眼光,跟今人(ren)看过去的眼光没有什么本(ben)质上的区别。这么一想,就能让(rang)人(ren)忽(hu)然看透了什么——这种(zhong)感觉大概就像你说的“出(chu)尘之感”吧。我写当下的事,可以(yi)把过去的事牵扯进来;写过去的生活,也以(yi)当下的目光去审视。《无雨烧茶》里(li)面的确写到了很多过去的的故事。对,我要写的不(bu)是历史,而是过去。我要让(rang)过去的生活细节活生生地(di)呈现(xian)在读者面前,就像今天刚刚发(fa)生一样。

南都:你的上一部小(xiao)说集《面孔》作了很多文体(ti)方(fang)面的尝试,有笔记小(xiao)说痕迹(ji),又有西方(fang)现(xian)代(dai)派笔法。相比而言,《无雨烧茶》朴素了很多。这种(zhong)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东君:原因很简单:我不(bu)想重复(fu)自己的创作。在当下,小(xiao)说创作的同质化日益严重。创作变成了复(fu)制。很多人(ren)都在复(fu)制小(xiao)说,这个人(ren)复(fu)制那(na)个人(ren)的,东方(fang)复(fu)制西方(fang)的。翻一翻杂志,发(fa)现(xian)很多杂志上的小(xiao)说都是大同小(xiao)异(yi)。反躬自省,我也写了一些跟别人(ren)差不(bu)多的东西。在穷尽一切叙事技巧之后,小(xiao)说还(hai)能创造出(chu)什么新(xin)花样?这真(zhen)是一个问题。但更多的小(xiao)说家恐(kong)怕(pa)只能用作品本(ben)身回答这个问题。

南都:你寻常阅读哪些类型的书籍?你认为(wei)你的写作主要从哪些作品中得到了滋养(yang)?

东君:中国古典文学中,我读得最多的是老庄、唐传奇、笔记小(xiao)说。现(xian)当代(dai)文学作品读过了也就读过了,能让(rang)我反复(fu)读的只有寥寥几家。其实真(zhen)正影(ying)响我写作的,还(hai)是西方(fang)作家,我十分粗略地(di)把他(ta)们分成几脉,比如: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是一脉;卡夫卡、舒尔茨等是一脉;福克纳、西蒙等是一脉;鲁尔福、马尔克斯等是一脉;海明威、卡佛、福特等是一脉;贝克特、图森等是一脉……我是一脉一脉地(di)读过来,就知(zhi)道(dao)了西方(fang)文学的来龙(long)去脉。有几位日本(ben)作家如芥川(chuan)龙(long)之介、横光利一、川(chuan)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也曾对我有过影(ying)响。写作时(shi)在肘边放几本(ben)让(rang)自己敬重的作家的书是有必(bi)要的。即(ji)便让(rang)它放着,不(bu)去读,也是好的。如果它不(bu)能打击我的自信心,那(na)么在某种(zhong)程度上也许会给(gei)我带来隐秘的激情(qing),使我最终能遵循着某个方(fang)向写下去。

南都:《为(wei)张晚风点(dian)灯》里(li)师(shi)傅教导说“多去热闹场里(li)看看、听(ting)听(ting)、听(ting)听(ting)”,多年来你一直居住在故乡乐(le)清,为(wei)什么从来没有动念去大城(cheng)市居住? 你的写作以(yi)后是否会跨越乐(le)清这个小(xiao)城(cheng)的边界?

东君:我早年间也曾在上海、北京生活过两年,可后来出(chu)于种(zhong)种(zhong)原因没有再跑出(chu)去。五十以(yi)后,也就死(si)心塌地(di)了。在全球化的时(shi)代(dai),只要内(nei)心安静,在哪里(li)写作都已经(jing)不(bu)太重要了。一个人(ren),可以(yi)囿于某个地(di)域(yu),但他(ta)的文学观念不(bu)能囿于那(na)个地(di)域(yu)。

南都:程德培评价(jia):“东君是一把琴,又是一把剑。剑和琴怎么在他(ta)身上、在他(ta)的小(xiao)说中体(ti)现(xian)出(chu)来,这是最引诱(you)我的东西。”你认为(wei)你的写作中何(he)为(wei)“琴”,何(he)为(wei)“剑”?

东君:琴有剑气,剑有琴心。

南都:请谈谈你现(xian)在的生活、写作情(qing)况,以(yi)及未来的写作计划。

东君:在这个时(shi)代(dai),我跟很多人(ren)一样,也是越活越窄,越活越宅,但阅读与写作让(rang)我感受(shou)到了内(nei)心的自由。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写作当作谋生之道(dao),因此,对我来说,写作就像是没有目的散步。我跟小(xiao)女儿差不(bu)多每天傍晚都会外出(chu)散步。有一天饭后,我对她说,我们去商场那(na)边买样东西。女儿说,我不(bu)想走(zou)路过去。我说,我们不(bu)是每天散步?那(na)条路跟我们每天散步的路程差不(bu)多。女儿说,不(bu)一样。我问,有什么不(bu)一样?她说,你去商场是有事要办,我们平常散步是没什么事要办。我想了想,觉得她的话不(bu)无道(dao)理。所谓散步,应该是没有目的的行走(zou)。一旦有了目的,那(na)种(zhong)闲(xian)散的感觉就没了。我写作不(bu)带什么功利目的,也谈不(bu)上有什么非完成不(bu)可的写作计划,因此也就有了一种(zhong)自由的感觉。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发(fa)布(bu)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