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24年澳门正版资料免费更新-珠峰南坡冰川退缩存隐患:希拉里台阶出现拥堵并发生坍塌,5人坠落,其中2人身亡,陈强,登山,公司
2024-06-02 20:18:12
2024年澳门正版资料免费更新-珠峰南坡冰川退缩存隐患:希拉里台阶出现拥堵并发生坍塌,5人坠落,其中2人身亡,陈强,登山,公司

■冲顶珠(zhu)峰前,登山者必(bi)须参加两次高强度的拉练。但这(zhe)些培训,仍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真正这(zhe)么做(zuo)的人可能(neng)只占(zhan)10%,很多人都没有训练

■原来(lai)5000米到5500米的地(di)方都有冰川,现在海拔7000米,也看不(bu)到冰川了。自然在变幻,而人类(lei)仍在填补认知(zhi)的空白

5月21日,登山者陈强距离(li)珠(zhu)峰峰顶仅数十米,海拔8790米。

他发现,脚下的雪突然塌陷约20厘米,正前方传来(lai)尖叫声(sheng)。在约5米外的地(di)方,一(yi)大块雪崩落,有人坠落悬崖。

尼泊尔当(dang)天时间7时20分,登顶珠(zhu)峰的最后一(yi)段路,希拉里台阶处出现拥堵并发生(sheng)坍(tan)塌,5人坠落,其中3人爬上台阶、2人身亡。

这(zhe)并非珠(zhu)峰南坡第一(yi)次拥堵。早在2019年,200多名登山者在希拉里台阶排起长达3小(xiao)时的长队,当(dang)年登山季有14人死亡。

事故的成因仍然未知(zhi)。有登山者推测(ce),此次坍(tan)塌可能(neng)是登顶的人员超过(guo)了积雪的荷(he)载。也有科研人员关注(zhu)到,冰川的退缩正诱发更多的冰雪崩塌灾害。

在商业化的模式下,攀(pan)登的门(men)槛逐渐降低(di)。今年珠(zhu)峰登顶纪录(lu)屡(lu)屡(lu)刷新,产生(sheng)了中国年龄最小(xiao)登顶纪录(lu)、年龄最大登顶纪录(lu)、女性最快登顶纪录(lu)。

但再成熟(shu)的商业模式与技术,面对变幻的自然,始终是探索,从未有征服。

雪地(di)突然塌陷

登顶珠(zhu)峰15分钟后,陈强开始向下走(zou)。在希拉里台阶,下撤和(he)冲顶的登山者狭(xia)路相逢。

陈强就地(di)坐了半小(xiao)时,人群(qun)才开始缓慢(man)移(yi)动。听到尖叫后,陈强不(bu)知(zhi)道发生(sheng)了什么,“过(guo)了几(ji)秒才知(zhi)道前面塌了”。

现场的夏尔巴人开始指挥上山的队伍赶紧前进,隔(ge)离(li)了危险地(di)带。陈强看到,塌陷的部(bu)分长度超过(guo)1米,有两个人正从塌陷处的坡边往上爬。过(guo)了2分钟,又爬上来(lai)一(yi)个人。

下山后,陈强才感到后怕,“毕竟(jing)离(li)事故地(di)点那(na)么近,我也可能(neng)和(he)他们有一(yi)样的遭遇”。

这(zhe)本就是条危险的旅途。

陈强回忆,登山时,一(yi)路上遇到的小(xiao)范(fan)围(wei)雪地(di)坍(tan)塌至少有3次。

有一(yi)次,陈强误以为(wei)前方是路,踏上去却踩了空,失(shi)去平(ping)衡的陈强差(cha)点从山上翻下去。

陈强说,也会有人因为(wei)登山时体力不(bu)支失(shi)去平(ping)衡,尤其在下山时。这(zhe)种情(qing)况(kuang)很常见。有队友目睹(du)了一(yi)个登山者,体力不(bu)支站不(bu)稳了,整个人突然失(shi)去平(ping)衡,翻倒在雪坡下,还好系了安全绳没掉下去。

路绳是专业人员提前在山路上铺设好的。按照规(gui)定,登山者把安全绳系在路绳上,能(neng)够大大增加安全性。

安全措施的缺失(shi),或是两人身亡的重要原因。

下撤到C2营地(di)后,队友通过(guo)对讲机告诉陈强,三人坠落时多亏了安全绳,他们拽着路绳上来(lai),保住了性命。

遇难的两人在山底被找(zhao)到时,身上的锁没有损坏,被系在一(yi)起。这(zhe)意味(wei)着他们没有将安全绳系在路绳上。

“绳子是保证我们生(sheng)命安全的唯一(yi)工具。”陈强说。

登山门(men)槛降低(di)

陈强说,攀(pan)登珠(zhu)穆朗玛峰的缘由(you)是想挑战自己。此前他有过(guo)攀(pan)登6000米左右(you)山峰的经验。去年,他得知(zhi)一(yi)位朋(peng)友登上珠(zhu)峰,就对珠(zhu)峰产生(sheng)兴趣。

陈强问朋(peng)友借(jie)了些登山装备,接着在网上找(zhao)了一(yi)家尼泊尔当(dang)地(di)登山公司。“这(zhe)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一(yi)个很厉害的夏尔巴人,他的爬山能(neng)力、救援能(neng)力和(he)组织(zhi)能(neng)力都很强,在国际(ji)上很知(zhi)名。”

冲顶珠(zhu)峰的最佳时机一(yi)般在5月,而南坡比北坡更受欢迎。

南坡的商业模式日趋(qu)成熟(shu),如果从南坡冲顶珠(zhu)峰,全程只需(xu)花费不(bu)到40万元人民币。其中,登山公司收(shou)费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3万元。包括登山者从珠(zhu)峰南坡登顶的登山许可,在尼泊尔的食宿,夏尔巴向导,以及氧气供应等(deng)费用(yong)。

更重要的是降低(di)的门(men)槛。

有登山者透露,北坡登顶需(xu)要登山者提供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顶证书。除此以外,攀(pan)登者还需(xu)要在大本营里严格训练一(yi)个月。

不(bu)久后,登山公司就给陈强发了训练计划。公司建议的严格训练要求是登峰前半年每周跑(pao)步三次,每次至少10公里。

抵达尼泊尔后,登山公司也会组织(zhi)几(ji)次强度较大的训练,让登山者适应高原环境(jing)。在冲顶珠(zhu)峰前,登山者必(bi)须参加两次高强度的拉练。

但这(zhe)些培训,仍是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

陈强说,真正这(zhe)么做(zuo)的人可能(neng)只占(zhan)10%。“很多人都没有训练。”过(guo)去的半年里,陈强只是工作日和(he)周末参加运动。“我觉(jue)得我身体素质可以,维(wei)持比较好的状态就行了。”

在尼泊尔的一(yi)个多月里,陈强见过(guo)有的登山者为(wei)了节省体力,只拉练一(yi)次或不(bu)拉练。“公司也没办(ban)法,只能(neng)按照他们意愿。”

陈强强调,这(zhe)是一(yi)个商业性质的登山公司,它以客户的舒适度为(wei)标准,最终的目的只是尽(jin)量确保客户登顶。

拥堵早有先例

陈强了解到,今年从南坡登顶的客户约有400人,如果每个登山者只带1个夏尔巴向导,也至少有800人。很多团队的向导和(he)客户的比例是1.5:1,在登山营地(di)里的总人数可能(neng)有1000人。

而事故发生(sheng)当(dang)天的天气不(bu)错,是个适宜冲顶的“窗口(kou)期”,选择在事发当(dang)天冲顶的人数超过(guo)100人。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9年和(he)2023年,希拉里台阶都曾出现过(guo)大拥堵的事件。

对此,珠(zhu)峰北坡向导石浩表示,目前在南坡仍没有严格的人流管制(zhi)。在北坡,队伍以营地(di)进行划分,得等(deng)上一(yi)个营地(di)的队伍下来(lai)了,下一(yi)个营地(di)的队伍才能(neng)往上走(zou)。尽(jin)管如此,北坡近年来(lai)仍有登山者身亡。

人群(qun)拥堵,是否成为(wei)雪崩的诱因?

冲顶时,陈强踩在雪上觉(jue)得“还很稳”,下撤时却感觉(jue)雪有点“虚”了,踩上去脚感不(bu)实在。“就好比上山时是水泥路,下山时水泥路已经变成一(yi)个洞,全都是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sheng)态环境(jing)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沈永平(ping)关注(zhu)到了事故的发生(sheng)。他指出,在山上高海拔地(di)区,本来(lai)积雪就干燥松散,冰雪块并不(bu)密实,人们路过(guo)很容易对山坡的冰和(he)积雪产生(sheng)影(ying)响扰动,引发雪崩灾害。

气象(xiang)变化,同样对雪况(kuang)产生(sheng)影(ying)响。

陈强猜测(ce),当(dang)天天气特(te)别好,太阳特(te)别大,存在气温(wen)升高导致冰雪松散,进而坍(tan)塌的可能(neng)性。

沈永平(ping)从无人机的影(ying)像观察到,每年冬季珠(zhu)峰本应被厚雪覆盖,但今年直到一(yi)月,许多6000米海拔以上的地(di)区仍然没有积雪。很多冰层就赤裸(luo)裸(luo)地(di)躺在那(na)儿。

每年4月开始,当(dang)地(di)的“冰川医生(sheng)”会为(wei)登山者打通登山道路。一(yi)位“冰川医生(sheng)”曾在采访(fang)时表示,今年稀少的冬季降雪和(he)温(wen)暖气温(wen)导致冰塔(ta)和(he)冰桥很不(bu)稳定,他尝试四(si)周绕行规(gui)划冲顶路线,使得珠(zhu)峰登山季比往年晚开始10多天。

冰崩灾害值得警惕

目前仍没有证据显示是否有冰层断裂,从而引发了冰崩。但在沈永平(ping)看来(lai),事故背后的冰雪崩塌灾害值得警惕。

近十年来(lai),随着旅游活动和(he)工程建设,越(yue)来(lai)越(yue)多的冰雪灾害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沈永平(ping)指出,冰雪相关的崩塌容易被忽视,就拿冰崩来(lai)说,极易引发泥石流、山体滑(hua)坡等(deng)一(yi)系列次生(sheng)灾害,这(zhe)曾在喜马拉雅山地(di)区频频出现。

而冰川退缩是导致冰崩灾害的重要成因。

沈永平(ping)描述,冰川的移(yi)动、厚度变薄都会增加冰层的断裂和(he)滑(hua)动。他在高原地(di)区看到,一(yi)些冰层已经有了数条裂缝(feng),另一(yi)些冰层缺少支撑,容易塌落。

根据《自然》杂志2021年的研究报告,珠(zhu)峰南坡的冰川面积在1980年—2010年间退缩了26%。珠(zhu)峰南、北坡地(di)区的冰川面积减少超过(guo)900平(ping)方公里。

去年,石浩用(yong)棍子在线路一(yi)处做(zuo)了标记。等(deng)他今年再到原来(lai)位置(zhi)时,发现标记的高度少了20多厘米,“原来(lai)5000米到5500米的地(di)方都有冰川,现在海拔7000米,也看不(bu)到冰川了”。

自然在变幻,而人类(lei)仍在填补认知(zhi)的空白。

沈永平(ping)回忆,2018年后国内已把冰雪灾害纳入监测(ce)体系,但还没有相关的实验室、设备、人才能(neng)够对此进行预警与响应。

石浩指出,高原上的天气预报并不(bu)完全准确,更多的时候(hou)依靠经验判(pan)断:如果前一(yi)晚有红色的雾气,那(na)么第二(er)天便是晴天;如果前一(yi)晚的雾都是白的,那(na)么第二(er)天绝对下雨(yu);如果前一(yi)晚能(neng)看到星空,那(na)么第二(er)天就有大风。

可今年,天气似乎又有了经验外的变化,尤其是在海拔5000多米处。以前白天太阳很大,相对温(wen)暖。现在哪怕日光很亮(liang),石浩都感受到寒冷。“无论是有风还是无风的天气,一(yi)在户外嘴(zui)唇就会开裂。”石浩说:“尤其是在白天,温(wen)度高一(yi)些,山上的冰雪会融(rong)化得很快。”

“人跟山相比太渺小(xiao)了,根本不(bu)值一(yi)提。”陈强叹息。

而沈永平(ping)提出,商业化的趋(qu)势不(bu)可避(bi)免,当(dang)地(di)仍需(xu)进行规(gui)范(fan)的证件、人流管理(li),在发展和(he)自然之间寻找(zhao)新的平(ping)衡。

(文中陈强、石浩为(wei)化名)

文/王(wang)佳诺郑子愚冯蕊

编(bian)辑/倪家宁(ning)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