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24年新澳门正版资料大全免费一一-十多年过去了,新华社记者镜头里的山里娃们还好吗?,蒙宣,悬崖,板升乡
2024-06-02 07:16:31
2024年新澳门正版资料大全免费一一-十多年过去了,新华社记者镜头里的山里娃们还好吗?,蒙宣,悬崖,板升乡

来源:6月2日《新华每(mei)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mei)日电讯记者黄孝邦

冰天雪地求(qiu)学路上的孩子、悬崖天梯上的少年、长在城中村的农民工子女……十多年前,记者曾跟(gen)踪(zong)采访了一批儿童,用影像记录他们面对困难坚强(qiang)乐观的童年生活(huo)。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又经历了哪些酸甜(tian)苦(ku)辣?如今过得怎(zen)么样?

“天梯少年”:所有梦想(xiang)都(dou)开花

广西(xi)大化瑶(yao)族(zu)自治县七百弄山(shan)区,峰(feng)丛耸立,山(shan)高路陡。长期以(yi)来,高山(shan)沟壑不仅阻碍了发展的脚(jiao)步,也阻碍了孩子们的求(qiu)学追梦之路。

2012年,记者第一次来到大化县部分乡镇农村学校采访时,这里的交通不便,校舍还简陋。很多学生要花费(fei)一两(liang)个小时爬“天梯”、过悬崖、翻越大山(shan)才能抵达学校,还要睡大通铺(pu),吃黄豆拌饭(fan)……

在板升乡弄勇村,记者多次跟(gen)随弄勇小学的孩子们上学和回(hui)家,途中要攀爬一处20多米高的木梯,当地人(ren)称之为“天梯”。梯子是大人(ren)用竹子和木头捆绑(bang)制成(cheng)的,经阳(yang)光暴晒和风雨侵蚀(shi),多处已折断。当时蒙宣汰只有8岁,因为年纪太小,需要哥哥在前面牵着,后面有同行的姐姐们顶(ding)着才能爬过悬梯。11岁的哥哥蒙宣任,肩扛背驮兄弟俩的生活(huo)用品和学习用具,每(mei)次都(dou)要历经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学校。

拼版照(zhao)片(pian):上图为2023年1月20日,在大化瑶(yao)族(zu)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22岁的蒙宣任(左)和弟弟蒙宣汰站在通往弄勇小学的隧道旁合影,隧道上方是他们儿时上学需要攀爬的“天梯”;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yao)族(zu)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爬山(shan)路去学校。蒙宣任目前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读(du)书,弟弟蒙宣汰从(cong)技校毕业后在广东一家汽修厂上班。组图均由新华社(she)记者 黄孝邦摄

少年时的艰苦(ku)生活(huo),让山(shan)里的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懂(dong)得了分担生活(huo)的重(zhong)责。放羊、缝(feng)衣服、做饭(fan)、挑水、种玉米,蒙宣任和蒙宣汰从(cong)小就学会了几乎所有的生活(huo)技能。

蒙宣汰希望能尽早(zao)出去,打工挣钱养家。

在他的记忆中,包(bao)括(kuo)爸爸蒙桂苏在内的父(fu)辈们,大多常年外出打工。每(mei)年春节前,爸爸都(dou)要背着沉重(zhong)的行囊和年货走山(shan)路回(hui)家,不管有多晚(wan),蒙宣汰和哥哥都(dou)会守在门口等候,遥望远处的山(shan)坳:一年没见面的爸爸变(bian)成(cheng)什么样了,他带回(hui)了什么礼物……

小学未毕业的蒙桂苏,希望孩子不要再走父(fu)辈走过的路,因为他的人(ren)生之路告(gao)诉他: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

“竭尽所能送孩子们出去读(du)书”是蒙桂苏最朴素的想(xiang)法。

那时候,哥哥蒙宣任说,他的梦想(xiang)是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bian)命运(yun)。

与弄勇村的“天梯”上学路相(xiang)比,隔(ge)壁弄雷村的悬崖峭壁,使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更加(jia)艰险。他们每(mei)天上学都(dou)要经过一处200多米长、100多米深的悬崖。

那时,11岁的蒙秋艳(yan)作为高年级的姐姐,每(mei)次都(dou)要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爷爷叮嘱她,要照(zhao)顾弟弟妹妹们,要多注意(yi)安全。

拼版照(zhao)片(pian):上图为2023年5月27日,22岁的蒙秋艳(yan)站在她就读(du)的广西(xi)医科大学校门口(新华社(she)发);下图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瑶(yao)族(zu)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tun),11岁的蒙秋艳(yan)(右一)在悬崖边护着低年级的小伙伴回(hui)家(新华社(she)记者黄孝邦摄)。2021年,蒙秋艳(yan)以(yi)优异的成(cheng)绩,考取广西(xi)医科大学。

蒙秋艳(yan)说,有一次上学路上,一个姐姐过悬崖时不注意(yi)看脚(jiao)下的路,不小心滚下悬崖,幸好在10多米深的地方被石头和树木卡住。老(lao)师听闻后,急忙救(jiu)援。那个姐姐的额头,至今还留着长长的疤痕。

11岁的蒙富松曾在悬崖上摔得头破血流,不得不请假在家休(xiu)养了好一阵子。

10岁的蒙科佑刚刚读(du)二年级,这个年纪本该读(du)四年级了。但蒙科佑说:“因为担心我(wo)年纪太小,爬悬崖上学不安全,所以(yi)9岁时才去上学。”

拼版照(zhao)片(pian):下图为2023年1月16日,在河池市大化瑶(yao)族(zu)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即将从(cong)技校毕业的蒙科佑站在家门口;上图为2012年9月5日,在大化瑶(yao)族(zu)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10岁的蒙科佑在上学途中,坐在悬崖边上休(xiu)息(xi)。22岁的蒙科佑,希望能挣钱供(gong)弟弟妹妹读(du)书,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记者跟(gen)随他们放学经过悬崖时,同样需要手脚(jiao)并用,提心吊胆地通过。

“一定要努力读(du)书,走出大山(shan),将来当一名老(lao)师!”这个梦想(xiang)一直(zhi)在支撑着蒙秋艳(yan)。

随后多年,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大山(shan)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bian)化。“路网工程”让孩子们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shan)工程”让孩子们告(gao)别黄豆拌饭(fan);“攻坚大通铺(pu)工程”改善(shan)了孩子们的住宿条件。

大山(shan)旧貌换新颜,温暖着少年们的成(cheng)长路。

怀揣梦想(xiang)的孩子们,奋力在大山(shan)里奔(ben)跑。

2021年,蒙秋艳(yan)以(yi)优异成(cheng)绩考取广西(xi)医科大学翻译专业,如今她已经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

20岁的蒙宣汰技校毕业后,已经在广东一家汽修厂工作两(liang)年。哥哥蒙宣任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就读(du)。

22岁的蒙富松已从(cong)卫校毕业,回(hui)到家乡当一名村医。

拼版照(zhao)片(pian):上图为2023年5月24日,村医蒙富松站在大化瑶(yao)族(zu)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卫生所前(新华社(she)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5日,10岁的蒙富松(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du)书(新华社(she)记者黄孝邦摄)。2021年,蒙富松从(cong)卫校毕业,回(hui)到家乡成(cheng)为一名村医。

读(du)大学、外出闯(chuang)荡、服务家乡……当年这些翻山(shan)越岭上学的稚嫩懵懂(dong)少年,如今已迈向成(cheng)熟坚强(qiang),为自己的美好生活(huo)而(er)努力拼搏。

从(cong)“冰天雪地”走向温暖之春

广西(xi)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yao)族(zu)乡大源村位于桂北高寒山(shan)区。每(mei)年隆冬(dong)时节,孩子们都(dou)要在老(lao)师和家长的护送下,在一片(pian)冰天雪地中踏上求(qiu)学之路。

2011年1月,记者第一次采访拍摄大源小学师生们的学习生活(huo)情况。当时这里尚未修通水泥路,大部分学生要花费(fei)一两(liang)个小时走山(shan)路才能抵达学校。

当时整个大源村被冰雪覆盖,记者赶到学校时已临近(jin)下课。教室里没有暖气,教室内外的气温几乎没有差别,所有人(ren)的小脸蛋都(dou)被冻(dong)得红彤彤的,有的同学还带着小火盆,放在课桌旁边取暖。

此时家长们已经在校门口等候,准备接孩子们回(hui)家。

放学后,8岁的凤艳(yan)萍和5位小伙伴同行,尽管不是年纪最大的,但她勇敢地站到队伍最前面,带着大家走在回(hui)家的路上,家长则跟(gen)在队伍后面,小心护送着。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yao)族(zu)乡大源村,8岁的凤艳(yan)萍和同学走在放学回(hui)家的山(shan)路上(2011年1月10日摄)。

结冰的山(shan)路很滑,下坡时,凤艳(yan)萍试图抓住路边的杂草(cao),但覆冰的杂草(cao)也很滑,一不小心,整个人(ren)就滑到坡底(di),还好人(ren)没受伤。

过河时,需要踩(cai)着覆冰的大石头,有时需要家长抱着,有时需要坐在石头上,手脚(jiao)并用蹭过河面。

就这样,三(san)四公里的回(hui)家路,凤艳(yan)萍连滚带爬,花费(fei)一个多小时才回(hui)到家。凤艳(yan)萍的家和大部分村民的房子一样,是几间泥瓦房。推开家门,她第一时间来到火塘(tang)旁烤火。

而(er)住得更远的梁玉锋、盘伟健等同学,回(hui)到家需要两(liang)三(san)个小时。

当时被冰雪覆盖的大源村,大雾弥漫,记者无法拍摄村庄的容貌,只留下一些孩子们在冰雪中回(hui)家的画(hua)面。

如今,在此前学生过河处附近(jin),村民们已搭桥修路。如果不是有照(zhao)片(pian)记录,外人(ren)很难想(xiang)象,河里散露的石头,曾经是孩子们每(mei)天上学的必经之地。

坐落在半山(shan)坡的大源小学,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学校门口,家长可以(yi)用汽车或摩托车送孩子们上学了。校园砌起了围墙(qiang),新种的松树,已经长得比教学楼还高。

在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yao)族(zu)乡中心小学,21岁的凤艳(yan)萍(左一)和妹妹盘云芳(fang)(右一)、堂妹盘宇婷走在校园里(2月28日摄)。

记者从(cong)学校坐车来到凤艳(yan)萍的家门口,只需要五分钟。凤艳(yan)萍的家,和很多村民一样,已是两(liang)层楼房。

看着当年的照(zhao)片(pian),21岁的凤艳(yan)萍一眼就认出了照(zhao)片(pian)上13年前的自己,随后她从(cong)屋(wu)里拿出了记者送给她的照(zhao)片(pian)。

凤艳(yan)萍说,同学们一直(zhi)珍藏着这些照(zhao)片(pian)。

2023年,凤艳(yan)萍结婚成(cheng)家,目前在桂林市务工。

她告(gao)诉记者,她们班有很多人(ren)还在全国各地读(du)大学,大部分已返校开学,还有几个同学已经外出务工……

今年3月,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几个正在外地上大学的同学。就读(du)于天津(jin)交通职业学院的盘伟健,发来一张他坐在学校图书馆里阅(yue)读(du)的照(zhao)片(pian)。盘伟健说,此时阅(yue)览室内温暖如春。

“打铁少年”的“三(san)级跳”

今年23岁的熊(xiong)三(san)耶在1岁时就跟(gen)随打工的父(fu)母从(cong)贵州的大山(shan)里来到广西(xi)柳州市生活(huo),父(fu)母以(yi)拾荒、“打铁”(挖掘建筑工地里的废铁)为生,一家人(ren)已在柳州市生活(huo)了20多年。

在柳州市北雀(que)路一处工地,熊(xiong)三(san)耶和伙伴们在打铁(2013年8月29日摄)。

2008年至2013年,记者曾数十次来到熊(xiong)三(san)耶生活(huo)的城中村和就读(du)的学校,采访拍摄他和小伙伴们的学习生活(huo)情况。

当时,他还是打铁少年“熊(xiong)三(san)三(san)”,与父(fu)母姐弟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屋(wu)子里。读(du)小学的熊(xiong)三(san)耶,经常利用假期时间,跟(gen)随父(fu)母到工地上打铁,承(cheng)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家人(ren)分忧。

到2013年的时候,熊(xiong)三(san)耶对各种废铁的行情了如指掌。那年的国庆(qing)长假7天里,他“打铁”5天,赚了100多元钱,50多元交给了父(fu)母。

在少年时代,熊(xiong)三(san)耶生活(huo)的城中村,聚居着很多农民工子女,那里没有宽敞的球场,也没有清凉的泳池,更没有各式各样的夏令营和兴趣班,尽管生活(huo)条件十分艰苦(ku),但小伙伴们在一起总是有无穷的乐趣。

当地有关部门和社(she)会各界给予(yu)了很多关怀,经常到学校、村里开展关爱活(huo)动,一些学校还开展结对活(huo)动。

比如,了解到城中村的孩子们没有书桌,只能蹲在地上,趴在小板凳上学习,志愿者们很快就送来了小书桌。

广西(xi)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经常到学校和村里开展义务家教、支教活(huo)动等,熊(xiong)三(san)耶甚至还受邀到大学校园里参观学习,那时他就梦想(xiang)着长大后也要到这样的大学校园里读(du)书。

柳北区团委等部门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和社(she)会爱心人(ren)士到学校开展绘画(hua)、音乐、手工、体育等公益培训活(huo)动。

这些不间断的关爱,让年少的熊(xiong)三(san)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他开始梦想(xiang)着在这里扎根。

初中毕业后,熊(xiong)三(san)耶选择了读(du)中专,接着又上了大专,几乎每(mei)一个长假,他都(dou)到工厂里打工挣钱,这个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zhong)要性。2023年,他又考上了本科,实现了“三(san)级跳”。

时隔(ge)11年后,记者再次找到熊(xiong)三(san)耶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新住处,面积增加(jia)到了60多平方米,生活(huo)条件明显改善(shan)。

他郑重(zhong)地告(gao)诉记者,他早(zao)就不叫“三(san)三(san)”了,因为这个名字看起来太幼稚了,父(fu)母在他上中学之前就改为现在的名字了。

“但是我(wo)还是喜欢(huan)你叫我(wo)三(san)三(san)!”他说,“十多年了,我(wo)还是很单纯,但我(wo)懂(dong)了很多。”

在柳州市鹧鸪江路附近(jin)一处出租屋(wu)外,熊(xiong)三(san)耶在展示(shi)刚刚购买的笔记本电脑(2024年2月11日摄)。

熊(xiong)三(san)耶本科学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zao)及其(qi)自动化专业,学习急需使用笔记本电脑,所以(yi)今年春节他没有随父(fu)母回(hui)农村老(lao)家过年,而(er)是留在柳州市打工挣钱购买电脑。他向记者展示(shi)了新购买的电脑,播放器正在播放“我(wo)还是从(cong)前那个少年……”这是他最喜欢(huan)的一首歌。

熊(xiong)三(san)耶很喜欢(huan)柳州的螺(luo)蛳粉和这里的城市文化,还有一年多他就大学毕业了,他希望以(yi)后扎根柳州,为儿时的梦想(xiang)继续努力拼搏。

“我(wo)身体是柳州这座城市的,灵魂(hun)是贵州大山(shan)的。我(wo)是喝着这座城市的水长大的,几乎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熊(xiong)三(san)耶说,“现在就差那么一点点了,那就是毕业后在这里工作,然后买一套房,让父(fu)母晚(wan)年生活(huo)得好一些。”

来源:新华社(she)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