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四不像免费2024资料-追忆新中国培养的首位博士:曾称做喜欢的事有一些成果很幸运,马中骐,答辩,杨振宁
2024-06-04 05:12:24
四不像免费2024资料-追忆新中国培养的首位博士:曾称做喜欢的事有一些成果很幸运,马中骐,答辩,杨振宁

南都记者从中国科(ke)学院高(gao)能物理研究所获悉,5月28日,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该所退休研究员马中骐因病(bing)在(zai)南京(jing)逝世(shi)。1940年3月,马中骐生于上海。

2018年,南都记者曾在(zai)广(guang)州专访马中骐,他的电(dian)脑里还保留(liu)着(zhe)博士论文答辩录像,他向南都记者回(hui)忆了“首(shou)博”诞生的过程(cheng)及过去多(duo)年与求学科(ke)研有关的日子。

当时年近八(ba)旬的他仍在(zai)做科(ke)研。老人平静而快(kuai)乐地总结,“我这辈子一直(zhi)很努力,尽管有时候条件很不好。我的兴趣就(jiu)在(zai)物理,做喜欢的事情,有了一些成果,就(jiu)一直(zhi)觉得很幸运。”

“10001”号首(shou)博证书诞生

1940年3月,马中骐生于上海。16岁那年,他考入(ru)兰州大学。后来进入(ru)北京(jing)大学深造,师(shi)从物理系(xi)教授胡宁。

1978年,已38岁的马中骐,再次报考研究生。胡宁当时还兼任中国科(ke)学院高(gao)能物理研究所教授,马中骐决定报考高(gao)能所。从导师(shi)名下70个报考者中胜(sheng)出,成为被录取的两名学生之一。

1980年,全国人大讨论建立学位制度。教育部决定率先在(zai)中科(ke)院、中科(ke)大、复旦(dan)大学等科(ke)研院所和高(gao)校(xiao)设立博士试点,培养出首(shou)批“中国博士”。

胡宁立马找到马中骐,第一个为他报名博士试点。当年8月,马中骐接到通知,“要写博士论文,12月交稿”。论文成稿被送到国内多(duo)个从事粒(li)子物理研究的重要专家手中,国外则请杨振宁、李(li)政道帮忙把关。

1982年2月6日在(zai)高(gao)能所举(ju)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会场。

1982年2月6日,国家举(ju)行首(shou)次博士论文答辩,所有人见证了这次超豪华阵容的答辩委员会———“两弹一星”元勋(xun)彭(peng)桓武(wu)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xi),胡宁、朱洪元、戴(dai)元本、谷超豪四位学部委员和侯伯宇、李(li)华锺两位顶尖教授担任答辩委员。

马中骐电(dian)脑里曾保留(liu)着(zhe)当时的答辩录像。讲台上,他自(zi)信(xin)地在(zai)黑板上不停书写演算(suan),时而俯身播放幻灯片(pian)演示论文内容,“当过老师(shi),这次答辩就(jiu)像讲一堂课一样,没有一点紧张”。

答辩委员会导师(shi)现场进行无记名投票,一致认为马中骐的论文符合博士论文要求。时任中科(ke)院数(shu)理学部主任、学部委员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签发了他的博士学位证书。

这本紫红色封面、印有金色国徽的证书上,醒目地标示着(zhe)“10001”编号———马中骐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中国自(zi)主培养的博士。

“10001”号博士证书。

当日,包括马中骐在(zai)内,共有11人获得博士学位。第二年,又陆续(xu)有7名博士通过了答辩。这批人中,1人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7人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首(shou)批18名博士的产生,在(zai)全国是件鼓舞人心的大事。“首(shou)博”们也受到了特殊礼遇———1983年5月27日下午(wu),新中国首(shou)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大会在(zai)北京(jing)人民大会堂举(ju)行。

作为“10001”号博士,马中骐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代表所有被授学位的博士、硕士在(zai)主席(xi)台发言(yan)。“稿子改了七八(ba)次,在(zai)台上一直(zhi)默(mo)默(mo)地背稿子,其他人讲什(shi)么都记不得了,比较紧张,就(jiu)怕出错。”

当年,一位远在(zai)国外读书的兰州大学校(xiao)友(you)在(zai)报纸上看(kan)到了马中骐获得博士学位的新闻,“我就(jiu)给他去信(xin),特别为他高(gao)兴”。在(zai)他的眼(yan)里,这个博士学位有更重的分量(liang),“我到国外去,人家问我拿的什(shi)么学位,我说不清楚,以前的硕士很多(duo)人没学完”,第一个博士学位“太难得了,太激动(dong)了”。

如今,这本证书收藏在(zai)国家博物馆。2018年,马中骐主动(dong)把博士学位证书,连同授予大会的请柬门票、主席(xi)台的坐票、次日钱三强组织座谈会的请柬和1991年获得“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证书,一并捐给了国博。“我年纪大了,将来走了就(jiu)成了废纸,这是一个历史阶段(duan)的标志,留(liu)给国家或许有用。”

跟杨振宁学习合作

“拿到博士学位不代表这辈子就(jiu)成功了,而是证明我们掌握了初步独立科(ke)研的能力。“第一号”不代表我有多(duo)了不起,只是按照博士论文通过的时间(jian)顺序我排在(zai)前面。”马中骐说。

博士们在(zai)台前的高(gao)光时刻过去,身后的“研究所”才(cai)是他们毕生“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的大舞台。

位于北京(jing)长安街延长线上的玉泉路19号是中国科(ke)学院研究生院所在(zai)地,与研究生院仅一墙之隔的中科(ke)院高(gao)能物理研究所,就(jiu)是马中骐博士毕业后工作的地方。1984年9月,在(zai)大洋彼(bi)岸的杨振宁教授邀请马中骐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xiao)做访问学者,历时一年半。

马中骐到美国上班的第一天。“你准备(bei)做些什(shi)么工作?”杨振宁在(zai)办(ban)公室里接待马中骐,率先发问。“我原来是搞磁单极的”,马中骐答道。

“这个工作可以做,但这是在(zai)别人后面做做而已,你应该搞重要的工作,基本的工作就(jiu)是重要的工作。”“Levinson定理是一个基本问题,我最近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杨振宁递给马中骐一篇(pian)文章,让他拿回(hui)去仔细研究。

2004年,马中骐在(zai)清华大学杨振宁先生家讨论理论物理问题。

这次交流,意味着(zhe)杨振宁给了马中骐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法,他丝毫(hao)不敢怠慢。两个半月后,他看(kan)完了杨振宁给的133页计算(suan)稿,彻底弄懂(dong)了内容。他把Levinson定理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公开发表,后来,被国际专家在(zai)相关教科(ke)书中引用。此项研究也获得了中国科(ke)学院自(zi)然科(ke)学二等奖。

跟杨振宁学习合作的日子,对马中骐产生了深刻影(ying)响。“看(kan)到大物理学家是怎么搞科(ke)研的,受益匪浅。虽然杨先生看(kan)到的问题别人也能看(kan)到,但杨先生能够(gou)准确抓住重大问题,想尽各(ge)种办(ban)法来达到目的。而且善(shan)于站在(zai)巨人的肩膀(bang)上,利用所有人的科(ke)研成果来帮助解决问题”。

马中骐也把“基础问题就(jiu)是重要问题”作为科(ke)研的准则,在(zai)量(liang)子N体系(xi)统转动(dong)自(zi)由度的分离和量(liang)子群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成果。杨振宁曾打趣地评价他,“大科(ke)学家的工作就(jiu)像一座小山(shan)包一样,耸立在(zai)河道里。马中骐的工作就(jiu)像一个小砖头,大水来的时候,泥(ni)沙都随着(zhe)大水冲走了,但他的砖头留(liu)下来了,所以他做的是扎(zha)实(shi)的可以留(liu)下来的工作。”

高(gao)能所的工作主要是物理研究,由于喜欢教书,马中骐每年也在(zai)研究生院承担了120个学时的课程(cheng),整整20年,讲课直(zhi)至退休。他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王淦昌物理奖等多(duo)个奖项。

“第一批博士试点是挑选出来的,是我国学位制度建立的历史印记,铭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拼搏与奋进。我们这批人在(zai)获得博士学位后,仍在(zai)各(ge)自(zi)领域里拼命干,并没有辜负这个身份。”马中骐说。

年近八(ba)旬仍做科(ke)研

学位授予仪(yi)式后,18位新中国第一批博士各(ge)赴前程(cheng),在(zai)全国各(ge)地扎(zha)根。

博士于秀源一直(zhi)热心张罗着(zhe),期盼组织一次18人的回(hui)首(shou)重聚。终于,2010年,在(zai)学位条例(li)颁布(bu)30周年之际,18位博士再度相聚杭州。

“期待啊,大家都很兴奋”,马中骐也如约前来。聚会上,一位博士指挥大家还原当年授予仪(yi)式拍(pai)照时的站位顺序,留(liu)下了一张27年后的合影(ying)。

于秀源提议,每人都写下一句话,纪念首(shou)批博士的诞生和重聚。马中骐想了想,写下“肩负历史的责任,用一生奋发努力,回(hui)报人民的期望,我们感到光荣、满足和自(zi)豪!”

2013年,博士王建磐在(zai)上海又组织了一次聚会。大家年岁渐长,行动(dong)不便,这次只有10位博士到场。聚会上,也有一些学生做伴,他们中有人问马中骐,“看(kan)了很多(duo)书,一直(zhi)找不到研究方向,要怎么做出科(ke)研成绩?”

马中骐答得干脆,“搞科(ke)研的人最重要的是兴趣,基本问题就(jiu)是重要问题,老老实(shi)实(shi)做工作,一定要知道自(zi)己是不是真(zhen)的对这个事情有兴趣。”

这个似乎(hu)被反(fan)复言(yan)说的道理,确实(shi)是马中骐自(zi)身深刻的体验。

物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jiao)做δ函数(shu):一个点电(dian)荷体积为零,电(dian)荷聚焦在(zai)一点,电(dian)荷密度处处为零,但在(zai)这一点上趋(qu)向无穷大。“我的智商和兴趣就(jiu)像是一个δ函数(shu)”,马中骐兴奋地说,“我在(zai)我的领域比较精通,离开了什(shi)么都不会,我就(jiu)喜欢动(dong)脑子!”

2005年从高(gao)能所退休后,马中骐的兴趣还在(zai)延续(xu),一刻没有停下。后来,为了方便日常生活,年近八(ba)旬的他搬(ban)入(ru)了养老社(she)区。每天早起工作一阵后,上午(wu)10点准时去游泳,午(wu)休后再“算(suan)算(suan)东西”。他没有科(ke)研任务在(zai)身,每天计算(suan)证明的都是过去物理研究中遗留(liu)的、感兴趣的问题。2017年底,他刚刚交付了一本英文书稿,“我对群论方法又有了新的进展和发现”。发稿后,又证出了一个定理,他兴奋地赶紧把英文书稿中的“I believe”改成了“I have proved”。2018年,他又投入(ru)到另一本中文新书的写作中。

他从来不是深藏高(gao)阁的“物理学家”。在(zai)养老社(she)区,每天最开心的事,就(jiu)是和“观念相近”的老人吃饭时一起聊天。U盘(pan)里有珍藏的经(jing)典电(dian)影(ying),他主动(dong)贡献出来,拿到小剧(ju)院里和其他长者一起分享。

晚上他习惯看(kan)一会儿电(dian)视,大多(duo)是新闻节目,偶尔瞥几眼(yan)电(dian)视剧(ju),也会俏皮地评论,“现在(zai)的不好看(kan),演得太假”。

2018年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回(hui)望过去大半个世(shi)纪,马中骐的记忆翩然穿行在(zai)厚重的历史岁月中,抖落的回(hui)忆大多(duo)是与求学科(ke)研有关的日子。

说了好多(duo)故事,老人平静而快(kuai)乐地总结,“我这辈子一直(zhi)很努力,尽管有时候条件很不好。我的兴趣就(jiu)在(zai)物理,做喜欢的事情,有了一些成果,就(jiu)一直(zhi)觉得很幸运。”

出品(pin):南都即(ji)时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

发布(bu)于:广(guang)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