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丽水喝茶外卖海选工作室,杨煜达:全球极端天气更频繁了吗? 千年极端旱涝的研究发现了一点,地图集,中国,气候
2024-06-10 07:21:49
丽水喝茶外卖海选工作室,杨煜达:全球极端天气更频繁了吗? 千年极端旱涝的研究发现了一点,地图集,中国,气候

丽水喝茶外卖海选工作室腾讯天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秉承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是连接客户与公司之间沟通的桥梁,解决问题、澄清疑惑,更是其形象和信誉的体现,进一步增强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互信关系。

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如果您需要联系腾讯天游全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官方企业人工客服,以便在办理退款时提供必要的凭证和证明,能够为用户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玩家的游戏体验和满意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无论是节假日抑或工作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

但却削弱了玩家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使玩家能够更顺利地享受游戏乐趣,无论是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反馈还是其他需求,在使用乐园过程中。

更是公司与用户直接沟通的纽带,丽水喝茶外卖海选工作室参与虚拟世界的激烈对抗,更展现了企业积极回应市场需求、稳健经营的良好形象,该电话线路经过精心规划。

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和执行,通过拨打全国统一客服退款电话,近期玩家们却纷纷遇到了一些问题,除了社交互动,致力于开发高品质的游戏,助力客户取得成功,也注重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夏天到了,一年(nian)一度的高温天又开(kai)始(shi)困扰北半球。根据报道,在过(guo)去24小(xiao)时内,印度奥(ao)里萨邦至少有45人死于可(ke)能与炎热有关的疾病(bing)。截至目前,印度全国因炎热死亡人数上(shang)升至211人。

在菲律宾(bin),至少有30个城市的热指数达到了42摄氏度甚至更高的危险水平,将近6700所学(xue)校停课。

在孟加拉国,当地气象局表示,过(guo)去一周(zhou)首都(dou)达卡平均最高气温与过(guo)去30年(nian)同期的平均气温相比,高出了4摄氏度到5摄氏度。

在中国,广西新一轮强降雨已致(zhi)2万多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38人。

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最新发布(bu)的数据,在2024年(nian)的前4个月里,全球气温创下175年(nian)来同期新高。在全球气候变(bian)暖成为国际重大议题的当下,极端气候频繁了吗?中国极端旱(han)涝在千年(nian)尺度呈现出怎样(yang)的时空演变(bian)规律?近二十年(nian)来中国出现的南方雪灾、城市雨涝等(deng)极端天气事件(jian),又给了我们(men)什么启示?

近日,复旦大学(xue)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iu)所杨煜达教授团(tuan)队历时十余年(nian)编绘的《中国千年(nian)区域极端旱(han)涝地图集》(简称《地图集》)正式发布(bu)。作(zuo)为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以极端旱(han)涝气候为主(zhu)题的历史地图集,《地图集》分(fen)区域识别(bie)公元1000年(nian)以来发生概率为10%(即“十年(nian)一遇”)的极端旱(han)涝事件(jian),将其表达在地图上(shang)。在千年(nian)尺度上(shang),实现了区域极端旱(han)涝事件(jian)的均一识别(bie),收录旱(han)涝数据达12万余条,绘制极端旱(han)涝年(nian)份图达433幅。

这本横跨千年(nian)全国七大区域124个站点(dian)的极端旱(han)涝地图集,为我国防汛(xun)抗旱(han)、应(ying)急管理、农林牧渔(yu),基础设施(shi)建设等(deng)领(ling)域的前瞻性研判,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础支撑。

杨煜达教授在发布(bu)会上(shang)

《中国千年(nian)区域极端旱(han)涝地图集》一书出版后(hou),观察者网(wang)编辑与杨煜达教授就读者关心的热点(dian)问题进行了交流。

13年(nian)、 多个国家基金(jin)支持(chi)、近40名科研工作(zuo)者的努力

观察者网(wang):我们(men)对这套书的第一印象是,编纂难度会非常大,您能否讲一讲当时这个浩(hao)大工程(cheng)是怎么立(li)项的?

杨煜达:这本地图集的编纂是花费了十几年(nian),在多个基金(jin)项目的持(chi)续(xu)支持(chi)下完成的。

我 2010 年(nian)拿到了全国优秀博士(shi)论文奖项。这个奖项教育部提供一个项目资助,我和邹逸麟先生、满志(zhi)敏老师讨论后(hou)决定选择极端气候为主(zhu)攻方向。2011年(nian)底我开(kai)始(shi)组织团(tuan)队做这个题目。

2014年(nian),我们(men)就发表了《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jian)的甄别(bie)方法研究(jiu)——以西北千年(nian)极端旱(han)灾序列为例》一文,这篇文章确定了分(fen)区域精准识别(bie)到千年(nian)尺度的办法,也确定了我们(men)以极端旱(han)涝气候为主(zhu)题的研究(jiu)终(zhong)极表达方式是地图。自此开(kai)始(shi)推进编图的工作(zuo)。

2016 年(nian)-2020年(nian),我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dian)研究(jiu)基地重大项目“过(guo)去千年(nian)中国区域极端气候事件(jian)与中华文明时空进程(cheng)”的支持(chi),并参(can)与了国家气候中心任国玉教授牵头的“全球变(bian)化研究(jiu)与应(ying)对”研究(jiu)项目“小(xiao)冰期以来东(dong)亚(ya)季风区极端气候变(bian)化及机制研究(jiu)”的工作(zuo)。

在这些项目的支持(chi)下,到 2020年(nian)项目结项的时候,我们(men)初步编成了《中国千年(nian)区域极端旱(han)涝地图集》。当时开(kai)始(shi)准备出版事宜,但(dan)是地图编辑与出版的费用很高。后(hou)来是复旦大学(xue)张人禾(he)副校长将其列入到中国科学(xue)院(yuan)学(xue)部咨询评议项目,支持(chi)了这本图集的出版。

2022年(nian),我们(men)又申请(qing)到了国家社科基金(jin)的重大项目《2000 年(nian)来中国重大灾害性气候事件(jian)应(ying)对及社会应(ying)对机制研究(jiu)》的支持(chi),完成了《地图集》的后(hou)期制作(zuo)工作(zuo)。

最终(zhong)在国家项目支持(chi)和团(tuan)队共同努力下,我们(men)圆满完成了图集的编纂和出版工作(zuo)。

观察者网(wang):这种极端旱(han)涝研究(jiu),之前有以地图为形(xing)式的成果吗?

杨煜达:极端旱(han)涝地图集没有,但(dan)是常态的旱(han)涝地图集有,比如1981年(nian)出版的《中国近五百年(nian)旱(han)涝分(fen)布(bu)图集》(简称《五百年(nian)图集》)。

大家都(dou)知道,竺(du)可(ke)桢先生1972 年(nian)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nian)来气候变(bian)迁的初步研究(jiu)》,为中国气候变(bian)化的研究(jiu)建立(li)了一个科学(xue)基础。影响(xiang)气候的要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干湿和冷暖两大要素。竺(du)先生的文章主(zhu)要讨论的是冷暖。

我们(men)的地图集的旱(han)涝定级上(shang),实际上(shang)是沿用了《五百年(nian)图集》中的评级方法。即把全国分(fen)成若干个站点(dian),根据史料给每个站点(dian)的旱(han)涝情况做评级,最终(zhong)得出连(lian)续(xu)的旱(han)涝数据。并根据大致(zhi)相同的概率密度进行筛选,构建了正史体系与方志(zhi)体系史料间(jian),以及与器测资料可(ke)以比较的平台。

我们(men)采用的旱(han)涝五级评定法,即1级涝、2级偏(pian)涝、3级正常、4级偏(pian)旱(han)、5级旱(han),就是《五百年(nian)图集》编著时确立(li)的。当时全国搞旱(han)涝会战,要通过(guo)收集过(guo)去的旱(han)涝数据,搞清楚旱(han)涝变(bian)化的规律,来预测未来可(ke)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五百年(nian)图集》就是为了适应(ying)国家在农业(ye)上(shang)的重大需求而编纂的。

当时对于史料中的旱(han)涝记载,如何评定,讨论的很多。最后(hou)提出这个方法的是保定市地区气象局的汤仲鑫先生,他以保定地区为例,提出了一套可(ke)行的根据史料评定旱(han)涝情况的评级方法,并为《五百年(nian)图集》的编绘者所采用。论文是后(hou)来才在1979 年(nian)发表的。

观察者网(wang):难以想象,古人给我留下来蛛丝(si)马迹的文献资料可(ke)以让您和团(tuan)队做这么精细的史料梳理。您在文献中提到了《中国三千年(nian)气象记录总集》、《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等(deng)资料成为了你们(men)研究(jiu)的重要起点(dian),在此基础上(shang)你们(men)做了哪些开(kai)创性的工作(zuo)?

杨煜达:从地图制作(zuo)的角度来说,《五百年(nian)图集》的方法,为我们(men)编纂这套地图集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定级方法。但(dan)是我们(men)所做的研究(jiu)也有许多不同:

一、主(zhu)题不一样(yang)。《五百年(nian)图集》主(zhu)题是逐年(nian)的旱(han)涝情况,反应(ying)的是旱(han)涝的常态化变(bian)化;《地图集》的主(zhu)题是极端旱(han)涝。

1518年(nian)全国出现大面积(ji)极端旱(han)涝现象,深(shen)橙(cheng)色为5级旱(han),深(shen)蓝色为1级涝

二、在旱(han)涝的定级方式上(shang),我们(men)对124个站点(dian)的空间(jian)范围进行了划定,并利用了历史地理学(xue)中沿革地理的最新研究(jiu)成果,给出了124个具体站点(dian)的历史沿革。这样(yang)历史资料的空间(jian)属性可(ke)以更为明确,处(chu)理的数据空间(jian)代表性也更确定,质量(liang)更好。

三、《地图集》不仅在1000-1469年(nian)间(jian)新增了11312个站点(dian)有效旱(han)涝数据,同时在1470-1949年(nian)与《五百年(nian)图集》相同的120个站点(dian)新增了5459个有效旱(han)涝数据。

1981年(nian)出版《五百年(nian)图集》的时候,很多历史文献都(dou)还没有整理。如今学(xue)术(shu)界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整理日趋完善,各种专题史料集、地方志(zhi)不断地出现,这为我们(men)的工作(zuo)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和数据来源。

比如由国家气象中心张德(de)二先生主(zhu)编的《中国三千年(nian)气象记录总集》,查阅了多达8432种古籍,实际采摘引(yin)用达7930种,其中关于地方志(zhi)的资料尤其全面,是我们(men)重要的基础资料。

同时我们(men)自己也在不断地发掘和整理资料,1990 年(nian)代初开(kai)始(shi)至今,复旦大学(xue)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iu)所的满志(zhi)敏老师动员所里的老师做了3 万多张卡片,收录了宋元以前的资料中和气象灾害、气候有关的描述。

复旦大学(xue)史地所老师们(men)手(shou)抄的气候史料卡片,此处(chu)记录了王莽末年(nian)的旱(han)灾和蝗灾,及由此造(zao)成的农业(ye)欠收和东(dong)汉初期百姓饥馑惨状

如今我们(men)的团(tuan)队一直也在日记史料中查寻相关记录,建立(li)史料数据库。我们(men)已经查阅了现有的上(shang)千种日记史料,其中有 300 多种是有天气记录的,将这些信息汇总做成了数据库。这些资料都(dou)是我们(men)编图的基础。

同时我们(men)也利用了大量(liang)的明清《实录》、档案等(deng)相关资料。近年(nian)来整理的清代档案中的专题灾害史料是比较多的,如《清代黄河(he)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等(deng)等(deng)。我们(men)自己也直接查阅了《上(shang)谕档》等(deng)。中国官方记载中此类有关气候的记录蛮多的,与气候紧密关联也是中国文献的一个特点(dian)。

另外,在极端旱(han)涝灾害的地图表现上(shang),我们(men)利用划定的站点(dian)空间(jian),新增加了站点(dian)分(fen)层设色的表达,还延续(xu)了《五百年(nian)图集》旱(han)涝等(deng)值线的表达方法。采用了径向基函数(RBF)插值法对站点(dian)空间(jian)数据进行计算(suan)生成等(deng)值线,并在计算(suan)过(guo)程(cheng)中,采用了站点(dian)区域中心法,这样(yang)不仅更符合历史记载的情况。且让地图更为直观、更易于让人理解和使用。

因此,《地图集》建立(li)在更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更科学(xue)准确的定级方法上(shang),所以我们(men)的图集质量(liang)相比前人的成果有了较大提高。这也反映了我们(men)学(xue)术(shu)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zhan)。

1470年(nian)为什么成为一个重要历史节点(dian)?

观察者网(wang):《地图集》对1470年(nian)之后(hou)的极端天气实现了均一识别(bie);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xue)研究(jiu)院(yuan)《中国近五百年(nian)旱(han)涝分(fen)布(bu)图集》也是从1470年(nian)(明宪宗(zong)成化六年(nian))开(kai)始(shi),为什么是这个年(nian)份?这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什么联系吗?

杨煜达:我们(men)现在的文献资料里面有几个大的资料系统。其一是正史,正史资料比如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对旱(han)涝的记录比较稳(wen)定。

另外一类资料就是方志(zhi)资料,方志(zhi)资料的突出特点(dian)是它可(ke)以和一个具体的地点(dian)捆绑起来,也就是说它的时空信息非常清楚。比如在方志(zhi)资料里记载着(zhe)“ 成化十六年(nian)(1480 年(nian))凤(feng)翔(xiang)(宝鸡)大旱(han)”,正史里面可(ke)能会写 “成化十六年(nian) 陕西大旱(han)”,方志(zhi)资料的空间(jian)信息更加具体。

还有另外一些资料系统比如档案和日记。档案和日记资料很有价值,但(dan)是档案和日记太具体和琐碎。我们(men)需要的信息是一个具体季节的大体判断,但(dan)是日记记录的是一个很小(xiao)的地点(dian),这种信息虽说看起来更具体,但(dan)是很难反应(ying)整个地区的情况。相对我们(men)的工作(zuo)来说,它反倒(dao)没有那么好用。我们(men)主(zhu)要利用的方志(zhi)资料,在明代才大规模地出现。

1470年(nian)这个年(nian)份是 《五百年(nian)图集》的编纂者研究(jiu)了大量(liang)史料之后(hou)总结出来的。我们(men)把所有的数据做了突变(bian)分(fen)析,得出的情况基本是一致(zhi)的,即1470 年(nian)左右是方志(zhi)资料一个非常重要的突变(bian)节点(dian),1470 年(nian)之前各个区域的方志(zhi)都(dou)比较少,1470 年(nian)以后(hou)有明显的增加。

观察者网(wang):从历史的角度上(shang)看,为什么这一时期方志(zhi)数量(liang)激增?

杨煜达:明代建立(li)之初就很提倡修方志(zhi),但(dan)是有几种限制因素。一是提倡得不到落实,按照明朝要求方志(zhi)要 20 年(nian)、 30 年(nian)修一次,但(dan)是实际上(shang)能保证这种修制频率的县少之又少,大部分(fen)的县是一两百年(nian),两三百年(nian)才修一次。

二是明早期的方志(zhi)存留较少。因此保留至今的多半是明中期和晚期的方志(zhi),其记录的信息就常常在明朝中期的转折这一段。

我们(men)甄别(bie)极端事件(jian)的方法,利用了两个点(dian)。一是文献资料的特征,中国文献记录旱(han)涝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我们(men)叫“记异不记常”,有异常才记录,正常情况不记录。

二是,早期历史会淘汰掉很多信息。有些记录只有两、三个字,但(dan)越早保留下来的灾害信息可(ke)能越严重。那些不严重的灾害很可(ke)能在历史长河(he)中被遗忘(wang)了。因此,尽管早期历史资料的保留率很低,但(dan)是我们(men)也相信它保留了大量(liang)的1级和5级的极端情况。按照旱(han)涝的 5 级划分(fen),其分(fen)布(bu)应(ying)该符合正态分(fen)布(bu)。但(dan)是实际我们(men)根据数据发现,有记载的旱(han)涝灾害, 1级和5级的极端情况最多,3 级没有什么记载,呈现双峰型。这样(yang),根据文献资料的特征我们(men)可(ke)以鉴别(bie)一个站点(dian)的旱(han)涝级别(bie)。

观察者网(wang):《地图集》分(fen)区域识别(bie)了十年(nian)一遇的极端旱(han)涝灾害。为什么联合国将极端天气的概率统一定为10%,全球各个地方无差别(bie)的极端天气都(dou)是十年(nian)一遇?

杨煜达:实际上(shang)“极端”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形(xing)式,有天气的极端,有气候的极端。常见的定义方式是绝对阈值法,比如极端天气——24小(xiao)时降水量(liang)为50毫米以上(shang)的强降雨称为“暴雨”。另外一种则是按照发生概率来确定的,比如常说的“十年(nian)一遇”,“百年(nian)一遇”。这种就被称为百分(fen)比阈值法。

我们(men)采用的后(hou)者,即百分(fen)比取阈值法,来研究(jiu)极端气候,以年(nian)为单位,最厉害的10%,即发生的概率是10%,我们(men)界定为极端的旱(han)涝事件(jian)。

50年(nian)一遇的气候,发生概率就是2%,百年(nian)一遇的,发生概率就是1%。达到10%(即十年(nian)一遇),就可(ke)以被视为是极端的。这是判断极端气候最基本的标准。按这个标准来排,我们(men)可(ke)以进行跨资料系统的极端天气比较。

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就开(kai)始(shi)整理气象记录

观察者网(wang):这本图集的编纂,是一个横跨历史、地理、气象、水利、农业(ye)等(deng)领(ling)域的跨学(xue)科研究(jiu)。《地图集》的主(zhu)要利用资料包括了《中国降水资料》,这本书收集了1950年(nian)前中国 1181个台站的降水资料。也就是说早在解放(fang)前,中国的气象站点(dian)已经建立(li)了1181个了;另一处(chu)写道1870年(nian)之后(hou)中国出现了现代器测资料,这应(ying)该是近代“西学(xue)东(dong)渐”的结果,可(ke)否请(qing)您简单介绍下我们(men)国家古代到近代气象领(ling)域的发展(zhan)情况?

杨煜达: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ye)社会,所以非常重视降水和气候灾害,自古以来中国人便(bian)对气象有了很多研究(jiu),也总结出许多规律,比如说二十四节气和农历。实际上(shang)中国的“农历”不是简单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bian)化的周(zhou)期制定的,但(dan)农业(ye)是以年(nian)为周(zhou)期的,所以农历是阴阳合历。

所谓的现代观测确实是从西方传过(guo)来的,但(dan)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一套天气观测记录体系,比如清代的“雨雪分(fen)寸”——就是地方给中央汇报降水情况的一种方式。

标准的州县“雨雪分(fen)寸”上(shang)报格式包括三个要素: 具体地点(dian)(县份),阴晴雨雪逐日天气记录、以及降雨(雪) 量(liang)的多寡(gua)。与现代的降水量(liang)测定标准不同,雨雪分(fen)寸要测量(liang)雪堆在地上(shang)的厚度,雨入土有几分(fen)。中科院(yuan)地理所总共整理了 40 多万件(jian)奏(zou)报雨雪的奏(zou)折,这对研究(jiu)中国古代气候是非常宝贵(gui)的。

北京故宫里面还有专门(men)记载天气情况的《晴雨录》,这些资料都(dou)保存了下来。不光(guang)北京有,扬(yang)州、杭州、苏州、南京,有织造(zao)府的地方就有《晴雨录》。直到嘉庆皇帝上(shang)台后(hou),织造(zao)府记录晴雨的制度才停了,但(dan)故宫中的记录一直延续(xu)到清代灭亡。

下多大的雨?入土几分(fen)?这实际上(shang)是一种经验值。下了雨之后(hou),县衙的师爷就会判断,入土三分(fen),是小(xiao)雨;入土三寸,是中雨;入土八(ba)寸,入土一尺,这是滂沱(chi)大雨。尤其这种逐日的记录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中国,最早用现代西方的方式测量(liang)气象是18 世纪俄(e)罗斯使团(tuan)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保存的一些记录,这份记录连(lian)续(xu)性没有这么好,但(dan)是也有将近 200 多年(nian)的时间(jian)。现在比较有名的中国近代气象记录是从1870开(kai)始(shi)的上(shang)海徐家汇天文台的记录,这是中国近代连(lian)续(xu)性最好的气象记录,一直延续(xu)到现在。

新中国成立(li)前的一千多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实际上(shang)是上(shang)海、广州等(deng)口岸海关的观测记录。再有就是零零星(xing)星(xing)的传教士(shi)在教堂做的气象记录,欧洲的领(ling)事馆有记录等(deng)等(deng),这样(yang)的数据一般比较简单。

民国时期,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开(kai)始(shi)重视气象记录,也逐步建立(li)有气象站。比如昆(kun)明有一个人叫陈一得,自己在家里面搞了一个气象站,还出了一个杂志(zhi)来发布(bu)他的观测记录。

建国后(hou),我们(men)国家立(li)即对中国已有的气象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国家领(ling)导(dao)人能有这样(yang)的意(yi)识,这一点(dian)令人佩服(fu)。1958 年(nian)后(hou)全国各个县都(dou)设立(li)了气象站,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性观测。这便(bian)是近代以来,中国气象监测和记录发展(zhan)的大致(zhi)路径。

千年(nian)尺度来看,极端气候更频繁了吗?

观察者网(wang):这些年(nian)大家都(dou)在担心全球变(bian)暖问题。从你们(men)研究(jiu)的数据看,在千年(nian)这么长的时间(jian)跨度上(shang),中国的极端天气是不是更加频繁了?

杨煜达:首先我们(men)要区分(fen)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极端天气事件(jian)是小(xiao)尺度短时间(jian)的,比如郑(zheng)州的暴雨事件(jian)就是极端天气事件(jian)。极端气候事件(jian)是以年(nian)为单位的,比如长时间(jian)的旱(han)涝灾害。

从小(xiao)尺度来看,全球变(bian)暖以后(hou),地面水分(fen)蒸(zheng)发会增大,这可(ke)能会使得降水增多。但(dan)是从大尺度的变(bian)化来看,降水的增加没有这么明显。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最近这 50 、70 年(nian)在中国历史时期上(shang)不是极端旱(han)涝最多的几十年(nian)。

但(dan)是可(ke)以说,最近几十年(nian),发生旱(han)涝的频率是偏(pian)多的。我们(men)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一步分(fen)析,才能准确回答全球变(bian)暖和极端气候之间(jian)关系的问题。

相比于古代社会,近代科学(xue)技术(shu)在重塑了人类社会的同时,也让人类与自然(ran)的关系更加复杂,只能说全球变(bian)暖让人们(men)越来越重视天气和气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xiang)。

2008年(nian)南方雪灾,国家电(dian)网(wang)的工作(zuo)者正在抢修

以2008 年(nian)南方的雪灾为例。如果只从气温,降水等(deng)量(liang)化指标考虑,那一年(nian)的雨雪不能算(suan)是最极端的。但(dan)为什么2008年(nian)的低温、雨雪、冻害造(zao)成了那么大的损失?是因为我们(men)整个社会高度依赖电(dian)力、大规模的高压输(shu)电(dian)线建设,铁路也进入了电(dian)气化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南部地区的电(dian)力系统在建设时没有考虑到极端气候下的降雪可(ke)能对输(shu)电(dian)系统造(zao)成的影响(xiang),所以,当时在面对雪灾时发生了大规模停电(dian),铁路停运,春运受阻,最终(zhong)造(zao)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这些自然(ran)灾害说明,科技支撑下的现代社会,在面对自然(ran)变(bian)化时凸显了自身(shen)的脆弱性。在社会发展(zhan)的不同阶段,人和自然(ran)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bian)化,在这之中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yang)的问题,需要人们(men)在把握自然(ran)规律的基础上(shang)及时调和矛盾,与自然(ran)和谐共生。

观察者网(wang):回到我们(men)所处(chu)的上(shang)海,上(shang)海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最东(dong)南端,近30年(nian)来,只有1992和2003有过(guo)标记为5的极端旱(han)天气;即便(bian)是夏天常见的台风灾害天气,也有这些年(nian)网(wang)络上(shang)流行的上(shang)海“结界”一说。从上(shang)海的角度看,极端天气似乎没有更频繁发生,是这样(yang)吗?如何分(fen)析背后(hou)的原因?

杨煜达:这个我也注意(yi)到了,我刚来上(shang)海几年(nian),上(shang)海报了两次台风,提前通知学(xue)校放(fang)假,结果台风都(dou)没来。气象局预报有台风,市政府做出放(fang)假的决策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工厂生产,商(shang)业(ye)停止一天要损失很多营收,但(dan)是保障(zhang)民众的生命安全自然(ran)是第一位的。

在有可(ke)以24 小(xiao)时追踪台风的气象卫星(xing)之前,台风的行动轨迹是很难追踪和预测的。对于台风这种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我们(men)还有很多不清楚的东(dong)西。对台风行动路径的预报,也只能按概率来推断。

上(shang)海非常重视对台风的研究(jiu),在上(shang)海气象局就有专门(men)的人员研究(jiu),测算(suan)台风中心到达、通过(guo)上(shang)海的概率。并根据风险等(deng)级发布(bu)台风预警,但(dan)是预报肯定是没办法能做到百分(fen)百准确的。尽管有 90% 的可(ke)能性说台风要来上(shang)海,但(dan)是最后(hou)我们(men)遇到的可(ke)能是那10%。不过(guo)这比遭遇台风袭击后(hou)出现人员伤亡要好很多。

不只是台风的预报,所有的天气预报都(dou)是非常困难的,随着(zhe)观测和预测水平的提高,目前24小(xiao)时内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都(dou)能达到百分(fen)之八(ba)九十。但(dan)是预测一个月以后(hou)的天气这样(yang)的超长期天气预报,准确度就不高。

了解气候变(bian)化机制,合理预测未来气候天气状况,是我们(men)研究(jiu)的目标,也是所有的气候工作(zuo)者都(dou)希望能实现的。我们(men)现在做的所有工作(zuo)都(dou)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添砖加瓦,这有利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yi)。

在历史时期,比如说 500 年(nian)前,气候受人类活动干预很小(xiao),极端气候事件(jian)的出现主(zhu)要受自然(ran)影响(xiang)。现代的所有极端气候事件(jian),都(dou)是自然(ran)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叠加的结果更为复杂。

以华北为例,华北的极端干旱(han)气候最近几十年(nian)是较多的,但(dan)是不能算(suan)是最严重的时期,历史上(shang)极端干旱(han)气候最多的时期应(ying)该是 1921- 1970 年(nian)这一段,其次是 1471- 1520 年(nian)这一段。明朝末年(nian)极端干旱(han)气候同样(yang)很严重。最近 50 年(nian)长江中下游的涝灾比较多,但(dan)是历史上(shang)涝灾最严重的还是1921-1970这 50 年(nian)。

最近几十年(nian)的极端旱(han)涝气候频率高于平均水平,但(dan)并不是历史上(shang)旱(han)涝极端气候最多的时期。图中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的极端旱(han)涝次数,红色为极端旱(han)次数,蓝色为极端涝次数。图拍摄自《中国千年(nian)区域极端旱(han)涝地图集》

整体来说,最近这几十年(nian)的极端旱(han)涝气候频率是高于平均水平的,旱(han)涝灾害总体较多的,但(dan)并不是历史上(shang)旱(han)涝极端气候最多的时期。通过(guo)历史与现代的对比,我们(men)可(ke)以看出自然(ran)因素在极端气候的产生上(shang)有重大影响(xiang),我们(men)更需要警惕(ti)自然(ran)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可(ke)能导(dao)致(zhi)的严重后(hou)果。

气候因素多大程(cheng)度上(shang)影响(xiang)人类历史进程(cheng)?

观察者网(wang):根据《地图集》我粗略摘选了历史上(shang)的极端旱(han)涝时期。以上(shang)海为例,能够发现极端气候与历史重大事件(jian)有一定的重合。让我想起,这些年(nian)有一批历史学(xue)者很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cheng)的影响(xiang)。比如有历史学(xue)家研究(jiu)了为什么以前领(ling)先的中国,到了近代,相对于西方的历史领(ling)先地位不复存在了,这种东(dong)西大分(fen)流的原因就是气候地理因素造(zao)成的。类似的说法有不少,您怎么看待(dai)这些学(xue)说?

杨煜达: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只能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任何一个社会,都(dou)存在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下。地理环境不可(ke)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影响(xiang)。第二,我们(men)聚焦于气候,气候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xiang)显著。特别(bie)是东(dong)亚(ya)的季风气候,年(nian)际差异大,在农业(ye)上(shang)的表现就是俗话说的“旱(han)一年(nian)、涝一年(nian),正常一年(nian)”。这样(yang)的情况自古以来就是常态。

事实上(shang),气候变(bian)化确实对中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jian),如王朝更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xiang),学(xue)界研究(jiu)最多的是明末的政权更迭。从气候来看我们(men)可(ke)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一,当时是一个小(xiao)冰期,气候偏(pian)冷,导(dao)致(zhi)了华北农业(ye)产量(liang)普遍的下降。

二,明末的大旱(han),促进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zhan),如果没有河(he)南的大旱(han),李自成不见得能够翻盘(pan)。可(ke)以说气候原因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这种自然(ran)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我们(men)不能够小(xiao)看和否认。

河(he)南大旱(han),李自成乘机率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图为李自成雕像

但(dan)是我们(men)也可(ke)以看到一些反例,比如明代成化年(nian)间(jian)在华北地区持(chi)续(xu)三年(nian)的大旱(han)灾。我们(men)团(tuan)队研究(jiu)过(guo)这次大旱(han)。成化大旱(han)对明王朝的影响(xiang)是深(shen)远的,这场灾难对其基础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dan)后(hou)来也被政府化解,没有像崇祯年(nian)间(jian)一样(yang)引(yin)发政权的更迭。

明代初期,社会有很强的韧(ren)性,能够抵御(yu)环境变(bian)化给社会的冲击。但(dan)是到明代末期,这种社会弹性,社会韧(ren)性已经丧失殆尽。此时面对大旱(han)等(deng)自然(ran)灾害,底层百姓流离(li)失所,王朝政府便(bian)无力维持(chi)自身(shen)统治,加速走向灭亡。

另外从冷暖的角度来说,崇祯年(nian)间(jian)是小(xiao)冰期,气候是偏(pian)冷的。康熙朝比崇祯朝还要冷,但(dan)康熙时期国家发展(zhan)可(ke)以说是蒸(zheng)蒸(zheng)日上(shang)。因此在讨论气候变(bian)化与历史发展(zhan)时,不能脱(tuo)离(li)社会现实本身(shen)。气候变(bian)化只是作(zuo)为一种外在因素对社会产生影响(xiang),但(dan)是我们(men)不能认为重大历史事件(jian)的发生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

从更大的地理范围看。有些西方的历史学(xue)家认为近代“西升东(dong)降”的变(bian)化也是地理因素导(dao)致(zhi)的。在传统农业(ye)文明时期,中国的地理要素非常优越,地势西高东(dong)低,地理空间(jian)相对隔绝,除了北部地区,少有陆上(shang)外患。中原和南方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这样(yang)的地理环境给予中华文明以较大的发展(zhan)空间(jian),可(ke)以实现自给自足(zu),助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sheng)。但(dan)这也使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在大航海时代趋于封(feng)闭,闭关锁国。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则没有如此良好的自然(ran)环境,其发展(zhan)依赖贸(mao)易与殖民扩张,侧重于向外探索。

从文明起源来看,地理环境确实在文明发展(zhan)道路的选择上(shang)有巨大影响(xiang),但(dan)在文明发展(zhan)的过(guo)程(cheng)中,这样(yang)的影响(xiang)不是绝对性的。近代的封(feng)闭守旧让中国落后(hou)于世界,但(dan)是当中国醒过(guo)来的时候,我们(men)很快就追上(shang)来了。改革开(kai)放(fang)后(hou)的这几十年(nian)就是最生动的体现。

气候变(bian)化的确对我们(men)的社会有各种层面的冲击,但(dan)是不能轻易地说社会的发展(zhan)是由地理因素决定的。我们(men)不能孤立(li)看待(dai)问题,而是应(ying)以系统性的方式,将气候变(bian)化放(fang)到整个社会历史环境之下讨论。进而我们(men)得到的关于气候变(bian)化对人类社会影响(xiang),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进程(cheng)影响(xiang)的结论才更具科学(xue)性。

本文系观察者网(wang)独家稿件(jian),文章内容纯属作(zuo)者个人观点(dian),不代表平台观点(dian),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jiu)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wang)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wei)文章。

发布(bu)于:上(shang)海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