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24年香港正版资料免费大全2024年3月12日资料-探访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影印出版工程(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③),古籍,扫描,工作
2024-06-02 03:04:33
2024年香港正版资料免费大全2024年3月12日资料-探访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影印出版工程(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③),古籍,扫描,工作

引子

登临兰州北山九州台,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文溯阁《四库全书(shu)》藏书(shu)馆跃入(ru)眼帘——馆楼飞檐翘角,踞北山而瞰黄河。

自正门入(ru)楼,穿鞋套,做登记,进书(shu)库。书(shu)库恒温恒湿,1128个香樟木(mu)书(shu)箱层层叠叠,收录典籍6141函、3474种、36315册的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就(jiu)安放于箱中。

2023年6月,习近平(ping)总书(shu)记在中国国家版本(ben)馆中央总馆考察调研时,详(xiang)细听取《四库全书(shu)》版本(ben)源流(liu)、纸张印刷、保护收藏等(deng)介绍,叮嘱(zhu)工作人员:“我最关心的就(jiu)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xia)的最宝贵的东(dong)西。中华民族(zu)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shi)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xia)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xia)去。”

《四库全书(shu)》编纂于清代(dai)乾隆(long)年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shu),修成(cheng)后誊抄7部,分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盛京(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bi)暑山庄文津阁、杭州文澜阁等(deng)地(di)。目(mu)前(qian)存世三部半,分别(bie)为文渊阁本(ben)、文溯阁本(ben)、文津阁本(ben),以及被称为“半部”的文澜阁残本(ben)。其中,文溯阁本(ben)辗转多地(di),于2006年入(ru)藏现在的藏书(shu)馆,也是“三部半”中唯一尚未完整影印出版的一部。

为了让书(shu)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经过长期缜密的筹划论证,2021年8月,甘肃省(sheng)正式启动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字化(hua)影印出版工程。

目(mu)前(qian),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字采集(ji)工作已全部完成(cheng),数据(ju)处理工作完成(cheng)70%。从(cong)现在起至2028年,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将(jiang)按经、史、子、集(ji)四部,分期分批推出全套影印版本(ben)。

数字采集(ji)

采集(ji)方案、流(liu)程规范和相关作业标准周密完善

约8亿字的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共(gong)有多少页?数字化(hua)之前(qian)鲜有人知。

“换算为现代(dai)书(shu)籍页码,共(gong)488万多页。”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字化(hua)影印出版专(zhuan)职工作组组长宋学娟说。

作为读者出版集(ji)团有限公司所属(shu)的读者古籍数字科技中心总经理,宋学娟过去两年多时间带领团队把文溯阁《四库全书(shu)》从(cong)纸上“搬(ban)进”了电脑——逐页扫描、存入(ru),数据(ju)资源总量(liang)逾700TB(太字节)。“如果用常见的容量(liang)32GB的U盘存储,需要2.2万多个才能装下(xia)。”宋学娟说。

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既是历史典籍,又是珍贵文物。若藏于高阁,难以活化(hua)利用;若活化(hua)利用,又有损坏之虞。如何破解“藏”“用”两难?2021年8月,甘肃省(sheng)委宣传部制定《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字化(hua)影印出版工作重启方案》,力求在保护的同时“唤醒”古籍。

古籍真本(ben)由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提供,数据(ju)采集(ji)处理、影印出版等(deng)工作由读者出版集(ji)团有限公司具体实施。数字化(hua)影印出版工程分为“数字采集(ji)—数据(ju)处理—影印出版及数据(ju)库建设”3个阶段。所需经费,部分由中央文化(hua)产业发(fa)展专(zhuan)项资金(jin)、甘肃省(sheng)财政资助,部分由读者出版集(ji)团有限公司自筹。

数字采集(ji),免不了要接触古籍真本(ben),如何确保其安全无损?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和读者出版集(ji)团有限公司制定了周密完善的采集(ji)方案、流(liu)程规范和相关作业标准,“54条数字化(hua)工作流(liu)程规定,涵盖前(qian)期准备(bei)、文献出库、数据(ju)处理等(deng)全部流(liu)程。”宋学娟介绍。

为保古籍安全万无一失,文溯阁《四库全书(shu)》藏书(shu)馆二楼会议室被改造成(cheng)了数字采集(ji)室,做到原(yuan)书(shu)“出库不出馆”。而从(cong)书(shu)库到采集(ji)室,平(ping)常不到一分钟的路程,藏书(shu)馆90后馆员魏乔波却要走好几分钟:戴上白色手套,细查一遍即将(jiang)出库的古籍,再(zai)轻(qing)轻(qing)捧起,就(jiu)像捧着一碗不能洒(sa)出的水,慢(man)慢(man)往楼上“移(yi)”,“就(jiu)怕脚下(xia)不稳”。

“古籍出库,要填报11类表格,层层审批。归(gui)还(hai)时,所有细节都(dou)要对(dui)得上。”魏乔波说,以其中的《提书(shu)登记表》为例(li),提取古籍需详(xiang)细填报当日采集(ji)计划、提取数量(liang),然后与书(shu)库管(guan)理员共(gong)同清点每一函、每一册书(shu),包(bao)括函盒(he)、夹板、束带、铜扣的存缺程度,每一册古籍的题名(ming)、卷(juan)数、页数,以及有无破损、污迹(ji)或霉斑(ban)等(deng)情况,“这些都(dou)要一一记录在案。一送一回路上、数据(ju)采集(ji)期间,古籍若有半点闪失,都(dou)会被及时发(fa)现。”

数字采集(ji)作业班班长杨旭勇告诉记者,采集(ji)时必须使用古籍专(zhuan)用非接触式扫描仪高清扫描,且光源必须是冷光源。对(dui)采集(ji)人员,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的古籍专(zhuan)家也开展了多轮培训演练(lian),“既要保证扫描精(jing)度与进度,还(hai)要避(bi)免伤害古籍,翻书(shu)的力道不能轻(qing)也不能重,要稳而有力。”杨旭勇说。

准备(bei)周密,工作前(qian)期进展顺利,意料不到的问题还(hai)是出现了。“古籍开本(ben)大小相同,厚薄却不一样。”宋学娟翻开一本(ben)书(shu),拿到一台扫描仪前(qian)比划道,“超3厘米厚的古籍,用这种平(ping)板扫描仪扫描,靠近订口(kou)的部分内容很难被有效采集(ji)。”

为啥?不按压(ya),无法扫描;按压(ya),古籍易损,且采集(ji)到的内容会变形。怎么办(ban)?“为保证采集(ji)质量(liang),我们追(zhui)加预算,在已采购10台古籍专(zhuan)用平(ping)板扫描仪的基(ji)础上,又购置了两台V型古籍扫描仪。”宋学娟说,使用这种扫描仪,只需将(jiang)书(shu)翻开到90度,即可完成(cheng)扫描采集(ji),问题迎刃(ren)而解。

2021年12月23日,开机扫描;2022年5月23日,采集(ji)告竣。“整整5个月,经过人员倒班,实现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天未休。古籍没有丝毫受(shou)损,函盒(he)没有增加一道划痕。”阳光透(tou)过窗(chuang)口(kou),洒(sa)在黄底黑字的《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字化(hua)工作手册》上,宋学娟长舒一口(kou)气。

数据(ju)处理

数字文件与古籍真本(ben)如同孪(luan)生,最大程度呈现古籍原(yuan)貌

偌大的房间里,数十名(ming)工作人员神情专(zhuan)注、紧盯屏幕,只听见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在读者古籍数字科技中心的数据(ju)处理室,采集(ji)来的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据(ju),将(jiang)被加工成(cheng)标准的数字文件,供后续影印出版和数据(ju)库建设之用。

“数据(ju)处理有4道流(liu)程,图版处理、一校、二校和质检存储。”宋学娟介绍,其中图版处理是关键,主要工作是拼接完整“叶”。

叶,古籍特有的量(liang)词。不同于现代(dai)书(shu)籍,古代(dai)纸张多为单面印刷,一张纸即为一叶,书(shu)册由一叶一叶对(dui)折后装订而成(cheng)。一叶,相当于现代(dai)书(shu)籍的两页。所以,数字采集(ji)到的扫描件实则都(dou)是半叶,图版处理就(jiu)是让它们合二为一。

“最初,我们先(xian)在电脑上制作一个标准叶模板,再(zai)利用智能软(ruan)件,从(cong)扫描件上提取文字,贴在模板上。”宋学娟告诉记者,但实际操作中发(fa)现,智能软(ruan)件可能会漏字、识错(cuo)字,且原(yuan)本(ben)每一叶的版式不尽相同,模板统一后,有“失真”之嫌。

数字文件与古籍真本(ben),如何保持孪(luan)生一般的相同面貌?“我们摒弃了标准模板,选择了逐叶拼接,最大程度呈现古籍原(yuan)貌。”宋学娟说。

图版处理不易,校对(dui)任务也很繁(fan)重。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据(ju)校对(dui)人员张静从(cong)事古籍校对(dui)工作已有10年,但从(cong)未校对(dui)过如此海量(liang)内容。利用数字技术(shu)能够提速,但一些讹(e)误很难被发(fa)现。

不久前(qian),张静在校对(dui)时发(fa)现,一个“丸”字疑为“九”字。经仔细核校后确认,果然是因(yin)为古籍宣纸里的植物纤维发(fa)生霉变,扫描时多出了这一“点”。

起初,一天校对(dui)300叶是张静的上限。“刚开始时平(ping)均(jun)用力,耗时较多。”她说,而今这个数字翻了近3倍,“慢(man)慢(man)地(di),哪里容易出错(cuo)、哪里容易变色,心里都(dou)有了数,效率提高不少。”

效率高了,胆子却小了。“总担心有错(cuo)误没能及时发(fa)现。”张静回忆,有次下(xia)楼吃午(wu)餐,饭刚端上来,她又起身赶忙回到办(ban)公室,“以为忘了标注一处讹(e)误,打开电脑一看,其实已经做了记录。”

为明确权责,避(bi)免误操作,从(cong)图版处理到一校、二校,再(zai)到最后的质检存储,文溯阁《四库全书(shu)》数据(ju)处理是条“单行道”。电脑之间不能互(hu)相访问,数据(ju)传给下(xia)一流(liu)程后,前(qian)一流(liu)程的人员将(jiang)无权再(zai)改。

“在数据(ju)处理程序软(ruan)件和制度流(liu)程上,我们有一套完整设计,确保数据(ju)资源安全。”宋学娟输入(ru)账(zhang)号、密码,登录数字化(hua)成(cheng)果管(guan)理系统,所有成(cheng)品文件呈现在眼前(qian),函盒(he)编码、书(shu)名(ming)、作者、朝代(dai),以及长、宽、高和册数等(deng)基(ji)本(ben)信息,都(dou)有详(xiang)细记录。“我们争取今年内基(ji)本(ben)完成(cheng)图版处理工作。”她说。

影印出版

不少图书(shu)馆、藏书(shu)机构等(deng)正虚位以待,静待“四阁四库合璧(bi)”

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影印出版,汇聚了社会各界的期待。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zhao)逵夫全程参与了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影印出版工程专(zhuan)家论证会。他说,《四库全书(shu)》现存不同版本(ben)在内容、册数、卷(juan)数上皆有不同,通(tong)过数字化(hua)影印出版,方便学者比对(dui)研究,意义重大。

兰州大学教授汪受(shou)宽也持相同观(guan)点。他曾用两年时间,带着学生对(dui)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编印的《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四种》进行整理、标点和精(jing)细校勘,并将(jiang)收录其中的《易图说》《长安志图》《墨法集(ji)要》《璇玑图诗读法》这4种(每种各1册)书(shu),跟(gen)文渊阁本(ben)进行对(dui)比,发(fa)现两个版本(ben)的文字、图片等(deng)存在901处差异。

“4册书(shu)就(jiu)有这么多差异,3.6万多册会是什么样?”汪受(shou)宽说,“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影印出版,将(jiang)对(dui)文化(hua)史、史学史、文献学研究等(deng)都(dou)产生重要影响。”

期望(wang)值(zhi)高,现实问题也不少。一方面,古籍实现数字化(hua)后,盗印现象难以杜(du)绝。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古籍的影印出版投入(ru)巨大,盈利是个难题。“变古籍为现代(dai)书(shu)籍,背后是大量(liang)的人力、物力、财力成(cheng)本(ben)。”读者出版集(ji)团有限公司所属(shu)甘肃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原(yuan)彦平(ping)坦言。

防止数据(ju)泄露,采集(ji)区域设置严密安保措施。宋学娟介绍,任何人出入(ru)采集(ji)区,都(dou)须经过严格安检,以防手机等(deng)电子设备(bei)进入(ru)工作区域。同时,每个工作台均(jun)安装了监控设备(bei),每台电脑都(dou)作了加密设置。

应对(dui)盈利难题,找准盈利点是关键。原(yuan)彦平(ping)给记者详(xiang)细分析:古籍影印本(ben)主要有仿真本(ben)和缩印本(ben)。前(qian)者好比是“克隆(long)体”,从(cong)纸张到字号,从(cong)排版到装帧,与原(yuan)书(shu)几乎(hu)“一模一样”;后者则是“迷你版”,内容不变,但字号变小、页数变少,册数大幅缩减。“文溯阁《四库全书(shu)》若是出全套仿真影印本(ben),成(cheng)本(ben)过高,市场(chang)较小。”

原(yuan)彦平(ping)说,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多达3.6万余册,数据(ju)采集(ji)、处理、编辑、出版等(deng)投入(ru)大,且多为手工完成(cheng),成(cheng)本(ben)高,发(fa)行对(dui)象则主要为图书(shu)馆、文化(hua)馆、高校、研究院所等(deng)专(zhuan)业机构和为数不多的研究者。

2024年1月3日,文溯阁《四库全书(shu)》经部影印出版专(zhuan)题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出版方案——缩印、16开本(ben)、236册。“我们将(jiang)按经、史、子、集(ji)四部,分期分批推出缩印本(ben)。如果全套出齐,预计共(gong)1500册。”原(yuan)彦平(ping)说。

走进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的古籍阅览室,其他三阁《四库全书(shu)》的影印本(ben)旁,工作人员已为文溯阁《四库全书(shu)》的影印本(ben)腾好了书(shu)架。

“古籍影印本(ben)看似小众(zhong)、销路窄,实际上,版本(ben)好、印刷精(jing)美、定价合适(shi)的古籍,自有其发(fa)行空间。”从(cong)事出版行业20多年,宋学娟对(dui)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影印本(ben)的市场(chang)前(qian)景颇有信心——版本(ben)独一份,价值(zhi)突出,公众(zhong)期待较高;自带流(liu)量(liang)和话题,营销成(cheng)本(ben)较低,做到客户(hu)明确、精(jing)准供给,就(jiu)能减轻(qing)销售压(ya)力。

今年初,宋学娟带领团队参加2024北京图书(shu)订货会。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全套影印出版工作颇受(shou)关注,不仅有高校、图书(shu)馆、文博机构的负责人,还(hai)有销售商和个人前(qian)来咨询。“据(ju)市场(chang)调研,不少图书(shu)馆、藏书(shu)机构等(deng)正虚位以待,静待‘四阁四库合璧(bi)’。”宋学娟说。

“在做好保护工作基(ji)础上,我们将(jiang)深入(ru)挖掘文溯阁《四库全书(shu)》价值(zhi),努力在信息服(fu)务、文化(hua)创意、文旅(lu)融(rong)合上求突破,让这座资源宝库在新时代(dai)活起来、用起来。”读者出版集(ji)团有限公司党委书(shu)记、董事长梁朝阳表示。

活化(hua)利用

首推精(jing)选本(ben),开发(fa)文创产品,让更多人领略古籍魅力

“宣传推广古籍的文创产品,既要开发(fa)周边,更要聚焦古籍本(ben)身。”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馆长肖学智说,不妨(fang)跳出杯子、本(ben)子、袋子等(deng)样式,回归(gui)古籍做文创,出版精(jing)选本(ben)图书(shu)。

汪受(shou)宽介绍,《四库全书(shu)》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hua)渊薮”之誉,不仅囊括了从(cong)先(xian)秦至清代(dai)乾隆(long)中期之前(qian)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而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shu)文化(hua)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zhuan)门领域。

“卷(juan)帙浩繁(fan)通(tong)常也意味着无从(cong)读起,从(cong)这个意义上讲,让‘高冷’的古籍变畅销的书(shu)籍,就(jiu)是好文创。”肖学智说。

启函盒(he)、取夹板、解束带,《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影印精(jing)选》露出真容。翻开书(shu)页,映入(ru)眼帘的楷书(shu)温润大方、赏(shang)心悦目(mu)。每页8行、每行21字,虽是手抄,可字的大小、间距几无差异,工整如打印一般。

“共(gong)计40卷(juan),分为3函、5种、18册。”肖学智介绍,为突出甘肃文化(hua)特色,这套影印精(jing)选本(ben)甄选了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子部所收古代(dai)陇人著作两种——《潜夫论》和《拾遗记》,另外(wai)还(hai)有《文房四谱》《法书(shu)要录》《画史会要》等(deng)书(shu)画艺术(shu)史经典作品3种。

这样一套精(jing)装古籍,俘获了不少读者的心。“自去年5月出版发(fa)行,迄今已销售680多套,平(ping)均(jun)每天销售约2套,这在古籍中销量(liang)不低。”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文创中心负责人介绍,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10多年前(qian)就(jiu)曾出版《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四种》,畅销至今,共(gong)售出5600多套。

“优质的古籍,就(jiu)是优质的文创。”肖学智说,近年来,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以文溯阁《四库全书(shu)》为素材,从(cong)其包(bao)装方式、撰写格式、用色寓意、人文理念等(deng)角度汲取灵感,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目(mu)前(qian),我们正挖掘文溯阁《四库全书(shu)》中的龙元素,即将(jiang)推出特色伴手礼。”

“古籍活化(hua),不能止于开发(fa)文创产品。”肖学智说,为了让更多人乐于走近文溯阁《四库全书(shu)》,领略古籍魅力,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打造了多个文创场(chang)景——线上,推出“文溯·陇迹(ji)”等(deng)专(zhuan)栏,在“云”上赋(fu)予古籍新话题;线下(xia),建成(cheng)甘肃省(sheng)图书(shu)馆文溯阁《四库全书(shu)》藏书(shu)馆展厅,让参观(guan)者沉浸式体验纂修、流(liu)传、保护、发(fa)展等(deng)历史场(chang)景,与“书(shu)”同行……

“我们举办(ban)的‘千古巨制——《四库全书(shu)》展’是国内较早推出的《四库全书(shu)》专(zhuan)题展览,至今已在全省(sheng)50多个图书(shu)馆流(liu)动展出。”肖学智介绍,今年3月,省(sheng)图书(shu)馆还(hai)启动了专(zhuan)题展览进校园活动,未来还(hai)将(jiang)推动展览进社区。

年轻(qing)读者马瑛正是通(tong)过这个展览认识了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并买了一套《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shu)四种》。“带回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典籍瑰宝。”马瑛说。

今年,甘肃省(sheng)出台《关于以“八(ba)个一”文化(hua)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文化(hua)传承发(fa)展的实施方案》,其中一个“一”即为“一部《四库全书(shu)》,让中国古典文化(hua)活起来”。实施方案提出,加强文溯阁《四库全书(shu)》保护传承、整理研究、数字转化(hua)、版权开发(fa)、活化(hua)利用等(deng),激发(fa)古籍保护利用活力。

“影印出版,是活化(hua)利用的第一步。”肖学智说,未来还(hai)将(jiang)建设完整、好用的数据(ju)库,研发(fa)音视频等(deng)产品,让文溯阁《四库全书(shu)》的“数字分身”走进千家万户(hu)。

发(fa)布于:北京市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