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24澳门生肖卡表图片-汲古润今三苏祠(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②),眉山,古籍,字画
2024-06-04 06:11:46
2024澳门生肖卡表图片-汲古润今三苏祠(人民眼·让文物活起来②),眉山,古籍,字画

图①:三苏祠俯瞰。新(xin)华(hua)社记者 沈伯韩摄

图②:三苏祠内,“苏娃”讲解员向游(you)客介绍三苏故事。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供图

图③:三苏祠博物馆书画修复师刘良勇(yong)在修复古(gu)画。本报记者 游(you) 仪摄

图④:现(xian)代舞诗剧(ju)《诗忆东坡》剧(ju)照(zhao)。新(xin)华(hua)社记者 刘 杰摄

引子

青砖(zhuan)黛瓦,红墙(qiang)围绕,绿树荫翳。在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qu),坐(zuo)落着北宋著名文(wen)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

走进占地106亩的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启贤堂、来(lai)凤轩、披风(feng)榭等一座(zuo)座(zuo)古(gu)建(jian)筑下,古(gu)井、老树、匾联等一处(chu)处(chu)古(gu)遗存前,来(lai)往(wang)游(you)客络(luo)绎不(bu)绝(jue)。有的聆听讲解,不(bu)时颔首;有的凝视文(wen)物,若有所思。

“‘一门(men)父子三词(ci)客’,这是三苏父子书写的文(wen)化传奇。”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wen)物部(bu)主任、文(wen)博研究馆员徐丽说(shuo),自1959年建(jian)馆以(yi)来(lai),博物馆(最(zui)初名为“三苏纪念馆”)持续保护、修缮古(gu)建(jian)筑,征(zheng)集、修复、展陈上万件(jian)文(wen)物和文(wen)献资料,“这几年,得(de)益于三苏文(wen)化的传承(cheng)弘(hong)扬,来(lai)这里参(can)观的游(you)客与(yu)日俱增(zeng),2023年超过158万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tui)进文(wen)物保护利用和文(wen)化遗产保护传承(cheng),挖掘文(wen)物和文(wen)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bo)更多承(cheng)载中华(hua)文(wen)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wen)化产品。2022年6月(yue),习近平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指(zhi)出,“一滴(di)水可以(yi)见太阳,一个(ge)三苏祠可以(yi)看出我们中华(hua)文(wen)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shuo)要坚定文(wen)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ge)重要例证。”

以(yi)三苏祠为依(yi)托,眉山市着力推(tui)进文(wen)物和文(wen)化遗产保护传承(cheng)利用,推(tui)动三苏文(wen)化创造性转化、创新(xin)性发展。

保护

精细(xi)修复、智慧管理文(wen)物古(gu)籍,以(yi)原材(cai)料、工艺(yi)、结构、形制开展古(gu)建(jian)修缮

微风(feng)拂过,轻轻掀起桌上一页页纸。

俯身,伏案,刘良勇(yong)拿(na)起毛笔蘸取浆糊,一点点将宣纸润湿。“这是古(gu)籍、字画修复的关键一步。纸张要选用贴合古(gu)籍材(cai)质的老纸,便于保存。”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文(wen)物修复中心,55岁的书画修复师刘良勇(yong)打开了话匣子。

平整、喷水、刷浆、补纸……这样的步骤(zhou),日复一日。

“每(mei)年春天,我们都会翻检馆藏书画,有受潮发霉、出现(xian)破损的,就得(de)及时修复。你看,这幅画就曾修过。”刘良勇(yong)带(dai)着记者走到馆中陈列的《东坡先生(sheng)笠屐图》前。画作中,披斗笠、着木屐的东坡居士形象栩栩如生(sheng);画作前,不(bu)少游(you)客目不(bu)转睛,驻足欣赏。

“这幅画绘制于清代,是国家三级文(wen)物。过去,馆内湿度较大、潮气较重,翻检中我们发现(xian)画作有多处(chu)霉点,画纸中间还有裂开的缝隙。”刘良勇(yong)说(shuo)起修复过程(cheng):先用排刷蘸上热水清洗(xi)霉点,再用毛巾吸干,反(fan)复几次,霉点几近消除。之后再揭(jie)裱、覆背……一点点修复。

“字画修复是个(ge)细(xi)致活(huo),要耐住性子,下绣花(hua)功夫。”刘良勇(yong)说(shuo),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像他这样的书画修复师有8人,“有时,我们为修复一幅画,要花(hua)好几个(ge)月(yue)时间。”

让刘良勇(yong)颇感欣慰的是,近些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里需要修复的字画、古(gu)籍越来(lai)越少。这是为何?

“保护书画类文(wen)物,温度一般要求控制在22摄氏度左右,湿度保持在45%以(yi)下。为控制温湿度,以(yi)前是在库(ku)房内安装空调、抽(chou)湿机,2019年博物馆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保护更加得(de)力,也省去了每(mei)年晾晒字画古(gu)籍的环节。”徐丽告诉记者。

过去,每(mei)到小暑(shu)节气前后,阳光普照(zhao)的日子里,三苏祠的空地上总能看到一幅幅铺开的字画、一卷卷摊(tan)开的古(gu)籍。光线晒透纸张,可防霉变或虫蛀。“三苏祠上万件(jian)藏品中,字画古(gu)籍类文(wen)物占到约八成(cheng),每(mei)次晾晒都得(de)花(hua)好几天工夫。”徐丽介绍,“这些年,我们增(zeng)添了文(wen)保监测设备,加强对藏品的相关数据采集,推(tui)动古(gu)籍字画等文(wen)物保护更精细(xi)、更智慧。”

走出修复中心,绕过池塘,穿(chuan)过长廊,来(lai)到东坡盘陀坐(zuo)像前的披风(feng)榭。眼(yan)前这座(zuo)两层古(gu)建(jian),临水而设,筒瓦屋面,灰塑屋脊,古(gu)意盎然。“披风(feng)榭始建(jian)于南宋,清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园林管理部(bu)部(bu)长林小平说(shuo),“三苏祠历史上有文(wen)字记录的修缮达30多次,最(zui)近一次大修发生(sheng)在2013年4月(yue)芦山强烈地震后。当时,包括披风(feng)榭在内的16处(chu)古(gu)建(jian)遭到结构性破坏,存在倒塌风(feng)险。”

彼时,国家文(wen)物部(bu)门(men)很快派专家到现(xian)场检查各(ge)类受损情况。此后两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闭馆,按照(zhao)原材(cai)料、原工艺(yi)、原结构、原形制的“四原”原则,组织施工团队对古(gu)建(jian)开展修缮。

做到“四原”不(bu)容易(yi)。为寻找跟古(gu)建(jian)原木料相似的两根原木,林小平跑遍眉山、乐山等地,终于在一家旧料市场找到。修复工艺(yi)复杂,工人将石(shi)灰发酵、过筛,再加入糯米、豆浆等,反(fan)复敲打几个(ge)小时后成(cheng)浆,只为还原古(gu)建(jian)的灰塑屋脊。

如今,16处(chu)古(gu)建(jian)修复如初,跟进修缮持续开展。林小平介绍,2020年以(yi)来(lai),各(ge)级财政共投入文(wen)物保护资金8600余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三苏遗址(zhi)遗迹文(wen)物保护工程(cheng)项目10余个(ge),“这些年,我们还编制了7个(ge)有关三苏祠古(gu)建(jian)修复维(wei)护的方案,日常开展例行检查,推(tui)动古(gu)建(jian)动态监管、精细(xi)管护。”

研究

利用馆藏文(wen)物文(wen)献,与(yu)专家学者深度合作,深入挖掘三苏文(wen)化资源

“这幅画描绘了东坡先生(sheng)谪居海南儋州期间,外出访友途中遇到大雨,便借农家斗笠、木屐穿(chuan)戴,引得(de)妇女孩童大笑而他自己却泰然处(chu)之的故事。寥寥几笔,一个(ge)身处(chu)逆境(jing)仍(reng)自得(de)其乐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东坡笠屐’形象深入人心,体现(xian)了我国古(gu)代文(wen)人对乐观豁达、与(yu)民同乐精神的推(tui)崇。”《东坡先生(sheng)笠屐图》前,一名讲解员面对观众娓娓道来(lai)。

解说(shuo)词(ci)出自徐丽之手。“不(bu)仅要介绍文(wen)物本身,更要向观众传递三苏文(wen)化的内涵。”徐丽说(shuo)。为撰写《苏祠漫(man)步——三苏祠导览解说(shuo)词(ci)》,她一头扎进馆藏文(wen)物文(wen)献中,查史料、读传记、钻研三苏著作,向专家请教,并在解说(shuo)过程(cheng)中根据游(you)客提出的问题(ti)和建(jian)议,反(fan)复打磨,不(bu)断(duan)完善,历经多年终于成(cheng)稿。

“‘问汝(ru)平生(sheng)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的一生(sheng)跌宕起伏,他苦(ku)中作乐,还心系百姓,在偏远(yuan)的贬(bian)谪之地凿(zao)井引泉、劝(quan)人农耕(geng)、开堂讲学。”眉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小川说(shuo)。

家住下西街(jie),紧(jin)邻三苏祠,刘小川童年时常来(lai)古(gu)祠。“小时候,一放学我就跑到碑廊,把苏东坡的字一点点拓印下来(lai),回家仔细(xi)临摹(mo)。”刘小川回忆道。

儿时只觉有趣,长大后勤读书,刘小川对苏轼的生(sheng)平事迹越了解,研究的兴趣越浓厚。为深入挖掘三苏文(wen)化,他从浙江杭州到湖北黄冈(gang),从广东惠州到海南儋州,一路寻访苏轼旧迹,体味其诗文(wen)背后的心境(jing)。“当了解到他在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困顿境(jing)况后,再看《东坡先生(sheng)笠屐图》,更觉其乐观心态难能可贵。”刘小川感慨。

如今,63岁的刘小川已创作出版《品中国文(wen)人·苏东坡三百篇》等多部(bu)作品,“最(zui)近我与(yu)一位翻译专家合作,正(zheng)在创作打磨《苏东坡诗词(ci)一百首赏析》英文(wen)版,希望推(tui)动三苏文(wen)化走出国门(men),让更多国外读者了解三苏。”

相比(bi)刘小川,他的哥哥刘川眉则对苏洵及其作品探究兴趣更大,相继出版了《眉山苏洵》《苏洵新(xin)传》等书籍。“作为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对两个(ge)儿子的成(cheng)长有着重要影响。丰富对他的认识,能够加深读者对家庭家教家风(feng)建(jian)设的理解。”刘川眉说(shuo)。

成(cheng)如容易(yi)却艰辛。“史书上关于苏洵的记载不(bu)多。”刘川眉说(shuo),三苏祠内收藏的文(wen)物文(wen)献发挥了大作用,“记不(bu)清跑来(lai)多少回,通过他留下的几十首诗和大量书信、文(wen)稿、古(gu)籍等,细(xi)细(xi)研读揣摩,进而走入他的精神世界。”

这天一早,刘川眉再次来(lai)到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内一间图书室里摆满文(wen)献,他要找的《三苏评传》等书籍就在其中,“这个(ge)图书室收藏了不(bu)少与(yu)三苏有关的书籍,对从事三苏文(wen)化研究的人员免费开放。”

三苏文(wen)化的挖掘整理,离不(bu)开专家学者参(can)与(yu)。近年来(lai),眉山市整合优(you)质资源,将原来(lai)的眉山市三苏文(wen)化研究院与(yu)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合并,共同挂(gua)牌(pai)“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眉山三苏文(wen)化研究院)”,合力推(tui)进三苏文(wen)化研究,整理历代名家研究三苏的文(wen)献资料1000余册,参(can)与(yu)编纂出版《三苏文(wen)化资料索引》《三苏文(wen)化大辞典》等书籍,参(can)与(yu)创作文(wen)学作品40余部(bu)。

“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好三苏祠的馆藏资源,与(yu)专家学者深度合作,深入挖掘文(wen)物和文(wen)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三苏文(wen)化走向读者、深入人心。”徐丽说(shuo)。

传承(cheng)

成(cheng)立“传承(cheng)东坡文(wen)化”骨干讲师团,打造志愿讲解品牌(pai)项目,传播(bo)三苏文(wen)化

台(tai)上,作为眉山三苏文(wen)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刘川眉对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的创作背景、书法成(cheng)就如数家珍;台(tai)下,数十名“传承(cheng)东坡文(wen)化”骨干讲师团成(cheng)员聚精会神,记录要点。

这是一次苏东坡书法艺(yi)术知识讲座(zuo),也是一堂骨干讲师团成(cheng)员培训(xun)课。

“2017年,眉山东坡区(qu)教育体育局与(yu)眉山三苏文(wen)化研究院合作,从全(quan)区(qu)教师中招募三苏文(wen)化爱好者,组建(jian)了这支骨干讲师团,向学生(sheng)、市民传播(bo)三苏文(wen)化。”兼任骨干讲师团专家顾问的刘川眉说(shuo)。

骨干讲师团成(cheng)立后,成(cheng)员分成(cheng)东坡诗词(ci)文(wen)赋、家训(xun)家风(feng)、为官为人、书画艺(yi)术、饮食文(wen)化5个(ge)小组。每(mei)个(ge)小组安排一名三苏文(wen)化研究专家担任导师,通过办讲座(zuo)、诵名篇、实地探访等形式开展培训(xun)。

培训(xun)时,少不(bu)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专家助力。首任馆长周华(hua)君擅长丹青,来(lai)讲解东坡书画作品;老馆长杨常沙(sha)研究三苏家训(xun)家风(feng)颇有心得(de),来(lai)讲述三苏读书正(zheng)业、孝慈仁爱等家风(feng)故事……

前往(wang)三苏祠追根溯源,是骨干讲师团成(cheng)员的必修课。“每(mei)次培训(xun),导师都会带(dai)着我们走进三苏祠,与(yu)文(wen)物古(gu)迹面对面,实地感受三苏文(wen)化。”骨干讲师团成(cheng)员苏文(wen)军说(shuo)。

三苏祠内的东园碑廊,存碑140通,其中苏轼书法手迹刻石(shi)近百通。记载苏轼与(yu)弟子李方叔(shu)师生(sheng)情谊故事的马券碑,苏文(wen)军多次在讲解中提起。“跟看书不(bu)同,古(gu)碑承(cheng)载着历史沧桑,斑(ban)驳的字迹让人仿佛能够穿(chuan)越时空,更好地感悟二人间的深厚情谊。”苏文(wen)军说(shuo)。

通过设在眉山市东坡城市湿地公(gong)园的定点课堂和送教上门(men)的流动课堂,骨干讲师团50多名成(cheng)员迄今开展讲座(zuo)400余场,吸引听众12万余人次。

上午10点,东坡城市湿地公(gong)园悦读坊内,“东坡小剧(ju)场”正(zheng)式开讲。“今天我要讲的是苏轼的母(mu)亲——程(cheng)夫人。苏轼幼时随母(mu)读书,母(mu)亲勉励他学习范滂,刚正(zheng)不(bu)阿……”台(tai)上,骨干讲师团成(cheng)员讲得(de)有声有色;台(tai)下,听众听得(de)津(jin)津(jin)有味。

有时扮成(cheng)苏东坡的样子吟诵,有时将三苏诗词(ci)改编成(cheng)曲演绎,有时融入舞蹈快板形式开展讲座(zuo)……“骨干讲师团成(cheng)员寓教于乐传播(bo)三苏文(wen)化,受到听众欢迎。”悦读坊负责人王(wang)国平说(shuo)。

骨干讲师团走出去,“苏娃”讲解员请进来(lai)。在三苏祠中,还有一群中小学生(sheng)志愿讲解员。

“我们来(lai)看这副对联,出自东坡先生(sheng)的诗句‘门(men)前万竿竹,堂上四库(ku)书’。东坡喜竹,屋前多竹,屋内多书,这是他对自己家的描绘。”来(lai)凤轩前,11岁的邹欣宇挺直身板,对着扩音器给游(you)客讲解。就读于眉山市东坡区(qu)苏辙小学的邹欣宇,利用课余时间已在三苏祠做了一年的志愿讲解员,为游(you)客解说(shuo)40多场。

2021年6月(yue),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与(yu)共青团眉山市委、共青团东坡区(qu)委联合打造“苏娃讲苏府(fu)”志愿讲解品牌(pai)项目,在全(quan)市中小学生(sheng)中招募志愿者,目前志愿者团队共有35人。

“从支持骨干讲师团专业知识建(jian)设,到打造‘苏娃讲苏府(fu)’志愿者队伍,我们要将三苏文(wen)化记下来(lai)、写出来(lai)、讲出去,让三苏文(wen)化在传承(cheng)创新(xin)中生(sheng)生(sheng)不(bu)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wen)说(shuo)。

弘(hong)扬

创作线下节目,增(zeng)强线上体验,持续推(tui)动三苏文(wen)化融入城市建(jian)设、群众生(sheng)活(huo)

舞台(tai)左右,光影形成(cheng)两幅圆形扇面,展示着苏东坡的诗句书法;扇间,舞者身姿灵动,舞姿舒展,展现(xian)着苏东坡的风(feng)骨意趣。在现(xian)代舞诗剧(ju)《诗忆东坡》表演现(xian)场,音与(yu)舞结合,诗与(yu)画相融,尽显传统之美。

2023年7月(yue),中国东方演艺(yi)集团有限公(gong)司联合眉山市推(tui)出现(xian)代舞诗剧(ju)《诗忆东坡》,将现(xian)代舞蹈与(yu)诗词(ci)、国画、书法、篆(zhuan)刻、古(gu)琴、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文(wen)化元素融合,引导观众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创作过程(cheng)中,三苏祠是绕不(bu)开的点位。“2022年,我们多次到访三苏祠,从文(wen)物和遗迹中汲取灵感,并在剧(ju)作中充分表达。比(bi)如,《东坡先生(sheng)笠屐图》中的东坡形象及其传递出的旷达精神。”眉山市歌舞剧(ju)院有限公(gong)司负责人袁潇说(shuo),今年3月(yue),《诗忆东坡》走出国门(men),开展了为期两周共计8场的海外首演,吸引观众约1.5万人。

不(bu)只是《诗忆东坡》。2022年5月(yue),带(dai)有大量三苏祠文(wen)化元素的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一经推(tui)出,便受到许多青少年欢迎;2023年6月(yue),“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ti)展在三苏祠开展,通过室内文(wen)物展陈与(yu)室外古(gu)建(jian)园林联动,以(yi)多媒体手段打造沉(chen)浸式文(wen)化体验空间;2023年12月(yue),在三苏祠取景的文(wen)化综艺(yi)节目《宗(zong)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三苏篇”开播(bo),节目热度颇高……“当传统文(wen)化结合当代表达,三苏文(wen)化活(huo)力焕发。”徐丽感慨。

成(cheng)都文(wen)殊坊·妙剧(ju)场外,一辆大巴静静等候。剧(ju)场内,由四川人民艺(yi)术剧(ju)院和眉山市共同出品的原创话剧(ju)《苏东坡》正(zheng)在演出。“在这里驻场演出的是话剧(ju)《苏东坡》的文(wen)旅版,主要针对游(you)客群体,表演更加生(sheng)活(huo)化、接地气。”四川人民艺(yi)术剧(ju)院有限公(gong)司董事长罗鸿亮介绍,观众看完演出后,可自愿选择从剧(ju)场上车,直达三苏祠游(you)览。

从2022年11月(yue)开演至今,话剧(ju)《苏东坡》文(wen)旅版共演出约200场,3.7万余人次观看,其中超过4000名观众乘坐(zuo)景区(qu)直通车前往(wang)三苏祠参(can)观。“文(wen)旅融合带(dai)动文(wen)化遗产活(huo)起来(lai)。”眉山市文(wen)化广播(bo)电(dian)视和旅游(you)局局长王(wang)枫(feng)说(shuo)。

线下节目受欢迎,线上体验有特色。周末,在距三苏祠5公(gong)里的东坡城市湿地公(gong)园修身堂里,游(you)客接踵而至。300平方米的展厅内,苏东坡一生(sheng)行程(cheng)轨迹路线电(dian)子图十分显眼(yan)。游(you)客伸手轻触“儋州”字样,苏东坡在当地的经历故事随即在图上显现(xian);站在投影幕(mu)布前,讲解员点击播(bo)放按钮,一段“梦回苏宅”的动画演绎跃然眼(yan)前;从滑轨屏(ping)前缓步走过,“以(yi)身许国”“为政初心”等展现(xian)三苏家风(feng)故事的绘画图片依(yi)次呈现(xian)……

修身堂中,一幅《东坡笠屐图》吸引了记者注意,仔细(xi)看,与(yu)三苏祠中的一般无二。原来(lai),以(yi)展示三苏家风(feng)家教为主要内容的修身堂布展期间,三苏祠的专家就已加入进来(lai)——座(zuo)谈会上提建(jian)议,推(tui)荐馆中展品作参(can)考,与(yu)布展方多次商讨改进,一个(ge)主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沉(chen)浸式体验的展馆得(de)以(yi)成(cheng)型(xing)。“与(yu)三苏祠等功能互补,共同将三苏文(wen)化传播(bo)得(de)更广更远(yuan)。”修身堂建(jian)设项目负责人王(wang)双珏说(shuo)。

“这些年我们打造了东坡城市湿地公(gong)园等6个(ge)三苏主题(ti)文(wen)化公(gong)园,还把三苏文(wen)化元素植入微景观、文(wen)化墙(qiang)、民俗街(jie)。”眉山市副市长李建(jian)兴说(shuo),“眉山将不(bu)断(duan)挖掘三苏文(wen)化资源,持续推(tui)动三苏文(wen)化融入城市建(jian)设、群众生(sheng)活(huo)。”(本报记者 游(you) 仪)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yue)24日 第13 版)

责编:卢思宇、张荣耀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