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科学把握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新质,赛道
2024-06-19 00:27:16
科学把握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新质,赛道

习近平总书记(ji)多次就发(fa)展新质生产力发(fa)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ji)在(zai)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ju)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发(fa)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指出“高(gao)质量发(fa)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zai)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gao)质量发(fa)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qi)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zeng)长方式、生产力发(fa)展路径,具有高(gao)科技(ji)、高(gao)效能、高(gao)质量特征,符合新发(fa)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ji)还强调指出,“发(fa)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用新技(ji)术(shu)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ji)极促进产业高(gao)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些重要论述充(chong)分表明,在(zai)加(jia)快发(fa)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高(gao)质量发(fa)展的过(guo)程中,必须科学把握(wo)发(fa)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辩证关系,既积(ji)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又注重运用新技(ji)术(shu)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深入(ru)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fa)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ji)在(zai)纪念马克思诞辰(chen)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ge)命的要素。”所谓最活跃、最革(ge)命,就是指生产力水准不是静(jing)止的、一成不变的,不论在(zai)哪个时期,都会有先进生产力产生。随着(zhe)先进生产力由量变积(ji)累到质变,就会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生产力的发(fa)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guo)程,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fa)展方向。

回望生产力发(fa)展史可以发(fa)现,生产力总是随着(zhe)重大技(ji)术(shu)变革(ge)而发(fa)生嬗变的。自工业革(ge)命以来,人类(lei)社会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技(ji)术(shu)变革(ge),分别为(wei)蒸(zheng)汽(qi)机的发(fa)明、内燃机和电气(qi)的应用、计算机及信(xin)息技(ji)术(shu)革(ge)命、数字化技(ji)术(shu)不断成熟。生产力的内涵(han)和外延也相应发(fa)生了巨大变化,可以简单(dan)地概括为(wei)“四个力”,即马力、电力、网力、算力,而每一次技(ji)术(shu)的重大变化,都对应着(zhe)不同的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由技(ji)术(shu)革(ge)命性(xing)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xing)配置(zhi)、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cui)生,以劳动者、劳动资(zi)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wei)基本内涵(han),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wei)核心标(biao)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zai)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fa)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推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过(guo)程,在(zai)一定意(yi)义上说也就是新旧动能转换、发(fa)展方式转变的过(guo)程。历史已经证明,由科技(ji)革(ge)命而产生的生产力变化,并非(fei)仅仅发(fa)生在(zai)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而会扩(kuo)散到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

新质生产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传统产业作为(wei)支撑。比如,生产高(gao)制程芯片,很多时候就卡在(zai)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原材料的生产上。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培育和发(fa)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而传统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的发(fa)展离不开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一些传统产业经过(guo)改造提升后,能成为(wei)新兴产业甚至未来产业。另一些传统产业,因为(wei)能够为(wei)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fa)展提供坚实支撑,也同样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纺织服装行业经过(guo)数字化改造,可以实现生产线自动化、精细化,还能实现激光三维照相的线上量体裁衣、试衣,从而让生产模式从工业化时代的规模生产转变为(wei)数字时代的个性(xing)化精准定制。如果把所有传统产业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dan)退(tui)出,不仅会带来巨大的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而且可能危及社会和经济稳定。

二(er)、统筹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发(fa)展新质生产力影响深远,是一项涉及广(guang)泛领域、广(guang)阔地域、长远发(fa)展的宏大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循序渐(jian)进地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gao)端产业少、资(zi)源型产业多高(gao)附加(jia)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zi)本科技(ji)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fa)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深入(ru)研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着(zhe)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大力发(fa)展战略性(xing)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又应用先进适(shi)用技(ji)术(shu)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发(fa)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fa)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7月举行的“第二(er)届中国(南京)新赛道大会”上发(fa)布(bu)的《中国新赛道体系发(fa)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在(zai)智慧物流、数字文创、互联网医疗等25个主赛道上共萌生出包括互联网职业教育、智慧家庭在(zai)内的98个新赛道。其中脑机接口、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太空探索、虚(xu)拟数字人等19个新赛道为(wei)首次出现。相对于传统燃油车(che),新能源汽(qi)车(che)就是新赛道。现在(zai),我国是新能源汽(qi)车(che)最大的生产国、最大的出口国和最大的市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技(ji)术(shu)全球领先。新赛道的竞争非(fei)常激烈,我们(men)既要巩固已经占据优势的新赛道,又要在(zai)前沿性(xing)、颠覆性(xing)技(ji)术(shu)领域培育面向未来的新领域新赛道新产品。另一方面,我国传统产业量大面广(guang),是就业收入(ru)和民生保障的主要来源,要加(jia)快转型升级,通过(guo)改造提升来增(zeng)强竞争力,巩固和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huan)。要大力发(fa)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提质增(zeng)效,发(fa)挥服务业推动增(zeng)长“主动力”、吸(xi)纳就业“主渠道”、扩(kuo)大投资(zi)“主平台”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ji)创新已经整体迈(mai)进世界第一方阵(zhen),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wei)星遥感、北斗导航等新技(ji)术(shu)在(zai)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guang)泛。要大力发(fa)展现代农业,培育发(fa)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努力建设农业强国。随着(zhe)数字技(ji)术(shu)广(guang)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各(ge)领域全过(guo)程,新质生产力在(zai)任何一个产业都可能出现。因此,我们(men)既要谋划好产业布(bu)局(ju)、发(fa)展重点,深入(ru)研究怎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又要密切关注各(ge)个产业的发(fa)展变化,及时捕捉新增(zeng)长点,更(geng)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fa)展。

二(er)是在(zai)科技(ji)创新上下大功夫(fu)。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抓住科技(ji)创新这个要害,无论是培育新兴产业、布(bu)局(ju)未来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要在(zai)突破关键核心技(ji)术(shu)难题上花大力气(qi)、下大功夫(fu)。充(chong)分发(fa)挥国家作为(wei)重大科技(ji)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四个面向”,整合科技(ji)创新资(zi)源,集聚国家科研机构、高(gao)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ji)领军企业等各(ge)方面力量进行原创性(xing)、引(yin)领性(xing)科技(ji)攻关,在(zai)重点领域、关键环(huan)节实现自主可控,打造更(geng)多引(yin)领新质生产力发(fa)展的“硬科技(ji)”。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与高(gao)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fa)机构,搭建技(ji)术(shu)研发(fa)和工程化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rong)合,发(fa)挥科技(ji)型骨干企业引(yin)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xiao)企业融(rong)通协同创新,不断提高(gao)科技(ji)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引(yin)导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企业、金融(rong)企业、平台企业、零部件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等多方面力量联合攻关,“一条龙”推进颠覆性(xing)技(ji)术(shu)研发(fa)应用,建立上下游互融(rong)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配套(tao)发(fa)展。重点加(jia)快新型数字设备技(ji)术(shu)攻关与研发(fa),丰富新型终端消费品供给,加(jia)强新型交(jiao)互方式推广(guang)应用,打造线上与线下融(rong)合、虚(xu)拟与现实融(rong)合的颠覆性(xing)技(ji)术(shu)体验方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rong)合,大力推广(guang)应用数字化、网络(luo)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jia)速(su)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坚持绿色发(fa)展不动摇。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必须始终抓住绿色发(fa)展这个主题,无论是培育新兴产业、布(bu)局(ju)未来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要坚持绿色发(fa)展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ji)指出:“绿色发(fa)展是高(gao)质量发(fa)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fa)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认识。经济社会发(fa)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zi)源环(huan)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加(jia)快发(fa)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既有必要性(xing),更(geng)有可行性(xing)。一方面,在(zai)“双碳”目标(biao)的倒逼推动下,通过(guo)大力发(fa)展新能源,加(jia)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传统能源清洁低碳高(gao)效利用,加(jia)强能源前沿技(ji)术(shu)研发(fa)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kuo)绿、增(zeng)长。另一方面,在(zai)绿水青(qing)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yin)领下,坚持山水林(lin)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对自然(ran)资(zi)源的开发(fa)利用走生态优化、绿色发(fa)展之路,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huan)经济体系,把绿色发(fa)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fa)展全过(guo)程各(ge)方面,实现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飞进 作者系北京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发(fa)布(bu)于:北京市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