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内部招生”不靠谱,教育部起底高校招生领域骗局,考生,家长,高考
2024-07-24 06:57:39
“内部招生”不靠谱,教育部起底高校招生领域骗局,考生,家长,高考

高考成绩公布后,一件让(rang)考生和家长“揪心”的(de)事情就是高考志愿填报,选(xuan)择合适的(de)专业和学校不仅能(neng)提高被录(lu)取的(de)概率,更直接关系考生未来的(de)学习和职业方向。

随着(zhe)高校招生录(lu)取工作陆(lu)续启(qi)动,一些不法分子开始蠢蠢欲动,将“黑(hei)手”伸向考试招生领域,利(li)用考生和家长的(de)急(ji)切心理,通过编造不实信息、虚假夸大宣传、制造报考焦虑等方式,实施各类诈骗。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应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各种团伙(huo)和个(ge)人的(de)蛊惑(huo),以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shi)。

“内部指标”不可信

“我有学校的(de)内部名额,保准孩子能(neng)够录(lu)取。”“凭我在这所学校的(de)关系,分数差点都能(neng)进。”……每到高校招生季,这样的(de)“能(neng)人”都会“及时”出现在考生家长身(shen)边,宣称自己有能(neng)力可以轻松(song)帮助考生进入心仪的(de)学校。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近日,江(jiang)西省吉安市新干县人民法院审(shen)结一起诈骗案件。2023年5月,赵某某因体考成绩比某大学的(de)分数线(xian)低0.5分,未被该校录(lu)取。经曹某某介绍,赵某某认识被告人彭某某,彭某某表示可以帮其办理该学校的(de)入学指标,并承诺办不了入学就退还所有费用。2023年5月至7月,彭某某通过编造各种请客送礼、购(gou)买入学指标等谎言,先(xian)后从赵某某处骗得(de)40600元。

法院经审(shen)理认为,被告人彭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de),虚构事实,骗取他(ta)人财(cai)物40600元,数额较大,犯罪事实清(qing)楚,证据确实、充分,其行(xing)为已(yi)构成诈骗罪。最终依法判处被告人彭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三个(ge)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

这样的(de)诈骗案件并不鲜见,教育部近期也公布了两起类似典(dian)型案例。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校招生录(lu)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声称有内部特殊渠道、掌握内部招生名额,或者能(neng)够通过“定向招生”“委(wei)培招生”等名义“降分录(lu)取”考生,有的(de)甚至还伪造公文印章,冒充招生部门(men)工作人员(yuan),以达到骗取钱财(cai)的(de)目的(de)。

实际上,高校招生录(lu)取有严格(ge)的(de)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de)招生计划一律不得(de)安排(pai)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de)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lu)取,高考录(lu)取过程中不存(cun)在所谓的(de)“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neng)买大学名额”的(de)诈骗信息。

招生骗局花样多(duo)

相较于最为常见的(de)“内部渠道”“内部指标”等招生骗局,不法分子还会利(li)用考生家长的(de)急(ji)切心情或焦虑情绪制造各类诈骗陷阱。

有些考生因发挥失(shi)常,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分数没有达到高校录(lu)取要求,但又不想选(xuan)择复读。这时,一些不法分子会抓住考生和家长“病急(ji)乱投医(yi)”的(de)心理,表示只要多(duo)交(jiao)钱就能(neng)走(zou)“捷径”,通过交(jiao)纳高额录(lu)取费、手续费等同样可以被高校录(lu)取。

但不少考生和家长花钱拿到录(lu)取通知书,入学后方知上当受骗,甚至有的(de)考生直到拿到毕业证书时才发现根本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li)证书,而是成人高等教育学历(li)证书或者跟班学习文凭证明。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除了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duo)种形式。不同的(de)招生类别,其入学条件也是不一样的(de),所取得(de)的(de)毕业文凭及用人单位对它的(de)要求也是不一样的(de)。因此,考生和家长应务必认真辨别普通高等教育与其他(ta)教育形式,选(xuan)择适合的(de)学习进修方式,避(bi)免被误导,上当受骗。

各类高考招生骗局中,最“明目张胆”的(de)当属(shu)一些不法分子公然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yuan),向考生寄送伪造的(de)录(lu)取通知书,发送相关的(de)录(lu)取短信,甚至伪造虚假的(de)招生网站,诱骗考生将学费打入指定账号,或是以其他(ta)理由获取个(ge)人信息,进而骗取钱财(cai)。

据悉,教育部开展了“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guan)网标识”专项(xiang)行(xing)动,协调有关网络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de)官(guan)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xing)权威标识,更好地帮助考生和家长通过官(guan)方渠道确认录(lu)取信息。

志愿填报需谨慎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1342万人,庞大的(de)市场基数也在不断催生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更大市场。据《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已(yi)达9.5亿元。

但随之而来,一些机构资(zi)质不全、价格(ge)虚高、服务质量低劣、通过制造焦虑诱导消费等问题也屡见不鲜。比如,某机构推出的(de)高达数万元的(de)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声称可以提供(gong)“一对一”专业指导,但多(duo)名家长购(gou)买后发现,该服务只是简单提供(gong)一些通用填报建(jian)议,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

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提醒考生和家长,应谨慎对待市面上的(de)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

一些咨询机构在宣传时总会宣称拥(yong)有所谓的(de)“内部大数据”,能(neng)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de)专业,诱导考生和家长购(gou)买高价服务。教育部调查发现,这些机构所使用的(de)参考数据其实就是对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de)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lu)取分数情况等数据进行(xing)收(shou)集汇总,且由于一些机构对招生批(pi)次、招生政策没有深入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cun)在盲区和误区,反而会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拥(yong)有“高考志愿规划师”已(yi)成为一些机构揽客的(de)“招牌”。但教育部强调,相关部门(men)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zi)格(ge)证书,实际中这些所谓的(de)规划师并无相关资(zi)质和经验,有的(de)甚至是临时招募的(de)社会人员(yuan),只是按照总部提供(gong)的(de)“台词”给(gei)考生和家长辅导。

制造“热门(men)专业”假象,发布所谓的(de)“专业排(pai)名”来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de)就业前景,也成为当前一些机构贩卖咨询服务的(de)手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所谓“热门(men)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个(ge)人,相较于考虑专业的(de)“冷热”,学生更应结合个(ge)人志趣与自身(shen)所长,追寻适合自己发展的(de)职业方向。

事实上,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不仅指导各地建(jian)立了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中学多(duo)方面志愿填报咨询公共服务体系,还于今年首次在“阳光(guang)高考平台”推出免费的(de)阳光(guang)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将海量数据系统集成,进行(xing)个(ge)性化匹配推荐(jian),从专业、就业、职业等多(duo)方面帮助考生了解学校和专业。

在完善服务的(de)同时,教育部也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men)开展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xiang)治理,整治高价收(shou)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ji)违法违规行(xing)为。(本报记者 赵晨熙)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于:北京(jing)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