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澳门正版资料免费大全2024年高手包中追本溯源-《鲜花人类学》:在“繁花之地”中国,花文化扮演了哪些角色?,植物,花卉,园林
2024-06-02 07:04:53
澳门正版资料免费大全2024年高手包中追本溯源-《鲜花人类学》:在“繁花之地”中国,花文化扮演了哪些角色?,植物,花卉,园林

《鲜花人类学:一部关(guan)于花文化的民族志》,[英]杰克(ke)·古(gu)迪 著,刘夙(su) 胡永(yong)红(hong) 译,2024年5月版

理想(xiang)的园(yuan)林变成了一处“永(yong)恒(heng)的乐园(yuan)”

花卉(hui)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生动地体现在中国的一个更古(gu)老的名称中-这就是“华”,本义即是“花”;由它派生的现代名称“中华”,则意(yi)为“众花中央”。异邦人早就赞同这一点;而自(zi)18世纪以来,在许多来华工(gong)作(zuo)的西(xi)方(fang)植物考察者中,有一位(wei)便把中国称为“园(yuan)林之母”。

另一位(wei)植物考察者福钧(jun)在1842年由伦敦园(yuan)艺学会任命为植物采集者,之后三年都(dou)在中国搜寻植物,他(ta)也把中国称为“‘繁花之地’,山茶(cha)、杜鹃和玫瑰之乡”。中国之所以有众多花卉(hui),部分原因在于地质(zhi)和地理条件的结合,因为在冰川覆(fu)盖北半球的时(shi)期,中国就已经拥有了非(fei)常多样的植物,其中大(da)部分逃脱了被毁灭的厄运。不过与(yu)野(ye)生花卉(hui)的多样性明(ming)显不同,栽培花卉(hui)的丰富性也与(yu)历史悠久的发达园(yuan)艺有关(guan)。文士阶层(ceng)以及佛教徒、道教徒和宫廷人士运用绘画、文字、盆景和专(zhuan)门的品种,在智识和实践上都(dou)推动了园(yuan)艺的发展。

至少从汉代以来-也可(ke)能从更早的周代开(kai)始-直到很晚近的时(shi)期,情况一直都(dou)是如此(ci)。正如郑德坤(kun)所说:“除了园(yuan)丁和花农(nong),学者和艺术家(jia)也是花草的驯化和改良者;他(ta)们只是想(xiang)要欣(xin)赏(shang)自(zi)然之美,便有了这样的热情。”有了这些合适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工(gong)匠和学者的工(gong)作(zuo)便相互交织,共同创造了世界上最为精致(zhi)的花文化。

人们既在田中种花,又把它们植在盆中,用于装饰住宅和园(yuan)林,但在手法上与(yu)西(xi)方(fang)的草本花境非(fei)常不同。中国园(yuan)林崇尚(shang)幽静,这一传统(tong)生动体现在六朝(chao)诗人陶潜(约365-约427)的诗中,虽然他(ta)自(zi)己是个小地主,是一位(wei)农(nong)场(chang)主,而不是园(yuan)丁。陶潜把园(yuan)林视为俗(su)世的退隐之地,用园(yuan)林本身来批判(pan)政府衙门的存(cun)在与(yu)主张。园(yuan)林是隐士与(yu)学者的出没之地,是充满鸟(niao)与(yu)花树的地方(fang)。确实,在“桃花源”这一观念中,理想(xiang)的园(yuan)林变成了一处“永(yong)恒(heng)的乐园(yuan)”。与(yu)此(ci)同时(shi),它也是宇宙的某种微缩图景。

《清平(ping)乐》(2020)剧照。

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栽培花草的应用,以及在诗歌(ge)和绘画中对它们的关(guan)注,具有漫长而连续的历史。人们繁育着(zhe)许多种类的花草,其中很多后来出口到西(xi)方(fang);也有一些花卉(hui)从中南半岛(dao)、印(yin)度、波斯(si)以至更遥远的地方(fang)进口而来。萱草和大(da)黄就是两种早期出口到西(xi)方(fang)的花草,以其药(yao)用价值而受到重视。在较晚的18世纪,商人和植物猎人又带回了许多种类的植物,让(rang)西(xi)方(fang)花文化也为之一变。

菊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li)子之一,此(ci)外还有玉兰、栀子、杜鹃、连翘和紫藤(teng),以及中国玫瑰(月季)和中国石(shi)竹(zhu),它们全都(dou)适应于欧洲气候,后来在欧洲参与(yu)杂交,便为花卉(hui)世界增(zeng)添了整整一批新品种。

我想(xiang)从历史和民族志的角度打量中国花文化的深度。要寻找历史深度的证据,可(ke)以考察图案设计中花朵母题的运用,考察绘画、诗歌(ge)以及插(cha)花和园(yuan)林。这些领域(yu)的活动在很大(da)程度上是文士的特权,他(ta)们发展出了自(zi)己的一套复杂的花卉(hui)象征体系。如果要更清晰地检视花朵在仪式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则必须考察一些晚近的报告。与(yu)印(yin)度的案例(li)一样,我试图指出驯化花卉(hui)与(yu)中国文化之间悠久而密切的联系,这个事实一方(fang)面(mian)与(yu)植物学知识和艺术的发展有关(guan),另一方(fang)面(mian)也与(yu)人们在应用和栽培奢侈之物时(shi)的某种犹(you)疑心(xin)态有关(guan)。在这个庞大(da)帝国中,精英阶层(ceng)的文字和图像传统(tong)构建了给人深刻(ke)印(yin)象的统(tong)一框架;尽管如此(ci),花文化在不同地域(yu)仍各有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北方(fang)和南方(fang)的生态差异,无(wu)论驯化植物还是野(ye)生植物的分布都(dou)受其影响。

中国国重要园(yuan)艺花卉(hui)的起源(据Li1959)。《鲜花人类学》内页插(cha)图。

宋代“绿色革命”让(rang)中国南北方(fang)差异进一步扩大(da)

图案设计、绘画、建筑和文学证据都(dou)揭(jie)示,中国的精致(zhi)花文化可(ke)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差不多也是我们在地中海地区见(jian)到类似发展的时(shi)期。

不过,尽管学者推测(ce)出的这些年代都(dou)比较早,但很多花卉(hui)要经历千百年的高强度驯化,才能形(xing)成它们当前的姿态。中国之所以能对观赏(shang)植物和果树的驯化做出重要贡献,一个原因在于这一区域(yu)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据估计,全世界植物的总种数差不多是22.5万种,每个属平(ping)均有18个种。在这个世界总数里(li)面(mian),中国植物区系包括了大(da)约3.3万种植物,略多于热带美洲,而比热带非(fei)洲多得多,不过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还不完全清楚。

在北温带,中国-日本植物区的多样性最大(da),把其他(ta)植物区远远甩在后面(mian),光是木本植物的种数,就与(yu)其他(ta)植物区的总和相当。欧洲和北美洲植物区系的相对贫乏,很可(ke)能是因为这些地区遭到了更新世冰期的严重影响。不管原因是什么,这样丰富的物种都(dou)意(yi)味着(zhe)中国有很大(da)潜力(li)能为栽培植物资源库做出贡献。中国的北温带地区为世界提供了人参(Panax ginseng)、山茶(cha)属(Camellia)、桑(Morusalba)和柿(Diospyros kaki);中国东(dong)南地区很可(ke)能是稻类作(zuo)物的主要种-(亚(ya)洲)稻(Oryza sativa)、茶(cha)(Camellia sinensis)以及柑橘(ju)属(Citrus)所有果树的起源地。

中国的栽培花卉(hui)大(da)都(dou)是木本花卉(hui),如桃、梅、玉兰、山茶(cha)、牡丹等,而在18世纪之前,西(xi)方(fang)除了蔷薇之外就基本没有木本花卉(hui)。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花卉(hui)到达欧洲之后,会激起人们这么大(da)的兴趣,引发欧洲人对其野(ye)生种类开(kai)展广泛搜求。虽然在西(xi)方(fang)和中国华南地区都(dou)有原产的低地杜鹃和高山杜鹃,然而是欧洲的植物猎人把它们带回了欧洲,并为了园(yuan)艺用途加以改良。与(yu)众多种类的木本花卉(hui)形(xing)成鲜明(ming)对比的是,中国生产的草本花卉(hui)相对较少。但菊花是个例(li)外,一个开(kai)白花的品种和一个开(kai)黄花的品种发生了意(yi)外杂交,导致(zhi)染色体数加倍,从而幸运地产生了一系列新类型。

植物物种的分布在最宽泛的意(yi)义上反映了植物地理诸因素的作(zuo)用。然而,最让(rang)我们感兴趣的花卉(hui)并不是野(ye)生种,而是栽培品种。它们受人驯化的本质(zhi),体现了中国高度发达的农(nong)业(ye)成就;在文艺复兴之前,无(wu)论是科学或文学成绩,还是技术或实践水平(ping),中国在这个领域(yu)都(dou)远远胜过欧洲的大(da)部分成就。

纪录片《世界上最大(da)的鲜花市场(chang)》(2016)剧照。

就实践方(fang)面(mian)而言,中国因为面(mian)积广阔,地域(yu)多样,农(nong)业(ye)也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差别存(cun)在于中国西(xi)北边疆的高原畜牧业(ye)和中国其他(ta)地区的农(nong)耕业(ye)之间。从气候和土壤的观点来看,中国其他(ta)地区很难说是一个整体,又可(ke)以粗略地划分为北方(fang)和南方(fang)。二者的农(nong)业(ye)之间的巨(ju)大(da)差异可(ke)以部分归(gui)因于生态学;中国北方(fang)是旱地农(nong)业(ye)区,南方(fang)则是水地农(nong)业(ye)区。在属于热带的华南地区,生长季更长,有丰富的水源用于灌(guan)溉,用于粮(liang)食生产的同一套集约农(nong)业(ye)技术也用于花卉(hui)栽培。

比起中国北方(fang),南方(fang)要富庶得多。尽管在这里(li)的农(nong)耕地区,人口密度也更高,但以谷物当量计算,粮(liang)食产量仍然要多出20%。南方(fang)主要的作(zuo)物是稻、茶(cha)和蚕丝(si),与(yu)北方(fang)的小麦、黍粟和高粱形(xing)成鲜明(ming)对比。南方(fang)可(ke)通航的河(he)流提供了高效(xiao)运输体系,促进了境内和境外的商业(ye)活动。不仅(jin)如此(ci),南方(fang)还发展出了宗族,在手工(gong)业(ye)、商业(ye)和农(nong)业(ye)活动中都(dou)起着(zhe)重要作(zuo)用,而且还拥有更高比例(li)的佃(dian)农(nong),常常从宗族那里(li)租佃(dian)土地。

宋代(960-1279)“绿色革命”的结果让(rang)中国南北方(fang)的这些差异进一步扩大(da)。在这个时(shi)期,中国的经济重心(xin)已经从北方(fang)的旱地平(ping)原转移到了南方(fang)的长江(jiang)流域(yu)。人口也从北方(fang)向南方(fang)迁徙,以达成平(ping)衡。人口迁徙的原因,一方(fang)面(mian)出于对游牧侵略者的恐惧,另一方(fang)面(mian)也因为政府为了提升(sheng)农(nong)业(ye)产量,引进了速熟的占(zhan)城稻品种,可(ke)以一年两熟,从而吸引了迁徙者。在这场(chang)大(da)发展中,官僚部门起到了重要作(zuo)用。他(ta)们广泛分发种子,在民间发放写(xie)好的种植指南,还出台了税收优(you)惠政策。这些措施成功地提升(sheng)了生产力(li),对劳(lao)力(li)也产生了更大(da)需求。在这场(chang)革命中,南方(fang)农(nong)民承受了重担,耕作(zuo)着(zhe)由地主和宗族所拥有的土地,但这些以佃(dian)农(nong)为主的农(nong)民所耕作(zuo)的是较小的地块,而不是北方(fang)那种较大(da)的农(nong)场(chang)。

生产力(li)的增(zeng)长,让(rang)人们实行了进一步分工(gong);不同的地区分别致(zhi)力(li)于生产蚕丝(si)、蔗糖或其他(ta)经济作(zuo)物。“家(jia)庭手工(gong)业(ye)”也得以扩张,特别是棉纺织业(ye),生产的棉布可(ke)用于缴纳实物税。这些棉布大(da)都(dou)出于妇(fu)女之手,其生产采取的是经典的“外包制”(putting out),这也是西(xi)方(fang)的前工(gong)业(ye)生产的核心(xin)特征。这些发展并没有给现有的经济关(guan)系造成根本性破坏,这可(ke)能是因为水稻耕作(zuo)的最佳农(nong)田面(mian)积较小,人们没什么机会引入畜力(li)机械和其他(ta)规模经济;除了边疆地区外,大(da)型牲畜在中国总是比较缺(que)乏。甚至以庄园(yuan)为基础来雇佣劳(lao)力(li),在中国也有劣势,因为需要太多监(jian)督。因此(ci)在一般情况下,农(nong)民常常通过他(ta)们的半永(yong)久租佃(dian)权来租种小块土地,并为此(ci)缴纳固(gu)定的地租。

植物学研(yan)究(jiu)与(yu)花卉(hui)绘画密切相关(guan)

与(yu)花卉(hui)繁殖有关(guan)的知识,特别是与(yu)那些用于非(fei)当季仪式目的的花卉(hui)有关(guan)的知识,与(yu)这种驯化了许多水果和蔬(shu)菜的集约园(yuan)艺的发展密切相关(guan)。这样的知识既是学术的,也是实践的,有着(zhe)多样的文字形(xing)式,不仅(jin)呈现为农(nong)业(ye)和园(yuan)艺教材,也呈现为更为抽象的植物学论文。正如李(li)约瑟(se)所指出的,在泰奥弗拉斯(si)托斯(si)和欧洲其他(ta)古(gu)典作(zuo)者做出重大(da)贡献的时(shi)代,中国的植物学知识与(yu)希腊人不相上下。与(yu)其他(ta)形(xing)式的知识一样,中国没有经受过欧洲那样长时(shi)期的退步,更没有经历西(xi)方(fang)所发生的那种衰退,因此(ci)在一千多年的时(shi)间里(li)一直傲视世界其他(ta)地方(fang);直到后来,欧洲才重新找回了早期的成就,并在这个基础上快速进步。

纪录片《世界上最大(da)的鲜花市场(chang)》(2016)剧照。

从专(zhuan)题文献来看,这种特点是很明(ming)显的,因为“在西(xi)方(fang)植物学还在塞维尔的伊西(xi)多尔(Isidore of Seville)、康坦普雷的托马斯(si)和梅根贝格的康拉德的深渊中挣扎时(shi),中国学者已经针对栽培植物的几(ji)个属,在用途和观赏(shang)两方(fang)面(mian)都(dou)撰写(xie)出了详尽优(you)美的论著,记录了杂交的结果,命名了真真正正数以百计的品种”。举例(li)来说,中国最早的菊花专(zhuan)著撰成于12世纪初,其中列出了25个品种;而在1708年出版的一部植物学类书中,所描述的品种将近300个。在大(da)约10世纪的宋代,学者们也已经编纂了农(nong)学和园(yuan)艺学的大(da)型百科全书。之后又出现了论园(yuan)林的通论著作(zuo),其中最早的一部手册是计成的《园(yuan)冶》,大(da)约出版于1631年。尽管中国的木刻(ke)版画存(cun)在缺(que)陷,但它们在质(zhi)量上仍然高于同时(shi)代的西(xi)方(fang),有助于植物的准确鉴定以及相关(guan)知识的积累。

植物科学上的这些成就,本身又与(yu)另一种人类发明(ming)有关(guan)联;在世界上大(da)部分地方(fang),这种发明(ming)都(dou)是在农(nong)业(ye)发展到发达阶段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此(ci)时(shi)的农(nong)业(ye)已经是生产力(li)很高的体系,足以维持那类有阶层(ceng)分化的、以城市为中心(xin)的文化,也就是史前史学家(jia)所说的文明(ming),或城市文化。

这种发明(ming)就是文字,可(ke)以为人类赋予力(li)量,用于对种类更多的植物加以鉴定、分类、描述和记录,远远超过口语社会的能力(li)。而且这并不仅(jin)是量变,也是质(zhi)变,让(rang)各种总论、类书、百科全书和教科书都(dou)能编纂出来,易(yi)于征引;它们经过不断勘误和增(zeng)补,用于传播和教导,便为越来越快的知识积累奠定了基础。列表、表格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让(rang)各种类型的信息能够抽象出来,加以比较。在植物学中,呈现自(zi)然形(xing)式的线条图和绘画之类图像技术(虽然主要见(jian)于文字社会,但并非(fei)全然如此(ci))与(yu)文字联合应用,有助于这些汇总和鉴定的过程,也有助于人们找出相似性,因为图文并茂的形(xing)式更加拓展了这类记录材料的记录能力(li)。

《清平(ping)乐》(2020)剧照。

在这个意(yi)义上,植物学研(yan)究(jiu)与(yu)花卉(hui)绘画是密切相关(guan)的。在中国,为《本草纲目》绘制插(cha)画的是女画家(jia)文俶,之后,这个配图版又在17世纪后期由她的两个学生周氏姐妹摹抄。虽然所有的艺术家(jia)都(dou)要拜师学艺,但也有一些画家(jia)更进一步,能够在其观察的基础上采取一种自(zi)然主义的风格;比如常州画派的革新者恽寿(shou)平(ping)(1633-1690)就有这样的一部画集,题为《瓯香馆写(xie)生册》。不仅(jin)如此(ci),科学与(yu)诗歌(ge)的联系也很密切。4世纪时(shi)创作(zuo)了一部有关(guan)东(dong)南亚(ya)植物的专(zhuan)著的嵇含,也是一位(wei)爱好花草的高产诗人。

牡丹早在隋代就是人们的欣(xin)赏(shang)对象

中国文学很早就开(kai)始提及花卉(hui),特别是宫廷诗;还有婚恋诗,就像后来的日本诗歌(ge)一样,会把爱人比拟为梅花、桃花、美丽的攀缘植物、修长的竹(zhu)子、花椒、莲花和猕猴桃(苌楚)。

在公元前800-前600年间创作(zuo)的《诗经》中,就已经做过这样的比拟了:

隰(xi)有苌楚,猗(ji)傩(nuo)其华。

隰(xi)有苌楚,猗(ji)傩(nuo)其华。

另一首诗则写(xie)道: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

韦利(Waley)在翻译这些诗的时(shi)候,把中国早期的这些歌(ge)谣与(yu)欧洲的歌(ge)谣做了正确的比较,认为诗歌(ge)中的花卉(hui)意(yi)象-实际上就是自(zi)然的意(yi)象-在东(dong)方(fang)出现的证据更早,它们的视觉呈现也是如此(ci)。

确实,从唐后期到宋代开(kai)始,中国诗歌(ge)常常题在画上,正如绘画有时(shi)候也为诗歌(ge)而创作(zuo)。绘画和书法艺术彼此(ci)是紧(jin)密交织的。

正是通过绘画的卓越发展,花文化也实现了它最为生动的表达。中国绘画始于大(da)约公元前3世纪的残片;在汉代,纸的发明(ming)(公元105年)毫无(wu)疑问刺激了它的发展。不过,我们对中国绘画传统(tong)的知识只能向前延伸(shen)到六朝(chao)时(shi)期,那时(shi)从西(xi)方(fang)传入了幻觉凹凸法(illusionistic shading),一同传入的还有佛教的画像和教义。

到了唐代,在皇帝或朝(chao)廷的赞助下,人们更重视肖像绘画,但在那一时(shi)期的作(zuo)品中,数量最多的却(que)是佛教绘画,见(jian)于通往印(yin)度和更远之地的丝(si)绸之路上的敦煌千佛洞。到公元9世纪,人们的兴趣又从人(以及神)转移到自(zi)然,播下了后来的山水画传统(tong)的种子。

中国山水画在汉代发展起来;在此(ci)之前,还有更早的先驱在其作(zuo)品中运用了自(zi)然风格的图案,这种对自(zi)然的关(guan)注要比亚(ya)洲的其他(ta)传统(tong)都(dou)更明(ming)显。以印(yin)度次大(da)陆为例(li),那里(li)接受了来自(zi)各个方(fang)向的影响,其中也包括西(xi)方(fang);佛教诞生之后,这个现象更为明(ming)显。然而,以雕(diao)塑为主的印(yin)度教艺术大(da)都(dou)以寺庙为中心(xin),其内容中占(zhan)据优(you)势的是对神灵和英雄(xiong)的呈现,通常表现为非(fei)常“有人性”的形(xing)象;在印(yin)度艺术中,到处都(dou)是肖像。穆斯(si)林带来的艺术大(da)多是世俗(su)性的,即使是宫廷艺术,出于神学理由,也把重点放在平(ping)面(mian)绘画上。

从波斯(si)引入萨(sa)菲传统(tong)之后(这一传统(tong)本身又受到了中国风格的影响),莫卧儿人放松了形(xing)象制作(zuo)的禁令,发展出了一种仍然以人类为重点的宫廷艺术,至少在与(yu)高度关(guan)注自(zi)然的中国绘画相比时(shi)是如此(ci)。不过,我们也能见(jian)到花卉(hui)绘画的精美范例(li),它们并不只是表现为装饰着(zhe)很多皇家(jia)人物(特别是那些作(zuo)为情人的人物)的花环形(xing)象,也有对某些花朵的呈现。然而,这种发展在中国的出现要早得多。虽然唐代已经为花卉(hui)绘画奠定了基础,但到五代时(shi)期,花卉(hui)绘画才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对花卉(hui)的描绘才成为“由文士开(kai)创和影响”的独立主题。

陆治(1496-1576)的《种菊图轴(zhou)》(约1550年)局部。此(ci)画为挂轴(zhou),以水墨淡彩绘于纸上。(R. M. Barnhart, Peach Blossom Spring, Metropolitan Museum of Modern Art, 1983:77)

在这些花卉(hui)中,牡丹作(zuo)为富贵的象征,早在隋代就是人们的欣(xin)赏(shang)对象。在最早的歌(ge)咏牡丹本身的诗中,有一首是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所写(xie):

绿艳闲且静,红(hong)衣浅复深。

花心(xin)愁欲断,春色岂知心(xin)。

绿艳闲且静,红(hong)衣浅复深。

花心(xin)愁欲断,春色岂知心(xin)。

牡丹在诗歌(ge)中作(zuo)为中心(xin)意(yi)象出现之后,到了10世纪的五代便被融入绘画之中。这一时(shi)期,黄筌在成都(dou)创立了一种直接上色的新技法,叫作(zuo)“没骨画”;在南京,他(ta)的竞争对手徐熙则以一种宽泛而自(zi)由的风格来绘制水墨花卉(hui)。黄筌的画法主要为专(zhuan)业(ye)画匠所采纳,但徐熙的画法却(que)为文人学者所继承。不过,这两位(wei)画家(jia)都(dou)善画竹(zhu),这需要应用特别娴(xian)熟的技法来运笔;竹(zhu)子又特别与(yu)文士相关(guan)联,他(ta)们的书写(xie)训练和活动都(dou)离不开(kai)竹(zhu)子的运用。

虽然花卉(hui)绘画在唐代文献中已有开(kai)列(花鸟(niao)画),在五代又进一步发展,但直到11世纪,花鸟(niao)画才成为一个重要的体裁。相比其他(ta)体裁,花鸟(niao)画不那么受重视,宋徽宗(1101-1125年在位(wei))出于个人兴趣,促进了花鸟(niao)(以及其他(ta)动植物)的入画。

花卉(hui)绘画可(ke)以采取多种形(xing)式,有些重点在意(yi),有些重点在形(xing)。受宋徽宗的影响,写(xie)实主义占(zhan)据优(you)势;而在蒙古(gu)人统(tong)治期间,花卉(hui)绘画又呈现出政治的维度,通过思乡的抗议,唤起人们对前朝(chao)“废园(yuan)”的记忆。

宋代院派的后期画家(jia)专(zhuan)精于在丝(si)帛上绘制静物画,梅花画就是他(ta)们最重要的一类作(zuo)品。那时(shi),绘画主要是由画院组织的宫廷艺术,不过在保守(shou)派文士和“臭和尚(shang)”的笔下也有绘画诞生。宫中的一部绘画名录列出了由231位(wei)画家(jia)创作(zuo)的6387幅画作(zuo);其中为数最多的体裁是花鸟(niao)画(2776幅),其次是宗教主题(1180幅)和山水画(1108幅)。这些作(zuo)品由文人画派的画家(jia)临摹;到了明(ming)清两代,绘画教师又对其中的杰作(zuo)加以分析,把花卉(hui)的各种典型形(xing)式编集起来,用于指导学生。由此(ci)就撰成了一系列画谱,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芥子园(yuan)画谱》(1679-1701)。

电影《妖猫传》(2017)剧照。

虽然在各体裁的高下等级(ji)中,花草绘画低于山水画,但它们却(que)极受欢迎(ying),特别是在清代。16世纪时(shi),在苏州这个商业(ye)中心(xin)和中国最富有的城市,花卉(hui)绘画迎(ying)来了一次爆发;苏州的普通市民接替了上一世纪的南京,继续创造着(zhe)城市艺术。这一时(shi)期的园(yuan)林采取了与(yu)以前那些大(da)庄园(yuan)不同的形(xing)式,是适合城市环境的由围墙围起的区域(yu)。它们不仅(jin)是绘画的主题,也是诗人和学者生活的地方(fang),这是赓(geng)续了4世纪末陶潜的那种生活模式。

苏州园(yuan)林是“城市居民几(ji)乎(hu)无(wu)法走入的自(zi)然世界的象征性微缩模型和替代品”。这些微缩园(yuan)林重点关(guan)注三大(da)元素:水,石(shi)和草木;用于构造“假山”的石(shi)块本身就很重要-它们是构筑隐居之地的基本摆设的一部分。这些园(yuan)林可(ke)以追溯到唐朝(chao)初年,但在博山炉上还能找到更早的形(xing)象。博山炉是用天然石(shi)材加工(gong)而成的焚香炉,有时(shi)也在其中添加植物;它们与(yu)西(xi)王母居所的观念有关(guan),也与(yu)作(zuo)为海上三神山的三座山形(xing)岛(dao)屿-蓬莱、方(fang)丈(zhang)和瀛洲有关(guan)。与(yu)这些博山炉一样,苏州园(yuan)林也用来辟邪和赏(shang)玩,而且与(yu)寺庙有密切关(guan)系。

在下一世纪,花鸟(niao)和园(yuan)林绘画变得益发重要。创作(zuo)的中心(xin)又转移到扬(yang)州这座盐商云集的富裕城市。19世纪中期的太平(ping)天国叛军把扬(yang)州连同苏州一同摧毁之后,文化活动的中心(xin)才又转移到上海这座滨(bin)海城镇。

唐代是“花卉(hui)”诗歌(ge)的伟大(da)时(shi)代

唐代是“花卉(hui)”诗歌(ge)的伟大(da)时(shi)代,特别是词这种体裁,其文士化的形(xing)式据说始自(zi)李(li)白(701-762)。词是与(yu)音乐旋律配合的歌(ge)词文字,常常描述“歌(ge)伎与(yu)歌(ge)女的世界,她们都(dou)是美丽的‘花’”。

10世纪中叶的词集《花间集》,在敦煌莫高窟也有发现,就是用于颂扬(yang)爱情的各个阶段。花朵本身在词中虽然常常提及,但并不是这些诗歌(ge)的主要关(guan)注对象;而词本身虽然成为宫廷的雅兴,但其根基似乎(hu)源自(zi)“南国婵娟”。《花间集》的编者希望这些歌(ge)女学会新词,“休(xiu)唱莲舟之引”(在汉语中,“莲”与(yu)“怜”同音双关(guan))。不过,许多歌(ge)女在训练之后成为文士的伴侣,不仅(jin)会唱,也会创作(zuo),于是在大(da)众文学和文士艺术之间,似乎(hu)一直存(cun)在互动。事实上,中国南方(fang)的江(jiang)南地区正是见(jian)证了词的大(da)发展之地;在唐代末年,北方(fang)的战乱(luan)造成权力(li)和文化中心(xin)向长江(jiang)三角洲转移。

《清平(ping)乐》(2020)剧照。

有一首词,就表达出了植物和人类的两种“花”之间相互影响的感觉:

乘彩舫。

过莲塘。

棹歌(ge)惊起睡(shui)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

争窈(yao)窕。

竞折田荷遮晚照。

乘彩舫。

过莲塘。

棹歌(ge)惊起睡(shui)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

争窈(yao)窕。

竞折田荷遮晚照。

在《花间集》中,很少有哪首词是没有同时(shi)提到这两种花的。花的美丽很早就与(yu)女性的美丽互指互称。中文里(li)几(ji)乎(hu)所有表示美丽之义的汉字都(dou)有女字旁,这一类汉字只用于形(xing)容女性和花果。这样一来,“对花的描写(xie)也就注入了强烈的情色成分”,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些画家(jia)笔下要比另一些画家(jia)体现得更明(ming)显。17世纪画家(jia)恽寿(shou)平(ping)的《牡丹图》上题有一首诗,作(zuo)者把他(ta)手中的切花看成在掌中跳(tiao)舞的美女,这个典故用于指代爱妾。还俗(su)的佛教僧人石(shi)涛画过木芙蓉,这种花让(rang)他(ta)回想(xiang)起自(zi)己早年的风流韵事,这在题诗中表现得很明(ming)显。在他(ta)的画集《花卉(hui)册》中,题诗充溢着(zhe)“熟悉(xi)而委婉(wan)的做爱用语”——比如雌(ci)性的梅花与(yu)雄(xiong)性的竹(zhu)子之间那种典型的阴阳结合。

在后来的苏州、南京、扬(yang)州和上海等中心(xin)城市,出现了很多女性画家(jia)。她们喜欢把花卉(hui)作(zuo)为主题,这既因为她们不如男性那样容易(yi)出游,因此(ci)对各种山水的体会较少,又因为她们擅长刺绣,而刺绣常有花卉(hui)图案,还因为她们也接受了“千百年来诗歌(ge)、小说、传奇(qi)以至女性名字中到处渗透的女子与(yu)花卉(hui)之间的整套联想(xiang)”。

纪录片《世界上最大(da)的鲜花市场(chang)》(2016)剧照。

这几(ji)个世纪中的女性画家(jia)里(li)面(mian),有宗室成员,有官宦家(jia)庭的闺秀,有专(zhuan)业(ye)画家(jia)之女,也有娼(chang)妓。这些青楼(lou)女子画花,养水仙(xian),赏(shang)花,这些做法有可(ke)能让(rang)她们摆脱烟花柳巷,被纳为媵(sheng)妾。上流社会的男性喜欢资助出版和阅读那些描写(xie)烟花女子的图书,在晚明(ming)干脆有人编了一部《金陵百媚》,介绍的是作(zuo)者曾经见(jian)过的最为美艳的歌(ge)伎。书中给她们排定位(wei)次的做法,就像是科举的乡试选出前一百名举人一样,每人又都(dou)用一种花来匹配。

因此(ci),不仅(jin)女性的名字常常是花卉(hui)名,把名妓与(yu)花卉(hui)相配,也是对她们公认的称赞。比如有一首唐诗,就把皇帝的宠伎比作(zuo)花中之“王”牡丹,它既象征了女性之美,又象征了爱恋之情。在长卷(juan)中,也见(jian)有“百花图卷(juan)”这样的作(zuo)品,从春花次第画至秋花。比如17世纪的身为姬妾的金玥(yue),就以更为古(gu)老的范例(li)为本,创作(zuo)过这样的长卷(juan),这个传统(tong)可(ke)以追溯到六朝(chao)时(shi)期。有些这样的长卷(juan)可(ke)以理解为对娼(chang)妓的暗指,对于此(ci)后的日本画家(jia)所绘的美人系列以及19世纪吴嘉猷所绘的画集《古(gu)今百美图》来说,它们是更为精妙委婉(wan)的先驱性作(zuo)品。青楼(lou)画家(jia)自(zi)己则喜欢把兰花作(zuo)为主题,比如把兰与(yu)石(shi)画在一起,正如大(da)家(jia)闺秀喜欢画萱草与(yu)石(shi),而男性喜欢画松石(shi)和竹(zhu)石(shi),这一方(fang)面(mian)因为兰比较容易(yi)画,另一方(fang)面(mian)也因为空谷幽兰暗喻了遗世佳人,这正是士人对这类女性的形(xing)容。

这些女性画家(jia)的创作(zuo),得到了17世纪《芥子园(yuan)画谱》的认可(ke)。该(gai)书提到一些女性参与(yu)了兰画的创作(zuo),其中大(da)多数是“烟花丽质(zhi)”的娼(chang)妓。作(zuo)者发现,人们可(ke)能会觉得这个事实为这种花卉(hui)蒙上了一层(ceng)阴影,“虽令湘畹(这里(li)用了湘夫人的典故,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由尧帝指给接受他(ta)禅位(wei)的舜作(zuo)为妃子)蒙羞(xiu),然亦(yi)超脱不凡,不与(yu)众草为伍者矣”。由此(ci)可(ke)见(jian),虽然有女性参与(yu)创作(zuo),但画兰的艺术并没有因此(ci)就改变本质(zhi),仍然是文士文化的核心(xin)。

本文选自(zi)《鲜花人类学:一部关(guan)于花文化的民族志》,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biao)题为编者所加,非(fei)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zuo)者/[英]杰克(ke)·古(gu)迪

摘编/何也

编辑/张进

导语校对/王心(xin)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