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清朝台湾的省会变迁,彰化县,建设,绅士
2024-06-18 06:15:13
清朝台湾的省会变迁,彰化县,建设,绅士

清末台湾建省前的政区(qu)略述

我国对台湾地(di)区(qu)的早期行政管辖,始见于南宋时期。台湾岛正式划分行政区(qu)域,则开始于明郑时代。南明永历(li)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称台湾为“东都”,在赤崁城(在今台南)设立承天府,所辖2县以新港溪为界:以北至鸡笼设为天兴县,县治佳(jia)里(li)兴;以南至琅峤(今恒春)为万年县,县治在今台南县二赞村;另设南路、北路、澎(peng)湖岛3安抚司。永历(li)十八年(1664年),郑经继位后改东都为“东宁(ning)”,以承天府所辖2县升置天兴、万年2州,另设南路、北路、西路、澎(peng)湖4安抚司。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拥有了对全台湾的统治权。翌年,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feng)山、诸罗三县,府治台湾县东安坊(今台南)。雍正元年(1723年),北部的诸罗县析置彰化(hua)县和淡水(shui)厅;雍正五年(1727年)增(zeng)设澎(peng)湖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诸罗县改称嘉义县。嘉庆(qing)十七年(1812年),由(you)淡水(shui)厅析置噶(ga)玛兰厅。光绪元年(1875年),台湾府境分为2府8县4厅:北部增(zeng)设台北府,辖宜兰、淡水(shui)、新竹3县和基隆厅,府治淡水(shui)县艋舺(今台北市区(qu));中南部仍为台湾府,辖彰化(hua)、嘉义、凤(feng)山、恒春、台湾5县和澎(peng)湖、埔里(li)社、卑南3厅,府治台湾县。可(ke)以说(shuo),建省以前,台湾的政治重心一直在南部。

清朝光绪时期的台湾地(di)图

台湾建省与初定彰化(hua)为省会

晚(wan)清时期,台湾处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di)。同治十三年(1875),作为钦(qin)差大臣赴台处理对日交涉的沈葆桢即言(yan):“年来洋务日密,偏重东南,而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关系非轻。”台湾此时吏治不(bu)清,经费不(bu)足,因此清廷开始反复探索治理台湾的体制应如何(he)架(jia)构,先后有沈葆桢所倡福建巡抚移(yi)驻台湾、王凯泰奏(zou)巡抚轮驻闽台、袁(yuan)保桓请专设台抚、丁日昌复请督抚轮驻等议,体制难定,台湾的建设也一度陷于停滞。中法战后,台湾地(di)位更加(jia)凸显,经醇亲王奕譞(xuan)等再次奏(zou)请,清廷以台湾为南洋门户,设置福建台湾巡抚专驻台湾,添设藩司,正式于台湾设置行省。

既然要建省,省会的选择是(shi)一重大议题。光绪七年(1881),毓英任福建巡抚巡台筹(chou)办台湾防务时,认为必须使(shi)台湾南北声气相(xiang)通,而现有台湾府城偏于一隅,不(bu)易顾及北路,应将府道移(yi)设彰化(hua),建城于东大墩,居中控(kong)制,建设大溪桥。这一计划中的政治中心预定作为将来的省会。但毓英因中法战起,奉调主持云南军事,彰化(hua)建设之(zhi)议未能实施。台湾建省后,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预定设省治在彰化(hua)县桥仔(zai)头(雅作桥孜图,今台中市中心),他规划修建一条横贯(guan)南北的铁路,再修一条跨越东西的公路,这样省会位于台中可(ke)以居中而掌(zhang)握四方。

于彰化(hua)建设省会的消息也引起了本地(di)士绅的踊跃情绪,甚至出(chu)现了向(xiang)刘铭传建议省治应设于鹿港的提案。据署(shu)彰化(hua)知县李嘉棠禀(bing)称,本县绅士前广东新兴县知县蔡德(de)芳等二十二人佥称:“窃(qie)台湾建省,近(jin)复蒙钦(qin)宪下驻,带率员绅就彰属内周历(li)相(xiang)度,择建省垣。远近(jin)闻风,争(zheng)相(xiang)顶祝。”显然清廷大员反复于彰化(hua)考察省会选址的行为已风闻远近(jin),这些乡绅言(yan)称,担心台岛山川形势,非巡抚耳目所能遽周,故陈(chen)所见:

《巡视台阳图》

“台湾一岛孤悬,南北绵(mian)亘千余里(li);东尽横山,西临瀚海。重以土浮民靡,动辄生变;无事则耕渔(yu)亦足相(xiang)安,有事则请兵筹(chou)饷,在在仰(yang)需(xu)内地(di)。伏思开台之(zhi)初,建设郡、厅、县多从海口,意殆为是(shi)。独嘉义一县城离海稍远,每遇揭竿,四面受困;历(li)征前事,可(ke)为寒心!至如彰化(hua)城,西离鹿港,不(bu)过十余里(li)。其奈东延内山、平洋辽阔(kuo),伏莽滋扰;兼(jian)之(zhi)溪多林杂,防御难施。即如同治元年戴逆自内一发,城池立陷;城之(zhi)西面只一桥被断、一竹围被踞,虽内地(di)大兵数千接屯鹿港,经年莫能前进。洎乎南北大兵夹击,收复后犹争(zheng)。爰乾隆年间贵西道赵翼议移(yi)彰城于鹿港之(zhi)说(shuo),恳恩入告,事虽未行;要其大意,总以设城距海越近(jin)越是(shi)也。今当盛(sheng)朝,威灵震迭,欣荷钦(qin)宪抚临此邦,营(ying)建省会;从此添兵足饷,重权镇摄,全台托庇,万万不(bu)至虑此。”

他们认为现在的彰化(hua)离山区(qu)太紧,易被前后夹击,不(bu)如迁址于临海的鹿港。刘铭传的回复则透露出(chu)清朝官方选择省会的考虑因素:“台湾建立省城控(kong)制全台,必得形势可(ke)观,方能建城。如台湾府为兴创之(zhi)始基;台北府物产最富,沪尾、基隆两口为全台之(zhi)要隘(ai),若该二府绅士于此两处请建省城,尚非谬论。鹿港濒海,地(di)势低下,水(shui)口沙浅,不(bu)能泊(bo)船。”他认为这些士绅“忽请建立省城,非为控(kong)制全台起见,特(te)为本地(di)贸易起色耳”,“统论全台局势,岂有弃中、南、北、前、后三千里(li)地(di)方,独重鹿港一镇之(zhi)理!如以鹿港傍(bang)海易守(shou),不(bu)致(zhi)四面受敌;何(he)以福建省城不(bu)立于长门、江苏(su)省城不(bu)立于吴淞?查该绅士等始议建省必就彰化(hua)县城,继又(you)禀(bing)在大墩地(di)方,现又(you)禀(bing)请于鹿港建省;侈然自大,随意指陈(chen),直视台湾地(di)方只有鹿港一镇最重、台湾绅士亦只有鹿港最大,殊属荒谬!”如果官方所选之(zhi)地(di)“或有凶砂恶(e)水(shui),来龙不(bu)真;或山水(shui)阴阳不(bu)交,不(bu)成格局”,均(jun)可(ke)任由(you)地(di)方绅士知堪(kan)舆者一一指驳,体统何(he)在。清廷规划台湾省会已抛却(que)阴阳迷信之(zhi)说(shuo),而全在地(di)理形势。刘铭传又(you)称:“查大墩地(di)方襟山带海,控(kong)制南北,实天造(zao)省会之(zhi)基;本经岑宫保勘定建城,复经本爵部院上年亲往察看,堪(kan)建省城。”可(ke)见刘铭传也是(shi)赞诚毓英所见,建省城治所于彰化(hua)县内。

台北的发展与定为省会

光绪十五年(1889),刘铭传命台湾知县黄承乙、中路统领林朝栋筑省城。但因原归商办的台湾铁路出(chu)现变故,刘铭传只得挪用修建省会的经费修建铁路,致(zhi)使(shi)省城工程(cheng)延缓。因省城各项设施尚未建成,刘铭传一直将巡抚衙门设在台北。从前述刘铭传对台北的评价“台北府物产最富,沪尾、基隆两口为全台之(zhi)要隘(ai)”,可(ke)见如果将省会设于台北亦非不(bu)可(ke)接受,因为台北此时已是(shi)全台“物产最富”之(zhi)处。《天津(jin)条约》之(zhi)后,沪尾、基隆为北部最重要的两个(ge)港口,位置重要。

清朝收复台湾后,统治重心一直在南部,但北台湾、特(te)别是(shi)台北地(di)区(qu)也在不(bu)断发展中。康熙、乾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有组织的垦民纷至沓来。他们的辛勤垦殖,使(shi)台北盆地(di)从原来的荒滩野岭(ling)变成鱼米之(zhi)乡。嘉庆(qing)初年统计,台北盆地(di)农户已达21万人。稻(dao)米、茶叶、蔗糖(tang)、樟脑和硫磺的采制也崛起成为台北的重要产业。台北汉人修建的最早集市是(shi)新庄和艋舺街,嘉庆(qing)年间,由(you)于新庄河港逐渐淤塞,台北的贸易中心逐渐向(xiang)下游转移(yi)到淡水(shui)河东岸的艋舺街(今万华街),它和台南府城、台中鹿港并称台湾三大都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zhi)说(shuo)。

随着(zhe)中法战争(zheng)与台湾建设,台北城防与城市建设并行,成为军政重镇。刘铭传于台湾实施新政期间的铁路、公路、航运、电(dian)线、电(dian)报皆围绕台北兴建,大稻(dao)埕、西门一带也兴起于此时。台北成为全台水(shui)陆交通和通讯枢纽。自此确立了台北政治经济中心地(di)位。

刘铭传

因此,接任刘铭传任台湾巡抚的邵友濂认为:“(彰化(hua)地(di)区(qu))本系一小村落,自设县后,民居仍不(bu)见增(zeng);良由(you)环境皆山,瘴疠甚重,仕宦商贾托足维艰,气象(xiang)荒僻,概可(ke)想见。况由(you)南、北两郡前往该处,均(jun)非四、五日不(bu)可(ke)。其中溪水(shui)重叠,夏秋辄发;设舟造(zao)桥,颇穷于力;文报常阻,转运尤艰。台中海道淤浅,风汛(xun)靡常,难于驶进轮船。不(bu)独南北有事接济迟滞;即平日一切造(zao)办运料,亦增(zeng)劳费。揆诸形势,殊不(bu)相(xiang)宜;且省会地(di)方,神庙、衙署(shu)、局所在所必需(xu);用款浩烦(fan),无从筹(chou)措(cuo),是(shi)以分治多年迄未移(yi)驻该处;自今以往,亦恐举办无期。”台北府作为全台上游,巡抚、藩司久驻于此。衙署(shu)庙局,已经粗成;舟车(che)两便,商民辐辏。且铁路已修至新竹,经费稍裕后,即可(ke)分储粮械,为省城后路。故应将台北府设为省会首府。台北形势汇聚,加(jia)上彼时清廷已内外交困,无力再于台中另筑新城,故依邵氏奏(zou)请,此后,台北就成为了台湾省会。

参(can)考文献

1、商伟凡:《与大陆一脉相(xiang)承的台湾政区(qu)沿革》

2、侯军义:《台湾省会定于台北始末》

3、马(ma)骐:《刘铭传与台北建城》

发布于:上海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