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24澳门资料大全 正版-讲座|沈刚:从品牌运营的角度重新研究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国家,体系,资源
2024-06-02 17:14:50
2024澳门资料大全 正版-讲座|沈刚:从品牌运营的角度重新研究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国家,体系,资源

沈刚(gang)所著(zhu)的《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于2022年出版,该书的繁体字版最近由香(xiang)港中和出版推出。新书发布(bu)之际,5月(yue)11日在上海香(xiang)港三(san)联书店举行了新书对谈会(hui),沈刚(gang)围绕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与嘉宾、上海大学公共(gong)外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戴勇斌(bin)老师以(yi)及读(du)者朋友,进行了一场深入而(er)富有启发性的交流。对谈由香(xiang)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总(zong)经理兼总(zong)编(bian)辑陈鸣华主持。本文为沈刚(gang)在对谈会(hui)上的演讲稿。

讲座现场

我少年时代是蛮热爱文学和历史的,我是一个文艺青年,在大学二(er)年级的时候,我在《萌芽》杂(za)志上发表了一篇(pian)小说《别了,十八岁》,第二(er)年就获得了《萌芽》文学奖。二(er)十一二(er)岁的时候,我就从此走(zou)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当年我曾(ceng)是上海作协最年轻的会(hui)员。我曾(ceng)经在《萌芽》杂(za)志社(she)和《解放日报》工作过。当时是1990年代,邓小平南巡,国家掀起了新的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我就从报社(she)辞职,和几位复旦的同学一起创业,办(ban)了唐神传播这家公司。

几十年来,虽然我离开了文字工作,但是我对文字、对阅读(du)的热爱其实没有改变。当然,我对于虚构作品的关(guan)注(zhu)度,这几年是有所下降,大部分(fen)时间用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阅读(du)。在我从事品牌推广、媒体代理的几十年里面,其实我有幸接触到了这个行业里很多名列前茅的企业,我也目(mu)睹了他们成功、扩张、挫折,在跟他们的互(hu)动中,我们公司就总(zong)结出了一个叫品牌主体运营系(xi)统五个维度的理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企业所处大环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取得成功的方法论、组织机构的保障、企业所掌握的资源这五个维度去分(fen)析企业的创业、运营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我还(hai)陆续看(kan)了许倬云先生(sheng)的一些(xie)著(zhu)作,特别是他的《从历史看(kan)组织》这些(xie)跨界(jie)的作品,当时就产生(sheng)了想法,想从品牌主体运营的这五个维度去重新研究历史、叙述历史。

疫情(qing)期间我空下来了,就开始(shi)了《兴亡》的写作。《兴亡》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从大环境、价值观、方法论、组织和资源五个模型去分(fen)析中国自秦汉以(yi)来两千年帝(di)制治理时期的治理体系(xi)。所谓大环境,就是指这个国家政权(quan)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的各种(zhong)条件,包括境外对立政权(quan)等外部状态,以(yi)及政治、经济(ji)和文化等内部因素;价值观,就是官方的统治理论,在我们中国就是儒家思想;第三(san)个就是一个政权(quan)的统治策略,具体表现在中国2000年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君主专制,以(yi)及衍生(sheng)出来的这个政权(quan)的公共(gong)产品,包括对内对外的各种(zhong)制度、法律、政策;组织的部分(fen)呢,就是统治集团的组织保障,包括各个利(li)益团体之间的一致性、可控(kong)性,从中央到各地(di)的军政机构的完整性、有效性;资源,实际上就指的是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动员水平,现在简单(dan)来说就是国家能力。

这几个关(guan)系(xi),我觉得他们相对稳定,这个国家就会(hui)比较稳定;反之如果这个关(guan)系(xi)之间冲突了,那么这个系(xi)统本身就会(hui)出故障,甚至会(hui)崩(beng)盘。

这几组关(guan)系(xi)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部分(fen):一个是价值体系(xi)、治理体系(xi)里面,价值观跟方法论是不是一致;第二(er)点,就是国家政权(quan)的组织能力跟他的资源动员能力是否(fou)匹配。

《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繁体字版

中国古代治理体系(xi),周秦之变之前是西(xi)周为代表的诸侯分(fen)封制,秦始(shi)皇统一后,在其统治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发展为君主专制、对地(di)方直接管(guan)理的中央集权(quan)统治,这种(zhong)中央集权(quan)的策略共(gong)延续了2000年,直到满清覆亡,中华民国成立。

汉武帝(di)时期,我们又把经过董(dong)仲舒(shu)改造过的儒家学说列为官方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将儒家王道的价值观和法家霸(ba)道的方法论结合,成为这个国家治理体系(xi)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一致性。在西(xi)汉的时候,又有察举制度推荐人才,将儒生(sheng)士人引进这个组织体制。最高统治者就是君主,跟文官集团,通过自上而(er)下的各级司法行政合一的机构,采用严密(mi)户籍控(kong)制的编(bian)户齐(qi)民制度,征发兵役和徭(yao)役,征收赋税,也就是进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动力。实际上,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价值观和方法论、组织和资源高度统一,这个国家资源体系(xi)实际上就建(jian)立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如果没有鸦(ya)片战争,我觉得这个2000年的治理体系(xi),它可以(yi)一直延续下去。即使(shi)爆发周期性危机,以(yi)致发生(sheng)王朝衰亡、朝代更迭轮换,但只(zhi)要新的朝代建(jian)立,把这个体系(xi)重新调(diao)整恢复,就能继续往前发展,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匹配和平衡,从而(er)进入下一轮的反复和循环。就这样,形成了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中央集权(quan)、君主专制及郡县制为统治策略的独(du)特闭环。

这种(zhong)独(du)特闭环的形成,和我们中国、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地(di)理大环境,有着很大的关(guan)系(xi)。东方和南方面临大海,西(xi)南、西(xi)北分(fen)别为高原和大漠阻隔,东北森林(lin)连接着极寒之地(di)。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是天下国家的思维,所谓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hen),但天下真(zhen)正(zheng)的范围所及,主要限于以(yi)黄河(he)、长(chang)江流域为中心,包括汉民族为主体的农耕族群区域,以(yi)及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渔猎族群区域,南方少数民族的高原和山地(di)族群区域等。至少在大航(hang)海时代之前,世界(jie)上其他文明治理体系(xi),比如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对于帝(di)制中国的运营系(xi)统,没有产生(sheng)实质性的影响。

儒家价值观和法家方法论相结合的中国帝(di)制时期治理体系(xi),正(zheng)式形成于秦汉第一帝(di)国时期,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和漫长(chang)的过程。

首先,所谓秦制,就是法家那套方法论、统治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殷周换代之际,周代统治者反复论证殷纣失德从而(er)造成天命转移,实际上作出承受天命的周室必须以(yi)德治理天下的承诺。自上而(er)下的世袭贵(gui)族分(fen)封制,以(yi)德治为核心的天命观,以(yi)及反映宗法等级价值的礼乐制度等,这些(xie)构成了周制的基本内容。

春秋战国的东周时期,礼崩(beng)乐坏王权(quan)低落,反而(er)造就诸子百家各种(zhong)思想的争鸣,产生(sheng)了对于后世较大的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多种(zhong)学派。相较于老庄道家崇尚避世、隐逸的生(sheng)存方式,传达清静无(wu)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儒法思想中都分(fen)别包含着追求大一统的积极态度。其中孔孟儒学推崇德治仁政,强调(diao)以(yi)宗法伦理为基础、合乎周礼的等级尊卑秩序,把恢复周制及周天子的权(quan)威,作为其追求的政治目(mu)标。

问题在于,在诸侯征战、追求霸(ba)权(quan)的大环境下,儒家通过克制私欲、恢复周礼的解决方案(an),并不能给大国强盛乃至建(jian)立大一统王权(quan)提供方法论上的实际助益,于是,迎(ying)合君王对内集权(quan)、对外扩张需求的法家学说乘(cheng)势而(er)起。法家主张强化君主绝对的专制权(quan)威,实行郡县直辖,制定各种(zhong)严密(mi)的法律,要求臣(chen)下与庶(shu)民无(wu)条件服从,通过赏罚控(kong)制臣(chen)民的行为,提倡(chang)农战,即以(yi)国家强制与授(shou)予(yu)官爵结合的方式,把民众改造为从事粮食生(sheng)产、作战杀敌的工具。所谓商鞅秦国变法,搞得就是这一套。法家思想的秦国实践,极大加强了专制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奠定了嬴政最终完成大一统、推行秦制的基础。从某种(zhong)意义上说,秦朝统一是其坚持法家路线的胜(sheng)利(li)。

其次,秦朝统一仅十五年即告覆亡,又证明秦政权(quan)的治理体系(xi)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完全以(yi)法家的理念治国也是不行的。秦政权(quan)刑罚严苛、横征暴敛,过度开发国家人力、财力资源;在幅员极其辽阔的巨型国家,匆忙推行中央集权(quan)、郡县制的统治策略,以(yi)中下级军官及少数文法吏构成的郡县组织体制,不足以(yi)压制民间力量的反抗;秦政权(quan)一味迷(mi)信暴力压迫,轻视天命及合法性塑造,法家著(zhu)述大多是为帝(di)王献策的统治术、权(quan)谋学,不可能成为凝聚君臣(chen)士民官方的价值。

刘邦创建(jian)汉王朝,保留了秦朝皇帝(di)制度在内的基本统治策略,却又采用郡国并行的“一国两制”模式,即在朝廷直接控(kong)制的原秦地(di)十五郡实行郡县制,对于前六国地(di)区采行借(jie)鉴(jian)周制的宗室分(fen)封制。在保留秦制根本制度、法律的前提下,政策、法制层面作出调(diao)整,与民休养生(sheng)息。惠帝(di)、高后时期,丞相曹参明确把黄老之学作为国家的指导(dao)方针,清静无(wu)为、因循施政。汉文帝(di)刘恒俭朴克己,对内不扰民、对外不挑(tiao)衅,保证国家数十年维持和平、宽松的局面。虽然文帝(di)没有独(du)尊儒术之举,但其一代贤君的作为,符合孔子儒家仁政的理想,历史的钟摆朝着以(yi)德治而(er)享有天命的周制逻辑回归(gui)。换句话(hua)说,文景之治代表的汉王朝治理系(xi)统,其实是基于黄老道家思想主导(dao),混合了儒家、法家思想,兼容无(wu)为而(er)治、德治和法治。汉武帝(di)刘彻作为奋发积极的雄(xiong)主,接受经过董(dong)仲舒(shu)改造的儒家天命伦理学说,把儒学置于大一统国家官方意识形态的地(di)位,这也许是一种(zhong)必然的选择。外儒内法成为帝(di)制时期国家治理体系(xi)最本质的特征。其中儒学作为国家的统治理论,代表了统治集团公开倡(chang)导(dao)的价值观,而(er)王朝统治的方法论,即各种(zhong)具体的对内或对外的制度、法律和政策等,大部分(fen)仍是源自法家思想的底色。汉宣帝(di)刘洵(xuan)形象地(di)将之概括为“霸(ba)王道杂(za)之”。

第三(san),必须强调(diao)的是,自汉武帝(di)创立起儒法国家政治系(xi)统的基本架构,在西(xi)汉政权(quan)大部分(fen)的时间里,儒法两种(zhong)思想、方法的磨合,始(shi)终处在一种(zhong)碰撞和矛盾的状态。对于汉武帝(di)而(er)言,可能是希(xi)望通过儒学统一思想,更为巩固、强化中央集权(quan)的秦制国家;对于被引入统治集团的儒生(sheng)士大夫(fu)而(er)言,继续保留了“儒为帝(di)师”、忠(zhong)于儒学价值先于忠(zhong)于君主的传统,内心的理想更为倾(qing)向(xiang)恢复周制。外戚王莽和平篡(cuan)汉,就是在儒学天命转移之说充分(fen)发酵的氛围中完成。

光武帝(di)刘秀重建(jian)汉政权(quan),不仅宣示汉室的天命并未转移,而(er)且刘秀以(yi)其一生(sheng)的政治实践,证明儒法两种(zhong)价值、策略,可以(yi)相互(hu)融合而(er)至平衡。中国古代的政治系(xi)统,历经周秦之变、秦汉换代,特别是汉武帝(di)尊儒后一百余年的曲折,终于实现价值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秦汉第一帝(di)国崩(beng)溃后,魏晋南朝以(yi)禅代的方式,把自己作为两汉的直接继承者。十六国、北朝大多数为北方少数民族建(jian)立的政权(quan)。

魏晋南朝统治者以(yi)恢复强盛汉朝为己任,历经三(san)四百年漫长(chang)的探索,却始(shi)终未能达到目(mu)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魏晋治理体系(xi)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对立,即国家倡(chang)导(dao)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的对立与冲突,至少是重要的结构性因素之一。

第一阶(jie)段前后七十余年,自公元196年汉献帝(di)建(jian)安元年,曹操置献帝(di)于许昌即挟天子而(er)令诸侯,至公元266年初,司马炎正(zheng)式终结曹魏而(er)改国号晋。其中东汉晚期、曹魏前期,士大夫(fu)、民众仍持汉室享有天命的观念,对于曹氏父子暴力代汉的合法性严重存疑,这是曹魏政权(quan)没有顺(shun)利(li)通过瓶颈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平陵政变之后,进入了司马氏父子代魏时期,其间发生(sheng)废帝(di)、弑(shi)君等严重挑(tiao)战儒家价值底线的事件。尽管(guan)人们意识到魏晋立国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儒家思想中皇权(quan)授(shou)之于天的神圣性受到挑(tiao)战,儒学失去了凝聚人心的价值功能。

第二(er)阶(jie)段大约五十年,贯穿整个西(xi)晋政权(quan)时期。晋武帝(di)司马炎完成天下统一,通过恢复周制、与士族共(gong)治等策略,试图建(jian)设晋室的天命合法性。不过,士族名士中脱儒入玄的倾(qing)向(xiang),已经从曹魏时期凤毛麟角的行为,发展为向(xiang)整个阶(jie)层扩散。儒玄两种(zhong)价值此消(xiao)彼涨,晋武帝(di)司马炎时期、贾后掌权(quan)前期,虽然晋室脆弱(ruo)的权(quan)威某种(zhong)程度上得到认可,但士族官僚先家后国的风气早已形成,晋武帝(di)大量重用宗室诸王,也是基于士民对于晋政权(quan)缺乏忠(zhong)诚度的选择。八王之乱(luan)、永嘉之乱(luan)时期,中央政权(quan)逐步丧失了统治的有效性。士族名士一边(bian)采取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态度,一边(bian)继续沉溺玄学清淡,以(yi)任达、放诞为乐,对于挽救晋政权(quan)的危局缺少实际帮助。

第三(san)阶(jie)段接近一百年的历史,自公元317年晋元帝(di)建(jian)武元年,司马睿在建(jian)康重建(jian)晋政权(quan),至公元415年晋安帝(di)义熙元年,刘裕(yu)控(kong)制国家运营系(xi)统。王导(dao)协助司马睿以(yi)恢复神州作为晋室合法性的来源,把士族联合专政作为有效统治的基础。士族共(gong)治要求维护(hu)各门户利(li)益,这就削弱(ruo)了中央集权(quan)以(yi)及国家资源动员能力,而(er)要实现北伐中原的价值目(mu)标,又必须加强集权(quan)、提升国家能力,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新的时代死结现象。晋元帝(di)司马睿发出“免良为奴”的诏令,庾氏兄(xiong)弟实施“任法裁物”的整顿,司马道子推行“免奴为客”的政策,引发程度不同的动乱(luan),即是触碰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缘故;王导(dao)、桓温和谢安等主政者采取尽可能团结、迁就南北士族的政策,保持了江南社(she)会(hui)的稳定,击溃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quan)的南下,但是,这也可能是桓温、谢安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四阶(jie)段可能延续至整个南朝,其前半(ban)段大致为七十年左右,包括刘裕(yu)在东晋掌权(quan)的时期,以(yi)及刘宋政权(quan)时期。刘裕(yu)以(yi)北伐取得代晋的合法性,但是,他没有为新的王朝树(shu)立正(zheng)常的儒家伦理价值,刘裕(yu)恢复了秦汉、曹魏时代的中央集权(quan)、君主专制的统治策略,却没有重建(jian)士民对于政权(quan)、皇帝(di)和儒家思想三(san)位一体的信仰体系(xi)。相反的是,斗而(er)不破的士族共(gong)治规则,重回赤裸裸的暴力逻辑。刘宋政权(quan)统治价值观与方法论对立的程度,几乎回到了东汉晚期,曹魏政权(quan)时期。宋武帝(di)刘裕(yu)以(yi)宗室诸王出镇荆州、京口等要地(di),与晋武帝(di)司马炎重用宗室的出发点完全相同。晋武帝(di)身后发生(sheng)八王之乱(luan),宋武帝(di)身后发生(sheng)子孙(sun)相残,本质上都是宗室子弟缺少儒家价值教育所致。刘裕(yu)在禅代前后,野(ye)蛮杀害(hai)了晋安帝(di)、晋恭帝(di),之后萧道成建(jian)齐(qi)代宋,又谋害(hai)年仅十三(san)岁的宋顺(shun)帝(di),对于刘氏宗室大肆杀戮,这就是价值观、合法性缺失的死结现象,对于国家治理体系(xi)最直接的影响。

无(wu)论是宋齐(qi)梁陈换代,还(hai)是这几个短命王朝内部的帝(di)位传承,绝大多数充满血腥,只(zhi)要王朝的天命没有真(zhen)正(zheng)建(jian)立起来,治理体系(xi)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政治的逻辑对立,围绕着帝(di)位继承的屠杀以(yi)及血腥迭代,就将持续不断地(di)循环下去。这种(zhong)类(lei)似“强者得立”的权(quan)力继承原则,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逻辑,中原王朝自西(xi)周政权(quan)确立嫡长(chang)子继承制,或由皇帝(di)生(sheng)前指定作为补(bu)充,已经相对制度化,这在两汉政治实践中表现显著(zhu),成为皇权(quan)“授(shou)之于天”合法性的重要部分(fen)。换言之,魏晋南朝已不可能打开历史的死结,重塑类(lei)似两汉皇权(quan)的天命。而(er)且,南朝政权(quan)也没有能力重新统一中原,至南陈政权(quan)时期,控(kong)制的土地(di)、人口及各种(zhong)资源已相当有限,逐步失去了源自秦汉帝(di)国汉民族一脉(mai)相传的正(zheng)统意义。反之,北朝政权(quan)实际上源自游牧民族部落,反而(er)没有历史的包袱(fu)。他的权(quan)力来源完全是建(jian)立在血腥和暴力压迫之上。他的汉化过程,其向(xiang)中原王朝政治系(xi)统的靠近、学习和复制,即是士族认可其合法性的过程。

形成于西(xi)魏、北周的关(guan)陇军事贵(gui)族集团,通过府兵制及关(guan)中本位价值的探索,大致取得了统一天下的资源优势和天命合法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胡汉杂(za)糅、军政合一的体制中,人口、文化享有优势的汉人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奠定了隋唐民族大融合新兴皇权(quan)的基础。诚如陈寅恪先生(sheng)所言,“盖取塞外野(ye)蛮精悍之血,注(zhu)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承接于两晋、作为秦汉大一统政权(quan)残余的南朝,最终被北朝、隋唐帝(di)国所整合。

发布(bu)于:上海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