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4年公开凹-返乡青年变身“机械化种田达人”,岳锋,水稻,农业
2024-06-03 00:47:41
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4年公开凹-返乡青年变身“机械化种田达人”,岳锋,水稻,农业

林岳锋(左一)已从一名“农业小白”,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田(tian)达人” (受访者(zhe)供(gong)图)

羊城晚报记者(zhe)赵映光

农家无闲月。小满过后,水稻进入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汕头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岳锋一有空就(jiu)要到潮阳区关埠镇靠近榕江边(bian)的连片水田(tian)中,为自家的水稻做好常规“体(ti)检”。“如果开花期不出现大风异常天气,不出现严重的病虫(chong)害,今年的水稻应该会丰收。”出生于1994年的“新农人”林岳锋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

放弃月薪过万(wan)的城市生活返乡务(wu)农,林岳锋从“农业小白”变(bian)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田(tian)达人”。返乡以来(lai),林岳锋带(dai)领乡亲走上了农业机械化发(fa)展之路,赢得(de)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广东(dong)省十大杰(jie)出精勤农民”“汕头市青年‘领头雁’”等诸多荣誉。

放弃城市工作返乡种水稻

“小的时候我也经常跟着(zhe)父辈(bei)下(xia)田(tian),做些力所(suo)能(neng)及的农活,印象最深的就(jiu)是每年晒粮的时候需要帮忙通宵守夜,还有就(jiu)是需要与天气赛跑(pao)……”与记者(zhe)聊起自己儿时的“种田(tian)”经历,林岳锋坦言,除(chu)了泥土和稻田(tian)的清香,父辈(bei)辛劳忙碌的身影还有晒粮遇到暴雨时无奈抹泪的辛酸(suan)场景,是他童年里最深的记忆。

“通过读书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发(fa)展”是林岳锋小时候努力读书的动力之一。2012年,林岳锋从嘉(jia)应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后,走进了建筑工地,从杂工、测量助理到测量队长、现场总工,月薪也达到了一万(wan)元。

“我父亲从2000年开始在老家租地种粮,逐年不断(duan)扩大规模,并在2013年带(dai)领当地的种植散户成立了锦沣合作社,现在的水稻种植面积已发(fa)展到了1.2万(wan)亩左右。”林岳锋说,他在城市发(fa)展的几年里,逢年过节回家时,都(dou)会听(ting)父亲谈论起合作社的情况,他意识到,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还停留(liu)在传统农业时代,生产效率并不高,效益也不是特别好。

2016年,在父亲的多次劝说下(xia),林岳锋几经权衡,决定放弃处于上升期的事业回到家乡跟父辈(bei)们一起种水稻。

引进新技术(shu)新理念降本(ben)增效

对于种田(tian),林岳锋刚返乡时既陌生,又熟悉,“虽然小时候经常跟着(zhe)下(xia)田(tian),但对于水稻选种、水肥管理、虫(chong)害防(fang)控、水稻加工、销售(shou)等这(zhe)些事,基本(ben)上还是不懂的。”不过,林岳锋很快梳理总结出了合作社生产效率较低的症结所(suo)在。

近年来(lai),林岳锋整合、优化了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du),大胆引进农用先进设备和机器,在当地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等技术(shu)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变(bian)“靠天种田(tian)”为“靠科技种田(tian)”,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ji)。

“之前一个(ge)人一天只能(neng)插8分地的秧,而现在一台(tai)插秧机一天能(neng)完成40亩的工作量,效率提升了数十倍;分工明确后,各(ge)个(ge)岗(gang)位各(ge)司其职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消耗,达到了降本(ben)增效的目的。”林岳锋说,优化管理流(liu)程和作业全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户增收。

只有打造优质品牌,才能(neng)更好地推广家乡的丝苗米。林岳锋在2017年牵头注册了“锦沣粮”商标,通过电商与传统渠道(dao)销售(shou)相结合来(lai)打响潮阳丝苗米品牌,成品粮销售(shou)数量与过去相比大为增加,提高了粮食产品附加值。

返乡种田(tian)的林岳锋也在努力适应“跨界”后的角色,先后报名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ti)带(dai)头人、乡村职业经理人、农机新技术(shu)新技能(neng)培训等多个(ge)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水稻种植、加工,以及科技兴农、经营管理、商业等各(ge)环节的相关知识,逐渐成为了当地的“新农人”代表(biao)、乡村振兴带(dai)头人。

打造智慧农业靠科技种田(tian)

在林岳锋的努力下(xia),汕头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配(pei)备了各(ge)种农机设备近100台(tai),成为了一家集水稻生产、烘干、加工、销售(shou)于一体(ti),实现水稻全产业链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wu)的市级(ji)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潮阳区省级(ji)丝苗米产业园主要实施主体(ti)单位之一,拥有“国家级(ji)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东(dong)省十佳农业社会化服务(wu)主体(ti)”等荣誉称号。

然而,林岳锋并未就(jiu)此满足。他深知,只有完成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智慧化的进阶,才能(neng)真正实现从“看(kan)天吃饭”到“靠科技种田(tian)”的转变(bian)。

在林岳锋的设想中,现代智慧农业可(ke)以通过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neng)等技术(shu),实现对农田(tian)、作物、环境等各(ge)方面的精准(zhun)监测和智能(neng)化管理,最终实现数字化无人农场,助力乡村振兴。

“比如我们可(ke)以在农田(tian)中安装很多‘农眼’探测器,一旦暴雨来(lai)袭(xi),系统监测到农田(tian)积水过多,就(jiu)会自动启动排水功能(neng),避免水稻被(bei)浸;而一旦监测到土壤养分不足或出现病虫(chong)害,系统则会启动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肥、喷药处理,全程不需要人为操作。”谈及未来(lai)设想,林岳锋眼里闪烁着(zhe)炽热的光芒。

发(fa)布于:广东(dong)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