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王兴东:借助科技力量 探索白芨滩“两山”转化新路径,治沙,技术,观测
2024-06-19 01:12:14
王兴东:借助科技力量 探索白芨滩“两山”转化新路径,治沙,技术,观测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宁夏回族自治区灵(ling)武市白芨滩国(guo)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到处绿意葱葱。自1953年(nian)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一代代治沙人(ren)艰苦创(chuang)业,投身(shen)沙地,植树播(bo)绿,完成(cheng)治沙造林68万(wan)亩,在毛乌素沙地西(xi)南边缘构筑起一道(dao)南北长约(yue)60公里、东西(xi)宽20到30公里的(de)“绿色(se)长廊”,成(cheng)功将(jiang)沙地推后了20公里,挡住了沙地南移西(xi)扩,保护了黄河的(de)生态安全。

据宁夏灵(ling)武白芨滩国(guo)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介绍,经过六十多(duo)年(nian)来的(de)治沙实践与经验总结,白芨滩探索了“1+4”精准治沙技术,“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bo)草籽、穴播(bo)灌木种子(zi)、营养袋育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大大提高了植被成(cheng)活率。

白芨滩国(guo)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中国(guo)经济(ji)网记者裴小阁/摄

“过去我们只搞春季植苗造林。现在除了春季植苗抢抓造林以外,我们还有雨季穴播(bo)、雨季的(de)营养袋造林、雨季人(ren)工模(mo)拟飞波(bo)造林等,这些措施相互组配(pei),变被动为主动,克(ke)服沙地沙埋干旱这些不利因素的(de)影响,大大提高了造林的(de)成(cheng)活率。这种措施基本上是造一片、成(cheng)一片、绿一片、推进一片。”王兴东谈道(dao)。

据介绍,通过白芨滩第一代治沙人(ren)长期(qi)的(de)造林实践,如今白芨滩研究出了一些适(shi)合在沙漠里栽植的(de)植物品类,掌握了相关(guan)的(de)育苗栽种造林技术,且这些植物适(shi)宜在年(nian)降水量一百六七十毫米左右的(de)气候条件下存活、生长。

王兴东接着(zhe)说道(dao),按照正(zheng)常的(de)操作,4~6月正(zheng)是集中扎设草方格的(de)时候。通常情况下,需要赶在雨季来临之前(qian),将(jiang)草方格扎设好。“如果有雨的(de)话,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雨季造林的(de)措施;如果没有降雨或(huo)者降雨量很小的(de)话,就先等着(zhe)。不管怎样,一年(nian)当中,总有几场降雨量在20mm以上的(de)天气。过去无论沙土含水量高低,都是先把苗栽上,栽上之后。如果没有雨,也许就白栽了,等于前(qian)功尽弃。现在是通过掌握雨量情况,及时做好种子(zi)和苗木的(de)储备。下雨之后,马上组织人(ren)上山点(dian)种造林,这是关(guan)键的(de)一项技术革新,也是取得成(cheng)功的(de)关(guan)键――因地制宜、因水施策。”

好经验、好做法要真正(zheng)转化(hua)为可复制、可推广的(de)发展模(mo)式方能发挥更(geng)大作用。王兴东表示,目(mu)前(qian),白芨滩的(de)一些技术办法还处于这个经验阶段,下一步(bu)的(de)重点(dian)工作是进行治沙技术的(de)集成(cheng)和先进模(mo)式的(de)研究,加大与中国(guo)林科院、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de)合作,通过征求重大研发项目(mu),将(jiang)治沙的(de)经验模(mo)式进行成(cheng)果转换,从而实现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的(de)推广应用,做白芨滩应有的(de)贡献。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宁夏白芨滩生态修复与灌木林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已于2023年(nian)投入运行。该站主要由综合观测塔、空气质量观测场、风蚀观测场、闭路通量和土壤呼吸观测场以及相关(guan)设施设备组成(cheng),主要测定空气温湿度、大气压、一氧(yang)化(hua)碳、二氧(yang)化(hua)硫、二氧(yang)化(hua)氮、臭氧(yang)、空气负氧(yang)离子(zi)、PM2.5、PM10、树干液流量、降水量、风速、风向、风蚀、三维风速、空气折射率、感热通量、二氧(yang)化(hua)碳、水汽压、土壤热通量、土壤温湿度等参数。通过监(jian)测,去年(nian)白芨滩国(guo)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年(nian)总降水量160.2mm,第三季度平均(jun)风速2.66m/s,白芨滩沙漠公园夏季负氧(yang)离子(zi)浓度最高达到了1740个/cm3。系(xi)列数字直(zhi)接反映了白芨滩人(ren)对地区生态修复做出的(de)卓越贡献。

这些年(nian)来,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rong),白芨滩逐步(bu)发展起林果、苗木、蔬菜、养殖场四大支柱产(chan)业,真正(zheng)实现了沙漠绿、职工富、场子(zi)活的(de)目(mu)标。“以林养人(ren)、以林养林”的(de)探索实践,是白芨滩人(ren)书写(xie)绿水青山变金山银(yin)山的(de)最好印(yin)证。

伴随着(zhe)科学新技术、新模(mo)式的(de)引入,当下,白芨滩启动了新一轮“抓产(chan)业、促增收”行动,以项目(mu)带动沙产(chan)业发展。王兴东表示,既要防沙之害,又要用沙之利,如何通过科技打通“两山化(hua)”路径(jing),探索可持续的(de)生态产(chan)品价值实现路径(jing),也是白芨滩下一步(bu)的(de)工作重点(dian)。(中国(guo)经济(ji)网记者 魏(wei)金金 裴小阁 张相成(cheng))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