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澳门内部资料默认版块-大江东︱从三股“向新力”,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勃勃生机,企业,产业,船舶
2024-06-03 00:21:60
澳门内部资料默认版块-大江东︱从三股“向新力”,感受上海高质量发展勃勃生机,企业,产业,船舶

本文转自【人民(min)日报中央(yang)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上海的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记者随“高质量(liang)发展调研行”采(cai)访(fang)团在上海走企业、进园(yuan)区、探访(fang)科研机构,常常感叹“没(mei)想到”“看不够”。

——在新型研发机构,有组织的科研新模式不断(duan)探索,高校和企业联合向(xiang)新技(ji)术发起挑战,集成攻关(guan)核心关(guan)键(jian)技(ji)术;

——在传统制造业,“智造”新动能催生出一项项技(ji)术革新,让传统企业迸发出新活力;

——在产业新空间,面向(xiang)未来不断(duan)拓展产业体系发展方向(xiang),加快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这三股“向(xiang)新力”在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孕育、奔涌,呈现出上海高质量(liang)发展的勃(bo)勃(bo)生机。

有组织科研的新模式,集成攻关(guan)核心关(guan)键(jian)技(ji)术

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有一座“微缩版(ban)”的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小组立(船舶制造的一种生产管理模式,也是船体分段装配的一个生产阶段)无人产线上,分工不同的机器人正在数字模型驱动下通力合作,进行船舶零件标(biao)识分拣、开坡口、打磨、精度测量(liang)、组立装焊、大部件装配,最终完(wan)成一个船舶小组立的建(jian)造。

“以前人工操(cao)作,从钢板进去到小组立出来,整个流程(cheng)需(xu)要13天。现在采(cai)取无人化(hua)产线,制造周期可以缩短(duan)至1天。原来这部分的船舶建(jian)造可能需(xu)要几十个人,现在只要一两(liang)个人操(cao)作产线即(ji)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xie)与动力工程(cheng)学院研究员、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ji)术研究中心负(fu)责人胡小锋牵(qian)头的小组立无人产线,目前已完(wan)成主体技(ji)术和装备研发,正处于工程(cheng)调试阶段。

这是胡小锋梦想中的实验室。一年多来,他不辞(ci)辛劳(lao),经常一天内奔波70多公里,往返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与长兴岛(dao)。胡小锋从2005年就开始和沪东造船厂合作,“很多科研成果不可能直接拿到船厂的产线上验证,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大多面向(xiang)教学和科研,不面向(xiang)工业化(hua),这是我们(men)高校科研成果从‘1到10’、‘从1到100’常会(hui)遇(yu)到的痛点。”

如(ru)今,胡小锋团队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终于有了可以进行中试验证和技(ji)术迭代的场所。“比如(ru),两(liang)家船厂的工艺路(lu)线不同,但有共性(xing)的技(ji)术,可以先在这里做共性(xing)技(ji)术的验证,通过了,再拿到船厂的产线做个性(xing)化(hua)调整放大。”胡小锋说。

胡小锋感受到的另一个变(bian)化(hua),来自科研组织形式。作为(wei)新型研发机构的长兴海洋实验室,成立4年来,人员已达130多人,除(chu)了少部分像他这样的上海交大与实验室双聘教授(shou),大部分由科研团队自主招聘,科研课题也更有保障。“原来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都需(xu)要自己(ji)去和企业一个个谈,项目较为(wei)零散。而现在有组织地(di)和行业、产业需(xu)求(qiu)对(dui)接,能让科研人员集中精神聚焦重点产业的前瞻性(xing)、先导性(xing)、探索性(xing)的技(ji)术问题,进行中长期科研攻关(guan)。”

“我们(men)称这里为(wei)准工业化(hua)实验室,希望搭(da)建(jian)一个海洋装备技(ji)术验证与示范平台,对(dui)关(guan)键(jian)核心技(ji)术进行联合攻关(guan),试验通过了再到产线上放大应用,这样既降低了企业新技(ji)术研发和应用的风险、成本,也加速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hua)。”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hui)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zhen)平说。

在翁震(zhen)平看来,长兴海洋实验室的诞生绝非偶(ou)然。长兴岛(dao)上有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振华重工、中远海运等4家央(yang)企,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一方重镇。近年来,以上海为(wei)代表的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heng)装备产业飞(fei)速发展,首制国产大型邮(you)轮、大型液化(hua)天然气(LNG)运输(shu)船、“雪(xue)龙2号(hao)”极地(di)科考破冰船等国际领先的高技(ji)术船舶实现上海制造,海底作业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实现突破。

而船舶制造属(shu)于典型的劳(lao)动密集型产业,费时费力,效率(lu)较低,且因为(wei)生产环境恶劣常面临“用工荒”,急需(xu)向(xiang)高端化(hua)、智能化(hua)、绿色(se)化(hua)转型。产业飞(fei)速发展、转型迫切(qie)需(xu)要,校企联合攻关(guan)可谓正当其时。

得益于上海交大为(wei)促进交叉融合、支撑“大海洋”战略自筹资(zi)金设立的 “深蓝基金计划”及(ji)与中国船舶集团联合设立的“前瞻基金计划”,翁震(zhen)平说,“长兴海洋实验室建(jian)在产业一线,集结(jie)了上海交大船海、机械(xie)、信息、材料等优势学科的科研力量(liang),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实验室平台投用一年多来,已经有多家企业提出了合作需(xu)求(qiu),例如(ru)造LNG船的核心材料殷瓦钢,原来一直依赖进口,宝(bao)武集团突破实现国产化(hua)后,我们(men)将和沪东造船厂联合开展国产殷瓦钢激光智能焊接的技(ji)术攻关(guan),这对(dui)于推动我国成为(wei)LNG船制造大国,至关(guan)重要。”

“智造”新动能,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黑灯工厂、灯塔工厂、机器人工厂……从10万吨邮(you)轮的船坞(wu)到细(xi)如(ru)发丝(si)的元器件的精密加工机床,上海的智慧化(hua)车间里,处处可见机器人在岗(gang)位上挥(hui)舞自如(ru)的场景。

这是上海乃(nai)至中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hua)转型的缩影。上海正在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2023年至2025年将再建(jian)设20家市级标(biao)杆性(xing)智能工厂、200家市级智能工厂。这股“智造”新势力,推动着传统制造业求(qiu)新求(qiu)变(bian),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5月28日,国内首艘同时配备J型和S型铺管系统的深水起重铺管船,在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di)完(wan)工。这家全球港口机械(xie)市场占有率(lu)第一的企业,业务范畴正从岸上“延(yan)伸(shen)”至深海。

“我们(men)在深海重型装备制造领域,还有许多关(guan)键(jian)技(ji)术需(xu)要攻克。重型装备制造业起始于欧美发达国家,他们(men)的重型装备制造技(ji)术一直走在前面。后来这类(lei)制造业转移(yi)到东南亚。在这一过程(cheng)中,我们(men)不断(duan)学习、借(jie)鉴,努力赶超(chao)、引领,始终坚(jian)持科技(ji)创新引领。”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jian)中说,近年来,振华重工先后试点建(jian)设了20个自动化(hua)工作站、智能化(hua)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等,基本涵盖(gai)了主要产品的关(guan)键(jian)制造流程(cheng)和工序,“整个长兴基地(di)的产业工人、管理人员从最高峰(feng)时的4万多人,缩减至现在的1万多人。我们(men)希望把一个劳(lao)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变(bian)升级为(wei)一个智能制造产业。”

靠电梯控(kong)制器起家的上海新时达电气公司,凭借(jie)多年在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领先的研发、设计、生产、集成能力,2023年被推举为(wei)“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计划的首轮“链主”。

新时达机器人市场部总经理张镇奎介绍(shao)说,2010年公司上市后,就开始转型做机器人的控(kong)制器,“当时我们(men)判断(duan)并坚(jian)信,迈向(xiang)新型工业化(hua)之路(lu),制造业转向(xiang)高端化(hua)、智能化(hua)是大势所趋。以上海为(wei)龙头的长三角区域,机器人制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一定会(hui)日益完(wan)备。”上市以来,新时达研发投入达20亿元,研发人员占比上升至39%。2015年获得“国家企业技(ji)术中心”后,新时达依托(tuo)雄厚的研发实力,牵(qian)手(shou)上下游企业做工业机器人的开发、技(ji)术认证等。事(shi)实也证明了他们(men)的预判,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wei)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上升至2022年的52%。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95台/万名工人。

转型升级从来都是主动有为(wei)、先发先至,才(cai)能赢得竞(jing)争优势。而企业的发展唯有踏上技(ji)术浪潮的节点,跟上城(cheng)市跃迁的节拍,才(cai)能行稳致远。近年,上海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ji)术为(wei)引领,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wei)上海的传统老牌制造企业,宝(bao)钢股份身处产业转型和技(ji)术革新浪潮之中,对(dui)人工智能(AI)技(ji)术敞开怀抱。

通过近三年的探索迭代,宝(bao)钢找到了方法和路(lu)径,成功实现了汽车板产线的AI主操(cao),对(dui)超(chao)过800个数据和参数进行处理,预测未来30分钟的工艺参数变(bian)化(hua)情况,AI主操(cao)会(hui)直接将调整的指令(ling)下发到PLC控(kong)制系统,完(wan)成毫秒(miao)级的实时控(kong)制。宝(bao)钢股份冷轧厂分管智慧制造的副厂长刘德成说:“我们(men)的目标(biao)不仅是要减轻体力负(fu)荷,更要减轻繁重的脑力负(fu)荷,尤其是在钢铁(tie)制造的核心生产控(kong)制环节。”

前不久(jiu),宝(bao)钢股份与华为(wei)公司签署了全领域合作协议(yi),算力中心也已上线。宝(bao)钢股份还把今年定为(wei)全面推进AI战略的元年,进入到了大模型的实战阶段,目标(biao)是实现100个类(lei)似AI主操(cao)这样的场景应用,包括AI产线控(kong)制、AI视觉识别和AI智能决策(ce)等不同维度的工作,通过大模型进一步提升汽车板表面质量(liang)检测能力,保持宝(bao)钢在行业内的领先地(di)位。

产业新空间,加速培育竞(jing)争新优势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上海抢占未来竞(jing)争制高点、构筑竞(jing)争新优势的关(guan)键(jian)。上海是国内最早(zao)布局未来产业的城(cheng)市之一,继2022年发布行动方案后,2023年3月授(shou)牌张江、临港和“大零号(hao)湾”为(wei)首批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为(wei)未来产业腾挪出宝(bao)贵的新空间。

临港聚集着中国商(shang)飞(fei)、上海电气、特斯拉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当中许多企业都已锚定未来产业,制定清晰的路(lu)线图,深耕技(ji)术创新。“2007年我们(men)到临港时,这里还是一片滩涂,如(ru)今已成为(wei)未来产业的一方热土。”上海电气核电集团高端装备工程(cheng)事(shi)业部总经理李忠杰说,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为(wei)研制可控(kong)核聚变(bian)设备,已经潜心攻关(guan)20多年。被业界认为(wei)“离应用永远有50年”的可控(kong)核聚变(bian),近年来在商(shang)业应用领域提速,“50年”的魔咒有望被打破,李忠杰说,“就在我们(men)临港制造基地(di)对(dui)面,能量(liang)奇点公司今年3月建(jian)成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chao)导托(tuo)卡马克装置‘洪荒70’,这台装置就是我们(men)生产制造的。”

而在上海目前唯一以“科技(ji)创新策(ce)源(yuan)功能区”定位的“大零号(hao)湾”,前不久(jiu)新修订的《上海市科学技(ji)术进步条例》将其列为(wei)上海科技(ji)创新中心重要承(cheng)载区,战略地(di)位愈加凸显。

上海市闵行区科委副主任徐晖(hui)说,比邻双一流高校的“大零号(hao)湾”,致力于打通高校科技(ji)成果就地(di)转化(hua)“最后一公里”,加速项目转化(hua)孵化(hua)。目前,“大零号(hao)湾”已有70多项科学家成果转化(hua)项目落地(di)产业化(hua),估值超(chao)过100亿元,整个区域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ji)企业。

“‘大零号(hao)湾’通过政策(ce)与服务,为(wei)企业匹配各类(lei)资(zi)源(yuan)。小到孵化(hua)器、加速器,大到科创园(yuan)区、研发用地(di)、工业用地(di),以及(ji)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私募基金,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能在这里找到所需(xu)的要素。”徐晖(hui)说。

在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hui)上,节卡机器人首发首展的新品,展示了中国机器人自我蝶(die)变(bian)及(ji)工业自动化(hua)的全球布局和实践。这家专注研制新一代协作机器人的高新技(ji)术企业,从“大零号(hao)湾”起步并逐渐发展壮大,10年来从一个小小的研发中心,成长为(wei)曾服务过丰田、施耐(nai)德、伟创力等全球众多头部客户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节卡机器人的生产基地(di)在江苏常州,在全国和世界多地(di)布局了业务中心,去年还成立了德国、日本分公司,但研发中心始终在“大零号(hao)湾”。节卡机器人常务副总裁常莉说:“因为(wei)在这里,我们(men)和高校的合作更加便利,优质且稳定的人才(cai)队伍能保证我们(men)技(ji)术不断(duan)创新、迭代,优良的创新生态让我们(men)在这里得以快速成长。未来,节卡机器人将把业务拓展至更多工业及(ji)服务场景。”

高质量(liang)发展征程(cheng)上,上海正着力加快“五个中心”建(jian)设,构建(jian)现代化(hua)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无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还是未来产业“播种”开拓,都呈现出蓬勃(bo)旺盛的“向(xiang)新力”。

发布于:北(bei)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