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澳门九点半9点半网站-十多年过去了,新华社记者镜头里的山里娃们还好吗?,蒙宣,悬崖,大山
2024-06-02 10:55:41
澳门九点半9点半网站-十多年过去了,新华社记者镜头里的山里娃们还好吗?,蒙宣,悬崖,大山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6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biao)题为《十多年过去了,新华社记者镜头里(li)的山里(li)娃们还(hai)好吗?》的报道。

冰天雪地求学路上的孩子、悬崖天梯上的少年、长在城中村的农民工子女……十多年前,记者曾跟踪采访了一批儿童,用影像记录他们面对(dui)困难坚强乐观的童年生(sheng)活。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又经历(li)了哪些酸甜苦辣?如今(jin)过得怎(zen)么样(yang)?

“天梯少年”:所有梦(meng)想都开花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xian)七百弄山区,峰丛耸立,山高路陡。长期以来,高山沟壑不仅阻碍了发展的脚步,也阻碍了孩子们的求学追梦(meng)之路。

2012年,记者第(di)一次来到大化县(xian)部分乡镇农村学校采访时,这里(li)的交通不便,校舍还(hai)简陋。很多学生(sheng)要(yao)花费一两个小时爬“天梯”、过悬崖、翻越大山才能抵达学校,还(hai)要(yao)睡大通铺,吃黄豆拌(ban)饭(fan)……

在板升乡弄勇村,记者多次跟随弄勇小学的孩子们上学和回家,途中要(yao)攀爬一处20多米高的木梯,当地人(ren)称之为“天梯”。梯子是大人(ren)用竹子和木头捆绑制成的,经阳光暴晒和风(feng)雨侵蚀,多处已折断。当时蒙宣汰只有8岁,因为年纪(ji)太小,需要(yao)哥哥在前面牵着,后面有同行的姐姐们顶着才能爬过悬梯。11岁的哥哥蒙宣任,肩扛背驮兄弟俩的生(sheng)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每次都要(yao)历(li)经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学校。

少年时的艰苦生(sheng)活,让(rang)山里(li)的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懂得了分担生(sheng)活的重责。放羊、缝衣服、做饭(fan)、挑水、种(zhong)玉米,蒙宣任和蒙宣汰从小就学会了几乎所有的生(sheng)活技能。

蒙宣汰希望能尽(jin)早出去,打工挣钱养家。

在他的记忆中,包括爸爸蒙桂苏在内的父辈们,大多常年外出打工。每年春节前,爸爸都要(yao)背着沉重的行囊(nang)和年货走山路回家,不管有多晚,蒙宣汰和哥哥都会守(shou)在门口等候,遥望远处的山坳:一年没见面的爸爸变(bian)成什么样(yang)了,他带(dai)回了什么礼(li)物(wu)……

小学未毕业的蒙桂苏,希望孩子不要(yao)再走父辈走过的路,因为他的人(ren)生(sheng)之路告诉他: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

“竭(jie)尽(jin)所能送孩子们出去读书”是蒙桂苏最(zui)朴(pu)素的想法。

那时候,哥哥蒙宣任说(shuo),他的梦(meng)想是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bian)命(ming)运。

与弄勇村的“天梯”上学路相比,隔壁弄雷村的悬崖峭壁,使(shi)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更加艰险。他们每天上学都要(yao)经过一处200多米长、100多米深的悬崖。

那时,11岁的蒙秋艳作为高年级(ji)的姐姐,每次都要(yao)走在队伍的最(zui)后面。爷爷叮嘱她,要(yao)照顾弟弟妹妹们,要(yao)多注意(yi)安全(quan)。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5月27日,22岁的蒙秋艳站在广西医科大学校门口。下图为2012年9月3日,11岁的蒙秋艳(右一)在悬崖边护着低(di)年级(ji)的小伙伴回家。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蒙秋艳说(shuo),有一次上学路上,一个姐姐过悬崖时不注意(yi)看脚下的路,不小心滚下悬崖,幸好在10多米深的地方被石头和树木卡住。老师(shi)听闻后,急(ji)忙救援。那个姐姐的额头,至(zhi)今(jin)还(hai)留着长长的疤痕。

11岁的蒙富(fu)松曾在悬崖上摔得头破血(xue)流,不得不请假在家休养了好一阵子。

10岁的蒙科佑(you)刚(gang)刚(gang)读二年级(ji),这个年纪(ji)本该读四(si)年级(ji)了。但蒙科佑(you)说(shuo):“因为担心我(wo)年纪(ji)太小,爬悬崖上学不安全(quan),所以9岁时才去上学。”

记者跟随他们放学经过悬崖时,同样(yang)需要(yao)手脚并用,提心吊胆地通过。

“一定(ding)要(yao)努力(li)读书,走出大山,将来当一名老师(shi)!”这个梦(meng)想一直在支撑着蒙秋艳。

随后多年,随着脱(tuo)贫攻坚深入推进,大山发生(sheng)了翻天覆地的变(bian)化。“路网工程”让(rang)孩子们的上学路不再艰险;“营养改善(shan)工程”让(rang)孩子们告别黄豆拌(ban)饭(fan);“攻坚大通铺工程”改善(shan)了孩子们的住宿条件(jian)。

大山旧(jiu)貌换新颜,温暖着少年们的成长路。

怀揣梦(meng)想的孩子们,奋力(li)在大山里(li)奔跑。

2021年,蒙秋艳以优异成绩考取广西医科大学翻译专业,如今(jin)她已经通过了教师(shi)资(zi)格考试的笔试。

20岁的蒙宣汰技校毕业后,已经在广东一家汽修厂工作两年。哥哥蒙宣任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就读。

22岁的蒙富(fu)松已从卫校毕业,回到家乡当一名村医。

拼版照片:上图为2023年5月24日,村医蒙富(fu)松站在大化县(xian)板升乡弄雷村卫生(sheng)所前。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为2012年9月5日,10岁的蒙富(fu)松(右一)爬悬崖去学校读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读大学、外出闯荡(dang)、服务家乡……当年这些翻山越岭上学的稚嫩懵懂少年,如今(jin)已迈向成熟坚强,为自己的美好生(sheng)活而努力(li)拼搏。

从“冰天雪地”走向温暖之春

广西桂林市全(quan)州(zhou)县(xian)蕉江瑶族乡大源村位(wei)于桂北高寒山区。每年隆冬(dong)时节,孩子们都要(yao)在老师(shi)和家长的护送下,在一片冰天雪地中踏上求学之路。

2011年1月,记者第(di)一次采访拍摄大源小学师(shi)生(sheng)们的学习生(sheng)活情况。当时这里(li)尚(shang)未修通水泥路,大部分学生(sheng)要(yao)花费一两个小时走山路才能抵达学校。

当时整个大源村被冰雪覆盖,记者赶到学校时已临近(jin)下课。教室(shi)里(li)没有暖气,教室(shi)内外的气温几乎没有差别,所有人(ren)的小脸蛋都被冻得红彤(tong)彤(tong)的,有的同学还(hai)带(dai)着小火盆,放在课桌旁边取暖。

此时家长们已经在校门口等候,准备接(jie)孩子们回家。

放学后,8岁的凤艳萍和5位(wei)小伙伴同行,尽(jin)管不是年纪(ji)最(zui)大的,但她勇敢地站到队伍最(zui)前面,带(dai)着大家走在回家的路上,家长则跟在队伍后面,小心护送着。

图为21岁的凤艳萍在大源村家门口(2024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图为在桂林市全(quan)州(zhou)县(xian)蕉江瑶族乡大源村,8岁的凤艳萍和同学走在放学回家的山路上(2011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结冰的山路很滑,下坡时,凤艳萍试图抓住路边的杂(za)草,但覆冰的杂(za)草也很滑,一不小心,整个人(ren)就滑到坡底,还(hai)好人(ren)没受伤。

过河时,需要(yao)踩着覆冰的大石头,有时需要(yao)家长抱着,有时需要(yao)坐在石头上,手脚并用蹭过河面。

就这样(yang),三四(si)公里(li)的回家路,凤艳萍连滚带(dai)爬,花费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家。凤艳萍的家和大部分村民的房子一样(yang),是几间泥瓦房。推开家门,她第(di)一时间来到火塘旁烤火。

而住得更远的梁玉锋、盘伟健(jian)等同学,回到家需要(yao)两三个小时。

当时被冰雪覆盖的大源村,大雾弥漫,记者无法拍摄村庄的容貌,只留下一些孩子们在冰雪中回家的画面。

如今(jin),在此前学生(sheng)过河处附近(jin),村民们已搭桥修路。如果不是有照片记录,外人(ren)很难想象,河里(li)散(san)露的石头,曾经是孩子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地。

坐落在半山坡的大源小学,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学校门口,家长可以用汽车(che)或摩托车(che)送孩子们上学了。校园砌起了围(wei)墙,新种(zhong)的松树,已经长得比教学楼(lou)还(hai)高。

记者从学校坐车(che)来到凤艳萍的家门口,只需要(yao)五分钟。凤艳萍的家,和很多村民一样(yang),已是两层楼(lou)房。

看着当年的照片,21岁的凤艳萍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13年前的自己,随后她从屋里(li)拿(na)出了记者送给(gei)她的照片。

凤艳萍说(shuo),同学们一直珍藏着这些照片。

2023年,凤艳萍结婚成家,目(mu)前在桂林市务工。

她告诉记者,她们班有很多人(ren)还(hai)在全(quan)国各地读大学,大部分已返校开学,还(hai)有几个同学已经外出务工……

今(jin)年3月,记者通过微信(xin)联系上了几个正(zheng)在外地上大学的同学。就读于天津(jin)交通职业学院的盘伟健(jian),发来一张他坐在学校图书馆里(li)阅读的照片。盘伟健(jian)说(shuo),此时阅览室(shi)内温暖如春。

“打铁(tie)少年”的“三级(ji)跳(tiao)”

今(jin)年23岁的熊三耶在1岁时就跟随打工的父母从贵州(zhou)的大山里(li)来到广西柳州(zhou)市生(sheng)活,父母以拾荒、“打铁(tie)”(挖掘(jue)建筑工地里(li)的废铁(tie))为生(sheng),一家人(ren)已在柳州(zhou)市生(sheng)活了20多年。

在柳州(zhou)市北雀路一处工地,熊三耶和伙伴们在打铁(tie)(2013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2008年至(zhi)2013年,记者曾数十次来到熊三耶生(sheng)活的城中村和就读的学校,采访拍摄他和小伙伴们的学习生(sheng)活情况。

当时,他还(hai)是打铁(tie)少年“熊三三”,与父母姐弟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li)。读小学的熊三耶,经常利用假期时间,跟随父母到工地上打铁(tie),承(cheng)担起一些力(li)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家人(ren)分忧。

到2013年的时候,熊三耶对(dui)各种(zhong)废铁(tie)的行情了如指掌。那年的国庆(qing)长假7天里(li),他“打铁(tie)”5天,赚了100多元钱,50多元交给(gei)了父母。

在少年时代,熊三耶生(sheng)活的城中村,聚居着很多农民工子女,那里(li)没有宽敞的球(qiu)场,也没有清凉的泳(yong)池,更没有各式各样(yang)的夏令营和兴趣班,尽(jin)管生(sheng)活条件(jian)十分艰苦,但小伙伴们在一起总是有无穷的乐趣。

当地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给(gei)予了很多关怀,经常到学校、村里(li)开展关爱活动,一些学校还(hai)开展结对(dui)活动。

比如,了解到城中村的孩子们没有书桌,只能蹲在地上,趴在小板凳上学习,志愿(yuan)者们很快就送来了小书桌。

广西科技大学的大学生(sheng)们经常到学校和村里(li)开展义务家教、支教活动等,熊三耶甚至(zhi)还(hai)受邀(yao)到大学校园里(li)参观学习,那时他就梦(meng)想着长大后也要(yao)到这样(yang)的大学校园里(li)读书。

柳北区团委(wei)等部门多次组(zu)织青年志愿(yuan)者和社会爱心人(ren)士到学校开展绘画、音(yin)乐、手工、体(ti)育等公益(yi)培训活动。

这些不间断的关爱,让(rang)年少的熊三耶感(gan)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他开始梦(meng)想着在这里(li)扎根。

初中毕业后,熊三耶选择了读中专,接(jie)着又上了大专,几乎每一个长假,他都到工厂里(li)打工挣钱,这个经历(li)也让(rang)他深刻体(ti)会到知识的重要(yao)性。2023年,他又考上了本科,实现了“三级(ji)跳(tiao)”。

时隔11年后,记者再次找到熊三耶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新住处,面积增加到了60多平方米,生(sheng)活条件(jian)明显改善(shan)。

他郑重地告诉记者,他早就不叫“三三”了,因为这个名字看起来太幼稚了,父母在他上中学之前就改为现在的名字了。

“但是我(wo)还(hai)是喜欢你叫我(wo)三三!”他说(shuo),“十多年了,我(wo)还(hai)是很单纯,但我(wo)懂了很多。”

在柳州(zhou)市鹧鸪江路附近(jin)一处出租屋外,熊三耶在展示刚(gang)刚(gang)购买的笔记本电脑(2024年2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熊三耶本科学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qi)自动化专业,学习急(ji)需使(shi)用笔记本电脑,所以今(jin)年春节他没有随父母回农村老家过年,而是留在柳州(zhou)市打工挣钱购买电脑。他向记者展示了新购买的电脑,播放器正(zheng)在播放“我(wo)还(hai)是从前那个少年……”这是他最(zui)喜欢的一首歌。

熊三耶很喜欢柳州(zhou)的螺蛳粉和这里(li)的城市文化,还(hai)有一年多他就大学毕业了,他希望以后扎根柳州(zhou),为儿时的梦(meng)想继续努力(li)拼搏。

“我(wo)身体(ti)是柳州(zhou)这座城市的,灵(ling)魂是贵州(zhou)大山的。我(wo)是喝着这座城市的水长大的,几乎已经完全(quan)融入了这座城市。”熊三耶说(shuo),“现在就差那么一点点了,那就是毕业后在这里(li)工作,然后买一套房,让(rang)父母晚年生(sheng)活得好一些。”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