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在诗词中品味生活的诗情(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诗意,读者,爱情
2024-05-20 03:03:25
在诗词中品味生活的诗情(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诗意,读者,爱情

核心(xin)阅(yue)读

只(zhi)有心(xin)灵(ling)充盈着诗情,才能处处感(gan)受生活中的诗意;同样的,只(zhi)有处处感(gan)受生活中的诗意,心(xin)灵(ling)才会时时洋溢着诗情,感(gan)受能力才会日益(yi)敏锐细腻

通(tong)过诗词,走近诗人诗作,走近诗人背后的时代与人生,今天的年轻人是可(ke)以从中汲取养分(fen)的

我们“要”而(er)且“能”激活沉睡的古典诗词,我们不是古典诗词的旁观者(zhe),而(er)是参与了这些诗词在(zai)当下的再(zai)创作,我们既是读者(zhe),也是诗人

领(ling)略(lue)平淡之(zhi)美,感(gan)悟生活之(zhi)诗

在(zai)似乎(hu)毫无诗意的地方,品咂出浓郁的诗意,这也许是唐(tang)代诗人孟浩然最大的本事(shi)。

十几年前,我让学理科的儿(er)子重温《春晓(xiao)》和《过故(gu)人庄(zhuang)》,他不以为然地对我说:“有什(shi)么好重温的,《春晓(xiao)》不就是春天睡了一场懒觉吗?《过故(gu)人庄(zhuang)》不就是到老友家里吃了一顿饭吗?”我批评他:“你春天懒觉可(ke)没有少睡,平时饭也没有少吃,但从没见你作出诗来,你甚至感(gan)受不到这两(liang)首诗歌中的诗味。”

只(zhi)有心(xin)灵(ling)充盈着诗情,才能处处感(gan)受生活中的诗意;只(zhi)有具备(bei)细腻的感(gan)受能力,才能在(zai)别人觉得(de)乏味的地方发现诗趣。同样的,只(zhi)有处处感(gan)受生活中的诗意,心(xin)灵(ling)才会时时洋溢着诗情;只(zhi)有不断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诗趣,感(gan)受能力才会日益(yi)敏锐细腻。

有人说,日常生活无非就是柴米(mi)油盐,它(ta)们往往会冲淡诗情,甚至会消磨诗兴,又如何(he)能领(ling)略(lue)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呢?

不妨以《过故(gu)人庄(zhuang)》为例。此诗写的是孟浩然到老朋(peng)友家做客,标题中“过”的意思是拜访、探望。初读感(gan)觉不到他是在(zai)写诗,倒(dao)像是在(zai)和老朋(peng)友聊天,而(er)且聊的不过是访友、吃饭、家常,还(hai)有临(lin)别时答应(ying)要常来常往,这一切再(zai)稀松平常不过了。

细读你才会发现,诗人对访友有全新的体验(yan)。诗一起(qi)笔就出手不凡,以“故(gu)人具鸡黍”发端,老朋(peng)友先(xian)备(bei)好鸡黍,再(zai)请他去做客,是为了突出主人的盛情。古人把吃鸡肉和小米(mi)饭,当做农家很隆重的款待,即使今天也显得(de)质朴又温馨。颔联“绿树村边合(he),青山郭外斜”,绿树“合(he)”字已经够好,“田家”全在(zai)浓荫掩映之(zhi)中,而(er)青山“斜”得(de)更妙,好像青山依偎(wei)着城郭的肩(jian)膀,连画家都(dou)画不出这般(ban)景致。“开轩(xuan)”则“面场圃”,“把酒”只(zhi)“话桑麻”,看到的是农家景,吃的是农家饭,谈的是农家话。两(liang)个老友莫逆于心(xin),离开时,诗人主动说以后不请自来:“待到重阳日,还(hai)来就菊花。”

这是一个普(pu)普(pu)通(tong)通(tong)的田家,一顿平平常常的饭菜,却(que)激起(qi)诗人浓浓的诗情,也带给读者(zhe)无穷(qiong)的回味。诗中平静(jing)的语(yu)调、朴实的语(yu)言,与淳朴的农家气氛,构成了高度和谐。如今我们身边许多人,也都(dou)喜欢到郊外去吃农家菜,可(ke)往往忽略(lue)过程中的美感(gan),难得(de)从容欣赏、细心(xin)体会,更少有怦(peng)然心(xin)动。哪怕(pa)再(zai)美的游览胜地,如果没有感(gan)悟美的心(xin)灵(ling),没有感(gan)受美的心(xin)境,只(zhi)会“到此一游”便作罢。培养对美的感(gan)受力,是诗词在(zai)今天为我们所需的重要原因。

无论顺(shun)境逆境,在(zai)诗中升华人生

可(ke)能有人说,今天社会的节(jie)奏太快,人们面临(lin)各(ge)种压力,如何(he)感(gan)受生活中的诗意?我因为这些年一直在(zai)网络视听平台讲解古诗词,与年轻人有很多互动,所以理解人们当下的生活状态。我想说,通(tong)过诗词,走近诗人诗作,走近诗人背后的时代与人生,今天的年轻人是可(ke)以从中汲取养分(fen)的。

成功欢乐能让人感(gan)受喜悦,挫折失败能让人体验(yan)悲伤,尝过人生大喜与大悲的人,更能走进生命的深(shen)处,更有生命的耐(nai)力与韧性。杜(du)甫一生几乎(hu)与贫穷(qiong)相伴,但他从来没有被贫穷(qiong)压垮,贫困苦难反而(er)凝成杜(du)诗的珍珠,形成了他那“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空囊》一诗,就以幽(you)默调侃的笔调,写自己无食无衣(yi)的苦况,表现了诗人对穷(qiong)困的蔑视,对苦难的超越,诙谐而(er)不油滑,幽(you)默而(er)又深(shen)刻。

北宋陈师道感(gan)叹:“世事(shi)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南宋方岳似乎(hu)有意附(fu)和:“不如意事(shi)常八九,可(ke)与语(yu)人无二(er)三。”“心(xin)想事(shi)成”属于美好愿望,“事(shi)与愿违”却(que)在(zai)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不妨以爱情为例,陆(lu)游《钗头凤》大家耳熟能详。75岁那年,暮年陆(lu)游重游沈园触景生情,写下《沈园二(er)首》,表达自己刻骨铭心(xin)的思念。近代诗人陈衍在(zai)《宋诗精华录》中评价(jia)说:“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shi)?就千年论,不可(ke)无此诗。”爱情悲剧成就了爱情名诗,这种“伤心(xin)之(zhi)事(shi)”反而(er)使我们更加珍惜爱情,更加热爱生活。

元(yuan)稹用泪珠写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shui)”,苏轼满怀深(shen)情写就的“十年生死两(liang)茫茫”,让后人体认到爱情的美好,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可(ke)见,不仅顺(shun)境能引(yin)发豪兴,逆境也能激起(qi)诗情。不管(guan)身处顺(shun)境还(hai)是逆境,不管(guan)情绪昂扬还(hai)是低沉,都(dou)不妨碍(ai)我们走进诗歌意境,感(gan)受丰富复杂的情感(gan),获得(de)人生境界的磨砺与升华。

读出自身个性,品出时代新意

我们要品咂出日常生活中的诗情,就应(ying)在(zai)古典诗词中读出时代的新意。常言说,“一千个读者(zhe)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zhe)有一千个陶渊明一千个李(li)白。一个合(he)格的古典诗词读者(zhe),既应(ying)读出自身的个性,也应(ying)读出所处的时代特性。

我们在(zai)一首古诗中读出的“意思”,不必(bi)是作者(zhe)的“意思”,清人谭献在(zai)《复堂词录》中说,“作者(zhe)之(zhi)用心(xin)未(wei)必(bi)然,而(er)读者(zhe)之(zhi)用心(xin)何(he)必(bi)不然”;更不要搬用前人的“意思”,一首唐(tang)诗要是宋人这样说,明人还(hai)是这样说,清人又是这样说,今天我们跟着也这样说,这一首诗就“读死”了。我们说一首诗是不朽(xiu)的经典,是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它(ta)能引(yin)起(qi)每个时代读者(zhe)的共鸣,能抚慰每个时代读者(zhe)的心(xin)灵(ling)。诗人是在(zai)抒发自己的情感(gan),又好像是在(zai)倾诉我们的心(xin)声。

这就需要在(zai)古典诗词中读出时代的新意。现代阐释学告诉人们,从一篇文学作品中读出的“意思”,是文本与读者(zhe)视域(yu)融合(he)的结果。从读者(zhe)这一层面讲,视域(yu)越广,思考(kao)越深(shen),感(gan)受越细,我们在(zai)诗歌中的所获就越多,对诗歌的体悟就越透。因此,要读出时代的新意,我们就必(bi)须走在(zai)时代的前列,养成时代的文化人格,具备(bei)时代的知识结构,广泛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在(zai)文化和精神(shen)上成为时代的弄潮儿(er)。

我在(zai)大学中文系授课,即使一年能教200个新生,10年也只(zhi)能教2000个,100年才能教到2万个。而(er)今,在(zai)网络视听平台上讲解古诗词极大拓展了我的教学空间,无论天南海北、国内国外,每个人随时随地都(dou)可(ke)以来视频网站上听课。很荣幸,“感(gan)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给了我们这些在(zai)网络视听平台“发挥(hui)余热”的“银发知播”。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在(zai)网络上打造一个诗性空间,让年轻人亲近古典诗词,走进古代诗人的心(xin)灵(ling)世界,以激发年轻人的生命活力,丰富他们的情感(gan)体验(yan)。

我们“要”而(er)且“能”激活沉睡的古典诗词,我们不是古典诗词的旁观者(zhe),而(er)是参与了这些诗词在(zai)当下的再(zai)创作,我们既是读者(zhe),也是诗人。让我们大家一起(qi)努力,在(zai)古典诗词中品咂现代生活的诗情,和陶渊明一起(qi)种豆,和李(li)白一起(qi)登山,和杜(du)甫一起(qi)感(gan)怀,和苏轼一样超然……

(作者(zhe)为广东外语(yu)外贸(mao)大学教授)

发布于:北京市(shi)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