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新澳今天最新资料2024年开奖时间-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岭南“文博热”可知可感引领生活,研究,广州,全国
2024-06-04 05:55:09
新澳今天最新资料2024年开奖时间-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岭南“文博热”可知可感引领生活,研究,广州,全国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刘颖颖 摄(she)
“到(dao)博物馆去”已经成为一种(zhong)时兴的生活方式 刘颖颖 摄(she)
广州艺术(shu)博物院(广州美术(shu)馆)新馆开(kai)放(fang) 梁喻(yu) 刘颖颖 摄(she)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da)会现场 钟振彬 宋金峪 摄(she)

文(wen)/文(wen)艺朱绍杰

近日,广东文(wen)博界喜(xi)讯(xun)连连:广东省博物馆入选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ji)重点博物馆,填补了华南(nan)地区文(wen)博行业(ye)的空(kong)白;孙中山大(da)元帅府(fu)纪念馆等5家博物馆拟核定为国家一级(ji)博物馆,广东省国家一级(ji)博物馆数量将增(zeng)至15家;《从广州出发——“南(nan)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等3个展览正在参与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du))全国博物馆十大(da)陈列(lie)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的最后角逐……广东省文(wen)博事业(ye)展现出前(qian)所未(wei)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第48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到(dao)来之际,广东省文(wen)化和旅游厅发布《广东省2023年度(du)博物馆事业(ye)高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jian)称(cheng)《报告》)。《报告》从博物馆概况、改革(ge)创新、质量等级(ji)、藏品管理、陈列(lie)展览、开(kai)放(fang)服务等多个维度(du),全方位展示广东文(wen)博过去一年的丰硕成果。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广东全省备案博物馆385家,比上年增(zeng)加8家,全省每33万人(ren)拥有1家博物馆;其中,国有博物馆257家、非国有博物馆128家。全省国家一、二、三级(ji)博物馆8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2023年以来,广东博物馆系(xi)统锚定博物馆事业(ye)高质量发展任务,着力推进(jin)博物馆改革(ge)创新、提升博物馆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ping)、打造(zao)博物馆陈列(lie)展览精品、深(shen)化博物馆文(wen)物保护科技应(ying)用,全省博物馆事业(ye)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首办全国盛会

回应(ying)“双向奔赴”热潮(chao)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zhu)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广东作为博物馆大(da)省,不断集聚着全国性学术(shu)会议在这里落地。去年11月,由国家文(wen)物局指(zhi)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wen)物报社、广东省文(wen)化和旅游厅主(zhu)办的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da)会在广州举办。此次大(da)会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四十多年来组织(zhi)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shu)盛会,吸引了全国近300位专家学者参会。

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da)会为何选择广东?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给出答案,他认为:“广东备案博物馆数量在全国名(ming)列(lie)前(qian)茅,是中国实行改革(ge)开(kai)放(fang),迈向全面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省份(fen)。首届中国博物馆学大(da)会之所以选择在广东举办,也是想借助这种(zhong)开(kai)放(fang)包容(rong)的文(wen)化背景,让我国博物馆事业(ye)始(shi)终保持开(kai)放(fang)性,不断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化。”

他表(biao)示,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在此背景下,聚集全国博物馆学人(ren)的聪明才智,探讨当前(qian)博物馆事业(ye)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恰逢其时。

《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全省博物馆承(cheng)接科研项目183个,比上年增(zeng)加35个,同比增(zeng)长23.7%;开(kai)展国际合作项目12个,发表(biao)论文(wen)639篇,发行出版(ban)物115份(fen)。

在科研平(ping)台建设方面,广东省博物馆推进(jin)“学术(shu)粤博”建设,设立外(wai)销(xiao)艺术(shu)品研究中心、海洋出水文(wen)物保护研究中心、图像人(ren)类学研究中心等三个研究平(ping)台。2023年6月,广东省博物馆获批国家级(ji)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华南(nan)地区首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物馆。

2023年,恰逢西汉南(nan)越文(wen)王墓(mu)发现发掘(jue)40周年。历(li)时9年建设的西汉南(nan)越国史研究中心在南(nan)越王博物院王墓(mu)展区顺利揭牌。该研究中心是南(nan)越王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3315平(ping)方米,它(ta)依托南(nan)越王博物院人(ren)才队伍,以南(nan)越国史专题研究为学术(shu)支撑,是集专业(ye)性、开(kai)放(fang)性、综合性于一体(ti)的研究平(ping)台。

南(nan)越王博物院有关负责(ze)人(ren)表(biao)示,研究中心将成为南(nan)越国历(li)史研究的主(zhu)要阵地,研究人(ren)员在优质硬(ying)件条件的支持下,将持续深(shen)入研究相关学术(shu)主(zhu)题,并及时转化为专题陈列(lie)展览成果,以飨公众。

在博物馆学术(shu)期刊建设方面,全省现有博物馆类学术(shu)期刊3个,分别为《文(wen)博学刊》《艺术(shu)与民俗(su)》与《客家文(wen)博》,其中《文(wen)博学刊》为华南(nan)地区首家入选《中国人(ren)文(wen)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的文(wen)博期刊。除国家相关部门在京所办期刊外(wai),广东博物馆类学术(shu)期刊数量居全国第一。

据统计,《文(wen)博学刊》与《艺术(shu)与民俗(su)》在2023年的年综合发行量均(jun)超4000册。3个期刊共刊发论文(wen)194篇,截至2024年3月,3个期刊论文(wen)总下载(zai)次数超27万次,被引量超1600次。

新馆开(kai)放(fang)

场馆建设量质并举

去年11月30日,万众期盼已久的广州又(you)一文(wen)化地标——广州艺术(shu)博物院(广州美术(shu)馆)新馆终于揭开(kai)神秘面纱(sha),正式面向公众开(kai)放(fang)。

作为广州市“十三五(wu)”重点文(wen)化设施建设项目,广州艺术(shu)博物院(广州美术(shu)馆)新馆位于海珠区艺苑路198号,毗邻广州塔。项目占地面积3万余(yu)平(ping)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ping)方米,设计以“水中盛放(fang)的木棉花”理念为主(zhu)题,突出岭南(nan)风格和广州地域(yu)特色。

焕新出发,新馆展陈以“千(qian)年瑰宝、岭南(nan)芳(fang)华”为关键(jian)词,以实物展陈和数字化展示为形(xing)式,通(tong)过21个展厅(展区)、近两万平(ping)方米展示面积,集聚1100余(yu)件院藏精品、200余(yu)件借展精品和500余(yu)件文(wen)献类展品。建成开(kai)放(fang)以来,广州艺术(shu)博物院(广州美术(shu)馆)新馆深(shen)受广大(da)市民及游客的喜(xi)爱。

截至2023年末,全省备案博物馆385家,比上年增(zeng)加8家。其中,国有博物馆257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66.8%;非国有博物馆128家,占33.2%。《报告》显示,按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ren)口12706万人(ren)计算,全省每33万人(ren)拥有1家博物馆。

广东拥有我国最长的大(da)陆海岸线,水下文(wen)化遗存丰富。在阳江(jiang)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旁,广东省水下文(wen)化遗产保护中心正拔地而起。至2023年底,该项目主(zhu)体(ti)结构(gou)已封顶,总工程进(jin)度(du)约达85%。建成后,广东省水下文(wen)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jin)行资源整合,助力打造(zao)“南(nan)海I号”世界考古品牌。

作为红(hong)色资源大(da)省,革(ge)命遗址、遗迹遍布广东各地。为充分利用革(ge)命资源弘扬革(ge)命文(wen)化和革(ge)命传统,广东革(ge)命历(li)史博物馆历(li)时两年对(dui)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广东咨议局旧址)陈列(lie)展览进(jin)行全面改造(zao)提升,策划实施的“红(hong)色广州英雄(xiong)城市——广州革(ge)命历(li)史陈列(lie)”,并于2023年12月22日正式向公众开(kai)放(fang)。

华南(nan)农业(ye)博物馆是广东2023年新增(zeng)的备案博物馆之一,依托华南(nan)农业(ye)大(da)学建成。博物馆以广东农业(ye)历(li)史和农业(ye)生态资源为主(zhu)题,备案藏品4375件(套),设有八个固(gu)定展厅和一个专题展厅,反映出华南(nan)地区农业(ye)文(wen)明发展历(li)程及热带、亚热带农业(ye)生态资源的多样性与保护的地域(yu)特色。

全省博物馆数量与质量实现量质并举。2023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对(dui)全国第六次博物馆运行评估一级(ji)博物馆评估结果进(jin)行公示,在全国共127家国家一级(ji)博物馆中,广东省博物馆排名(ming)第五(wu),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13家博物馆一起获评“优秀”,为省内文(wen)博单位作出示范和表(biao)率。

资源“流(liu)动”

博物馆赋能“百千(qian)万工程”

新增(zeng)实物类展览15个,图片类展览9个,巡展433场次,覆盖观众700多万人(ren)次……这是2023年广东省流(liu)动博物馆交出的年度(du)“成绩(ji)单”。分管流(liu)动博物馆工作的广东省博物馆党(dang)委专职副书记(ji)吴武林(lin)告诉(su)记(ji)者,2023年,广东省流(liu)动博物馆展出场次和观众服务量均(jun)创下历(li)史新高。吴武林(lin)表(biao)示,广东省流(liu)动博物馆现有成员单位151家,“流(liu)动博物馆就(jiu)像一个外(wai)卖平(ping)台,广东省博物馆是‘中央厨(chu)房(fang)’,我们(men)提供‘菜单’,供成员单位在这里‘点菜’,‘点菜’完成我们(men)便(bian)无偿向成员单位输送展览”。

吴武林(lin)介绍,过去一年,广东省流(liu)动博物馆助力开(kai)展“百县千(qian)镇(zhen)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送展下基层,集中向乡镇(zhen)、中小学、社区等巡展346场次,推动文(wen)博服务向基层延伸,全面实现文(wen)化惠民,以文(wen)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在此期间(jian),广东省流(liu)动博物馆联合广东省文(wen)化和旅游厅驻罗(luo)坝镇(zhen)帮扶工作队,因地制宜设计“年画里的中国”展览,推出“年画之乡村振兴”展览,激活乡村内化活力,实现乡村文(wen)化振兴。参与村史馆筹(chou)建,发挥共享平(ping)台优势,打造(zao)能留住乡愁的乡村记(ji)忆馆、文(wen)化馆。

作为“广东省文(wen)博综合资源共建共享平(ping)台”,广东省流(liu)动博物馆扎实推动流(liu)动巡展、文(wen)化惠民、乡村振兴、文(wen)博援(yuan)藏、文(wen)化润疆、馆校合作等多项工作落到(dao)实处、落到(dao)细处。

截至2023年末,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各有博物馆238家、41家、29家、77家,在全省博物馆总量占比依次为61.8%、10.6%、7.5%、20.1%。面对(dui)博物馆区域(yu)分布的不平(ping)衡,广东博物馆系(xi)统以贯彻落实“百县千(qian)镇(zhen)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己任,为促进(jin)广东区域(yu)协调发展贡献博物馆力量。

如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组织(zhi)专家团队对(dui)全省65家博物馆进(jin)行质量等级(ji)提升辅导;依托广东省博物馆实施基层文(wen)博共建项目,为县级(ji)及以下博物馆提供技术(shu)帮助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东省文(wen)化和旅游厅写入2023年《广东省政府(fu)工作报告》的工作任务,“粤博越有才”文(wen)博业(ye)务培(pei)训项目的举办受到(dao)基层文(wen)博从业(ye)者的欢迎。

该项目于2023年5月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启动后,分别于7月份(fen)在梅州,9月份(fen)在湛江(jiang)相继举办,全省超过700名(ming)文(wen)博从业(ye)人(ren)员和热心文(wen)博事业(ye)的公众参加了博物馆综合管理、展览实施、藏品实务等主(zhu)题培(pei)训。据悉,今年“粤博越有才”项目还将继续创新培(pei)训方式,拓展办班思(si)路,持续为广东文(wen)博事业(ye)高质量发展提供人(ren)才支撑。

成立联盟

精品展览讲好(hao)“湾(wan)区故事”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第二十届(2022年度(du))全国博物馆十大(da)陈列(lie)展览精品正式揭晓,来自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的原创大(da)展“焦点——18至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shu)的调适”一路过关斩将,摘得“国际及港(gang)澳台合作奖”。

策展人(ren)、广东省博物馆陈列(lie)展示中心主(zhu)任白芳(fang)介绍,“焦点”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为积极响应(ying)“一带一路”倡议,展示文(wen)明交流(liu)互鉴成果,推动粤港(gang)澳大(da)湾(wan)区文(wen)化全方位、深(shen)层次合作而特别策划举办的。“它(ta)是广东省博物馆‘中国外(wai)销(xiao)画’藏品系(xi)列(lie)近20年征集与研究成果的首次集结展出,更(geng)是一次全景式解读中国外(wai)销(xiao)画主(zhu)题的专题展览。通(tong)过还原一段被遗忘的早期中国油画史风貌,构(gou)建起一个开(kai)放(fang)式话(hua)题讨论焦点,重新审视中国油画史的开(kai)端及其在西方装饰艺术(shu)史中的作用和地位。”白芳(fang)表(biao)示。

同样富有浓郁地域(yu)文(wen)化特色,来自中山市博物馆的“风起伶仃洋——中山市博物馆基本陈列(lie)”及深(shen)圳博物馆与广东民间(jian)工艺博物馆联合申报的“金木交辉(hui)——岭南(nan)金漆木雕、描金漆绘精品展”则在此次评奖中斩获“优胜奖”。

如今,“到(dao)博物馆去”已经成为一种(zhong)时兴的生活方式。据《报告》可(ke)知,2023年,全省博物馆免费开(kai)放(fang)比例达95.6%,全年接待观众7955.47万人(ren)次,开(kai)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2.87万场次。全省博物馆举办基本陈列(lie)1045个、临时展览2089个。

粤港(gang)澳三地根脉相通(tong),博物馆互动交流(liu)频繁。2023年,“三城记(ji)——明清时期的粤港(gang)澳湾(wan)区与丝绸外(wai)销(xiao)”展览在香港(gang)巡展,以“讲好(hao)湾(wan)区故事,共建人(ren)文(wen)湾(wan)区”为策展理念,以外(wai)销(xiao)丝绸为叙事载(zai)体(ti),讲述粤港(gang)澳大(da)湾(wan)区前(qian)世今生的故事。“三城记(ji)”展览是粤港(gang)澳三地围绕展览主(zhu)题共同整合资源、组织(zhi)展品,联袂策划推出的首个大(da)湾(wan)区主(zhu)题展览。

为进(jin)一步探索粤港(gang)澳大(da)湾(wan)区博物馆协作机制,2023年11月,粤港(gang)澳大(da)湾(wan)区博物馆联盟在广州宣告成立。该联盟面向粤港(gang)澳大(da)湾(wan)区11座城市的博物馆及相关机构(gou)开(kai)放(fang),致力推进(jin)粤港(gang)澳大(da)湾(wan)区范围内特色文(wen)物资源、重大(da)考古成果、优秀文(wen)化遗产等的研究、保护、展示和推广,深(shen)化湾(wan)区文(wen)博机构(gou)交流(liu)合作,共谋大(da)湾(wan)区文(wen)博事业(ye)高质量发展。

联盟首批发起单位包括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美术(shu)馆、香港(gang)历(li)史博物馆、香港(gang)艺术(shu)馆、香港(gang)文(wen)化博物馆、香港(gang)故宫文(wen)化博物馆、澳门博物馆、澳门艺术(shu)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南(nan)越王博物院(西汉南(nan)越国史研究中心)等24家。

“文(wen)物医院”揭牌

科技助力文(wen)保事业(ye)

作为华南(nan)地区规模(mo)最大(da)、最先进(jin)的“文(wen)物医院”,广东文(wen)物保护科技中心于去年6月18日正式揭牌,总面积达5100平(ping)方米。在即将到(dao)来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文(wen)物保护科技中心将首次面向公众敞开(kai)大(da)门,带领观众走进(jin)文(wen)物修复的现场,让观众亲眼见证那些历(li)经沧桑的宝贝如何重现光彩。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海明表(biao)示,科技赋能助力文(wen)物的保护,是广东博物馆事业(ye)近年来注重发力的一个方面。广东文(wen)物保护科技中心专门从事文(wen)物藏品保护修复和相关科学研究,参与了我国两个重大(da)水下考古遗址——“南(nan)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和“南(nan)海Ⅰ号”宋代古沉船的出水文(wen)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目前(qian),该中心已建立了国内最早的专业(ye)化的海洋出水文(wen)物保护实验室(shi),海洋出水文(wen)物保护领域(yu)处于国内领先水平(ping)。

2023年12月,广东省博物馆协会文(wen)物保护科学技术(shu)专业(ye)委员会成立,为全省博物馆文(wen)物科技保护领域(yu)的学术(shu)交流(liu)、项目合作、成果发表(biao)、标准制定、技术(shu)推广、教育培(pei)训等工作提供支撑。

科技手段同样能够助力大(da)遗址的活化利用。在声光电的演绎下,位于南(nan)越国宫署(shu)遗址的南(nan)越宫苑曲流(liu)石渠如今“活”了起来。原本安静的曲流(liu)石渠位置,瞬间(jian)变(bian)得“流(liu)水”潺潺,周边还辅以草木、龟鳖、游鱼等影像细节(jie),配合水流(liu)、鸟鸣声控特效,让人(ren)仿(fang)佛穿越回了两千(qian)年前(qian)的南(nan)越国。

这是南(nan)越王博物院“科技赋能王宫重现——南(nan)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的现场。前(qian)不久,该项目在众多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最终入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项目共分三期,截至2023年,第一期南(nan)越国宫苑曲流(liu)石渠和第二期南(nan)汉国二号宫殿基址的数字化复原展示已经完成。数字技术(shu)大(da)大(da)提高遗址的可(ke)读性和活力度(du),让考古遗址不再“冷(leng)冰冰”,变(bian)得可(ke)知、可(ke)感。从“活”起来,到(dao)“火”起来,广东博物馆事业(ye)高质量发展正迈上新台阶(jie)。

数读广东博物馆

2023年一级(ji)文(wen)物数量排名(ming)全省前(qian)十的博物馆

1.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430件(套)

2.广东大(da)观博物馆:405件(套)

3.南(nan)越王博物院:247件(套)

4.广东民间(jian)工艺博物馆:135件(套)

5.广州博物馆:119件(套)

6.广州艺术(shu)博物院:118件(套)

7.佛山市岭南(nan)金融博物馆:74件(套)

8.孙中山故居纪念馆:52件(套)

9.深(shen)圳博物馆:47件(套)

10.广州东方博物馆:33件(套)

2023年观众数量排名(ming)全省前(qian)十的博物馆

1.鸦片战争博物馆:541.26万人(ren)次

2.深(shen)圳市南(nan)山博物馆:539.32万人(ren)次

3.孙中山故居纪念馆:445.08万人(ren)次

4.粤剧艺术(shu)博物馆:341.70万人(ren)次

5.广东革(ge)命历(li)史博物馆:292.22万人(ren)次

6.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262.84万人(ren)次

7.深(shen)圳博物馆:260.16万人(ren)次

8.佛山市顺德区清晖园博物琯(guan):260.00万人(ren)次

9.佛山市祖庙博物馆:240.03万人(ren)次

10.广东民间(jian)工艺博物馆:188.19万人(ren)次

发布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