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六个号复式四中四多少组-逝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高如琴:希望和平时代大家都能平安地生活,工作,家人,宁观
2024-06-02 01:10:26
六个号复式四中四多少组-逝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高如琴:希望和平时代大家都能平安地生活,工作,家人,宁观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幸存者照片墙上,又有一(yi)盏灯要暗下了。那原本是为(wei)高如琴(qin)点亮(liang)的。

1937年(nian)12月13日,3岁的高如琴(qin)跟着家人逃命,却在途中遇见了几个(ge)日本兵,两声枪响之后,高如琴(qin)活了下来,却也失(shi)去了疼爱她的外(wai)婆。

失(shi)去至亲的余痛漫长。在纪念馆、在受访(fang)时,在许多(duo)不(bu)同的场合,她一(yi)次(ci)又一(yi)次(ci)讲述自己的悲(bei)痛。她曾经说(shuo)过,希望在这样的和平时代,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微消息,5月23日上午,高如琴(qin)去世,享年(nian)90岁。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hui)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sheng)34人。

2020年(nian)11月16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高如琴(qin)接受新京报(bao)专访(fang),向记者讲述幼年(nian)的记忆。 新京报(bao)记者 李阳 摄

“哎呦一(yi)声,当场就倒(dao)下死了”

无论多(duo)少年(nian)过去,1937年(nian)12月13日那天,都被高如琴(qin)清晰(xi)地记在心上。

那一(yi)年(nian)她还(hai)不(bu)到4岁,父(fu)亲是手(shou)工艺者,以织缎子(zi)为(wei)生,家里只靠父(fu)亲一(yi)个(ge)人维持生活,条件(jian)比较困难。1937年(nian)侵华日军进城时,父(fu)母带着高如琴(qin)和她的哥哥姐姐搬到了外(wai)祖母家。

外(wai)祖父(fu)做毛笔生意,外(wai)祖母曹氏60多(duo)岁了,平时帮别人洗衣服、做勤杂工。外(wai)祖母家在南京中华门附近,靠近秦淮河。1937年(nian)12月13日,家里人看见三四个(ge)日本兵从(cong)隔壁一(yi)户(hu)人家的正门进去,便赶忙从(cong)自家后门出(chu)去,后门正对着秦淮河,一(yi)家人沿(yan)着河边(bian)向西逃。

突(tu)然(ran),两名(ming)日本兵从(cong)那户(hu)人家后门闯出(chu)来,扛着长枪,看见高如琴(qin)一(yi)家准备逃走(zou),就站在河堤上朝他们射击。

年(nian)轻时的高如琴(qin)。 受访(fang)者供图

“砰(peng)!”第一(yi)声枪响,子(zi)弹射中了高如琴(qin)母亲的大腿,看没有死人,日本兵又开(kai)了一(yi)枪,子(zi)弹正中高如琴(qin)外(wai)祖母的胸口。“她‘哎呦’一(yi)声,松开(kai)了我的手(shou),当场就倒(dao)下死了。”侵华日军看打死了人,便不(bu)再开(kai)枪,扬(yang)长而去。

“如果他们再开(kai)枪,就轮到我了。”生前接受采访(fang)时,高如琴(qin)说(shuo)。后来,父(fu)亲和外(wai)公(gong)赶了过来,把外(wai)祖母的尸体抬到大门口,他们不(bu)敢多(duo)留(liu),只能把外(wai)祖母随便安葬,第二天就到了难民所,一(yi)路上看见遍地尸首。

母亲的腿被打伤了,但也没有机会(hui)去治,幸运的是没有伤及骨头。在难民所,高如琴(qin)一(yi)家就住在二楼(lou)地板上,每天靠发放的救济稀饭活命。不(bu)知道过了多(duo)久,一(yi)直等(deng)到外(wai)面不(bu)再开(kai)枪杀人了才回家。

“外(wai)公(gong)家前面三间瓦房都被烧了,只剩(sheng)后面靠河边(bian)的那一(yi)间,我们一(yi)家就住在那。”高如琴(qin)生前回忆,自己那时虽然(ran)年(nian)纪小,但几十年(nian)来,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一(yi)直记在她心里,永远都不(bu)会(hui)忘记,更不(bu)用说(shuo)她还(hai)失(shi)去了疼爱自己的外(wai)祖母。

“外(wai)婆很喜欢我,看到外(wai)婆死了,我非常痛心。”2020年(nian),高如琴(qin)在接受媒体采访(fang)时说(shuo):“至今,我都没忘记外(wai)婆临终前的‘哎呦’声。”

工作中上进,生活里体贴

高如琴(qin)的丈夫(fu)向宁观告诉(su)新京报(bao)记者,二人婚后的前三四十年(nian),他从(cong)没听过妻子(zi)高如琴(qin)讲过这段(duan)经历。

他们经人介绍,相(xiang)识于1956年(nian)国庆节。24岁的向宁观还(hai)在服役,第一(yi)次(ci)见到高如琴(qin),就觉得对方很客气,待人接物十分妥帖(tie),相(xiang)较之下,常年(nian)在部队的自己就显得有些“笨拙(zhuo)”,完全不(bu)懂怎么挑起话题(ti)。

结婚也是朴素的,1957年(nian)年(nian)初,两人成为(wei)了夫(fu)妻,没有婚纱照,也没有酒席,甚至因为(wei)工作,两人都没有额外(wai)请假。

那时的高如琴(qin)在制药厂工作,在向宁观的眼里,妻子(zi)很上进,也很能干(gan),从(cong)材(cai)料工做起,慢慢学习,成为(wei)统计员,有时候还(hai)在厂里兼着其(qi)他工作。

高如琴(qin)曾经在接受新京报(bao)采访(fang)时讲过,小时候,自己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zi)都去读书,很是羡慕,可惜经济条件(jian)不(bu)允许,9岁才上小学,而自己的重孙不(bu)到3岁就会(hui)说(shuo)英语了。新中国成立(li)后,她去读夜校,努力(li)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后来工作,在工厂里也坚持读书。

高如琴(qin)获得的奖状。 受访(fang)者供图

1962年(nian),28岁的高如琴(qin)从(cong)南京市工业干(gan)部学校成本会(hui)计班毕业,又在上世纪80年(nian)代陆(lu)续参加过《统计学原理》电视广播讲座、“工业统计基础(chu)知识”培训班学习等(deng)。直到现在,家里还(hai)保留(liu)着高如琴(qin)工作时获得的奖状,从(cong)上世纪70年(nian)代起,几乎每一(yi)年(nian),高如琴(qin)都被评为(wei)先(xian)进生产(工作)者,一(yi)直到1987年(nian)退休。

高如琴(qin)对家人也始终细心、体贴且包容。

生活里,一(yi)般的家务事难不(bu)倒(dao)向宁观,洗衣服、打扫屋子(zi),他都能做,唯一(yi)不(bu)会(hui)的就是烹饪。但高如琴(qin)手(shou)艺好,向宁观觉得妻子(zi)做出(chu)的饭菜味道像妈妈,自己不(bu)喜欢吃鱼、鸡鸭等(deng)带刺、带骨头的肉,高如琴(qin)都能记得住。孩子(zi)们的喜好她也记得清楚(chu),后来两个(ge)孩子(zi)长大成家,高如琴(qin)时常买些孩子(zi)们爱吃的菜,做好留(liu)给他们。

向宁观很少见她生气或难过,他们几乎没吵过架。“她脾气很好的,也不(bu)考虑自己,我不(bu)及她对我好。” 向宁观说(shuo)。

讲出(chu)这段(duan)历史

高如琴(qin)讲出(chu)这段(duan)历史是个(ge)偶然(ran)。

上世纪90年(nian)代时,她把这件(jian)事讲给过一(yi)位同事,后来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向宁观这才知道妻子(zi)童年(nian)的时候究竟(jing)遭遇过什么。

这之后,高如琴(qin)还(hai)为(wei)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扩建(jian)工程捐款,积极去参加活动,几乎每次(ci),向宁观都要陪着妻子(zi)。时不(bu)时地,还(hai)有大学生来家里拜访(fang),请高如琴(qin)讲讲她记忆中的南京大屠杀,高如琴(qin)也总是耐心回答,尽管对她来说(shuo),这是悲(bei)惨(can)的遭遇。

志愿者探望高如琴(qin)夫(fu)妇。 受访(fang)者供图

事实上,高如琴(qin)并不(bu)无原则地仇视日本人。她曾经表达过,日本有两种(zhong)人,一(yi)种(zhong)是侵略者,一(yi)种(zhong)是爱好和平的人。疫(yi)情发生以后,有友(you)好的日本人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寄来口罩,幸存者们也收(shou)到过两次(ci)。

“我们对他们也很友(you)好,他们访(fang)问我们,我们非常欢迎。”高如琴(qin)说(shuo),自己现在已(yi)经生活在和平时代,安定幸福,也希望大家在这个(ge)时代,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随着年(nian)龄增(zeng)大,高如琴(qin)身体出(chu)现了问题(ti)。

向宁观记得,2022年(nian)12月的一(yi)天,高如琴(qin)和往常一(yi)样做了早饭和午饭。两人刚(gang)吃过午饭,她就从(cong)凳子(zi)上跌下来,后来检查才发现是血管出(chu)了问题(ti)。她无法再自如地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活动,但面对来探望的人,高如琴(qin)还(hai)是热情地握手(shou)迎接。

这几年(nian),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数(shu)量越来越少,高如琴(qin)会(hui)遗憾,但同时也觉得,生老病死是没办法的事,还(hai)好他们已(yi)经留(liu)下了历史的证言。直到5月23日上午,这位90岁的老人也永远地离去。

新京报(bao)记者 左琳

编(bian)辑 刘倩 校对 李立(li)军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