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新澳门开奖结果2024+开奖记录_-京沪之间①︱萧冬连: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2024-06-04 00:28:32
新澳门开奖结果2024+开奖记录_-京沪之间①︱萧冬连: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编者的话】

“在(zai)北京,看上海”,“澎湃下(xia)午茶(cha)/京沪(hu)之(zhi)间”系列研讨正式(shi)启动。

5月17日,党(dang)历史学者萧冬(dong)连(lian)、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lue)和区域(yu)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yu)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shou)范世涛与(yu)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科研部主(zhu)任南储鑫四位学者,来到了澎湃新闻北京办公室,“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经济转型”,畅谈“城(cheng)市的复兴:作(zuo)为经济体制改革原型之(zhi)一的上海”“区域(yu)战略(lue)演变中的上海”“试点与(yu)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上海探索”。

出发去北京之(zhi)前,我们还邀请了上海市委改革办、上海发展战略(lue)研究所(suo)、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的同志,详细讨论了“京沪(hu)之(zhi)间”研讨的形式(shi)、节奏和议题。

我们计划,2024年(nian)下(xia)半年(nian),每月在(zai)京沪(hu)之(zhi)间展开一场(chang)下(xia)午茶(cha),围绕人口、金融、财政、科技、数据和土地等重大议题,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以下(xia)为萧冬(dong)连(lian)演讲精要。

党(dang)历史学者萧冬(dong)连(lian)认为,稳定(ding)预期关键(jian)是政策的可预期性,从根本(ben)上来讲,还必须有健全的法治。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经济转型不是新话题

自1979年(nian)以来,中共高层(ceng)就开始对以往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mo)式(shi)进行检(jian)讨。

1979年(nian)“拨乱反正”从两方(fang)面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一个是经济体制,一个是经济结构。

1979年(nian),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li)了四个调查研究组(zu)。(编者注(zhu):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组(zu)织的大规模(mo)经济问题调查,分成四个小组(zu): 第一组(zu),张劲夫、房维中负责,承担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第二组(zu),马洪、孙友余负责,承担经济结构问题研究; 第三组(zu),汪道涵负责,承担关于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同改造现有企业相结合的问题研究; 第四组(zu),于光远负责,承担经济理论方(fang)法研究)经济结构组(zu)调查研究的结论是,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投资高,低效率、低回报,虽然增长速度并不低,但(dan)人民得不到实惠。

1981年(nian),国务院《政府工作(zuo)报告》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的10条方(fang)针(编者注(zhu):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的发展;把消(xiao)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fang)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qiang)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jian)设;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zuo)用;分批进行企业的全面整顿和必要改组(zu);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zhi)道,增加和节省建(jian)设资金;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qiang)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积(ji)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fang)面的积(ji)极性;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wen)化水平,大力组(zu)织科研攻(gong)关;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jian)设和人民生活),希望走出一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速度比(bi)较实在(zai),经济效益比(bi)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但(dan)是到了1984年(nian),经济又回到数量扩张的老路上去了。

1992年(nian)6月,联合国环境与(yu)发展大会提出《21世纪议程》。1994年(nian)7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

1995年(nian),中共十(shi)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今后15年(nian)要下(xia)大力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fang)式(shi),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lue)和可持续发展战略(lue)。”

2003年(nian),中共十(shi)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统筹”(统筹城(cheng)乡发展、统筹区域(yu)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yu)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十(shi)一五”规划《纲(gang)要》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fang)式(shi),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dan)此后的经济发展仍然沿袭传统的发展轨(gui)道,只是呈(cheng)现新特征(zheng),即土地财政、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和房地产,形成以土地谋发展,以房地产和出口制造业为支柱的模(mo)式(shi)。

可见,实现经济转型并不容易。为什(shi)么?过去的路子有它的历史合理性,有它的历史理由。

粗放式(shi)发展是一个必经阶(jie)段

第一、粗放式(shi)发展是所(suo)有后现代化国家的必经阶(jie)段。

在(zai)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GDP为主(zhu)要目标,我认为是历史的需要。无论解决(jue)温饱,充分就业,实现小康,都必须有比(bi)较快的增长速度。现在(zai)讲的高质量发展,是在(zai)什(shi)么情况下(xia)提出来的?经济发展到一定(ding)数量级以后,才(cai)可能提出质量型发展这个问题来。在(zai)一定(ding)时期内,希望同时实现数量增长与(yu)高质量发展,还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我举个例子,就是环境保护(hu)问题。

1983年(nian),国内出版了一本(ben)书,《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报告说经济增长已经到极限了,如果再不搞可持续发展保护(hu)环境,今后发展就不可持续了。国内有些学者就提出来,工业化必须避免走西方(fang)先(xian)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可是,你看看,后来几(ji)十(shi)年(nian)的发展,这个问题(环境保护(hu)与(yu)经济发展)绕不过去。环境的保护(hu),生态的保护(hu),其实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工厂(chang)搞清洁能源,需要很多投资。普通老百姓对环境污染的承受力也是随着环境污染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变,容忍(ren)度是会越(yue)来越(yue)低的。北京前几(ji)年(nian)的雾霾到了大家不能容忍(ren)的程度了,上上下(xia)下(xia)才(cai)可能达成某种共识。饭还没(mei)吃(chi)饱,你就要

拉闸(zha)限电,要限制发展,可能阻力会很大。

第二,中国具备数量性扩张的内外条件,也就是所(suo)谓的“比(bi)较优势(shi)”。

“比(bi)较优势(shi)”首先(xian)体现在(zai),我们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所(suo)谓“人口红利”。

中国和苏联有个不同,那就是所(suo)处的工业化阶(jie)段。苏联农业剩余劳动力基本(ben)被城(cheng)市化吸纳,集体农庄的社员在(zai)1966年(nian)已经享受了跟城(cheng)市工人一样的福(fu)利待遇。我们长期实行城(cheng)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进城(cheng),积(ji)攒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一旦放开,实行包(bao)产到户,人民公社被取消(xiao),行政控制减(jian)弱,人口流(liu)动的潮流(liu)就不可阻挡。“人口红利”在(zai)很大程度上就是个“农民工红利”。农民工潮的出现并不是政策预设的,它是农民自我解放的过程。从1950年(nian)代一直到1980年(nian)代,都是限制农民进城(cheng)的,到了1990年(nian)代中期才(cai)开始逐步放松。因为城(cheng)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第一次农民工高潮出现在(zai)1989年(nian),当时广东(dong)就向中央告急,说,你看运输、交通、住房和食品供应都应付不了,要求(qiu)限制农民去广东(dong)。可是,几(ji)十(shi)年(nian)的农民进城(cheng)潮流(liu),一直是股强(qiang)大的力量,加速了城(cheng)镇化。

另外,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价格明显低于世界水平。低成本(ben)优势(shi)与(yu)世界产业转移趋(qu)势(shi)相契合,承接(jie)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来一补)。

中国市场(chang)和世界市场(chang)原来是分割的,一旦开放,劳动力成本(ben)形成巨大落差,吸引了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为中国提供了数量性扩张、粗放性发展的机会。

其次,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模(mo)仿有巨大空(kong)间。不能认为只有原创才(cai)是创新,模(mo)仿同样是创新,而且是成本(ben)较低的一条路。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要建(jian)设高度的现代化,后来形成了“中国式(shi)现代化”。当时提出的“中国式(shi)现代化”概(gai)念,跟现在(zai)讲的“中国式(shi)现代化”概(gai)念所(suo)针对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shi)现代化”,是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弱、发展落后,所(suo)以我们所(suo)追求(qiu)的现代化不能够说是更高层(ceng)次的现代化,第一步解决(jue)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21世纪中叶,才(cai)实现中等水平的现代化。其实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把现代化的标准降低了。

改革初期就讨论过,中国引进的是最先(xian)进技术,还是实用技术?结论是要以引进适用技术为主(zhu),不要一味追求(qiu)最先(xian)进技术。引进实用技术,在(zai)模(mo)仿基础上创新,是符合中国发展阶(jie)段的要求(qiu)的。

再次,1980-1990年(nian)代,长期的短缺经济和加速城(cheng)市化,提供了庞大的国内市场(chang)。粗放式(shi)发展仍然有巨大空(kong)间。

我们知道,乡镇企业之(zhi)所(suo)以在(zai)1980年(nian)代发展起来,有它的历史缘(yuan)由。首先(xian)是农民自己找出路的强(qiang)烈(lie)冲动。再一个就是,乡镇企业至少有两个优势(shi):一个是劳动力不缺;一个是土地不缺,农民在(zai)自己的土地上盖工厂(chang),土地成本(ben)很低。当时乡镇企业使用土地的政策是很宽的。所(suo)以,乡镇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还有,乡镇企业生产什(shi)么都能卖得出去。

薛暮桥回忆说,1985年(nian)3月,他去家乡无锡调查,知道前两个月乡镇企业增长100%。“我提醒(xing)他们不要头(tou)脑发热(re)。他们答复说,乡镇企业要资金有资金(银行送贷款上门),要销路有销路,为什(shi)么不让我们生产?”

最后,全球化提供了以低成本(ben)优势(shi)进入国际市场(chang)的机会。外贸制造业从1980年(nian)代起步,1990年(nian)代崛起,加入WTO后加速,最后中国成了“世界工厂(chang)”。

1979年(nian),袁庚(时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跟中央汇报,希望在(zai)国内搞出口加工基地。重要原因就是,香港地价很贵,至达到日本(ben)银座的水平,搞不起来。

第三、过渡(du)性体制特征(zheng)决(jue)定(ding)的。计划经济时代软预算约束与(yu)投资饥渴症。改革开放后投资扩张从中央转到地方(fang)政府,形成了地区竞争机制。地方(fang)政府有无限数量扩张的动力,首先(xian)是办企业,主(zhu)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和“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企业。随后经营城(cheng)市、发展房地产,同时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出口制造业。

张五常特别赞赏中国地区竞争模(mo)式(shi),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制度。地区竞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土地低价的竞争,有的是零地价,有的甚至是负地价,就是把生地变成熟地,甚至盖了工厂(chang),然后吸引投资者来,所(suo)谓“筑巢引凤”。通过低要素成本(ben)优势(shi)推动外贸和出口制造业的发展,最后中国就成为了“世界工厂(chang)”。

在(zai)计划经济时代,特别是1950年(nian)代,百分之(zhi)八九十(shi)的投资都是中央政府投资,地方(fang)政府投资比(bi)重很小。改革开放以后,放权让利式(shi)改革,扩大地方(fang)自主(zhu)权以后,投资的饥渴症就从中央政府转到地方(fang)政府了。由于地方(fang)政府形成竞争机制,各地都想搞自己的赚钱行业,从小烟厂(chang)、小煤厂(chang),到电视机、洗衣机等。1980年(nian)代,地方(fang)政府主(zhu)要做的事就是办企业,而且主(zhu)要是发展乡镇企业,“三来一补”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990年(nian)代以后,地方(fang)政府主(zhu)要是经营城(cheng)市,其实就是经营土地。政府手里最值(zhi)钱的东(dong)西就是土地,所(suo)以就经营土地,发展房地产,再招商引资,发展出口制造业。工业园区、开发区遍地开花。后来这个发展道路被学者总结为“以土地谋发展”模(mo)式(shi)。

第四、不能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所(suo)谓数量增长与(yu)质量增长。说中国40年(nian)只有数量扩张没(mei)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从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可以得到印证。如果一直停留在(zai)全球产业链低端(duan),也不会引来西方(fang)的强(qiang)烈(lie)反应。从总体上说,40年(nian)的发展路径是成功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中国奇迹”。

我最近看到黄奇帆提供的一组(zu)数据,2023年(nian),在(zai)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机电等高附加值(zhi)产品超过90%,劳动密集型占比(bi)只剩下(xia)10%。“用10亿件衬(chen)衫去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从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大概(gai)可以得出结论,就是中国改开40多年(nian)来伴随数量增长有一个技术和产业升级的过程。

你完全用现在(zai)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来否定(ding)过去几(ji)十(shi)年(nian)的发展,是不符合历史的。但(dan)是,肯定(ding)数量扩张的增长方(fang)式(shi)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并不意(yi)味着无视它的成本(ben)和代价,无视它积(ji)累的矛盾和问题。比(bi)如,在(zai)环境生态方(fang)面付出的代价,社会分配问题、结构失衡问题等等。

经济转型到了窗(chuang)口期

经济转型的动力来自两方(fang)面:一是客(ke)观形势(shi)倒逼(bi),一是共识逐步达成。

在(zai)传统发展模(mo)式(shi)的动能没(mei)有耗尽之(zhi)前,经济转型是没(mei)有动力的。能在(zai)既有赛道上快跑为什(shi)么要转换赛道? 问题是原有赛道有点跑不动了。明显标志是增长率持续回落,而且是呈(cheng)“L”形趋(qu)势(shi)。按中央的判断,中国经济面临“需求(qiu)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ya)力。

标志性的增长率持续回落,大概(gai)是在(zai)2015年(nian)以后。其实在(zai)2008年(nian)金融危(wei)机以后,要不是4万亿,可能那个时候就开始掉下(xia)来。4万亿撑了两三年(nian),后来慢慢就往下(xia)回落了。

现在(zai)你说要不要幻想回到过去那种高增长?林毅夫讲过潜在(zai)增长率还有8%,也许是潜在(zai)的增长率,但(dan)是潜在(zai)的增长率要转化为现实增长率,就很困难了。现在(zai)能保4%争5%,我认为也不错。

关键(jian)是,经济效益好不好,产权能不能确认、得到保护(hu),老百姓能不能获得真正的扶持,不在(zai)于要多高的增长。招商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对老百姓来讲也没(mei)有什(shi)么好的。但(dan)如果说一直往下(xia)降,没(mei)有一定(ding)的增长,老百姓的就业就会出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强(qiang)在(zai)《政府工作(zuo)报告》中提到:“当前形势(shi)是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共同作(zuo)用的结果。” 究竟(jing)哪些属(shu)于政策可以调整的,哪些是趋(qu)势(shi)性的东(dong)西,我认为需要研究。

周期性因素不可忽视,周期性的问题是什(shi)么?应当包(bao)括三年(nian)疫情造成的冲击,还包(bao)括有学者提出的一种所(suo)谓“合成谬误(wu)”现象(xiang)。每一项政策从单(dan)个来讲,都有合理性,但(dan)是如果密集推出,就可能有问题。比(bi)如,双碳目标作(zuo)为长期目标当然是对的,但(dan)下(xia)面执行起来采取运动式(shi)的拉闸(zha)限电。有一个搞外贸的,积(ji)攒了大量外贸订单(dan),结果一拉闸(zha)限电,他交不了货,就违约了,违约就要赔(pei)。

但(dan)这里关注(zhu)的重点是结构性因素,这是趋(qu)势(shi)性的。现在(zai)上下(xia)大体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拐点真的到了。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趋(qu)势(shi)。这主(zhu)要是结构性因素决(jue)定(ding)的。

所(suo)谓结构性因素呢?

低成本(ben)竞争优势(shi)逐步消(xiao)失。大概(gai)在(zai)2008年(nian),中国的劳动力成本(ben)就开始上升了,和东(dong)南亚国家相比(bi),我们这个优势(shi)大大削弱了。土地、资本(ben)等要素低成本(ben)优势(shi)也在(zai)减(jian)弱。有人认为,现在(zai)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往国外转移,这个趋(qu)势(shi)可能是阻挡不了的。

房地产盛筵落下(xia)帷幕,土地财政难以为继(ji)。现在(zai)国家为了振兴经济,提振信心,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房地产发展。比(bi)如,取消(xiao)限购,我认为都是短期政策,大批人像(xiang)过去一样在(zai)这里面赚大钱,肯定(ding)不行。房地产下(xia)来了,土地财政就成问题了。

地缘(yuan)政治和世界经济都发生重大变化。过去30多年(nian)那种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复存(cun)在(zai)。回想起来,中国这几(ji)十(shi)年(nian)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遇到了持续二三十(shi)年(nian)的战略(lue)机遇期。除了国内投资,出口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一大引擎。现在(zai)的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尽管我们有回旋(xuan)的空(kong)间,但(dan)是要回到过去那种状态已经不可能了。所(suo)以中央提出要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zhu),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

还有就是,资源和生态环境难以承载。

为什(shi)么说经济转型到了一个窗(chuang)口期?一是客(ke)观形势(shi)倒逼(bi),一是共识逐步达成。

以改革开放促经济转型

其实关于经济转型,有不同的解释。有的是侧(ce)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是发展模(mo)式(shi)的转型,但(dan)是有人认为还包(bao)括体制的转型。其实几(ji)十(shi)年(nian)来,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是连(lian)在(zai)一起的,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都是在(zai)体制改革这个过程中实现的。经济转型必须依赖于改革开放。建(jian)立(li)高水平的社会主(zhu)义市场(chang)经济体制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制。

经济改革的重点仍然是处理政府与(yu)市场(chang)的关系。如果发展中存(cun)在(zai)的问题都归结于改革开放,甚至有舆论主(zhu)张要回到过去,这是一种错误(wu)的认知。用这种方(fang)式(shi)也解决(jue)不了中国的问题。在(zai)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se)社会主(zhu)义道路的问题上,必须保持战略(lue)定(ding)力。当然,这并不是否定(ding)总结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必要性。

通过“高水平的开放”来回应“去中国化”。这个不展开讲了。

扭转“预期减(jian)弱”至关重要。预期有自我实现的机制,信心比(bi)黄金更重要。

怎么样稳定(ding)预期?我认为,要稳定(ding)预期关键(jian)是政策的可预期性。从根本(ben)上来讲,必须有健全的法治。有健全的法治,市场(chang)经济才(cai)会是好的。没(mei)有健全的法治,市场(chang)经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冒出来。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