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澳门正版资料全年免费公开2024*-吴文化青铜器展览首次赴粤展出,中原,镇江,吴国
2024-06-03 05:36:26
澳门正版资料全年免费公开2024*-吴文化青铜器展览首次赴粤展出,中原,镇江,吴国

5月28日,“吴地长歌——镇(zhen)江青铜文(wen)化展”在南越王(wang)博(bo)物院(王(wang)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wen)物特(te)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南越王(wang)博(bo)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镇(zhen)江博(bo)物馆主办,展出吴地青铜文(wen)物精(jing)品124件/套,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吴地的青铜文(wen)化特(te)质及渊源,呈现了吴文(wen)化多(duo)元交融、生生不(bu)息的文(wen)化景观。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太伯奔吴 勾吴肇建”“争霸中原 青铜绝冠”“多(duo)元新兴(xing) 一轨同源”三个部(bu)分,展现出吴地文(wen)化从肇始到繁盛,再(zai)到多(duo)元合流的历史进程。这也是(shi)吴文(wen)化青铜器类别的展览首次赴粤展出,本次展览将展至8月18日。

古吴神韵 青铜绝冠

吴越地区是(shi)中华文(wen)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吴越文(wen)化与长江中游(you)的楚文(wen)化、长江上游(you)的巴蜀文(wen)化并称为长江流域古代三大文(wen)明。吴越文(wen)化由吴文(wen)化及越文(wen)化组成,其中的吴文(wen)化,史籍记载起源于太伯奔吴,即周太王(wang)之子太伯、仲雍奔赴荆(jing)蛮,创建勾吴,这在1954年(nian)镇(zhen)江大港镇(zhen)烟墩(dun)山发现的宜(yi)侯(hou)夨簋的铭文(wen)中也得到了证实。南下的中原文(wen)明和吴地本土文(wen)化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te)色的吴文(wen)化。

西周:鸳鸯形尊(zun)(仿制(zhi)品)。

镇(zhen)江是(shi)吴国前期政治、经济、文(wen)化中心所在,宜(yi)侯(hou)夨簋铭文(wen)中记载的虞侯(hou)夨改封地至宜(yi),“宜(yi)”就在镇(zhen)江丹徒一带。虞侯(hou)夨为仲雍的曾孙周章(zhang),其受封于宜(yi)地,印(yin)证了商周中原文(wen)明的南下。本次展览展出的镇(zhen)江博(bo)物馆馆藏青铜器,展示出了吴国前期青铜器的三种类型:一是(shi)中原商周的青铜器;二是(shi)仿中原的本土青铜器;三是(shi)自创形器。

西周中期,吴国的青铜器铸造(zao)已完全进入地方风格的臻熟期,中原铸造(zao)的铜器在江南绝迹不(bu)见,取而代之的是(shi)大量地方特(te)色铜器,形成吴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富有吴国特(te)色的扁体簋、兽面纹提梁卣等都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西周:兽面纹提梁卣。

作(zuo)为春秋时期的东南霸主,吴国与越国长期征战,其兵器铸造(zao)业也呈现出空前繁盛的状态。适应于当地河流湖泊(bo)众多(duo)的地理环境,军队以步(bu)兵和水军见长,兵器则以矛、剑(jian)、戈著称。当中,吴国剑(jian)更引领着周代剑(jian)制(zhi)的发展,其复合金属、暗花纹、剑(jian)首同心圆等铸造(zao)技术即使在今天也难以复刻。

公元前473年(nian),吴越交战,吴王(wang)夫差自刎,吴国遂亡。战国时楚越交战,越国分崩离析。此时的传统礼制(zhi)逐(zhu)渐(jian)瓦解(jie),青铜礼器退出主流地位,适应于新的社会物质风尚,新兴(xing)实用(yong)器开始日益兴(xing)盛,这种青铜风尚一直延续至六朝(chao)。

西周:剑(jian)。

吴越百越 互有异同

本次展览除了能让观众一睹吴文(wen)化的风采,也能与本地百越文(wen)化作(zuo)对比认识,加深对长江以南各地文(wen)化源流的了解(jie)。

《汉书(shu)·地理志》注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百越,是(shi)对先(xian)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越人(ren)各族的总称,其广泛分布(bu)于长江中下游(you)以南及五岭以南地区,支系繁多(duo),主要有勾吴、於越、东瓯(ou)、瓯(ou)越、闽越、干越、扬越、南越、西瓯(ou)、骆越等。依水而居的百越族人(ren)过着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形成了独有的越地文(wen)化,断发文(wen)身、习水便舟、饭稻羹鱼、鸟龙(蛇)崇(chong)拜等,均与中原迥异。

西周:百乳铜簋。

吴越与南越在文(wen)化渊源、风俗习惯(guan)上有诸多(duo)相似,这在两(liang)者的出土文(wen)物中均有反映。古文(wen)献中记载,越人(ren)“断发文(wen)身”“以椎髻为俗”。江苏镇(zhen)江丹徒北山顶春秋墓(mu)出土鸠杖,杖镦(dui)末端铸有跪(gui)坐(zuo)小人(ren),小人(ren)短(duan)发,脑后有两(liang)个发髻,全身皆饰(shi)云纹,为古越人(ren)断发文(wen)身、椎髻的实物形象。南越王(wang)博(bo)物院院藏的南越国时期人(ren)操蛇铜托座、人(ren)脸纹陶片、玉舞人(ren)等,都出现了典型的越人(ren)形象,表现出短(duan)裤跣足、椎髻等越族特(te)征。

头戴羽冠的羽人(ren)纹是(shi)越地风俗的一种反映。南越文(wen)王(wang)墓(mu)中出土船纹铜提筒,筒身上有羽人(ren)乘(cheng)舟的图案。本次展览展出一件西汉时期镇(zhen)江丹徒虎头山汉墓(mu)出土的羽人(ren)纹铜樽,腹部(bu)同样(yang)饰(shi)羽人(ren)纹,羽人(ren)乘(cheng)舟的纹饰(shi)在当地的青铜器上并不(bu)少见,反映出吴地与岭南风俗文(wen)化的相似性。

西汉:羽人(ren)纹铜樽。

采写(xie):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周宇婷(ting) 通讯员南越王(wang)宣

发布(bu)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