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免费资料库大全-磅礴乌蒙,处处洋溢着多元文化“多巴胺”|一家亲,演出,少数民族,大山
2024-06-02 05:38:38
免费资料库大全-磅礴乌蒙,处处洋溢着多元文化“多巴胺”|一家亲,演出,少数民族,大山

在云南的东北部(bu),有(you)一片(pian)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昭通。这(zhe)里,不仅有(you)壮丽(li)的自然风(feng)光(guang),更有(you)丰富多彩(cai)的文(wen)化底蕴。溪洛渡(du)艺术团以其独特的少数民(min)族文(wen)化展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mu)光(guang);蝴蝶苗寨的民(min)族风(feng)情,成为探寻苗族文(wen)化的窗口;万和村的那一片(pian)乡愁,让人在喧(xuan)嚣的世界中(zhong)找到心灵的慰藉;而筇竹(zhu)文(wen)化,更是这(zhe)片(pian)土地上(shang)不可或(huo)缺的文(wen)化符号。在这(zhe)片(pian)多彩(cai)的土地上(shang),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发(fa)展和谐共生,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qi)走进昭通,感受这(zhe)片(pian)土地上(shang)多元(yuan)文(wen)化的绚烂与丰富。

民(min)族歌舞走出大(da)山

初夏时(shi)节(jie),上(shang)午6时(shi)许(xu),位于永善(shan)县环城路县文(wen)旅局的办公大(da)院内,溪洛渡(du)艺术团的35名演(yan)职人员早已集合完毕,运送(song)演(yan)员和道(dao)具的两辆车启(qi)动引擎(qing),缓缓开出。

这(zhe)次演(yan)出地点设在墨翰乡箐林村,之前是永善(shan)县深度贫困村组之一。车辆不能直达演(yan)出现场,沉重的演(yan)出设备和道(dao)具只能由演(yan)员们徒(tu)手扛着前进。

近年来,溪洛渡(du)艺术团每年都承担(dan)着142场次的送(song)戏下乡演(yan)出任务。“每场演(yan)出,我们都要重新搭建舞台,每一天都几乎都在行车、搬运设备、搭建舞台以及演(yan)出中(zhong)度过(guo)”,副团长杨(yang)春稍稍皱了眉(mei)头,转而露出微笑说,“但能得到广大(da)群众的一致认可,他们能喜欢看而且能够看得懂我们演(yan)出节(jie)目(mu)的深意(yi),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

随着国(guo)家第二轮东西部(bu)协作的深入推进,2021年6月,永善(shan)县与闵行区建立结对关系。闵行援滇干部(bu),永善(shan)县委常委、副县长佘一到永善(shan)挂职工作后,在对县情、民(min)情的调研过(guo)程中(zhong),了解到永善(shan)有(you)2个(ge)彝、苗民(min)族乡,也发(fa)现了溪洛渡(du)艺术团这(zhe)支(zhi)优(you)质资源(yuan)。在对演(yan)出团队及节(jie)目(mu)多次调研考察后,将(jiang)组织溪洛渡(du)文(wen)艺演(yan)出团队赴闵行为社(she)区居民(min)表演(yan)云南民(min)族歌舞提议纳入2022年度区级对口帮扶项目(mu)。次年又组织溪洛渡(du)文(wen)艺演(yan)出团队赴闵行为校园师生进行表演(yan)。

“我们的孩(hai)子都是第一次走出大(da)山,第一次坐飞机,还闹了笑话……”杨(yang)春笑着说,走出大(da)山的经历,让孩(hai)子们深刻感受到地域文(wen)化的多样性,更加领会了家乡民(min)族文(wen)化的独特与珍(zhen)贵(gui)。

见到远道(dao)而来的记者,演(yan)员们用一首彝族原生态小合唱《阿依(yi)芝芝》表示欢迎,也将(jiang)思绪(xu)带回(hui)到前两年在闵行的演(yan)出。

这(zhe)首歌来自江(jiang)苏省苏州(zhou)市吴江(jiang)区,是现任溪洛渡(du)艺术团艺术总监王明在采风(feng)时(shi)创作的。“我还是坚持(chi)用少数民(min)族的语言去(qu)创作,保留了永善(shan)原生态民(min)族民(min)间歌舞艺术精(jing)髓,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民(min)族风(feng)情”。

2015年3月来到溪洛渡(du),2019年回(hui)江(jiang)苏,2022年5月再次回(hui)到大(da)山,王明身上(shang)兼具着传统的烙(lao)印与现代的活力,成为当地发(fa)展的一股内生力量(liang)。

说起(qi)这(zhe)些年为什么离开了又回(hui)来的原因,王明坦(tan)言,希望为偏远地区的孩(hai)子们插上(shang)知识的翅膀(bang),点燃了梦想的光(guang)亮(liang)。“在这(zhe)个(ge)伟大(da)的时(shi)代,我们应该有(you)更多的声(sheng)音去(qu)歌唱我们的祖国(guo)、民(min)族,在演(yan)唱的过(guo)程中(zhong)能够激发(fa)我们的民(min)族自豪感,传承我们的民(min)族文(wen)化。”

走出大(da)山,不仅开阔了视(shi)野,还把系列精(jing)品文(wen)艺作品带到了上(shang)海。每一次到上(shang)海,团长陈波总能收获感动。演(yan)出虽只有(you)1个(ge)小时(shi),但闵行市民(min)对永善(shan)民(min)族歌舞展演(yan)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我们少数民(min)族的歌舞如此受欢迎。我们不仅向闵行观众展示了昭通群众文(wen)艺发(fa)展成果,也推介了昭通地方的农特产品和人文(wen)历史资源(yuan)。”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you)民(min)族的,才是世界的。东西部(bu)协作也体现在东西部(bu)人文(wen)的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云南,有(you)着历史悠久、精(jing)彩(cai)多样的少数民(min)族文(wen)化,而上(shang)海是海纳百川、东西方文(wen)化的交汇中(zhong)心。闵行援滇干部(bu)、永善(shan)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叶(ye)晨杰认为,援滇干部(bu)就是那座桥梁,帮助云南少数民(min)族特色文(wen)化走进上(shang)海、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丰富多彩(cai)的中(zhong)国(guo)文(wen)化。

“我们希望今后能有(you)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让永善(shan)以及云南各级民(min)族文(wen)艺演(yan)出团队到闵行、上(shang)海,送(song)来更多更好(hao)的民(min)族文(wen)化节(jie)目(mu),让广大(da)上(shang)海市民(min)在赏心悦目(mu)的同时(shi),不断拉近东西距离、增进沪滇情谊。”佘一说。

古老苗寨实(shi)现美丽(li)“蝶变”

“妹榜妹留”是苗语,意(yi)为“蝴蝶妈妈”之意(yi),是创造和孕育苗族人的始祖。近年来,“蝴蝶苗寨”依(yi)托(tuo)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yuan)和民(min)族文(wen)化优(you)势,大(da)力发(fa)展乡村旅游,让美丽(li)蝴蝶飞出大(da)山、原始森林,引得大(da)家纷纷前来观蝶赏景(jing)游玩,既带动了村民(min)增收致富,更让古老苗寨实(shi)现美丽(li)“蝶变”。

从绥(sui)江(jiang)县城出发(fa),40分钟车程,历经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便来到了板(ban)栗镇罗(luo)坪(ping)村这(zhe)只孵(fu)化于深山的“蝴蝶”——蝴蝶苗寨景(jing)区。

一下车,苗族男女在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夹(jia)道(dao)欢迎,吹(chui)笙击鼓(gu)、载歌载舞,拦路劝酒,欢迎远道(dao)而来的客人。拦门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展现苗族勤劳勇敢、淳朴善(shan)良、热情好(hao)客。

碧空如洗,绿意(yi)盎然,绿树与鲜花错(cuo)落种植,相互映衬。这(zhe)里包括蝴蝶文(wen)化乐园、茶马古道(dao)、夜光(guang)步道(dao)、特色民(min)宿、半山酒店、森林木屋、星空营地等(deng)“三道(dao)四居十二景(jing)”。

眼(yan)前这(zhe)个(ge)山谷中(zhong)的苗族聚居村,过(guo)去(qu)因地处深山而少受外界侵扰,因此发(fa)展相对滞后。随着时(shi)代发(fa)展,传统文(wen)化保护和传承面临(lin)挑(tiao)战。为了改变这(zhe)一状况,近年来,罗(luo)坪(ping)村经历了三段历史蝶变。第一段是建设罗(luo)汉坪(ping)水库时(shi),将(jiang)居住在深山里的苗族人民(min)搬迁到蝴蝶苗寨的上(shang)寨;第二段是脱贫攻坚的时(shi)候,将(jiang)整个(ge)罗(luo)坪(ping)村分散居住的村民(min)全部(bu)搬迁到下寨;第三段是实(shi)施农文(wen)旅发(fa)展,打造蝴蝶苗寨景(jing)区。

“我当时(shi)看了后,觉得蝴蝶苗寨非常漂亮(liang),有(you)自然生态,也有(you)民(min)族文(wen)化,我们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ge)方面着手,对基础设施进行打造和提升。”闵行援滇干部(bu),云南昭通绥(sui)江(jiang)县委常委、副县长岳为民(min)告诉记者,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农户(hu)”的模式,招商引资上(shang)海李也旅游文(wen)化发(fa)展有(you)限公司,统一建设、管理(li)、运营蝴蝶苗寨,实(shi)现景(jing)村共建的“社(she)区+景(jing)区”融合发(fa)展。

“除了推荐游客、推介旅游线路,2023年闵行区还在罗(luo)坪(ping)村投入沪滇协作资金700万元(yuan)打造乡村振(zhen)兴示范点,通过(guo)改建休闲农庄、建设亲子乐园、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展销中(zhong)心,促进乡村振(zhen)兴示范点与农文(wen)旅融合发(fa)展。”闵行援滇干部(bu)、绥(sui)江(jiang)县乡村振(zhen)兴局党组成员张忠良介绍,2023年接待闵行来绥(sui)康养的游客近5000人次,旅游创收超1400万元(yuan)。今年,截至目(mu)前,已接待闵行游客500余人次。

春赏花、夏乘凉、秋采摘、冬玩雪。“蝴蝶苗寨”正逐步向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延伸拓展,打造成为绥(sui)江(jiang)康养旅游第一个(ge)全场景(jing)、全配套、全要素的引爆点。岳为民(min)透露,接下来将(jiang)寻找更多的东西部(bu)合作机会,让“蝴蝶”在乡村振(zhen)兴的道(dao)路上(shang)展翅飞翔。

改变村貌 留住“乡愁”

“多巴胺城市”“最窄一线城市”“千年古镇”“乡村田(tian)园”……如果你到了盐津,会发(fa)现整个(ge)盐津的色彩(cai)正在撩动你的“多巴胺”。

距县城30公里,盐津县牛(niu)寨乡万和村,一个(ge)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zhen)兴示范点已经建成,乡村旅游发(fa)展如火(huo)如荼(cha)。

“万和村具有(you)良好(hao)的自然人文(wen)资源(yuan),但原来村里环境脏乱,雨污(wu)横流,道(dao)路泥泞,连脚都踏不进去(qu)。”闵行援滇干部(bu),云南昭通盐津县委常委、副县长周健(jian)刚到盐津时(shi),摆(bai)在他面前有(you)两个(ge)选择,一个(ge)是建成已经比较完善(shan)的村庄,另一个(ge)就是万和村,他抱着“不做‘锦上(shang)添花’,要做‘雪中(zhong)送(song)炭’”的决心,毫(hao)不犹(you)豫选择了后者:“我觉得老建筑(zhu)再不保护就毁了,不仅是建筑(zhu)毁了,村民(min)的家乡也毁了。”

牛(niu)寨乡万和村,覆盖7个(ge)村民(min)小组,669户(hu)村民(min),2991人,总面积855亩。在沪滇协作帮扶支(zhi)持(chi)下,依(yi)托(tuo)传统的农业产业和现有(you)的稻田(tian)旅游资源(yuan),融合农耕文(wen)明、田(tian)园风(feng)光(guang)、村落建筑(zhu)、乡村生活等(deng)乡土元(yuan)素,延伸乡村发(fa)展产业链,用4个(ge)月的时(shi)间完成建设,于2023年9月29日开园。

如今的万和村,道(dao)路干净、河道(dao)清澈(che)、文(wen)化墙丰富多彩(cai)、美丽(li)的田(tian)园风(feng)光(guang)不断映入眼(yan)帘,康养民(min)宿、垂(chui)钓基地、休闲长廊、彩(cai)虹步道(dao)、星空露营地……更是让人眼(yan)花缭乱,俨然一幅(fu)业兴村强、民(min)富人和、美丽(li)宜居的乡村振(zhen)兴新画卷。

走在老街(jie)的特色街(jie)道(dao)上(shang),古铜色的门窗、外墙为老街(jie)附上(shang)一层神秘的薄(bao)纱(sha),浓厚复古的气息扑面而来。狭(xia)窄的街(jie)道(dao),随着道(dao)路交叉延伸,道(dao)路两旁林立各式各样的店铺,早餐店、理(li)发(fa)店、酒吧、民(min)宿应有(you)尽(jin)有(you),这(zhe)是乡村振(zhen)兴先导示范工程对老街(jie)街(jie)区的提质升级的成果。现在的老街(jie)街(jie)区不仅保留了历史韵味,更充满了现代活力。

每到周末(mo),游客络绎不绝,万和村已成为附近居民(min)游玩的热门目(mu)的地,平均接待量(liang)可达8000人次,预计(ji)年接待游客可达16万人次,实(shi)现综合收入1280万元(yuan)。“从四川筠连出发(fa),40分钟就到万和,这(zhe)儿风(feng)景(jing)太漂亮(liang)了,空气清新。待上(shang)一整天,心情都会好(hao)很多。”来自四川的游客不禁(jin)感叹道(dao)。

风(feng)景(jing)如画,宛如世外桃源(yuan),美丽(li)生态正成为这(zhe)里的一张“金名片(pian)”。从污(wu)水横流到游人如织,万和村的变迁,不仅改变了村貌,也留住了“乡愁”。“现在村里有(you)产业、有(you)风(feng)景(jing)、有(you)前途,大(da)家日子过(guo)得有(you)盼头!”“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回(hui)来两三次;现在返乡创业,既能赚钱又能照(zhao)顾家人。”村民(min)们围坐在一起(qi),眉(mei)飞色舞地谈论着乡村振(zhen)兴带来的新生活和新期盼。

由“筇”变富 前景(jing)可期

蜿蜒覆盖在云南大(da)关县群峰(feng)之中(zhong)的筇竹(zhu),竹(zhu)韵轻飘,竹(zhu)香满溢,摇曳着雅致,宛若一颗翠绿的明珠,镶(xiang)嵌在巍巍乌蒙的云海深处。大(da)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gui)高原的过(guo)渡(du)地带,独特的小气候孕育了筇竹(zhu)这(zhe)一独特的资源(yuan),被誉(yu)为“中(zhong)国(guo)筇竹(zhu)之乡”。

在当地的一家筇竹(zhu)制品生产厂,工人们每天在这(zhe)里对筇竹(zhu)塑形、组装、打磨(mo)、搽漆。“以往我们生产家具为主,但加工一个(ge)椅子需要很多工序,成本(ben)就要2000元(yuan)。”云南羲之竹(zhu)文(wen)化科技有(you)限公司董事长欧(ou)贤芹坦(tan)白(bai)地说,尽(jin)管大(da)关的筇竹(zhu)资源(yuan)多,筇竹(zhu)生长在海拔1400—2500米的地区,具有(you)较高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却因为乌蒙山脉、五莲峰(feng)山脉等(deng)高山大(da)川的阻隔,难以让外界所知,难以为市场所用,制约(yue)着筇竹(zhu)产业的发(fa)展。

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长跑就此拉开了。

闵行对口援建大(da)关以后,将(jiang)大(da)关县筇竹(zhu)产业作为发(fa)展的重点,通过(guo)延链、补链、强链,实(shi)施具有(you)针对性的产业帮扶。“不仅在传统的竹(zhu)笋加工上(shang)下功夫,我们还修建采笋道(dao)、建设加工厂,拓展了筇竹(zhu)家具、筇竹(zhu)面条、筇竹(zhu)饼(bing)干等(deng)一系列产品。”闵行援滇干部(bu),云南省昭通市大(da)关县委常委、副县长唐祎面对筇竹(zhu)产业发(fa)展的困境,没有(you)少动脑筋。

在详细了解了筇竹(zhu)的加工方式和现有(you)大(da)关县残疾人就业难等(deng)信(xin)息后,唐祎发(fa)现,如果把大(da)件竹(zhu)制品改为小件竹(zhu)制品,引导残疾人来加工生产,不仅解决当地就业,还更容易推广。比如,用筇竹(zhu)做一套文(wen)房套件,毛笔、镇纸(zhi)、笔托(tuo)等(deng),不仅提升文(wen)化气息,而且这(zhe)些都是残疾人手工做出来的,销售价格也不高,可以快速地向市场推广,提高筇竹(zhu)的市场影响力。

筇竹(zhu)背(bei)后的文(wen)化内涵,同样能赋予产品更高的附加值。为加快筇竹(zhu)产品走进上(shang)海市场,援滇干部(bu)多次组织大(da)关筇竹(zhu)企业赴上(shang)海参加各类展销会和推介会,并在七宝古镇开设了上(shang)海第一家大(da)关筇竹(zhu)馆,让筇竹(zhu)产品在上(shang)海安了一个(ge)家。

去(qu)年,在七宝宝龙美术馆举办了筇竹(zhu)产品推介会,受到各界好(hao)评。这(zhe)也让欧(ou)阳芹悬着的心放下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ge)稳定的市场渠道(dao),大(da)大(da)降低推广成本(ben),这(zhe)下我们心里踏实(shi)多了。”

随着筇竹(zhu)和筇竹(zhu)产品影响力的扩大(da),这(zhe)根群众家中(zhong)原来的“烧火(huo)棍、楼竹(zhu)子”变成增收致富的“金扁担(dan)”。自2021年以来,通过(guo)利用好(hao)、开发(fa)好(hao)宝贵(gui)的筇竹(zhu)资源(yuan),做大(da)做强筇竹(zhu)产业,对于带动农民(min)增收,实(shi)现乡村振(zhen)兴具有(you)重要意(yi)义。“我们将(jiang)不断完善(shan)产业发(fa)展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推动产品进入上(shang)海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dao)筇竹(zhu)产品,了解筇竹(zhu)文(wen)化。”闵行援滇干部(bu)、大(da)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陈诚说。

据悉,2021年—2023年,围绕(rao)筇竹(zhu)产业累(lei)计(ji)投入援建资金8728万元(yuan),援建的项目(mu)包括木杆筇竹(zhu)产业园、笻竹(zhu)竹(zhu)材创新利用示范园、筇竹(zhu)竹(zhu)材标准加工厂等(deng)。唐祎介绍,目(mu)前正在规划建设筇竹(zhu)农文(wen)旅融合发(fa)展产业园及配套建设筇竹(zhu)文(wen)化广场,进一步挖(wa)掘(jue)竹(zhu)与诗词、竹(zhu)与书画、竹(zhu)与饮食等(deng)方面的文(wen)化景(jing)观和符号,构建独具一格的筇竹(zhu)文(wen)化体系。

如今,筇竹(zhu)产业已发(fa)展成为大(da)关县集生态保护、生态培育、生态加工、生态产品、生态扶贫于一体的有(you)机绿色食品主导产业。大(da)关县筇竹(zhu)笋年产量(liang)从2018年的1.8万吨提升到4.2万吨,每公斤(jin)价格从4.6元(yuan)上(shang)升到13元(yuan)。竹(zhu)材年产量(liang)从0.4亿(yi)根提升到3.2亿(yi)根。2023年,大(da)关全县竹(zhu)产业预计(ji)实(shi)现综合产值20.8亿(yi)元(yuan),较2022年增长40.5%。受益群众17.3万元(yuan),带动3.66万人稳定脱贫。

随着笻竹(zhu)竹(zhu)材产业的快速发(fa)展,笻竹(zhu)工艺品也一步一步走向全国(guo),走向世界。

来源(yuan):今日闵行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