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画卷里的诗和远方(古悦新喜),文化,美术,文旅
2024-07-22 01:20:52
画卷里的诗和远方(古悦新喜),文化,美术,文旅

暑期到来,人们(men)纷纷走出家门(men),拥(yong)抱“诗和远方”。旅行,是画家的写生方式,也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cai)。从古代的“行旅图”“纪(ji)游图”等,到当代表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he)发展的多元创作,画家们(men)将新鲜见(jian)闻、审美观念与人文思考融入笔端,使一幅幅作品既为(wei)时代留下生动视觉图像,也拓展了(le)美术创作的形式与内涵(han)。今天,本版约请两(liang)位专家学者,品读古今有关旅行的美术佳作,感悟(wu)蕴藏其中的文化魅力。

——编者

描绘文旅融合(he)新气象

杨东谕(tou)

当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he)发展步伐加快,一批美术工作者敏锐关注到文旅融合(he)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刻的生活观察和丰富(fu)的艺术语言,创作了(le)不少(shao)美术佳作。

在许多地方,参观博(bo)物馆、美术馆、纪(ji)念馆等已成为(wei)大众出游的必选(xuan)项目,美术工作者用(yong)画笔记(ji)录(lu)下公共文化空间的时代新貌。其中,围绕红色文旅展开的美术创作,折射出红色资源(yuan)“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比如,李前油画《中共一大纪(ji)念馆开馆》,以写实的艺术语言展现中共一大纪(ji)念馆建(jian)成开放的盛况(kuang),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还有不少(shao)美术工作者走进(jin)红色圣地,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峥嵘岁月,以采风写生的方式记(ji)录(lu)红色研学、红色演(yan)艺等新业态。像胡建(jian)成油画《遵义(yi)会议精神代代相传》,以粗犷概括的笔触表现了(le)一群年轻人集体参观遵义(yi)会议纪(ji)念馆的场景。源(yuan)自日常(chang)生活又富(fu)有精神感召力的画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博(bo)物馆IP的打造、博(bo)物馆功能的细分、博(bo)物馆集群的构建(jian)等新实践,既为(wei)文旅融合(he)开辟新空间,也为(wei)美术创作带来新灵感。韦萍《上海博(bo)物馆东馆欢迎您》以版画形式表现了(le)新建(jian)成的上海博(bo)物馆东馆一角。创作者通(tong)过广场上的游人、飞翔的风筝、悠闲的小鸟等意象,凸显该馆的公共教育和休闲功能。背景中的《兰亭序》书法作品则强化了(le)该馆的文化艺术属性。对“博(bo)物馆+”模式的探索(suo),也在美术作品中得到艺术化呈现。刘畅中国画《博(bo)物馆之城》构思巧妙,通(tong)过人物、文物、场馆相叠加的组合(he)式场景,展现了(le)古都(dou)西安持续升温的旅游热。还有一些画作聚(ju)焦数字技术在博(bo)物馆、美术馆中的应用(yong),以生动的图像叙(xu)事彰显文旅融合(he)中的科技亮点,反映(ying)了(le)艺术创造正向着(zhe)丰富(fu)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

近年来,许多城市积极开发夜游项目,以文旅融合(he)点亮夜间经济。朱沙油画《夜游锦江》表现的正是四川成都(dou)的夜间水上游船项目。创作者以俯(fu)瞰的视角、浓重的色调描绘了(le)夜幕降临时几艘游船在锦江上徐徐前行的画面,岸边星星点点的灯光为(wei)作品增添暖意。画中,传统游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呼(hu)应,彰显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he)之美。通(tong)过组织艺术节、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聚(ju)合(he)地方文旅资源(yuan),也是吸引各地游客、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譬如,江西抚州连(lian)续多年举办汤显祖戏剧节,许多当地美术工作者据此创作同题作品。像曾群浪、叶小军、邓陆军、何树敏合(he)作的油画《汤显祖戏剧节》,集中呈现了(le)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人物形象,画中涌动着(zhe)戏剧文化交(jiao)流(liu)互鉴的活力。

乡村(cun)积淀着(zhe)深厚的乡土文化与民俗传统,大量非遗资源(yuan)不仅构建(jian)起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赋能乡村(cun)文旅融合(he)发展,助力乡村(cun)全面振兴。许多美术工作者走进(jin)田间地头,从火热生活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cai)。王潇中国画《梨园喜入村(cun)》以戏曲下乡为(wei)主题,通(tong)过对人物情态的生动刻画,折射出群众高涨的文化热情。魏占明、梁晋(jin)合(he)作的油画《社火系列之二》则表现了(le)人们(men)观看农村(cun)社火表演(yan)的场景。这(zhe)些画作既唤起大众的文化记(ji)忆,也凸显非遗资源(yuan)在提升旅游附加值方面的重要作用(yong)。

拥(yong)抱自然,在休闲中体悟(wu)生态文化,也是文旅深度融合(he)发展的重要面向。像露营、野餐等新消费热点,正在促生文旅新风口(kou)。金巨剑(jian)水彩画《湖光》、高凯(kai)中国画《春天的约会》等作品,均表现了(le)人们(men)在户(hu)外野餐的闲适场景,色彩清新,充满生活气息,展开了(le)生态文旅新画卷。周仲铭版画《在希望的田野上》则取材(cai)于农业观光项目。作品以观景栈桥和赏(shang)花的人群作为(wei)主体,金黄色的油菜花田延伸至天边,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之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he)拓展了(le)新时代美术创作的题材(cai)内容,美术作品也记(ji)录(lu)着(zhe)文旅深度融合(he)进(jin)程。艺耕不辍、履践致远,美术工作者正接续描绘文旅融合(he)新气象。

(作者为(wei)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于古画中旅行览山河之胜景

许彤

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qu)尘浊(zhuo),自然丘壑内营”。古往(wang)今来,“行万里路”既是人们(men)认识(shi)世界、修炼内心的重要方式,也为(wei)画家提供了(le)丰富(fu)的创作灵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许多描绘真实景致的纪(ji)游山水之作。这(zhe)些画作不仅为(wei)今人了(le)解古代社会生活提供宝贵图像资料,更反映(ying)了(le)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在题材(cai)内容、表现手法、审美意涵(han)等方面的演(yan)变。

“纸寿千年,绢保八百”。我国许多早期绘画难以流(liu)传至今,但据文献可(ke)知,早在六朝时期已有表现行旅见(jian)闻或(huo)场景的绘画。比如,南(nan)朝宋宗炳好山水、爱远游,曾“西陟荆巫,南(nan)登衡岳”,“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并由此提出于画中“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美学理念。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则是现存较早描绘古人游山玩水之乐的画作。画中山清水秀、风和日丽,人们(men)在山水间或(huo)骑马、或(huo)步行、或(huo)泛(fan)舟,其恬淡闲适之境令人神往(wang)。

北宋时期,山水画创作整(zheng)体处在由地域山川向理想(xiang)山水转型的阶段,李成、范宽等人笔下的山水成为(wei)理想(xiang)山水的典型样貌,其主题往(wang)往(wang)和行旅有关,像李成《读碑窠石图》、范宽《溪山行旅图》等。这(zhe)类(lei)绘画中,常(chang)出现在山路上骑驴、驾马或(huo)挑担步行的人物形象,有时还有驮着(zhe)货物的成队骡(luo)马或(huo)牛车跟在其后;山间则有供人休憩的茶馆、茅屋、亭台水榭等建(jian)筑形象配套出现。不过,这(zhe)些形象大多是大山大水间的点景。仔细体味,宋人笔下的行旅与今天的“旅游”不尽相同,画中人物出行的主要目的往(wang)往(wang)并非游山玩水,或(huo)许只是因为(wei)生活需要而踏上远行之路。

用(yong)画笔记(ji)录(lu)旅行见(jian)闻,不仅是当代画家的乐事,也为(wei)部分古代画家所热衷。譬如,作为(wei)“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就喜绘山川胜景,特别是对观察和表现家乡浙江的山水充满热情,他的《太白山图》描绘的就是宁波太白山。全卷的展开顺序同行旅顺序一致,画家细致表现了(le)从山中前往(wang)天童寺的沿途景致。明初画家王履基于自身的访游经历绘制了(le)《华山图》册。三天的攀爬,历经险绝,让王履对华山,对天地自然,对山水传统和笔墨有了(le)颠覆性的新认识(shi)。整(zheng)套册页以水墨表现为(wei)主,略施赭石、花青。山体多使用(yong)小斧劈(pi)皴,体现了(le)山石之坚硬,树木用(yong)笔虽简但显示(shi)出挺秀之姿。这(zhe)套册页着(zhe)重表现了(le)华山之险峻,并为(wei)后世“纪(ji)游图”的创作提供了(le)新启示(shi)。

明代中期以来,关于旅行的书籍、诗文、绘画数量不断增加且各具特色。其中,吴门(men)画派尤爱描绘苏州及其附近地区(qu)的胜景。例如,沈(shen)周《千人石夜游图》、钱穀《虎丘前山图》等作品表现了(le)虎丘风光;文伯仁《泛(fan)太湖图》、张(zhang)宏《栖霞山图》等作品亦(yi)为(wei)画家遍览美景后所绘。“纪(ji)游图”在吴门(men)画派画家笔下达到了(le)一个高峰,这(zhe)与画家的个人旅行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密不可(ke)分。

清代,地方画派更加活跃,各地画家以本地胜景为(wei)题材(cai)的创作层(ceng)出不穷。像今天的旅游热门(men)目的地黄山,在清代绘画中多有表现。“新安画派”不少(shao)画家喜爱描绘黄山,他们(men)的作品多是画家在亲身游历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创造力完成的佳作。除了(le)安徽地区(qu)外,江苏南(nan)京的画家也常(chang)“咏景纪(ji)游”。“金陵八家”中,龚贤《清凉环翠图》、高岑(cen)《石城纪(ji)胜图》等,都(dou)描绘了(le)南(nan)京本地胜景。“京江画派”的潘思牧、张(zhang)崟(yin)、顾鹤庆等,则擅长(chang)表现家乡江苏镇江的别样景致,如张(zhang)崟(yin)《京口(kou)三山图》便描绘了(le)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画中墨色重叠积染,山体、树木呈现苍浑丰郁之势,对于研究“京口(kou)三山”的地理地貌具有重要价(jia)值。

在中国的诗歌与绘画里,或(huo)者说在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里,山与水向来难分难舍。除了(le)名山险川,旅行沿途所见(jian)大江大河也是古代画家的重要表现对象。比如,绘画史上有专门(men)描绘长(chang)江的“长(chang)江图”,其大致可(ke)分成两(liang)类(lei):一类(lei)着(zhe)重强调长(chang)江的宏伟气势;另(ling)一类(lei)则具有舆图特征,细致呈现长(chang)江沿线重要景观,且在旁(pang)边以小字标注具体地点,如传为(wei)五代南(nan)唐(tang)画家巨然所绘《长(chang)江万里图》等。

透过一幅幅画作不难体会,从古至今,人们(men)饱览大好河山的热情从未(wei)消退。以胜景纪(ji)游为(wei)主题的绘画虽不是山水画创作的主流(liu),却以独特视角展现了(le)古人与自然、与内心的对话。跟随古人的画笔,今人也得以开启一场跨越时空之旅。

(作者为(wei)故宫博(bo)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版式设计:蔡华伟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