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通讯丨共同守护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记忆——记“巴米扬守护人”项目,石窟,新华社,大佛
2024-06-30 11:33:37
通讯丨共同守护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历史记忆——记“巴米扬守护人”项目,石窟,新华社,大佛

本文转自【新华网(wang)客户端】;

这是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拍摄的(de)弗拉迪石窟遗址区一景。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新华社(she)阿富汗巴(ba)米扬(yang)6月30日电通讯|共同守护中阿文明交流互(hu)鉴历史记(ji)忆——记(ji)“巴(ba)米扬(yang)守护人”项(xiang)目

新华社(she)记(ji)者赵家淞 邹学冕

位于阿富汗中部的(de)巴(ba)米扬(yang)山谷,夜(ye)色中万籁俱寂。中国学者邵学成在一处石窟中手持(chi)照明灯,对准(zhun)残存的(de)壁画一隅,兴奋地(di)对记(ji)者说(shuo):“看!那就是飞(fei)天!”

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的(de)巴(ba)米扬(yang)大佛遗址区,中国学者邵学成展示书中记(ji)载的(de)巴(ba)米扬(yang)大佛相关内容。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2022年11月,中国文物保护基(ji)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ji)金启动“巴(ba)米扬(yang)守护人”项(xiang)目。今年6月中旬,项(xiang)目志愿者、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邵学成和团队再次来(lai)到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与(yu)当地(di)专家志愿者一道,开展考古调查与(yu)文物保护公益活动。

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中国学者邵学成在一处石窟中观察壁画。新华社(she)记(ji)者 赵家淞 摄

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的(de)弗拉迪石窟遗址区,中国与(yu)阿富汗文物保护人员一同进行考古工(gong)作。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巴(ba)米扬(yang)大学社(she)会学系主任穆罕(han)默德·塔吉(ji)·塔加多西6年前在巴(ba)米扬(yang)与(yu)邵学成相识。塔加多西2019年参(can)观过中国敦煌莫高窟。他认为,莫高窟与(yu)巴(ba)米扬(yang)石窟中呈(cheng)现的(de)佛教艺术有(you)着深(shen)刻联系,保护巴(ba)米扬(yang)石窟也是维护阿中两国文明交流互(hu)鉴的(de)历史记(ji)忆。

巴(ba)米扬(yang)城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连(lian)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de)重要交通枢纽,见证了多种宗教和文化的(de)传播与(yu)交流。巴(ba)米扬(yang)山谷有(you)大约3000个(ge)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zhi)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举世闻名的(de)两处巴(ba)米扬(yang)大佛遗址就坐落(luo)在这个(ge)山谷内。邵学成与(yu)团队成员仔细考察了东大佛洞窟旁的(de)佛窟内部结构(gou)与(yu)壁画保存情况。

“这个(ge)佛窟内的(de)壁画保存下来(lai)不容易,为防止壁画进一步受(shou)损,我们可(ke)以帮(bang)当地(di)建一扇(shan)木门,既能便于管理(li),又能减少(shao)壁画被盗割的(de)风险。”邵学成说(shuo)。

这是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弗拉迪石窟遗址区拍摄的(de)一处石窟顶部结构(gou)与(yu)残存壁画。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6月16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的(de)巴(ba)米扬(yang)大佛遗址区,参(can)加“馕课(ke)”的(de)当地(di)学生穆罕(han)默德·扎伊(yi)德展示荣誉证书。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为提升当地(di)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de)文物保护意(yi)识,近两年来(lai),“巴(ba)米扬(yang)守护人”团队资助并(bing)指导巴(ba)米扬(yang)石窟群(qun)的(de)文保工(gong)作者为当地(di)儿童开设“馕课(ke)”。之所以称为“馕课(ke)”,是因(yin)为孩子们每完成一次文物保护课(ke)程,就能获得一份奖励——当地(di)的(de)主食“馕”。

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的(de)巴(ba)米扬(yang)大佛遗址区,当地(di)儿童参(can)加“馕课(ke)”。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记(ji)者在“馕课(ke)”现场看到,48名儿童坐在大佛遗址前的(de)空地(di)上,聚精会神地(di)听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志刚讲课(ke):“大家生活的(de)山谷是阿富汗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世界各地(di)的(de)文保学者谈到阿富汗,就会想到巴(ba)米扬(yang)大佛,东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

石窟摄影师孙志军时隔6年再次来(lai)到巴(ba)米扬(yang)石窟,看到这里基(ji)础设施和保护设施的(de)改(gai)善,学生们对巴(ba)米扬(yang)石窟也都有(you)了一个(ge)新的(de)认识。

塔加多西说(shuo),自“巴(ba)米扬(yang)守护人”项(xiang)目开展以来(lai),当地(di)儿童对家乡历史的(de)了解逐步加深(shen),当地(di)居(ju)民对文物保护的(de)意(yi)识也显著提高。

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的(de)弗拉迪石窟遗址区,中国学者邵学成(左)与(yu)当地(di)工(gong)作人员一同进行考古工(gong)作。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六年级学生穆罕(han)默德·扎伊(yi)德每次上课(ke)都收获满满,回去再讲给(gei)家人听。弗拉迪石窟、卡克(ke)拉克(ke)石窟……扎伊(yi)德对巴(ba)米扬(yang)著名遗址的(de)名字如数家珍。

“我以后想从事(shi)历史和考古领域的(de)工(gong)作,为祖国未来(lai)的(de)发(fa)展做出贡献。”扎伊(yi)德说(shuo)。

6月15日,在阿富汗巴(ba)米扬(yang)省的(de)弗拉迪石窟遗址区,中国与(yu)阿富汗文物保护人员一同进行考古工(gong)作。新华社(she)发(fa)(塞夫拉赫曼·萨菲摄)

发(fa)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