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三中三澳门免费资料网站1688-理解教育丨“青椒”生存之困:学历资本贬值,上岸难上加难,变化,群体,问题
2024-06-02 02:56:21
三中三澳门免费资料网站1688-理解教育丨“青椒”生存之困:学历资本贬值,上岸难上加难,变化,群体,问题

2012年,一本讲述大学青年教师(shi)生存现状的书籍《工蜂》出(chu)版,披露(lu)了这个自带光环、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的另一面——背景(jing)光鲜(xian)的高学历人才,三十岁左右才踏入大学任教,处在高教体系(xi)的最底层,身上背负着科(ke)研、教学、收入“三座大山”,在本该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年纪,却不(bu)得不(bu)应(ying)对压力大、积蓄少、收入低的现实窘境,艰难心酸。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青椒”(大学青年教师(shi))的生存环境又多了几(ji)分变数:从预聘转(zhuan)长聘的“非升即走”制(zhi)度全面推(tui)行,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持续扩大,房价较十年前大幅上涨等等。

学历资(zi)本在阶层晋升中贬值越来越快,在高校教师(shi)这个群体里尤为明(ming)显(xian)。正如《工蜂》第二篇的开卷语所言:“在这个名为知(zhi)识(shi)经(jing)济的时(shi)代(dai),知(zhi)识(shi)却不(bu)再是价值的尺度,而(er)仅是价值的工具。”

高校青年教师(shi)正陷入一种群体焦虑(lu),比他们早(zao)几(ji)年进高校的老师(shi)考(kao)核是一套标准,等到了自己这一批,发现标准提高了不(bu)少。即便(bian)争取到了机会拿到“入场(chang)券”,当了“青椒”,也不(bu)敢放(fang)松,身边的人越“卷”,成果越多,自己好像永远都(dou)在追赶不(bu)断变化的标准线。

好比一群人在游(you)泳,大家游(you)得越来越快,然而(er)“上岸(an)”的要求逐(zhu)年提高,要是一个“浪”拍过来,离(li)岸(an)边又远了,努力白费了。在“非升即走”的考(kao)核下,部分人在35岁左右的年纪走向了失业和再就业。有的人换了高校,逆向而(er)行,人往低处走;有的人干脆转(zhuan)行,换一条赛(sai)道。

近日,南京(jing)林业大学一位青年教师(shi)首聘期不(bu)合格后自杀离(li)世(shi)的事件,引起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彭国翔(xiang)的关注。他呼吁,有无(wu)项(xiang)目不(bu)应(ying)作为高校教师(shi)业绩考(kao)评(ping)硬性标准,应(ying)推(tui)动(dong)制(zhi)度加以改善(shan)。

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进一步对话彭国翔(xiang)教授,探讨大学青年教师(shi)面临的晋升压力、职业安全感与心理(li)健康等问题。

谈“青椒”生存环境

澎湃新闻:2012年,一本讲述大学青年老师(shi)生存实录的书《工蜂》出(chu)版,引起较大反(fan)响,书中指出(chu)青年教师(shi)工作繁忙,报酬微(wei)薄,处在高教体系(xi)的最底层,面临着多重(zhong)的压力,包括科(ke)研、教学、收入、职称等,学历资(zi)本在阶层晋升中大大贬值。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青年教师(shi)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哪些改变?

彭国翔(xiang):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做过专门的调研,缺乏可靠的数据对这十多年的变化做出(chu)某种判断。因此,如果一定要问我这个问题,我只能根据我自己有限的经(jing)验来回答。“有限的经(jing)验”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指我所能接触到的青年教师(shi)在数量和学科(ke)分布上是有限的。大体而(er)言,我所能接触到的青年教师(shi)基本限于人文社科(ke)领域;其二,我的观察也很难没有我个人的主观性。因此,对于你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即“十多年来青年教师(shi)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哪些改变?”我只能做出(chu)如下的回答。

首先,这十多年来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各种政(zheng)策的变化以及政(zheng)策变化所导致的各方面的变化,是决定青年教师(shi)这个群体十多年来生存环境变化的最重(zhong)要和基本的因素。换言之,2012年以来青年教师(shi)群体生存环境的变化,取决于2012年迄今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走势。前者(zhe)不(bu)是一个自变量,而(er)是后者(zhe)的因变量。要想对前者(zhe)做出(chu)一个基本的观察和判断,需要对后者(zhe)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其次,十多年来,包括青年教师(shi)在内的整个教师(shi)群体,在包括收入在内的许多方面,整体上不(bu)能不(bu)说有不(bu)少的提高和改善(shan)。但是,如果将物价等因素考(kao)虑(lu)在内,其目前的生活质量是否较之十多年前大幅提高,恐(kong)怕(pa)很难一概而(er)论。尤其是,生活质量涉及个体的主观感受,更难完(wan)全以外在的条件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此而(er)言,禅家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zhi)”,或许更能够描绘在社会变迁的大势中,每一个体的主观感受是如何(he)地可以各不(bu)相同吧。总(zong)之,大体而(er)言,就我所接触到的人文学科(ke)的青年教师(shi)来说,各方面压力不(bu)断增强,在无(wu)论好坏(huai)的诸多变化之中,似乎是较为突出(chu)的一个方面。

澎湃新闻:从预聘转(zhuan)长聘的“非升即走”制(zhi)度让青年教师(shi)普遍觉得没有安全感,他们自嘲是“困在预聘里的‘高校临时(shi)工’”,一旦留(liu)不(bu)下来,更换工作岗位对于他们来说也意味着要付出(chu)比较大的成本。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彭国翔(xiang):首先,从“预聘”转(zhuan)“长聘”的所谓“非升即走”,其实也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西方高等教育在制(zhi)度方面的一个结果。在“长聘”之前的“预聘”阶段(duan),由于存在着最后考(kao)评(ping)不(bu)通过而(er)必须离(li)职、重(zhong)新找工作的可能,青年教师(shi)普遍感到没有安全感,是很自然且完(wan)全可以理(li)解的。

不(bu)过,一旦获得了“长聘”的资(zi)格,青年教师(shi)的工作就会比社会上其他的行业(比如企业等)更为安全。因此,如果从工作安全(job security)的角度来看,“非升即走”这一机制(zhi)同时(shi)也包含了更加稳定的可能性,并非只有不(bu)确定这一面。

总(zong)之,对于“非升即走”这个制(zhi)度,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误(wu)会和未必深入和全面的观察与思(si)考(kao)。我对这个问题的确有自己的看法,不(bu)过,这也许需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才能较为充分地把我的看法表(biao)达出(chu)来,供(gong)大家参考(kao)。

谈项(xiang)目申报竞争

澎湃新闻:在课(ke)题申报上,青年教师(shi)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er)大牌教授掌握资(zi)源更具话语权,这是否会形成“二八定律”,青年教师(shi)申请项(xiang)目、顺利晋升难上加难?

彭国翔(xiang):如果所谓“大牌教授”指的是那些在资(zi)源分配方面拥有更多权力的教授,那么,绝大部分青年教师(shi)显(xian)然不(bu)在资(zi)源分配的权力结构(gou)之中,或至少不(bu)在其中居(ju)于主导地位。如此一来,青年教师(shi)在项(xiang)目申请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弱势,就是不(bu)言自明(ming)的了。而(er)如果说“项(xiang)目”、“课(ke)题”在业绩考(kao)核、职称评(ping)定等方面又构(gou)成了评(ping)价的标准,那么,青年教师(shi)在晋升方面的困难,就是可想而(er)知(zhi)的了。

当然,有关方面也意识(shi)到了这个问题,因而(er)在政(zheng)策方面也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说,设立了像“国家社科(ke)基金青年项(xiang)目”这样专供(gong)青年教师(shi)申请的课(ke)题和项(xiang)目。但是,如你所说,包括项(xiang)目在内的各种资(zi)源分配的话语权,大都(dou)掌握在“大牌教授”那里,因此,且不(bu)论这种青年项(xiang)目在支持的力度等方面在社科(ke)基金的等级序列中处在底端(duan),对于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shi)队伍来说,恐(kong)怕(pa)仍然是杯水车薪;不(bu)仅难以有效地解决青年教师(shi)获得课(ke)题、项(xiang)目的问题,无(wu)形中还在青年教师(shi)队伍中制(zhi)造了未必良性的竞争文化。

比如说,一些青年教师(shi)既有志学术,也有更强的科(ke)研能力,却不(bu)善(shan)于或不(bu)屑(xie)于投机经(jing)营,尤其是不(bu)善(shan)于或不(bu)屑(xie)于结交甚至攀附那些掌握资(zi)源分配权力的“大牌教授”,这样一来,他们在课(ke)题和项(xiang)目申请方面,就不(bu)占优势。相反(fan),一些青年教师(shi)不(bu)过是把研究工作当作自己的“职业”而(er)非“志业”,也没有突出(chu)的科(ke)研能力,但却擅(shan)长投机钻营,尤其是“按需”结交和攀附那些“大牌教授”,如此一来,他们便(bian)较易获得课(ke)题和项(xiang)目。但是,后者(zhe)即使项(xiang)目申请书写得天花乱坠,是否能产出(chu)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是另一回事了。

澎湃新闻:另外,还有学者(zhe)提及,小而(er)具体的课(ke)题申报不(bu)被重(zhong)视,大而(er)宏观的课(ke)题申报通过率更高,使得学者(zhe)偏向于选择通过率更高的课(ke)题。然而(er),学术界(jie)认(ren)为,越宏大的题目往往越没有学术价值。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彭国翔(xiang):你所说的“越宏大的题目往往越没有学术价值”,的确是学术界(jie)真正严肃学者(zhe)之间的共识(shi)。事实上,对于现代(dai)学术来说,以“专题研究”、“专精(jing)之作”而(er)非“通泛之论”作为学术研究追求的目标,在世(shi)界(jie)范围内早(zao)已是不(bu)言而(er)喻的学术自觉。缺乏这一学术自觉,喜欢在宏大的题目上泛泛而(er)论,只能说是尚未步入现代(dai)学术之门。

当然,这并不(bu)是说不(bu)需要宏观的研究,而(er)是说宏观的判断需要建立在具体而(er)坚(jian)实的研究基础之上,才不(bu)致流(liu)于空中楼阁。打个比方,在一片森林之中穿梭往来、对森林的各处局部都(dou)能够尽可能了如指掌之后,再步出(chu)森林之外,对森林做出(chu)整体的判断,与那种从未进入森林内部,对森林的细部毫无(wu)了解,始终在外部对森林的整体指手画脚,是完(wan)全不(bu)可同日而(er)语的。

既然世(shi)界(jie)范围的学界(jie)早(zao)有共识(shi),为什(shi)么还会出(chu)现你所说的那种大而(er)宏观的课(ke)题申报通过率更高、小而(er)具体的课(ke)题申报不(bu)被重(zhong)视的问题呢?这就很值得大家一起来共同反(fan)省、深入思(si)考(kao)了。

澎湃新闻:在当下申报基金项(xiang)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之下,以“项(xiang)目”作为高校教师(shi)业绩考(kao)评(ping)的硬性标准乃至“非升即走”考(kao)核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否需要有所调整?您认(ren)为应(ying)该如何(he)调整?

彭国翔(xiang):这个问题,我在“‘项(xiang)目’是否应(ying)该作为高校教师(shi)业绩考(kao)评(ping)的标准?”(在“学人Scholar”公号5月(yue)15日发表(biao)时(shi),题目被编辑(ji)改为“不(bu)彻底改变‘项(xiang)目’作为高校教师(shi)业绩考(kao)评(ping)的标准,自杀事件还会一再发生”)这篇文章中,已经(jing)明(ming)确地表(biao)明(ming)了我的看法,有兴(xing)趣的读(du)者(zhe)可以参看。

在此,我想强调的是,我并不(bu)是反(fan)对考(kao)核本身,恰恰相反(fan),我历来认(ren)为,作为一种制(zhi)度,考(kao)核是很有必要的。这里的关键(jian)在于,考(kao)核的标准应(ying)该是什(shi)么?怎样的考(kao)核标准才是合理(li)的?就此而(er)言,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文章中指出(chu)的,把“项(xiang)目”作为业绩考(kao)评(ping)的一项(xiang)标准,完(wan)全没有道理(li)。而(er)目前一系(xi)列的乱象,包括青年教师(shi)所承(cheng)受的种种不(bu)必要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把有没有项(xiang)目作为业绩考(kao)评(ping)的一个硬性指标了。这一点(dian)当然需要调整。不(bu)然的话,的确很难保证不(bu)再发生不(bu)应(ying)该发生的悲剧。

至于应(ying)该如何(he)调整,我认(ren)为,首先要做的就是不(bu)应(ying)再将其作为业绩考(kao)评(ping)的标准之一。至于是否仍然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机制(zhi)而(er)在考(kao)评(ping)系(xi)统之外存在?以及具体如何(he)存在?学界(jie)应(ying)当充分讨论、集思(si)广益。而(er)更为关键(jian)的是,政(zheng)策的制(zhi)定者(zhe)要能够充分了解学术自身的运行机制(zhi),充分听取学界(jie)人士的意见。

谈“青椒”心理(li)健康

澎湃新闻:青年教师(shi)经(jing)历了二十几(ji)年寒窗(chuang)苦读(du),终于能在大学里争得一席教职。然而(er),年过三十岁不(bu)得不(bu)面对职称晋升、教学科(ke)研、结婚生子、赚钱养家等人生大课(ke)题,一边担忧“非升即走”,为了评(ping)职称拼命(ming)发论文,另一边还要面对不(bu)断攀升的房价和生活的重(zhong)压,容易产生自我质疑(yi)、自我否定的虚无(wu)感。对此,您有何(he)建议(yi)?

彭国翔(xiang):青年教师(shi)容易产生的自我质疑(yi)、自我否定的虚无(wu)感,除了你提到的那些因素,也许还另有原因。当然,具体落实到个体而(er)言,每个人的情(qing)况多半各有不(bu)同,无(wu)法一概而(er)论。因此,我很难提出(chu)什(shi)么“放(fang)之四(si)海而(er)皆准”的建议(yi),去消除所有人的虚无(wu)感。不(bu)过,我觉得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尽量避免青年教师(shi)产生虚无(wu)甚至幻灭感。

就像你提到的,那些外部环境造成的重(zhong)压,是导致青年教师(shi)容易产生虚无(wu)感的原因,既然如此,如何(he)妥善(shan)解决外部环境的种种问题,尽可能减轻(qing)青年教师(shi)承(cheng)受的压力,恐(kong)怕(pa)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当务(wu)之急。社会环境的种种问题,正如我在访谈开头(tou)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时(shi)所说,是这十多年来国家和社会整体环境变化的结果。因此,只有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shan),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至少是减少青年教师(shi)的压力。具体来说,把有无(wu)项(xiang)目从业绩考(kao)评(ping)的标准中去掉,就是减轻(qing)青年教师(shi)压力的一个重(zhong)要和必要的举措。

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压力,青年教师(shi)也需要培养心理(li)和精(jing)神的自我调节能力。换言之,在面对各种压力时(shi)如果能够从容应(ying)对、在精(jing)神和心理(li)方面始终保持平(ping)衡与稳定,也就不(bu)会被虚无(wu)、幻灭感裹挟甚至压垮,甚至根本不(bu)会产生那种虚无(wu)、幻灭感了。事实上,压力本身是一回事,如何(he)看待和面对压力是另一回事。只有双管齐下,在改善(shan)外部环境的同时(shi),培养一种从容稳定的心态,才能将那种自我怀疑(yi)、自我否定的虚无(wu)甚至幻灭感降(jiang)至最低。世(shi)界(jie)上各种伟大的精(jing)神传统,都(dou)能提供(gong)这方面的资(zi)源,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传统,尤其具有一种身心修炼的智慧,可以帮助包括青年教师(shi)在内的所有人提升自己的精(jing)神境界(jie),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大千世(shi)界(jie)中保持心灵的坦荡、恬淡和自由。因此,如果要我提供(gong)具体的建议(yi),我觉得不(bu)妨多读(du)一些中西方人文学的经(jing)典,如此可以帮助大家扩充心量、提升境界(jie),从而(er)在日常生活中气定神闲。

发布于:上海市(shi)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