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应急避护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中心,自然灾害,公园
2024-06-18 16:44:35
应急避护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中心,自然灾害,公园

扫码获取意见反馈渠道

羊城晚报讯记者郭思琦(qi)报道:应急(ji)避护(hu)场所作为应急(ji)资源(yuan),在自然灾害等突(tu)发事件的预警响应、抢险救援(yuan)过(guo)程中,发挥着紧急(ji)转移安置群众和维护(hu)社会稳定(ding)的重要(yao)作用。根据防灾减灾救灾工(gong)作需要(yao),近期,广州市应急(ji)管理局发布了《广州市应急(ji)避护(hu)场所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ming)确,到2035年全市室(shi)内外有效避护(hu)总(zong)面积不少(shao)于3080万(wan)平方米,其中室(shi)内有效避护(hu)面积按不少(shao)于616万(wan)平方米配置。2035年全市应急(ji)避护(hu)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

征求意见稿提及,广州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沿(yan)海,面临台风、暴(bao)雨、洪涝、风暴(bao)潮、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灾害影响带来了较大的人员疏散避险、转移安置、应急(ji)救援(yuan)等空间需求。应急(ji)避护(hu)场所根据其应急(ji)功(gong)能配置、避护(hu)规模(mo)、使用时效可分为中心应急(ji)避护(hu)场所、固定(ding)应急(ji)避护(hu)场所(中长期、短期)、紧急(ji)应急(ji)避护(hu)场所。应急(ji)避护(hu)场所均优(you)先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福利设施、文化设施、学校等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管理的公共设施资源(yuan)。

征求意见稿指出,近十年来,全市应急(ji)避护(hu)场所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较大进步。至2023年6月,全市依(yi)托公园绿地与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社区服务中心、福利设施、文化设施等设置了中心、固定(ding)、紧急(ji)应急(ji)避护(hu)场所,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ji)避护(hu)场所体系。

接下(xia)来,应急(ji)避护(hu)场所该如(ru)何进一步完善布局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服务人口、救援(yuan)要(yao)求、自然灾害的区域(yu)分布特征等因素并结合实际(ji),规划广州市文化馆(新(xin)馆)、九龙湖公园、亚运城体育馆等28处中心应急(ji)避护(hu)场所。布局563处中长期固定(ding)应急(ji)避护(hu)场所(含28处中心应急(ji)避护(hu)场所),按人均有效避护(hu)面积4.5平方米计算,可为约496万(wan)人提供15-100天的避护(hu)服务。可选择居住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空地和口袋(dai)公园等布局紧急(ji)应急(ji)避护(hu)场所,紧急(ji)应急(ji)避护(hu)场所服务半径(jing)不宜超过(guo)500米,人均有效避护(hu)面积大于等于1平方米,为受灾人员提供1天内的避护(hu)服务。

征求意见稿明(ming)确,要(yao)构建能够应对自然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突(tu)发事件的应急(ji)避护(hu)场所空间体系,建设适应广州市经(jing)济社会发展的应急(ji)避护(hu)设施。规划至2035年全市室(shi)内外有效避护(hu)总(zong)面积不少(shao)于3080万(wan)平方米,其中室(shi)内有效避护(hu)面积按不少(shao)于616万(wan)平方米配置。2035年全市应急(ji)避护(hu)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

据悉,本次征求意见稿于2024年5月21日至2024年6月20日,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发布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