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种”在沙漠里的青春,治沙,郭玺,古浪县
2024-06-18 17:05:17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种”在沙漠里的青春,治沙,郭玺,古浪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dai)以来,几(ji)乎每年都会有新华社记者到甘肃(su)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lin)场采访治沙造林(lin)工作。今年春天,我和同事再次来到这里(li),对比老记者们拍摄的照片,发(fa)现这个位于腾格里(li)沙漠南缘的地方发(fa)生了巨变。

这是古浪县黄花乡麻黄台村,连绵起伏的沙丘已经和一处民居的后(hou)墙持平(2002年3月21日发(fa))。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20多年前,新华社记者在甘肃(su)省古浪县拍摄了一张照片,记录着这里(li)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照片中的沙丘,已和一处民居后(hou)墙持平。

记者当时写道:“在河(he)西走廊绵延1000多公(gong)里(li)的风(feng)沙线上(shang),望不到边(bian)的弃耕地泛(fan)着白(bai)花花的盐碱,成片的灌木枯萎死亡,狂(kuang)风(feng)掠过干枯的沙枣(zao)树梢(shao),发(fa)出凄厉的啸声。”

然而,今年4月初(chu),我在八步沙看到的已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lin)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浇灌植被(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我想,如果你是春风(feng),吹过八步沙,定要改变性子适应新环境(jing),不再卷起沙尘,而是融入嫩芽(ya)的清香,放慢脚步细嗅花朵,以轻柔和清新的姿态徜徉春天。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lin)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右)协调林(lin)场职工浇水(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遇到八步沙林(lin)场第三代(dai)治沙人郭玺的时候,他正在蓄水池前给洒水车装水。今年,郭玺荣获“中国(guo)青年五四奖章”。我问他有何感想时,他说:“这是对青年人扎根沙漠干事业最好的鼓励。古浪县的沙区已经治理得差(cha)不多了,我们要将林(lin)场管护好,将治沙脚步走得更远。”

郭玺与爷爷辈、父辈们一样,都把青春“种(zhong)”在沙漠,只为“结(jie)”出绿色家园。

20世纪90年代(dai)初(chu),石(shi)满(左)、贺发(fa)林(lin)(右)等6位老人在八步沙治沙造林(lin)(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生才 摄

八步沙曾处在黄沙肆虐的风(feng)暴眼。何以为家?八步沙三代(dai)治沙群(qun)体用他们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们,这里(li),家园不能离弃。八步沙人犹如在沙海中驶(shi)着的一艘小小木船,靠(kao)着一股子改造家园的决心和韧劲悠悠远行。

六老汉(han)之一张润(run)元(yuan)(中)与晚辈一起上(shang)山劳动(dong)。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2002年3月21日发(fa))

1981年,郭朝明、贺发(fa)林(lin)、石(shi)满、罗元(yuan)奎、程(cheng)海、张润(run)元(yuan)这“六老汉(han)”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八步沙林(lin)场,节(jie)衣(yi)缩食,凑钱(qian)买树苗,靠(kao)一头(tou)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就开始防沙治沙。他们约定,不管多难,六家人的后(hou)代(dai)里(li)必须有一个人接力治沙。

郭万刚在八步沙林(lin)场修剪林(lin)木(2013年9月30日)。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20世纪90年代(dai),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作为第二代(dai)治沙人代(dai)表接力治沙,以工程(cheng)治沙方式承包铁路、公(gong)路等生态治理工程(cheng),不仅拓(tuo)宽治沙面积,还增(zeng)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卡车转运压沙用的稻草(2020年3月6日)。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今,以郭玺为代(dai)表的第三代(dai)治沙人采用机械治沙等方式,提高治沙效率。郭玺的治沙工具更新为大型(xing)洒水车、大型(xing)抱(bao)草机等,他还利用社交媒体发(fa)布短视(shi)频,让天南海北的人了解八步沙的故事。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lin)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右)和林(lin)场职工一起浇水(2024年4月11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春天正是给树苗浇水的时候,郭玺一天至少要开着洒水车跑七八趟,把已经成活的树浇个遍。“与沙漠打交道,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每次见到郭玺,他总是在麻利地挖坑、种(zhong)树,黑黝黝的脸上(shang)充(chong)满笑容,沙漠干旱贫瘠的环境(jing)似乎从不影响他的积极乐观。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lin)场麻黄塘沙区,郭万刚(左一)和郭玺(右二)在沙漠里(li)种(zhong)植花棒时,一只被当地人称为“沙娃娃”的蜥蜴在一旁(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说起八步沙的故事,郭玺滔滔不绝。他熟记八步沙人的“斗”沙故事,对沙漠里(li)容易成活的植物如数家珍,还掏出手机给我展示沙漠里(li)近些年出现的野生动(dong)物。能看出来,郭玺对沙漠里(li)的一切充(chong)满感情,家园的生态环境(jing)日益变好,郭玺十分自(zi)豪(hao)。

上(shang)图是上(shang)世纪90年代(dai)群(qun)众在古浪县八步沙沙漠植树治沙的情景(资料照片),下图是2008年10月15日拍摄的八步沙。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三代(dai)人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40多年来,八步沙三代(dai)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lin)约30万亩,让古浪县风(feng)沙线整体后(hou)退了30多公(gong)里(li)。郭玺认为,用干劲、韧劲、闯劲改变家园,沙漠也可以拥有绿洲。

八步沙三代(dai)治沙人在八步沙林(lin)场合(he)影(2023年5月6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透过一批又一批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六老汉(han)”的故事,也不仅是六个家庭的奋斗,更不仅是三代(dai)人的梦想,而是困难面前不低头(tou),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显然,这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过程(cheng)中对大自(zi)然的敬礼(li)。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lin)场眼窝子沙治沙点,郭玺察看树木生长情况(kuang)(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lin)场麻黄塘沙区,郭玺在用草方格压沙(2024年4月10日)。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青年人,如何绽放自(zi)己的青春?来八步沙,这里(li)的绿洲会告诉你答案。把青春“种(zhong)”在沙漠,让坚韧的根须向着大地伸展,自(zi)会生出繁花。

那些追寻理想的日子叫青春,那些不负青春的生命叫青年!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