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书于竹木 托载千年(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简牍,丝绸之路,甘肃
2024-07-23 02:10:33
书于竹木 托载千年(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简牍,丝绸之路,甘肃

在纸发明之前(qian),中华文明书于何处?以竹、木为原材料(liao)制(zhi)成的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zi)载体(ti)之一。

这是一个长达(da)千(qian)余年的“简牍时代”。《尚书·多士》中“惟殷(yin)先(xian)人,有册有典(dian)”的表述,是有关简册的最早(zao)记录(lu)。自殷(yin)商(shang)至晋,漫长岁月中,简牍化为历史(shi)的见证。这些书于竹片木板之上(shang)的文字(zi),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yi),穿越千(qian)年而来(lai)。

漫漫黄沙(sha)之下(xia),6万多枚简牍出甘肃。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qian)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类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50129件(组)。这些珍贵的简牍文物,向人们讲(jiang)述着2000多年前(qian),发生在河西边塞、丝绸之路(lu)上(shang)的故事……

探寻竹木之书里(li)的历史(shi)

23厘米(mi)长、1厘米(mi)宽,一枚标准尺寸的简牍,细细长长。

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jian)水(shui)金关汉简、悬泉汉简……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仅简牍就存有近4万枚。

初见,枚枚简牍上(shang)记录(lu)的满是宏阔。

取材于当地的胡杨、松木、红柳,这些细长木片上(shang)保存着众多文书、典(dian)籍,记录(lu)了从国家制(zhi)度到社会(hui)生活的方方面(mian)面(mian)。各类诏书、檄(xi)书、律令、簿籍、符传,种类繁多、形制(zhi)各异。如(ru)果说正史(shi)中记载着国家大事,那么简牍则让(rang)历史(shi)血肉丰满,纤毫毕(bi)现。

“哀怜赐记,恩泽诚深厚,得闻南方邑中起居,心中欢喜”。大漠(mo)中的居延边塞,一名(ming)戍卒(zu)收到书信,得知家中起居平安,心甚欢喜。

“卒(zu)池(shi)候食三石二斗二升少”。日日戍防,一个名(ming)为“池(shi)候”的戍卒(zu)每月吃粮量被认(ren)真记录(lu)。

“甲(jia)渠候官行者走日时在检中”。边塞邮路(lu)上(shang),一群汉代“快递员”辛(xin)劳奔走,保证信件准时送达(da)。

“弟幼弱不胜,愿乞骸(注:简牍原文为胲)骨,归养父病”。一封乞归信,人们仿佛看到戍边兄长正焦急地恳请上(shang)级准许其归家照顾病父……

“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简牍内容丰富、文化厚重,是记录(lu)西北边塞生活的‘百(bai)科全书’。在2000多年前(qian)的汉代河西边塞,无论是屯戍劳作、候望(wang)烽火,还是往来(lai)书信、衣食住行……汉简中都有所体(ti)现。”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介绍。

西汉在河西走廊修(xiu)筑了绵(mian)延千(qian)里(li)的塞垣,屯戍结合,大批人员迁徙至边塞。居延地区(qu)处于沙(sha)漠(mo)和戈壁之间,古时有“弱水(shui)流沙(sha)”之称。“大漠(mo)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shang)》中描绘的苍茫壮丽,正是发生于这片大地。

历史(shi)总是藏着无数动人的细节。20世纪70年代,两万多枚居延新简的发现,让(rang)人们拿到了打开历史(shi)的一把新钥(yao)匙。

“作为塞防体(ti)系,居延地区(qu)有大量往来(lai)人员。因此(ci),居延汉简不仅有反映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也有属(shu)于普通戍卒(zu)百(bai)姓的人间烟火。通过(guo)这些文字(zi),我们仍然能感受来(lai)自2000多年前(qian)的柔(rou)情和温暖。”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bu)主任肖从礼说。

“伟卿足下(xia)毋恙,叩(kou)头,闲者起居无它(ta),甚善,贤独赐正腊□……□丞问起居燥湿,叩(kou)头。伟卿强饭厚自爱,慎春气”“旦莫尽真不久,致自爱,为齐数丞问甬君成起居,言归……请,叩(kou)头,因为谢(xie)。骍北尹衡叩(kou)头,塞上(shang)诚毋它(ta)可道者……”

这是一枚出土于甘肃省(sheng)金塔县境(jing)内汉代肩(jian)水(shui)金关遗址(zhi)的汉简《尹衡致伟卿书信木简》。早(zao)晚要勤添衣物,慎春气忌风寒,友人间的真挚情感自然流露。然而一句“塞上(shang)诚毋它(ta)可道者”,却道尽了塞上(shang)戍边生活的苦寒艰辛(xin)。

“馆内展示的5封居延地区(qu)书信,反映了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展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每一枚简牍都有故事,简牍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反映着一个时代。”肖从礼感慨。

从居延官吏的读书单到工作日志,从全家人的出入关“年卡”到戍卒(zu)每日工作“打卡”凭证。一枚枚汉简封存了历史(shi)记忆(yi),复原了鲜活故事。在这方寸天(tian)地上(shang),旧(jiu)日时光穿越千(qian)年,被后人无数次驻足观望(wang)。

站(zhan)在展厅中,观众陈桂兰夫妇看得投入,“我们好像进行着一场跨(kua)越时空的对话。读着这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字(zi)迹(ji),仿佛走进边塞,看到古人蘸墨(mo)写下(xia)文字(zi)的瞬间。”

揭开古丝路(lu)驿站(zhan)的面(mian)纱

从长安(今陕西西安)沿秦岭、祁连山、天(tian)山一路(lu)往西,一条丝绸之路(lu)绵(mian)亘万里(li),延续(xu)千(qian)年,见证“使者相望(wang)于道,商(shang)旅不绝于途”的盛况。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li),茂陵至茯置卅五(wu)里(li)……”两枚馆藏汉代里(li)程简清晰勾勒出丝绸之路(lu)东段(duan)路(lu)线。从长安到敦煌,一条直通西域的“国道”,在吉光片羽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丝绸之路(lu)如(ru)何真正走通?人们曾有许多猜测。居延里(li)程简、悬泉里(li)程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从长安到河西地区(qu)的驿置路(lu)线、道路(lu)里(li)程提供了原始数据。”甘肃简牍博物馆陈列展览(lan)部(bu)主任韩华说。

2014年,“丝绸之路(lu):长安—天(tian)山廊道的路(lu)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ming)录(lu)》。韩华介绍,“两枚里(li)程简为丝路(lu)申遗提供了重要材料(liao)支撑,实证丝绸之路(lu)是一条真实存在的中西交流通道。”

20世纪90年代,2.3万余枚汉简出土于甘肃敦煌的悬泉置遗址(zhi)。多次出现的“悬泉”二字(zi),揭开了一座早(zao)已消失千(qian)年的古丝路(lu)驿站(zhan)的“金色”面(mian)纱。

“悬泉置遗址(zhi)的发现非常偶然,考(kao)古人员曾先(xian)后三次考(kao)察。”甘肃省(sheng)文物考(kao)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何双(shuang)全介绍,第(di)三次考(kao)察前(qian)一晚,大风吹出千(qian)年文物。“悬泉置以亭行”,一枚简上(shang)的工整隶书,让(rang)悬泉置遗址(zhi)重见天(tian)日。“大家白(bai)天(tian)挖,晚上(shang)整理,一人一根蜡烛对着汉简看。”回忆(yi)起当年,何双(shuang)全很激动。

走进“简述丝路(lu)”展厅,一幅磅礴的史(shi)诗画卷在眼前(qian)缓缓打开。

出长安,列四郡,据两关。自张骞凿空西域,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万千(qian)故事在汉简上(shang)被真实记录(lu),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hu)鉴的实证。

跟(gen)随讲(jiang)解员蹇慧东的脚步,一枚枚简牍好像通俗有趣的古代小说,记录(lu)着发生在丝路(lu)驿站(zhan)中的故事。

“八岁,高五(wu)尺五(wu)寸,名(ming)曰音(yin)小……”悬泉汉简中有一部(bu)《传马名(ming)籍》。传马是悬泉置的重要配置,有严(yan)格的管理制(zhi)度,名(ming)籍记载马的名(ming)称、年龄、身高等信息(xi),堪称马的“户口本(ben)”。由18枚简牍组成的《过(guo)长罗侯费用簿木简册》,记录(lu)了公元(yuan)前(qian)61年,长罗侯常惠及(ji)随行人员过(guo)悬泉置时的开销(xiao)账单,使团在途经歇住期(qi)间食用了酒、牛肉、羊肉、米(mi)、豉、酱(jiang)等,为研究当时人员来(lai)往和饮食结构提供了一手考(kao)古资料(liao)。

“超过(guo)200场次的讲(jiang)解,让(rang)我通过(guo)一个个小细节重新认(ren)识历史(shi),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历史(shi)原貌(mao)。”蹇慧东说。

悬泉汉简中一份关于“吃鸡”的记录(lu),吸引了参观者李耒田的注意。“最凡鸡卌四只……”这份《元(yuan)康四年鸡出入簿》记载了悬泉置内一年入鸡、吃鸡的消费情况,是悬泉置的一份“荤菜标配”。

来(lai)自四川成都的李耒田刚高考(kao)完,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他研学旅程的第(di)一站(zhan),“走进展厅,油然而生两个字(zi),厚重。而像古人‘吃鸡’这种有趣记录(lu),让(rang)我感到真实的历史(shi)那么可感、可亲。”

“甘肃简牍尽管历史(shi)久远,很多残缺不全,但它(ta)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ji)、社会(hui)活动的真实记录(lu),呈现了社会(hui)原貌(mao),在历史(shi)研究中具有补史(shi)、证史(shi)、纠史(shi)价(jia)值。不仅补充了历史(shi)文献记录(lu)的不足,也印证着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历史(shi)事实。”朱建军说。

让(rang)沉(chen)睡的简牍文物“讲(jiang)故事”

气势豪放的隶书,瘦劲挺拔的篆书,大小不拘的草书,疏密得体(ti)的行书……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序厅,一面(mian)巨大的简牍字(zi)体(ti)墙映入眼帘。阳光下(xia),一列列文字(zi)就像嵌入光影绘就的细长光条,一条金色铜(tong)质装饰带位于其间,象征着丝绸之路(lu)的走向,从墙上(shang)延伸向地面(mian)。

步移景异,一次寻“简”之旅就此(ci)启程。

作为专题类博物馆,简牍文物相对单一,简牍学又被称为“冷门绝学”,学术门槛高。如(ru)果不做解读,观众很难直接(jie)感受到简牍的魅力。

怎样既严(yan)谨(jin)客观,又直观有趣地呈现给观众?在筹(chou)备阶段(duan),这个难题曾摆在负责基本(ben)陈列策(ce)展的韩华面(mian)前(qian)。

“人们一提到茫茫戈壁,就是灰(hui)色、土黄色,我希望(wang)观众在看完展览(lan)后能体(ti)会(hui)到‘丰富多彩’,把我们对历史(shi)的思考(kao),对文字(zi)、书法价(jia)值的理解传递开来(lai)。”韩华介绍。“简牍时代”“简述丝路(lu)”“书于简帛”“边塞人家”,四个基本(ben)陈列最终(zhong)和观众见面(mian)。

“原本(ben)只预留了1小时,没想到从中午一直逛到闭馆,这应该是最近看过(guo)最喜欢的博物馆了!”在社交平台上(shang),一位网友在参观后写下(xia)这样的文字(zi),“以前(qian)看过(guo)一些专题展,往往只是打卡完工,这家新馆非常有看点,展览(lan)中有许多普通人的故事,字(zi)里(li)行间流露的情感令人动容。”

设置封检、木楬等道具,观众可拿起感受;复原案台书架,布置毛笔削刀,立体(ti)化呈现简牍使用场景;体(ti)验互(hu)动,生成一张属(shu)于自己的“日书”及(ji)出关凭证;用电子放大镜(jing)将文物放大10倍细细观看,八分隶书的笔法特征就在眼前(qian)……在这里(li),无数细节等待着游客发现。

“先(xian)把简册编好再写简……”一场“百(bai)人写简牍”活动正在序厅举行,沉(chen)浸式感受简牍的编联与书写,体(ti)验者们一笔一笔在细窄木条上(shang)临摹着。

在“悬泉邮驿”主题邮局(ju),买上(shang)一张简牍特色明信片,盖(gai)上(shang)“永(yong)年”纪念戳,将祝(zhu)福和思念传递给远方的好友。

在12种可以选择的咖啡拉花里(li),选上(shang)一个“简”字(zi),边品边看;炎炎夏日,来(lai)上(shang)一根文创雪糕,也是不错的体(ti)验。

“馆里(li)不仅有可售卖的成品,还有可以亲身尝(chang)试的文化体(ti)验活动。拓印、写简,制(zhi)作书画简册等等,游客自己将简牍内容呈现出来(lai),更能加深认(ren)识。”蹇慧东说。

生活在河西走廊,闭上(shang)眼,仿佛还能听到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向远处望(wang)去,袅袅孤烟仍在大漠(mo)飘飞。在这片土地上(shang),边塞人家挥洒的汗水(shui)、丝路(lu)古道上(shang)的峥嵘岁月,汇成了万千(qian)故事,流传至今。

“作为一家新建的以简牍为专题的博物馆,未来(lai)还有很多的挑战(zhan),但作为人类文明的保护者、传承者,我们责无旁贷。”朱建军说。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