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美国青年在华研学:于细节处,探寻东西文化共鸣,中国,文林,大学
2024-07-23 00:17:04
美国青年在华研学:于细节处,探寻东西文化共鸣,中国,文林,大学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7月20日,美国青年(nian)艾伦·巴顿(Allen Patton)坐上从北京飞往夏威夷的航班,结束了为期两周(zhou)的在华研学之旅。

近(jin)两周(zhou),北京大学开展“知·行中国——美国高校青年(nian)代表团暑期研学项目”,来自(zi)哈佛大学、芝加哥(ge)大学、斯坦福(fu)大学、康奈尔(er)大学等(deng)高校的美国青年(nian)赴北京、陕西、四川研学实践,于(yu)细节(jie)处,探寻东西之间的文化(hua)共鸣。

7月19日,中美青年(nian)在北京同登慕田峪长城。(北京大学供图)

共鸣寓于(yu)中英文名之中。

艾伦是夏威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他给(gei)自(zi)己取了一个中文名“檀文林”——“檀”取自(zi)夏威夷檀香山,“文林”意指自(zi)己徜徉在大学文士之林。

旅途中,他因身穿印有《道德经》的上衣吸引了不少目光。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总会说,“请多与我聊聊中国哲学和(he)历史。”

这是他热爱和(he)擅长的研究领域。千禧年(nian)代,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将《大学》等(deng)中国儒学经典翻译成英文译本。2008年(nian),檀文林在美国偶得此书,读毕决定学习中文。多年(nian)来,他师从安乐哲的学生,研究中国哲学和(he)历史。

“《大学》改变了我的一生。”至今,檀文林的社交媒体个人简介(jie)仍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zhi)于(yu)至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刚(gang)经历了一些挫折(she),对人生很困惑,不知道该做什么。”檀文林回忆说,在一次次研读和(he)背(bei)诵《大学》后(hou),他找到了重新起航的方向。“这本书启发我成为一名教(jiao)师,让(rang)自(zi)己有一个好工作,同时也可以帮(bang)助别(bie)人。”

而后(hou),檀文林在美国的学校担任语言学教(jiao)师,也曾在台北教(jiao)英语。这些教(jiao)学经历使他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好教(jiao)师,须先成为一名好学生。于(yu)是他决定继续(xu)深造,复入“文林”。

共鸣见于(yu)茶(cha)馆与咖啡(fei)馆之间。

盛(sheng)夏时节(jie),美国青年(nian)走进四川茶(cha)馆,倚坐藤椅,手摇蒲扇,品茗闲叙。在芝加哥(ge)大学学生凯德·克莱顿(Cade Creighton)看(kan)来,这与咖啡(fei)馆颇(po)有相似意趣。

7月16日,美国青年(nian)在四川成都体验茶(cha)馆。(北京大学供图)

“茶(cha)馆就像是社会的‘第三空间’,在学校、家庭和(he)工作场所之外,人们可以相聚在这里交谈,正(zheng)如欧洲的咖啡(fei)馆一样。我认为这对社会来说非常有价(jia)值。”

在社会学意义(yi)上,“第三空间”指非正(zheng)式的自(zi)由社交场所,为置身其(qi)中者提供物理和(he)精神的休(xiu)憩空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聚集(ji)地。咖啡(fei)馆是欧美国家“第三空间”的典型场所。

对于(yu)学习经济学和(he)人类学专业的凯德来说,中国茶(cha)馆成为其(qi)知识体系中“第三空间”的新注解。“我认为美国可以学习中国茶(cha)馆,开辟更多‘第三空间’,因为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通过研学,凯德深化(hua)的认识远不止(zhi)于(yu)此。“中国文化(hua)不只(zhi)是茶(cha)、书法和(he)变脸(lian)等(deng)事物,它(ta)实际蕴藏在中国人和(he)中国社会运作的微小互动之中,是人们如何生活的体现。”

如其(qi)所言,共鸣更在于(yu)人与人之间。

“有一个来自(zi)加州的小姑娘告(gao)诉我,她来中国最大的兴(xing)趣就是‘看(kan)人’。”与美国青年(nian)一路同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fu)院长张影(ying)教(jiao)授对此印象(xiang)深刻。

从大街小巷走到田间地头(tou),从生活习惯、兴(xing)趣爱好聊到学术研究、职业理想(xiang),美国青年(nian)与中国民众深度接触,找到彼此同频(pin)的默(mo)契。“大家在用双眼看(kan)见这个世界多种多样的文明,彼此相互尊重,发现民心相通。”张影(ying)说。

“人们总是过于(yu)关(guan)注差异,往往忽略或掩盖了不同文化(hua)之间的相似之处。”来自(zi)康奈尔(er)大学的郭立鸥(Glasgow Lenard Ivan)认为,世界之大容得下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个性和(he)思(si)维方式,自(zi)然(ran)界的运转亦需要相同和(he)不同的事物共存。但人类不能(neng)只(zhi)讨论差异而忽视彼此的相通共同之处,如此才能(neng)更好合作,共塑世界美好和(he)谐的未来。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