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4小时免费资料大全-擦亮丝绸文化金名片(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技术,展厅,发展
2024-06-02 08:04:02
24小时免费资料大全-擦亮丝绸文化金名片(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技术,展厅,发展

博物(wu)馆是连(lian)接过(guo)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liang)。一(yi)个个展区、一(yi)件(jian)件(jian)藏品,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专题博物(wu)馆近年来受到观众热捧,成为打卡新潮(chao)流。这些博物(wu)馆,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成果,展现了党(dang)领导(dao)人民团结(jie)奋斗建设社会主义(yi)现代化国家的成就和荣光(guang)。

——编者

水光(guang)潋滟,草木葱茏。从(cong)浙江(jiang)杭州西子湖畔步行(xing),进入玉皇山路,四周的喧闹渐渐沉静,大(da)约1公里后,中国丝绸博物(wu)馆在丛林掩映中出现。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fang)的中国丝绸博物(wu)馆,是国际上最大(da)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yi)体的纺(fang)织服饰类(lei)专题博物(wu)馆。走进博物(wu)馆,丝路馆、非遗馆、修复展示馆、时装馆等建筑(zhu),移步换景,别具一(yi)格。

独有的魅力、绚丽(li)的色彩、浓郁的文化内涵,起源于中国的丝绸,为中华文明谱写灿烂篇章,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动人符号。

7厘米丝线讲述数千(qian)年丝绸历史

颜(yan)色发黑、丝丝交错,进入丝路馆,一(yi)团小小的丝线,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丝绸博物(wu)馆馆长、浙江(jiang)理工大(da)学(xue)浙江(jiang)省丝绸与时尚(shang)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晓芬说(shuo),这是考(kao)古(gu)工作者于2005年对钱山漾遗址(zhi)进行(xing)第三次发掘时出土的丝线,“这团长约7厘米的丝线,是迄今为止在长江(jiang)流域发现最早(zao)的丝绸产品,说(shuo)明距今4400—4200年的长江(jiang)流域已有养蚕、缫(sao)丝、织绸技术。”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di),以发明植桑养蚕、缫(sao)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

近代以来的考(kao)古(gu)发掘证明,早(zao)在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jiang)流域地(di)区的先民们经过(guo)一(yi)段漫(man)长而艰辛(xin)的摸索,已经完(wan)成从(cong)驯化野蚕到缫(sao)丝织绸的历史进程(cheng),建立(li)起原始蚕桑丝绸业。

回顾丝绸传播(bo)发展的重(zhong)要阶段,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展厅内,出土于四川成都金(jin)牛区天回镇老官(guan)山汉墓的西汉提花机模型,成为丝绸技术变革的物(wu)证。“老官(guan)山汉墓除了出土一(yi)批织机模型,还有15件(jian)彩绘木俑,从(cong)身姿和铭文推测可能是对汉代蜀锦(jin)纺(fang)织工场中织工的模拟(ni)再(zai)现。这批提花机模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yi)有出土地(di)点、完(wan)整的汉代织机模型,填补了世界纺(fang)织史空白,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fang)织技术起源和发展具有重(zhong)大(da)意义(yi)。”季晓芬说(shuo),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生产日益普及(ji),产区扩(kuo)大(da),特(te)别是丝织技术得到较大(da)发展,出现了用脚(jiao)控制(zhi)织机开口的踏板织机和以专门程(cheng)序来控制(zhi)经线提升规律的提花机,形成了中国丝绸的古(gu)典(dian)技术体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无疑(yi)对丝绸发展有着(zhe)历史性的意义(yi)。

一(yi)件(jian)经向长52厘米、纬向宽51厘米的红地(di)翼马纹锦(jin),在展厅显著位置展出。图案残存3排翼马,每(mei)匹马高约19厘米、宽约15厘米。中间一(yi)排3匹马右行(xing),上排两匹和下排3匹均为左行(xing)。“马的造型是典(dian)型的萨珊波斯风格。”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浙江(jiang)理工大(da)学(xue)浙江(jiang)省丝绸与时尚(shang)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启正说(shuo),北朝晚期到初唐(tang)时期出现的翼马纹样,原型是希腊(la)神话中的飞马。从(cong)地(di)中海、中亚再(zai)到中国的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地(di)区,都出土过(guo)不少翼马织锦(jin)实物(wu),说(shuo)明它(ta)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bo)。

通肩袈裟、飞天长裙(qun)、密集衣纹……展厅复原的敦煌第322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jing),感受丝绸的交融之美。中国丝绸博物(wu)馆研究馆员徐峥介绍,隋唐(tang)丝绸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艺术风采上,都呈现出一(yi)种与以前不同的中西合璧风格。20世纪60至90年代,莫高窟文物(wu)成批次陆(lu)续出土,其中不乏大(da)量精美的丝织品。

丝绸的历史还在继续,江(jiang)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一(yi)件(jian)素罗(luo)单衣,成为宋代丝绸变革的见证。这件(jian)宋代青年女子常用的服装,以素罗(luo)织物(wu)制(zhi)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前门襟中部缀了一(yi)粒纽扣,这也是目前发现我国最早(zao)的纽扣实物(wu)之一(yi)。季晓芬说(shuo),宋元实施“农商(shang)并重(zhong)”和开放(fang)的海洋政策,促使丝绸流通特(te)别是海外贸易更普遍、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lu)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明清时期,随着(zhe)新航路的开辟,大(da)量精美的中国丝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直接输往欧洲、美洲,并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重(zhong)要因素之一(yi)。紫地(di)缂丝龙袍、大(da)红绸地(di)盘金(jin)彩绣八团龙女袍、黄缎绣云(yun)龙朝袍……展厅内琳琅满(man)目、做工精致的清代服饰,成为明清丝绸发展的见证。

中国丝绸业形成机械化技术体系

烟柳垂堤、波光(guang)闪动,以桑蚕丝为经线,以人造丝为纬线,经纬交错间呈现烟雨朦胧的西湖。这幅(fu)西湖意匠图,将(jiang)传统提花工艺与杭州风景相结(jie)合,成为近现代丝织技术一(yi)大(da)创新的印(yin)证。

展板图文并茂地(di)展示了浙江(jiang)、江(jiang)苏、上海的蚕种改良实践。清末(mo)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通过(guo)蚕种改良,引进新式教育、新型织机,应用人工原料和西方印(yin)染工艺,中国丝绸业逐步完(wan)成近代化进程(cheng),环太湖地(di)区形成了一(yi)个与传统手工体系截然不同的机械化技术体系。

去掉传统旗袍不合理的旧式设计,采用西式服装设计理念,袍身上植物(wu)花卉、建筑(zhu)风景、几何图形,争奇斗艳。展厅内,一(yi)件(jian)件(jian)民国时期的旗袍,让观众领略民国丝绸焕(huan)然一(yi)新的染织艺术风格。徐峥说(shuo),20世纪20、30年代,风格独特(te)的改良旗袍,留下了民国传统纹样的广泛使用和西式图案风行(xing)的印(yin)记。

新中国成立(li)后,中国丝绸业在桑品种、缫(sao)丝、丝织、印(yin)染整理、生产管理、工艺设备等方面发生重(zhong)大(da)变化,丝绸成为国家重(zhong)要外贸创汇产品,自20世纪70年代起几乎主导(dao)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中国丝绸也被更多地(di)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更为广阔(kuo)的天地(di)。

展厅内,一(yi)段呈螺旋形的管状织物(wu),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季晓芬介绍,这是一(yi)段纺(fang)织人造血管,当人体血管有病变或创伤(shang)时,可用相应口径的人造血管接上,以挽救病人生命。“1974年苏州丝织试样厂与上海胸科医院合作,1979年成功研制(zhi)机织涤纶毛绒(rong)人造血管并用于临床,效果良好。该发明获第十四届(jie)日内瓦国际发明金(jin)质奖。”

刻画入微、层次丰富、墨润清晰,用丝线精准勾勒富春山秀丽(li)景色,不仅再(zai)现名画的笔墨神韵,更使离散数百年的传世佳(jia)作在中华织锦(jin)的演绎下实现了完(wan)璧重(zhong)圆。展厅内,彩色数码织锦(jin)长卷——《富春山居图》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当代丝绸技术发展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提花机与电脑辅助纹样设计系统的普及(ji)应用,极大(da)提高丝织像景的设计自由度。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突破一(yi)种颜(yan)色代表一(yi)个组织的传统理念,假如采用红、黄、蓝(lan)、黑、白5种丝线交织,理论上可产生4500种色彩关(guan)系,从(cong)而赋予传统丝织画全新姿态。此技术于2003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改革开放(fang)后,中国丝绸业发展迅猛,20世纪80年代末(mo)在国际市场丝绸热背景下步入黄金(jin)时代,80年代末(mo)90年代初跨入自动化电子信息时代。20世纪末(mo)通过(guo)国有企业体制(zhi)改革,实施“东(dong)桑西移”“调结(jie)构,创品牌,促升级”等措施,中国丝绸走出低谷,传统丝绸融入当代时尚(shang)设计元素,重(zhong)放(fang)异彩。

讲好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故事

李启正说(shuo),自嫘祖始教民育蚕、缫(sao)丝制(zhi)衣之时起,丝绸便成为中华文明的象(xiang)征和重(zhong)要组成部分。及(ji)至汉唐(tang),丝绸之路贯通东(dong)西,绵亘万里。中国的丝绸制(zhi)品,凭借其优雅、柔和、飘逸的高贵属性和巧夺天工、精美绝伦(lun)的独特(te)美感,风靡东(dong)西,驰名宇(yu)内,对人类(lei)历史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3年,共建“一(yi)带一(yi)路”重(zhong)大(da)倡议正式提出。古(gu)老的丝绸之路,展开新的画卷。

李启正说(shuo),在丝绸文明和文化的引领下,丝绸产业也再(zai)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东(dong)桑西移”成功实施,蚕桑丝绸业成为当时广西、四川、云(yun)南等地(di)脱(tuo)贫(pin)攻坚大(da)力发展的重(zhong)点产业;第一(yi)个丝绸国际标准由中国牵头制(zhi)定并实施;“家蚕丝腺生物(wu)反应器”“丝绸双面数码印(yin)花”“医用蚕丝材(cai)料”等丝绸创新科技和延伸产业不断涌现。

以中国丝绸为主体的中国服装,既立(li)足于本土,又结(jie)合国际流行(xing)潮(chao)流,逐渐由民族化走向国际化。中国丝绸博物(wu)馆的时装馆,诠释了中国霓裳的发展。展厅内,一(yi)款款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服装,用新技术赋能,融合东(dong)西方艺术,彰(zhang)显文化自信。刺绣装饰融入旗袍体现华丽(li),彩绣腰带和腰间玉佩彰(zhang)显庄重(zhong),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既是对传统旗袍的创新,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意。运用传统编织、针刺和印(yin)染工艺,呈现“天”的轻盈飘逸,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天”系列秀服,传承了传统纺(fang)织和印(yin)染工艺,运用现代立(li)体裁剪和3D成型技术,并大(da)面积采用手工针刺工艺,产生水墨画般(ban)的效果。

丝绸的修复技术,是中国丝绸博物(wu)馆的另一(yi)张名片。在修复技术馆,“风宪衣冠:桐乡(xiang)濮院杨家桥明代墓葬出土纺(fang)织品修复成果展”首次展出了浙江(jiang)桐乡(xiang)濮院镇出土、由中国丝绸博物(wu)馆修复完(wan)成的12件(jian)纺(fang)织品文物(wu)。以中国丝绸博物(wu)馆为依托单位设立(li)纺(fang)织品文物(wu)保护国家文物(wu)局重(zhong)点科研基地(di),承接了“一(yi)带一(yi)路”共建国家和地(di)区的大(da)量纺(fang)织品考(kao)古(gu)、保护、研究项目,如敦煌莫高窟出土丝绸、俄罗(luo)斯北高加索地(di)区合作纺(fang)织考(kao)古(gu)等,并发起倡议成立(li)了丝绸之路文物(wu)科技创新联盟。

季晓芬说(shuo),未来,中国丝绸博物(wu)馆将(jiang)创新打造“丝绸博物(wu)馆+蚕桑丝织非遗馆”的双馆模式,以“丝绸之路周”“国丝汉服节”“国丝环球展柜(gui)”“陌桑中国”等特(te)色品牌,努力讲好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故事,不断擦亮丝绸文化金(jin)名片。

版式设计:张丹峰(feng)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