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古樟 老屋 人家,父亲,曾祖父,亭子
2024-06-18 16:00:59
古樟 老屋 人家,父亲,曾祖父,亭子

红网时刻新闻5月(yue)22日讯(通(tong)讯员 邓旺春)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了二(er)里半校区的三棵(ke)树广场。站在(zai)焕然(ran)一新、开阔美丽(li)的广场上,我深(shen)情(qing)地看着那三棵(ke)曾经陪伴我们一家人走过(guo)风风雨(yu)雨(yu)的古樟,不禁泪眼朦胧,过(guo)往一幕幕浮现在(zai)眼前(qian)……

记得2002年的农历新年刚(gang)过(guo),空气里还飘散着过(guo)年的味(wei)道,为了麓山路的拓改整(zheng)治和岳麓山大学城的建设,四代世居二(er)里半古樟树下(xia)的我们这户普通(tong)人家,准(zhun)备腾地搬迁。我们舍不得这栋历尽沧桑岁月(yue)赖以生存的老屋,但更难(nan)舍为我们遮风挡雨(yu)的这三棵(ke)古樟树,因为它们系着我们家四代人深(shen)深(shen)的情(qing)缘。现在(zai)还有谁能说清楚“二(er)里半”这个地名的来历,有谁知道它的产生、变革?只有古樟知道,只有老屋的主人听他们祖(zu)辈(bei)叙说过(guo)。

二(er)里半这一带之前(qian)叫“老虎坳”,是古树参天、杂草从生的山野,常(chang)有野兽出没,供人通(tong)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随着时光(guang)的流逝,周边住户的增加,加上到岳麓书(shu)院求学人员的增多,羊肠小道逐步(bu)变成了可通(tong)土车子(木制独轮鸡(ji)公车)的乡村(cun)古道,还有了一座木头茅草搭建的供过(guo)路人歇脚(jiao)的凉亭,于是这里的地名就改称为“茅亭子”了。解放后,随着湖南大学的建立,周边人口日益(yi)增加乡村(cun)古道又不能适应需要,于是政府出资修建了从溁(ying)湾镇到湖南大学全长五华里的简易公路。溁(ying)湾镇到茅亭子恰好是二(er)里半路,从茅亭子到湖南大学也是二(er)里半路。由此(ci),这个恰处中间的茅亭子就改名为“二(er)里半”了。

从清末开始,我的曾祖(zu)父就住在(zai)离茅亭子不远(yuan)的岳麓山赫石坡旁,耕种着几畦菜地,并在(zai)茅亭子种下(xia)了三棵(ke)樟树。祖(zu)父从小就跟随曾祖(zu)父,每日奔忙于溁(ying)湾镇和茅亭子之间,挑(tiao)菜上集市,换回盐(yan)、米等生活物资,累了就在(zai)这几棵(ke)樟树下(xia)歇担息肩。祖(zu)父也和曾祖(zu)父一样,从小就受(shou)到了古樟的荫护,打下(xia)了深(shen)爱古樟的烙印。1933年我的父亲(qin)呱(gu)呱(gu)坠地祖(zu)父满怀喜悦将父亲(qin)的名字取作“如樟”,这是庄稼(jia)人朴素的情(qing)怀,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和古樟一样根基牢固,枝繁叶茂,发达昌盛。我父亲(qin)3岁时,祖(zu)父为谋生毅然(ran)离开赫石坡上的旧屋,在(zai)二(er)里半古樟树下(xia)租佃了原属“自在(zai)庵”的香(xiang)火田(tian),并在(zai)友人的帮(bang)助下(xia)建起了三间茅草屋。祖(zu)父耕种菜地,祖(zu)母就在(zai)茅屋前(qian)马路边摆个案摊,卖些香(xiang)烟(yan)、槟(bin)榔,赚些收入(ru),以补家用(yong)。转眼之间父亲(qin)上小学了,老师觉得“如樟”这名字太(tai)土、太(tai)俗,就改成了“章瑜”。按老师的想法,这两(liang)个字才显得高雅,将来才能文章锦绣,前(qian)途光(guang)明。可是朴实憨(han)厚的曾祖(zu)母及其他老一辈(bei)亲(qin)人,还是一如既(ji)往地叫父亲(qin)奶(nai)名“如樟”,因为这其中包含(han)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情(qing)结。也许是因为师长们的这份期许,我的父亲(qin)才华出众,勤勉不辍(chuo)。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奋斗在(zai)渔业经营(ying)管理岗位上,获得过(guo)全国渔业经营(ying)管理工作先(xian)进(jin)个人、长沙市郊直机关优秀党员等诸多荣誉,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

古樟、老屋在(zai)二(er)里半见证(zheng)了我们一家人对生养我们的土地的依恋之情(qing),更见证(zheng)了流逝的岁月(yue)和历史的风云,存留了许多难(nan)忘(wang)的记忆:满清王(wang)朝的覆灭(mie),民主主义运动的兴(xing)起,抗日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yan),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日新月(yue)异(yi)……在(zai)古樟树下(xia),我们一家四代人相依相伴,组建了一个幸福温馨(xin)的大家庭。于我们这个大家庭而言,这是一幅既(ji)悠久长远(yuan),又十分短暂(zan)的岁月(yue)画卷,记录着一家人为生活奔忙、劳碌的轨迹,记录着四代人所经历的苦与甜、喜与悲。

古樟见证(zheng)了历史,也将为未来作证(zheng)。时代在(zai)前(qian)进(jin),经济在(zai)发展,历经沧桑的二(er)里半在(zai)大学城的建设中焕发了新生。如今,在(zai)大学城这个被誉为湖南硅谷的地方,一批又一批新科技成果被孕育、孵化,一个又一个科技新星冉冉升起,成为了全国领先(xian)的自主创新策源(yuan)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地。而三棵(ke)古樟树依然(ran)屹(yi)立,在(zai)树下(xia)的石碑上刻着美术(shu)学院朱训德教授题写的“三棵(ke)树广场”五个大字,它将铭(ming)记着二(er)里半的前(qian)世今生,铭(ming)记着在(zai)这片(pian)热土上生活过(guo)、奋斗过(guo)的湖湘儿女。

发布于:湖南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