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46每期文字资料-东君谈《无雨烧茶》:我写小说,像是用文字来画画,故事,南都,时间
2024-06-02 04:59:39
246每期文字资料-东君谈《无雨烧茶》:我写小说,像是用文字来画画,故事,南都,时间

东君的小说里有地(di)道的江南风景。

江南的雨是烟雨,丝(si)丝(si)袅袅的,带着一(yi)团仙气。烟雨笼(long)罩(zhao)着南方(fang)老城,晶莹的雨粒落在街巷里,落入荒旧的老宅中(zhong),落在陶庵(an)的窗扉上,在董美人家滴水(shui)瓦下的铅桶里发出叮咚声。人也总是散淡(dan)的,闲云野鹤般,喝茶、讲闲谈,仿佛世间的生死辗(nian)转、欢愁嗔痴,都在雨中(zhong)过(guo)滤了一(yi)道,变得跟青山一(yi)样淡(dan)远了。

“黄昏红(hong)霞,无雨烧(shao)茶”,是当地(di)的一(yi)句(ju)俗(su)谚。东君的新小说集起名《无雨烧(shao)茶》,收(shou)入的十个中(zhong)短篇小说,却几乎篇篇弥漫潮湿的雨气。有的故事是在雨里发生的,有的故事是在雨天听来的,还有的是一(yi)首唐诗在落雨黄昏的变奏(zou)——“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na)雨从远古落到今朝,传递着永恒的况味。

东君蛰居在温州乐清,远离鼎沸都市,让他和时代之(zhi)间有一(yi)种(zhong)若即若离、亦(yi)亲亦(yi)疏的关系。他不写那(na)些(xie)最当代最热闹的题材,写的却是“三官爷”、唱词先(xian)生、南板南游、陶庵(an)书店这样不时髦的旧角色和旧事体;但时代有时候也会化作一(yi)朵雨云,一(yi)道闪电从他的故事里掠过(guo),带给(gei)人心轻微的刺激和震(zhen)颤。

在舒缓的叙事中(zhong),间或有一(yi)些(xie)神来之(zhi)笔,如“乡间孩童的鼻涕跟绿鹦鹉出笼(long)似的”,胖男孩在雨雾里“牵一(yi)只红(hong)气球”,母鸡椭圆(yuan)小眼睛里流露出“早已沁到心里的雨的凉意”……让人想起威廉·卡洛(luo)斯·威廉斯的诗歌,十分醒(xing)目灵动。

总的来说,《无雨烧(shao)茶》更像一(yi)首抒情长诗或一(yi)卷水(shui)墨画,在当代文学创作中(zhong)是独(du)特的审美存在。东君说:“我写小说,有时候就像是用文字来画画。”画的不是工笔,是写意,不在乎“丝(si)丝(si)入扣”,而在乎“飞动之(zhi)致”。这写法不入时流,十分小众,但作家和画家一(yi)样,眼光放长远,总应该是“百(bai)年人作千年调”。时间的尺度收(shou)缩或拉长,拿东君喜欢的克尔凯郭(guo)尔的一(yi)句(ju)话来讲:“昨天才发生的事,我能用隔了三千年的眼光来看它(ta),想起它(ta)来,又恍若昨日(ri)。”

南都专(zhuan)访(fang)作家东君

南都:小说集的名字是《无雨烧(shao)茶》,可里面(mian)的故事几乎篇篇“必定有雨”。在这里,雨是重要的旁观者、氛围组、背景音。为什么这么爱写雨?

东君:现在回过(guo)头(tou)来想想,我的小说的确是偏南方(fang)的,雨多(duo)晴少。《为张晚风点灯》有雨,《在陶庵(an)》有雨,《赠卫八处士》有雨,《山雨》有雨,《门外(wai)的青山》第(di)一(yi)段有雨,后面(mian)就没有雨了,为什么?我也不知道,雨该下的时候就下,不该下的时候就让它(ta)停住。我没有理由不让它(ta)下雨。有些(xie)雨一(yi)定要下,有些(xie)事一(yi)定要发生。

“山雨”这个题目来自我们镇上的一(yi)位宋代诗人翁卷一(yi)首诗的题目。这首诗的最后两句(ju)是:“平(ping)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翁卷说的是“落雨”,至今我们仍然这么说,落雨落雨。尽(jin)管我没有在小说中(zhong)把《山雨》这首诗写出来,但它(ta)的诗意却像细雨一(yi)样在我的叙述(shu)间间弥漫开来。《在陶庵(an)》第(di)一(yi)句(ju)是:“必定有雨”。又下雨了。此处应该有雨。这篇小说是以一(yi)个前摄影记者的视角书写一(yi)座老县城的书店陶庵(an)。里面(mian)写到有一(yi)次(ci),“我”与他在书店相遇(yu),谈起了他的父亲林老先(xian)生的若干轶闻,由此牵出自己在疫情期(qi)间对着老林给(gei)林老先(xian)生画肖(xiao)像的一(yi)段往(wang)事。小说中(zhong)罗列了一(yi)些(xie)地(di)名、人名、书名,就像书店外(wai)面(mian)的一(yi)场(chang)雨,传递的是一(yi)种(zhong)绵长的情味。《赠卫八处士》采用的是对话体。这篇小说里的雨像是从过(guo)去一(yi)直下到现在,二人之(zhi)间的对话就也像是一(yi)场(chang)绵绵细雨。

记得2012年初春,我写中(zhong)篇小说《在肉上》时,那(na)年春天的天气很(hen)大程度上就对这篇小说构成了或这或那(na)的影响。雨落在窗外(wai),也落进了我的文字。小说写到后半部分,我仿佛可以听到一(yi)大片雨声。我从来没有这样不惜笔墨地(di)在一(yi)篇小说中(zhong)描述(shu)雨景,以及雨天里生发的种(zhong)种(zhong)隐微的感触。因此,在小说中(zhong)有意识地(di)写到雨天可以追溯到那(na)个时期(qi)。

作家东君。

南都:书中(zhong)浙南老城的生活,看上去和都市生活迥然相异。人们好(hao)像置身一(yi)个慢节奏(zou)时空,晒太阳、泡书店,没事坐下来定定心喝一(yi)盏茶。当下社会总体来讲浮躁焦虑,为什么你笔下的这些(xie)人,即便面(mian)对生离死别也能够(gou)不疾不徐、缓缓悠悠、气定神闲?

东君:这大概跟我的叙事方(fang)式有关。我们知道,小说中(zhong)的叙事时间与现实(shi)生活中(zhong)的物理时间是不一(yi)样的。现实(shi)中(zhong)的一(yi)年可以在小说中(zhong)一(yi)笔带过(guo);现实(shi)中(zhong)的一(yi)秒,同样可以无限(xian)拉长。我很(hen)喜欢在小说中(zhong)营(ying)造一(yi)个相对封闭(bi)的空间,比如《我们在守灵室喝下午茶》《赠卫八处士》《犹在夜航船上》《在陶庵(an)》就是这样,让那(na)些(xie)人物置身于一(yi)个慢节奏(zou)时空,晒太阳、泡书店,没事坐下来定定心喝一(yi)盏茶。另一(yi)方(fang)面(mian),我的小说大都是在时间上拉远了写,因此就给(gei)人感觉时间是悠长的,节奏(zou)是缓慢的。一(yi)般来说,在小说中(zhong)讲述(shu)一(yi)件事的时候,故事的节奏(zou)就快了,但描述(shu)一(yi)件东西的时候,故事的节奏(zou)就慢了。我的小说常(chang)常(chang)会淡(dan)化故事,专(zhuan)注于一(yi)些(xie)事物的描述(shu),这样节奏(zou)就偏慢了。以前听说书,我们常(chang)常(chang)会听到这样一(yi)句(ju)话:“且听我慢慢道来”。我在小说里有时也会故意模仿说书先(xian)生的口吻。

南都:《为张晚风点灯》里写到唱词先(xian)生要从闹市里学“鲜活、地(di)道的方(fang)言土语”,“逛会市,要留意各色人等说话的腔调”。我想好(hao)的小说家大概也是如此,你日(ri)常(chang)是否从生活中(zhong)搜集和发现写作素材?请举例讲讲。

东君:写这本小说的过(guo)程中(zhong),我会在汉语词典之(zhi)外(wai)寻找一(yi)些(xie)更偏僻的与自己心气相通的方(fang)言。如果说明清时期(qi)的方(fang)言融入白(bai)话小说是在古汉语的语境内完成一(yi)次(ci)语言革新,那(na)么,方(fang)言作为一(yi)种(zhong)过(guo)去的语言进入当下的小说同样需要一(yi)次(ci)刷(shua)新,而且它(ta)要跟现代汉语很(hen)好(hao)地(di)融合(he),才能生成一(yi)种(zhong)现代性的叙事语言,这种(zhong)语言越是口语化,越能让人感觉是生活本身在发声。小说中(zhong)那(na)些(xie)生活化的语言用得妥帖,读者的舌头(tou)自然会感知到。

话说回来,妄图(tu)以纯粹(cui)的方(fang)言创作一(yi)部小说,是一(yi)件吃力不讨好(hao)的活儿,毕竟,这里面(mian)存地(di)着一(yi)个悖论(lun):方(fang)言的口语性越强(qiang),书写性就越弱。把大量只有读音、没有对应词汇的方(fang)言转换为书面(mian)语,其(qi)本身就缺乏(fa)一(yi)种(zhong)规范力量。我对方(fang)言写作是有保留看法的,但这同样并不妨碍我在写作中(zhong)使用有特色的方(fang)言词汇。如果有一(yi)个场(chang)景或一(yi)段对话必须用几个方(fang)言词汇来表述(shu),那(na)么我会尽(jin)量拣择方(fang)言;平(ping)常(chang)写作中(zhong),我不会刻意去做。

我觉得小说家应该是杂家,什么都懂一(yi)点,这样小说才会更有意思一(yi)点。我以前编写地(di)方(fang)图(tu)文志和口述(shu)史时,曾收(shou)集过(guo)一(yi)些(xie)史料(liao),也曾做过(guo)一(yi)些(xie)田野考察,这些(xie)经历的确有助(zhu)于我日(ri)后的小说写作。小说写的不仅仅是日(ri)常(chang)生活,也是对日(ri)常(chang)生活的再发现;我们读小说,同样是对小说本身的再发现。

南都:你的小说里没有惊心动魄(po)的情节,叙事浓度较淡(dan),写的就是寻常(chang)烟火细民锁(suo)事,看上去更像散文或者抒情长诗。为什么这样写?请谈谈你的小说观。

东君:在我看来,故事编得再好(hao),毕竟只是编故事。故事之(zhi)外(wai),还剩下些(xie)什么?我这样问自己的同时,也以怀疑(yi)的目光看别人编造的故事。于是我想寻找这样一(yi)种(zhong)小说:它(ta)有小说的外(wai)衣、散文的躯壳、诗歌的灵魂。

南都:假如用绘(hui)画作比,你的小说有点像重晕染的米家山水(shui),烟雨缭绕清气满纸。我觉得环境(无论(lun)地(di)理还是人文)或多(duo)或少影响艺术/文学创作。你怎么看地(di)域(yu)和文学风格之(zhi)间的关系?

东君:我写小说,有时候就像是用文字来画画。这本集子里的《山雨》《在陶庵(an)》《赠卫八处士》也许就有这样一(yi)种(zhong)烟雨缭绕的画面(mian)感。如果用画来比喻,这一(yi)类小说不是工笔画,而是写意画。什么叫写意?我以为,就是笔不到意到。在笔墨不曾到达的地(di)方(fang),正是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果说写实(shi)是“手挥(hui)五弦”,每一(yi)指法都丝(si)丝(si)入扣,合(he)乎法度,那(na)么,写意则是“目送飞鸿”,是让文字突然变得有飞动之(zhi)致。我要追求的就是这个。

至于说地(di)理环境与人文带来的影响,对很(hen)多(duo)写作者或多(duo)或少都会有的吧,在我身上尤其(qi)明显。我出生在温州下面(mian)的县级市——乐清,这里到处是山,显得空间十分逼仄,但有一(yi)面(mian)临海,又呈(cheng)现出一(yi)种(zhong)开阔(kuo)气象。我这本集子里的小说大致上也有这样一(yi)种(zhong)倾(qing)向:一(yi)方(fang)面(mian)往(wang)“小”里写,另一(yi)方(fang)面(mian)往(wang)“大”处伸展。往(wang)“小”里写,就是限(xian)制它(ta)的叙事时空;往(wang)“大”处伸展就是打开它(ta)的想象空间。小说叙事也讲究这样一(yi)种(zhong)开合(he),开合(he)之(zhi)间,风格自现。

南都:《无雨烧(shao)茶》里的故事,有许多(duo)发生在当下,细究起来也算不上离奇,比如《先(xian)生姓董,美人姓杨》或者《在陶庵(an)》,但不知为何让人有潇洒出尘(chen)之(zhi)感。我看到你曾经引(yin)用过(guo)克尔凯郭(guo)尔的一(yi)句(ju)话:“昨天才发生的事,我能用隔了三千年的眼光来看它(ta),想起它(ta)来,又恍若昨日(ri)。”用三千年的眼光来打量发生在近前的事,怎样才能做到?小说与当代现实(shi),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一(yi)种(zhong)关联?

东君:我们用三千年的眼光看近一(yi)百(bai)年,或是近十年发生的事,就会拥(yong)有一(yi)种(zhong)更为广阔(kuo)的视野和更为独(du)特的视角。我在小说中(zhong),有意拉远了时间的距离,就是让一(yi)些(xie)人物放置于过(guo)去、现在和未来的眼光下打量。过(guo)去已经发生过(guo)的事件,今天或明天还会发生,因此,未来的人们看今天的眼光,跟今人看过(guo)去的眼光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么一(yi)想,就能让人忽然看透了什么——这种(zhong)感觉大概就像你说的“出尘(chen)之(zhi)感”吧。我写当下的事,可以把过(guo)去的事牵扯进来;写过(guo)去的生活,也以当下的目光去审视。《无雨烧(shao)茶》里面(mian)的确写到了很(hen)多(duo)过(guo)去的的故事。对,我要写的不是历史,而是过(guo)去。我要让过(guo)去的生活细节活生生地(di)呈(cheng)现在读者面(mian)前,就像今天刚刚发生一(yi)样。

南都:你的上一(yi)部小说集《面(mian)孔》作了很(hen)多(duo)文体方(fang)面(mian)的尝试,有笔记小说痕(hen)迹,又有西方(fang)现代派笔法。相比而言,《无雨烧(shao)茶》朴素了很(hen)多(duo)。这种(zhong)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东君:原因很(hen)简(jian)单(dan):我不想重复自己的创作。在当下,小说创作的同质化日(ri)益严重。创作变成了复制。很(hen)多(duo)人都在复制小说,这个人复制那(na)个人的,东方(fang)复制西方(fang)的。翻一(yi)翻杂志,发现很(hen)多(duo)杂志上的小说都是大同小异。反躬自省,我也写了一(yi)些(xie)跟别人差(cha)不多(duo)的东西。在穷尽(jin)一(yi)切叙事技巧之(zhi)后,小说还能创造出什么新花样?这真是一(yi)个问题。但更多(duo)的小说家恐怕只能用作品(pin)本身回答这个问题。

南都:你寻常(chang)阅读哪(na)些(xie)类型的书籍?你认为你的写作主要从哪(na)些(xie)作品(pin)中(zhong)得到了滋养(yang)?

东君:中(zhong)国古典文学中(zhong),我读得最多(duo)的是老庄、唐传奇、笔记小说。现当代文学作品(pin)读过(guo)了也就读过(guo)了,能让我反复读的只有寥寥几家。其(qi)实(shi)真正影响我写作的,还是西方(fang)作家,我十分粗略地(di)把他们分成几脉,比如:博尔赫(he)斯、卡尔维诺等是一(yi)脉;卡夫卡、舒尔茨等是一(yi)脉;福克纳、西蒙等是一(yi)脉;鲁尔福、马尔克斯等是一(yi)脉;海明威、卡佛、福特等是一(yi)脉;贝克特、图(tu)森等是一(yi)脉……我是一(yi)脉一(yi)脉地(di)读过(guo)来,就知道了西方(fang)文学的来龙(long)去脉。有几位日(ri)本作家如芥川龙(long)之(zhi)介(jie)、横光利一(yi)、川端康(kang)成、三岛由纪夫等,也曾对我有过(guo)影响。写作时在肘边放几本让自己敬重的作家的书是有必要的。即便让它(ta)放着,不去读,也是好(hao)的。如果它(ta)不能打击(ji)我的自信心,那(na)么在某种(zhong)程度上也许会给(gei)我带来隐秘的激情,使我最终能遵循着某个方(fang)向写下去。

南都:《为张晚风点灯》里师傅教导说“多(duo)去热闹场(chang)里看看、听听、听听”,多(duo)年来你一(yi)直居住在故乡乐清,为什么从来没有动念去大城市居住? 你的写作以后是否会跨(kua)越乐清这个小城的边界?

东君:我早年间也曾在上海、北京生活过(guo)两年,可后来出于种(zhong)种(zhong)原因没有再跑出去。五十以后,也就死心塌(ta)地(di)了。在全球化的时代,只要内心安静,在哪(na)里写作都已经不太重要了。一(yi)个人,可以囿于某个地(di)域(yu),但他的文学观念不能囿于那(na)个地(di)域(yu)。

南都:程德培评(ping)价:“东君是一(yi)把琴,又是一(yi)把剑。剑和琴怎么在他身上、在他的小说中(zhong)体现出来,这是最引(yin)诱我的东西。”你认为你的写作中(zhong)何为“琴”,何为“剑”?

东君:琴有剑气,剑有琴心。

南都:请谈谈你现在的生活、写作情况,以及未来的写作计划。

东君:在这个时代,我跟很(hen)多(duo)人一(yi)样,也是越活越窄,越活越宅,但阅读与写作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自由。我从来没有想过(guo)要把写作当作谋生之(zhi)道,因此,对我来说,写作就像是没有目的散步。我跟小女儿差(cha)不多(duo)每天傍晚都会外(wai)出散步。有一(yi)天饭(fan)后,我对她说,我们去商场(chang)那(na)边买样东西。女儿说,我不想走路过(guo)去。我说,我们不是每天散步?那(na)条路跟我们每天散步的路程差(cha)不多(duo)。女儿说,不一(yi)样。我问,有什么不一(yi)样?她说,你去商场(chang)是有事要办,我们平(ping)常(chang)散步是没什么事要办。我想了想,觉得她的话不无道理。所谓散步,应该是没有目的的行走。一(yi)旦(dan)有了目的,那(na)种(zhong)闲散的感觉就没了。我写作不带什么功利目的,也谈不上有什么非完成不可的写作计划,因此也就有了一(yi)种(zhong)自由的感觉。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发布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