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奋战正酣 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建设新机制,治沙,中卫,白芨滩
2024-06-19 03:33:09
奋战正酣 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建设新机制,治沙,中卫,白芨滩

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赶着刚下的(de)雨水带来(lai)的(de)墒情,来(lai)自四邻八乡的(de)数十位村民正(zheng)在流动沙丘上紧锣密(mi)鼓地治沙作业。自4月(yue)13日开(kai)工至今,修建生(sheng)产道路、扎设草方格、栽植柠条、铺设移动式滴灌等一(yi)系列工作在这里有序推进。

同样,在中卫腾格里沙漠,一(yi)台(tai)台(tai)机器将麦草编(bian)成网状直铺在沙地上,一(yi)望无际的(de)“机械造”草方格让人看到了机械化治沙的(de)速度与效率。

地处祖国西北地区、黄(huang)河上游,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he)三大沙漠、沙地包围(wei),80%的(de)地域(yu)年降(jiang)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sheng)态环境脆弱敏(min)感,是我国荒漠化和(he)沙化较(jiao)为严重的(de)省区之一(yi)。

宁夏作为全(quan)国唯一(yi)全(quan)境地处黄(huang)河“几字弯”攻坚战(zhan)片区和(he)“三北”工程区域(yu)的(de)省区,眼下,黄(huang)河“几字弯”宁夏段攻坚正(zheng)酣。

今年以来(lai),宁夏发布2024年1号总林长令(ling),把全(quan)力打好黄(huang)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zhan)作为首(shou)要内容安(an)排(pai)部署(shu),明确启(qi)动实施中卫市腾格里锁边固(gu)沙和(he)石嘴山市毛乌素流动沙地系统治理2个示范性(xing)工程、编(bian)制农(nong)田防护(hu)林建设规划和(he)年度实施方案等重点(dian)工作,计(ji)划完成治理任(ren)务150万亩,森(sen)林覆盖率达到11.55%。

科(ke)技创(chuang)新支撑

多年来(lai),一(yi)代又一(yi)代宁夏治沙人坚守一(yi)线,接续奋斗,不断(duan)探索新时代科(ke)学(xue)防沙治沙的(de)宁夏智慧与宁夏方案。

中卫市地处宁夏中西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这里曾饱受风沙侵害(hai)。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de)麦草方格在这里诞生(sheng)。半个多世纪以来(lai),一(yi)代代中卫治沙人坚持不懈(xie)固(gu)沙植绿,逼退沙漠25公里。如今,中卫正(zheng)以“科(ke)学(xue)治沙、系统修复、综合效益、以水定绿、联(lian)防联(lian)治”五大示范样板为引领,积极开(kai)展(zhan)施工建设。截至今年4月(yue)中旬,中卫市已完成投资5800万元,营造林7.14万亩,开(kai)春(chun)造林的(de)势(shi)头良(liang)好。

中卫腾格里沙漠腹地治沙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pei)小阁/摄

在中卫市黄(huang)河流域(yu)规模化防沙治沙2023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dian)示范项目(中卫市直项目区)二期22标(biao)段,治沙工人正(zheng)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平躺的(de)麦草被轧草刀辗压,很快(kuai)一(yi)个个标(biao)准的(de)草方格就被打设好了,之后工人手(shou)持植苗器,在草方格内栽植柠条、花棒(bang)等沙生(sheng)灌木。相对(dui)于传(chuan)统的(de)植树治沙,现在的(de)操作明显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全(quan)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谈到,如今,劳动力成本(ben)越来(lai)越高,传(chuan)统治沙人力成本(ben)较(jiao)高,现在主要是50~60岁的(de)的(de)中老(lao)年群体在治沙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依靠技术创(chuang)新来(lai)尽可能替代人工劳作进行荒漠化综合防治和(he)沙化土地治理。

一(yi)次偶然的(de)灵光(guang)乍现,唐希明发明了流动沙地灌木高效植苗技术。用大约1米长的(de)细棍(gun)形铁(tie)制植苗工具,将灌木根系直接送入50厘米深度的(de)湿沙层,由此使得使沙区灌木造林的(de)成活率和(he)保存(cun)率由约60%提高到80%以上,工作效率也提高1倍以上。

在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中卫300万千瓦光(guang)伏复合项目二期200万千瓦现场,成千上万块蓝色光(guang)伏板,整齐排(pai)列在黄(huang)沙之中,宛如在沙漠上覆盖了一(yi)片蓝色的(de)海洋。在排(pai)排(pai)光(guang)伏板下的(de)沙地上,长满了沙米和(he)骆驼草等固(gu)沙灌木。唐希明谈到,在光(guang)伏下养鸡,可以有效消除林草的(de)虫害(hai),后期还可以根据光(guang)伏板下的(de)草地含草量,通过科(ke)技计(ji)算,确定养羊的(de)规模与数量,发展(zhan)循环经济。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灵武市白(bai)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hu)区位于宁夏引黄(huang)灌区与沙漠“抗争”的(de)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一(yi)代代治沙人艰(jian)苦创(chuang)业,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构筑起一(yi)道“绿色长廊”。白(bai)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hu)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表示,下一(yi)步的(de)重点(dian)工作是进行治沙技术的(de)集成和(he)先进模式的(de)研究,加大与中国林科(ke)院、宁夏大学(xue)、北方民族(zu)大学(xue)、宁夏农(nong)林科(ke)学(xue)院等科(ke)研院校的(de)合作,争取重大研发项目,将治沙的(de)经验模式进行成果转(zhuan)换,从(cong)而实现在黄(huang)河“几字弯”攻坚战(zhan)中的(de)推广应用。

“劳模精(jing)神”引领

很多人提到“宁夏治沙”,第一(yi)个想到的(de)就是“人民楷模”王有德。

1976年,王有德进入林业系统工作;1985年,调任(ren)灵武县白(bai)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随后着手(shou)改革;1993年9月(yue)任(ren)场长、书记;2000年,担(dan)任(ren)宁夏灵武白(bai)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hu)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2014年退休,后通过社会集资,发起创(chuang)建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zhan)基金会。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评“科(ke)学(xue)治沙的(de)探路人”;2019,被授予“人民楷模”称号。

辉煌履历的(de)背后是王有德“生(sheng)命(ming)不息,防沙不止”的(de)人生(sheng)写照。

白(bai)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hu)区今貌(mao)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pei)小阁/摄

来(lai)到白(bai)芨滩防沙林场后,王有德团结、带领全(quan)体干部职工探索出了“五位一(yi)体”治沙模式。经过多年坚持不懈(xie)治沙造林,使区域(yu)内大片流动沙丘变成人工绿洲, 林场职工累计(ji)完成治沙造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100万亩,白(bai)芨滩真正(zheng)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de)目标(biao)。

在白(bai)芨滩防沙林场马鞍山辖区,王有德一(yi)边请同事从(cong)大棚里摘出红艳饱满的(de)“春(chun)雪”毛桃,一(yi)边耐心(xin)介(jie)绍马鞍山辖区近年的(de)发展(zhan)变化。十年来(lai),这里从(cong)最早的(de)碎石荒原蜕变为绿树掩映的(de)“世外桃源”,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zhan)基金会以比治沙成本(ben)高出十倍的(de)代价,在这片荒漠上进行生(sheng)态修复。截至目前,植树造林累计(ji)一(yi)万多亩。在王有德看来(lai),马鞍山辖区的(de)做法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白(bai)芨滩治沙经验的(de)复制和(he)提升。

石嘴山市平罗县陶乐镇宁夏黄(huang)河“几字湾”攻坚战(zhan)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pei)小阁/摄

平罗县陶乐镇流动沙丘区域(yu)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东南部、黄(huang)河“几字弯”宁夏区的(de)东部、毛乌素沙地边缘,是“石嘴山市毛乌素流动沙地系统治理”示范性(xing)工程项目所在地。为更好发挥劳模精(jing)神对(dui)黄(huang)河“几字弯”攻坚战(zhan)的(de)积极引领作用,今年3月(yue)份以来(lai),王有德团队先后数次来(lai)到陶乐镇治沙现场指导治沙工作,无私传(chuan)授白(bai)芨滩多年的(de)治沙经验。

社会资本(ben)助(zhu)推

长期以来(lai),我国防沙治沙工作普遍存(cun)在主体单一(yi)、缺乏经费的(de)问题(ti),造林治沙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依托国家重点(dian)生(sheng)态林业工程来(lai)开(kai)展(zhan)。早在国务院在2016年底出台(tai)的(de)《“十三五”生(sheng)态环境保护(hu)规划》中明确了“拓宽资金筹措渠(qu)道,推进政府和(he)社会资本(ben)合作,吸引社会资本(ben)参与准公益性(xing)和(he)公益性(xing)环保项目”的(de)内容。

2014年,在退休后的(de)第二天,王有德就开(kai)始了二次创(chuang)业。没有钱,就想办法筹集社会资金。100元、1000元、10000元……如今,王有德和(he)几位老(lao)同志在马鞍山一(yi)带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zhan)基金会从(cong)事荒漠治理,生(sheng)态修复事业,整整十年不拿国家一(yi)分钱,却越干越觉得有名(ming)堂(tang)。

在靠近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一(yi)侧的(de)荒滩上,方圆1万多亩荒地被无偿提供给基金会开(kai)展(zhan)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zhan)公益事业。基金会采取社会公益募捐和(he)争取政府购买服(fu)务项目等方式,获得了建设资金,开(kai)展(zhan)了开(kai)路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换土、沟壑填埋等工程建设,每年以上千亩的(de)速度绿化沙漠。

如今,放眼望去,马鞍山辖区周围(wei)绿树环绕,景(jing)色宜人,这里已被打造成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科(ke)学(xue)家精(jing)神教育基地、党员现场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学(xue)习的(de)参观者数万人次。可以说(shuo),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zhan)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投入荒漠治理的(de)模式已见成效。

“多栽一(yi)棵树,就是我的(de)价值;多治理一(yi)片土地,荒山变成绿洲是我的(de)价值;当地老(lao)百姓(xing)能找到幸福之术,就是我的(de)价值。只(zhi)要我生(sheng)命(ming)不息,我就治沙不止,坚持到底!”相信在王有德等榜样模范的(de)精(jing)神激励下,宁夏“三北”工程和(he)防沙治沙事业必将取得更大成就。(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裴(pei)小阁 张相成)

发布于:北京(jing)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