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努力构筑更加牢固的北疆万里绿色屏障——“三北”工程攻坚战进行时,治沙,治理,林草
2024-06-19 05:45:03
努力构筑更加牢固的北疆万里绿色屏障——“三北”工程攻坚战进行时,治沙,治理,林草

6月17日(ri)是(shi)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ri)。我国是(shi)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三北”工程区森(sen)林覆盖率仅为5.05%,每(mei)年风沙天数(shu)超过80天。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尤其是(shi)党的十八大以(yi)来,加速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绵亘万里的绿(lu)色屏障。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shu)记主持(chi)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he)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zhan)”。各地各部门(men)闻令而动、共同推进,“三北”工程这道绿(lu)色屏障正在不断延伸(shen)、加固。

加速攻坚推动荒漠化防治进程

夏日(ri)的骄阳,炙烤着浑善达克沙地。在沙地南(nan)端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站在百万亩樟(zhang)子(zi)松造林工程滦源镇项目区观景台远眺,由樟(zhang)子(zi)松、柠条等乔灌木汇聚(ju)而成(cheng)的“绿(lu)色海(hai)洋”令人心旷神怡。绿(lu)海(hai)边缘,百余名农牧户正热(re)火朝天地播撒草种、种植林木。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拍摄的樟(zhang)子(zi)松林(2023年9月10日(ri)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环境大变(bian)样,终于过上了(le)踏实日(ri)子(zi)。”趁着休息的间隙,多伦县诺尔镇新民村村民马云平唠起了(le)过去的岁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自然(ran)和人为因素(su)共同影响,多伦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ce)显(xian)示,全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还形成(cheng)了(le)三条大沙带。“那时空(kong)气里整天弥漫着尘土味,担心村庄被沙子(zi)埋了(le)。”

自2000年开始(shi),当(dang)地下定决心植绿(lu)治沙,经(jing)过20多年的“持(chi)久战(zhan)”,多伦县森(sen)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增加到(dao)37.9%,空(kong)气质量变(bian)好了(le),沙尘暴等自然(ran)灾害的发(fa)生频率也显(xian)著下降。

“虽然(ran)治理效果明显(xian),但我们还有面积不小的沙化土地没有完成(cheng)治理;已经(jing)治理的沙化土地,如(ru)果不加以(yi)保护,也容易退化。”多伦县委书(shu)记王延功(gong)说,借着“三北”工程攻坚战(zhan)打响的契机,全县还将进一步推进沙化土地治理。

在千里之外的宁夏吴忠市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zi)村,向最东边远眺,一片起伏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织成(cheng)的巨网紧(jin)紧(jin)缚住,柠条等沙生植物点缀其中。治理区域的边缘竖起了(le)一圈(quan)围栏,以(yi)防牛羊(yang)踩踏这片尚显(xian)娇嫩的新绿(lu)。

这片黄沙横跨宁夏和内蒙古两地,属于毛(mao)乌素(su)沙地。不久前,这里刚刚打了(le)一场省际联手(shou)治沙的攻坚战(zhan)。

治沙工人在位(wei)于毛(mao)乌素(su)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wu)白芨滩国家级自然(ran)保护区栽植柠条(2024年3月19日(ri)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peng) 摄

20世纪80年代,盐池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超过82%。经(jing)过几十年努力,全县200万余亩严重沙化土地重披绿(lu)装,唯独剩下与内蒙古鄂(e)尔多斯市鄂(e)托(tuo)克前旗交界的这片沙丘迟迟未能治理。

盐池县林草服务中心主任孙果告诉记者,过去治沙往往以(yi)行政区划(hua)为单位(wei),各治各的,一些省市县交界处容易留下林草带断档盲(mang)点,直接影响治沙成(cheng)效。

自“三北”工程攻坚战(zhan)打响后,陕甘蒙宁四省区五(wu)地共同签(qian)订《毛(mao)乌素(su)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he)作协议(yi)》,将单打独斗变(bian)为抱团共进,从四周(zhou)向中心织网锁沙,顺利推进了(le)省际林草带断档盲(mang)点的治理。

拼版照片:左图为内蒙古鄂(e)托(tuo)克前旗呼和陶勒盖嘎查的牧民曹扎娃出门(men)劳(lao)作(2023年6月14日(ri)摄);右图为曹扎娃的承包(bao)地(2023年6月14日(ri)摄,无人机照片)。20世纪80年代,在毛(mao)乌素(su)沙地中,曹扎娃主动承包(bao)了(le)2300多亩沙地。这么多年来,曹扎娃坚持(chi)种树治沙,最终将沙地变(bian)成(cheng)了(le)林海(hai)。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为了(le)更好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zhan),各地各部门(men)协同作战(zhan),形成(cheng)合(he)力:

今年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全部向边界和上下风口(kou)靠拢(long);内蒙古、辽(liao)宁协同打造科尔沁沙地南(nan)缘的跨省区锁边林草带;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中卫市、甘肃民勤(qin)县在腾格里沙漠省界处开工建设阻沙生态防线。

协调安排特(te)别(bie)国债和专项补助资金、加强林草生态用水保障……国家林草局最新数(shu)据显(xian)示,仅一年时间,“三北”工程攻坚战(zhan)完成(cheng)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

科学治沙让绿(lu)色屏障更坚牢

经(jing)过多年治理,“三北”工程进入到(dao)六期工程建设期,容易治理的已经(jing)完成(cheng),剩下的多是(shi)需要攻坚治理的“硬骨头”。要构(gou)筑更加牢固的北疆绿(lu)色屏障,离(li)不开科技治沙的支撑。

在辽(liao)宁阜(fu)新蒙古族自治县扎兰营子(zi)镇哈达村干支庙屯西山(shan),层层水平槽依山(shan)而建,山(shan)枣和油松树向阳生长(chang)。

阜(fu)新市林草局局长(chang)段文刚说,扎兰营子(zi)镇作为绕阳河的发(fa)源地,拥有丰(feng)富的山(shan)地资源,但雨水经(jing)年累月从山(shan)上冲刷而下,带走了(le)泥土,留下了(le)深深的侵蚀沟。“过去直接在土坡上种植树苗,沙土存不住水,一场雨过后很多树苗根部就裸露出来,种下的树活不了(le)。”

为了(le)解决这一技术(shu)难题,当(dang)地林业专家和水土保持(chi)专家一道反复试验,最终探索出运用现代化的机械装备(bei),在山(shan)体上先建设水平槽,再植树,既保持(chi)了(le)水土,也有效提高了(le)种树成(cheng)活率。

“草根博士”吕林有在辽(liao)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章(zhang)古台基(ji)地实验室整理提取的沙地土壤剖面样本(2024年5月30日(ri)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扎兰营子(zi)镇通过水土保持(chi)的方式,提高种树成(cheng)活率,是(shi)我国三北地区因地制(zhi)宜治沙造林的探索之一。

记者调研了(le)解到(dao),近年来,从引进沙木蓼、四翅滨藜等苗木新品种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到(dao)运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技术(shu)提高效率,再到(dao)沙障铺设机、无人机、全地形运输车等一批(pi)先进适用的防沙治沙机械装备(bei)集(ji)中亮相,科学治沙正让“三北”工程这道绿(lu)色屏障更加坚牢。

位(wei)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治沙林带与沙漠交汇处(2023年9月6日(ri)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peng) 摄

山(shan)水林田湖草沙是(shi)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坚持(chi)系统治理,是(shi)科学治沙的重要方面。

从万米高空(kong)俯瞰,在腾格里沙漠边缘,青(qing)土湖宛如(ru)镶嵌在黄沙中的一块翡翠,与蓝天交相辉映。

谁能想到(dao),这片水草丰(feng)茂(mao)之地,曾经(jing)干涸(he)了(le)半个多世纪!当(dang)地居民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青(qing)土湖干涸(he)后,那里更加风沙肆虐,湖边的村庄“沙上墙、驴上房、地撂(liao)荒”。

从2010年起,当(dang)地实施石羊(yang)河流域综合(he)治理,固沙造林、生态输水、荒漠植被修复等一系列措施落地见(jian)效,让这个“沙漠之湖”重现碧波(bo),成(cheng)功(gong)阻挡了(le)腾格里、巴(ba)丹(dan)吉林两大沙漠“握手(shou)”。

走出治沙又(you)致富的绿(lu)色发(fa)展新路

走进科尔沁沙地南(nan)缘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一排排高低起伏的光伏板在阳光下连(lian)成(cheng)蔚(wei)蓝色的“海(hai)洋”。光伏板下,草方格内的沙打旺种子(zi)正在沙土里生长(chang),待到(dao)盛夏长(chang)成(cheng)牧草时,就会成(cheng)为牛羊(yang)的主要饲料。

敖润苏莫苏木苏木达李柏龙说,这个项目利用了(le)村里6000余亩闲置土地,在光伏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可以(yi)利用光伏板挡风降速,提高植被存活率,治沙的同时也能实现光伏发(fa)电,每(mei)年还能为千余头牛羊(yang)提供(gong)优质牧草。当(dang)地正在积极争取一个更大规模的光伏治沙项目,规划(hua)在光伏板下发(fa)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

在内蒙古通辽(liao)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治沙工人在科尔沁沙地里打草方格(2024年3月28日(ri)摄)。新华社记者 连(lian)振 摄

漫天黄沙退却,绿(lu)色的希望接续铺展。

各地在科学治沙的同时,将防沙治沙成(cheng)效与产业发(fa)展、群众增收紧(jin)密结合(he),逐渐走出了(le)一条绿(lu)色、清洁、低碳的高质量发(fa)展新路。

新疆柯柯牙(ya)景色(2023年9月1日(ri)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在新疆柯柯牙(ya),当(dang)地政府推行以(yi)林果业为主的“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荒漠绿(lu)化造林模式,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jing)济林,延续生态成(cheng)果。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景区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nan)缘。随着防沙固沙科学体系的建立,中卫市以(yi)沉浸式体验游为特(te)色,建成(cheng)星星酒店、黄河宿集(ji)等一批(pi)高端休闲度假产品。

这是(shi)位(wei)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的星星酒店(2023年9月6日(ri)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peng) 摄

“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扎根腾格里沙漠30多年的治沙人唐希明感慨道。2023年,中卫市共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88亿元。

“防沙治沙是(shi)一项长(chang)期的伟大事业,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未来应进一步创新治沙模式,形成(cheng)更加科学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和新能源开发(fa)融合(he)发(fa)展的治沙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沙。”中国林科院首(shou)席(xi)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chang)卢(lu)琦表示。

绿(lu)色生态屏障矗立在北疆,生态文明的种子(zi)根植在人们心里。

从加速攻坚推动荒漠化防治进程,到(dao)坚持(chi)系统治理、科学治沙,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三北”工程攻坚战(zhan)深入推进。未来,这将是(shi)一道更加坚固的绿(lu)色长(chang)城,更是(shi)一条永续发(fa)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文字记者:胡璐、侯雪静、王靖、马丽(li)娟、张(zhang)逸飞、程楠(nan)、付瑞霞

海(hai)报设计:赵丹(dan)阳

编辑:张(zhang)虹生、郝亚琳、鲁鹏(peng)、魏海(hai)、侯俊、邱世杰、孔(kong)唯千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发(fa)布于:北京(jing)市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