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沙湾留耕堂:堂内诗书流泽远 祠中耕读本源深,古镇,游客,祠堂
2024-06-18 21:30:38
沙湾留耕堂:堂内诗书流泽远 祠中耕读本源深,古镇,游客,祠堂

留耕堂仪门“三(san)凤流芳”横匾 受访者供图
2024沙湾古镇第十三(san)届传(chuan)统开笔礼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梁善(shan)茵黄宙辉实习生周(zhou)颜佳

6月10日(ri),广州市番禺区赫赫有名的古祠沙湾留耕堂内,由(you)当地私伙局演奏的何氏(shi)广东音乐名曲,带领游客与听众穿越悠(you)悠(you)岁月,展(zhan)示岭南艺术瑰(gui)宝传(chuan)承的生生不息。

“不到留耕堂,不算到沙湾。”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而得名,泥(ni)沙经珠水裹挟沉(chen)积(ji)为良田与滩涂,汇成以耕读为本的宗祠文脉(mai)。沙湾古镇上,石阶(jie)石巷纵横,宗祠古屋如散落珠玉点缀其间。

在(zai)沙湾现存(cun)的70余座古祠堂中,尤以留耕堂最为闻名。700多年来,留耕堂的门梁如意斗拱下,走出南宋太常(chang)寺正卿何起龙、广东音乐名家“何氏(shi)三(san)杰”(何柳(liu)堂、何与年、何少霞(xia))、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炳(bing)林(lin)等一批名士,更为留耕堂增添(tian)了浓(nong)重的祠堂文脉(mai)底色。

修旧如旧延续遗(yi)产

镬耳(er)大屋、壳(ke)花墙、砖(zhuan)雕、木雕、青(qing)石板路……走进留耕堂,浓(nong)郁的岭南建筑特色扑面而来。经岁月雕刻仍能清晰辨(bian)认的檐梁,下有33幅透雕图案,“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呈瑞”等形象逼真。檐内的六(liu)架樑(liang)为通体的玲珑透雕,以飞(fei)龙舞凤的木雕作檐椽。

“留耕堂几毁几建,现时(shi)的面貌为清康熙三(san)十九年(1700年)扩建而成,比广州陈家祠早了180多年。”沙湾何氏(shi)第二(er)十五(wu)代孙何润霖讲(jiang)起留耕堂的历史,甚为自豪。他介绍,何氏(shi)族谱上对历次修缮均有详细记载,这也(ye)有助于留耕堂顺利(li)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留耕堂经历了1984-1986年、2008-2011年两次全面修缮。“修旧如旧是留耕堂保护修复的重要原(yuan)则(ze)。”胡杏梅是沙湾古镇旅游开发公(gong)司宣传(chuan)营销部副部长,她(ta)告诉记者,留耕堂在(zai)文物保护上分(fen)为两大方向:一是保存(cun)现状,维持祠堂的斗拱、牌坊等建筑主体结构;二(er)是恢(hui)复原(yuan)貌,如在(zai)正门挂上可考据的“何氏(shi)”二(er)字瓜(gua)形灯笼。

在(zai)修缮过程中,祠堂月台的15块明(ming)式石雕因长期风化、人(ren)为触碰等原(yuan)因,表面有较明(ming)显剥(bao)脱(tuo)。考虑到石雕整体结构难以搬移,专家经讨论后决定原(yuan)址保护。“要怎样才能更好(hao)地保护石雕呢(ne)?我们(men)想到了在(zai)石雕周(zhou)围种上盆栽,保持美观的同时(shi),能够减少游客触碰带来的人(ren)为损坏。”胡杏梅介绍道。夏(xia)雨中,月台上的石雕纹(wen)路愈深,被几名游客定格在(zai)相机里。

耕读传(chuan)家人(ren)才辈出

穿过月台为“第三(san)进”,映入眼帘的是4根(gen)石柱及24根(gen)两人(ren)合抱粗的木柱,托起由(you)两座硬(ying)山山顶构成的屋脊,由(you)此形成的中庭名为象贤堂。“这里曾是象贤私塾,也(ye)是如今(jin)象贤中学的前身。”何润霖告诉记者,象贤堂曾是何氏(shi)族人(ren)议事之“堂”,于清道光六(liu)年改为私塾。

“我们(men)的先祖立下规矩,任何族人(ren)不得变卖田产,每年的收成除了家族开销,全部用以奖励子孙读书学习。”何润霖介绍,沙湾何氏(shi)族中后辈除免费读书外,凡中秀才、举人(ren)、进士者,分(fen)别终生获得祖荫二(er)份、四份、八份——一份祖荫相当于七献田租之值;此外还有花红(hong)金、靴金、书金、弥补金等奖励。

据族谱等资料记载,清末至民(min)国初期,何氏(shi)族人(ren)不仅在(zai)乡中办(ban)了书院、小学、中学,而且在(zai)广州建了数间书院、武馆,同时(shi)资助广州两间中学供何氏(shi)子弟读书。耕读传(chuan)家、礼义传(chuan)家成为何氏(shi)的祖训(xun)家风,“如果不努(nu)力读书,就(jiu)会被长辈用刻有祖训(xun)的木板‘上一课’”。

象贤堂内一个个“进士”匾额彰显着这个家族历代的荣耀。自南宋之后,沙湾何氏(shi)子弟高中进士8人(ren),省元1人(ren),举人(ren)近50人(ren),副榜13人(ren)。

“最值得一提的是象贤堂里的‘大宗伯’匾额。它由(you)明(ming)初广东行省中书参(can)知事郑允(yun)成手书,为追赠何子海曾祖何起龙而题。”何润霖介绍,何起龙官至南宋太常(chang)寺正卿。“大宗伯”最初指掌邦国祭祀﹑典礼等事的官员,后为礼部尚书的别称。据记载,何起龙主管宫(gong)廷礼乐,精通音律,谱写了沙湾何氏(shi)与广东音乐的前世今(jin)生。

现如今(jin),私塾桌椅已(yi)不在(zai),取而代之的是东西(xi)廊庑的两列展(zhan)板。胡杏梅介绍,中庭东廊庑以留耕堂的耕读文化为核心,展(zhan)示了与旧私塾相关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告诉大家,何氏(shi)祖辈是如何教育子孙的,为何能培(pei)育出如此多的文武英才”。

挖掘文化传(chuan)承根(gen)脉(mai)

今(jin)年6月5日(ri),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yi)产日(ri)”广州非遗(yi)宣传(chuan)展(zhan)示主会场(chang)活动在(zai)沙湾古镇举办(ban),热闹非凡。非遗(yi)展(zhan)示区、墟市、古镇迷(mi)你非遗(yi)巡游等动态活动有如龙之血脉(mai),在(zai)《赛(sai)龙夺锦》的演奏声中偾张。

“沙湾古镇的历史和人(ren)文底蕴与现代生活场(chang)景相融(rong),也(ye)让留耕堂的烟火更旺了。”胡杏梅告诉记者,沙湾古镇于2012年对外开放,游客数量从最初的三(san)万人(ren)增长到去年的超十万人(ren),“留耕堂的游客也(ye)肉眼变多了”。

古祠堂要“留下来”,更要“活起来”,活水之源在(zai)于守护文化根(gen)脉(mai)。“自清代以来,何氏(shi)族人(ren)就(jiu)有‘开冬学’的习俗。”胡杏梅介绍,何氏(shi)后人(ren)从宗祠文化中挖掘并恢(hui)复这一仪式,今(jin)年已(yi)在(zai)留耕堂举办(ban)了第13届传(chuan)统开笔礼。

“‘捧(peng)银’也(ye)是沙湾何氏(shi)的一大传(chuan)统。”她(ta)补充道,同样被打捞出的何氏(shi)族人(ren)的敬老活动“捧(peng)银”,创立于清雍正时(shi)期的“饮锦”敬老宴。依循(xun)族例,60岁以上的老人(ren)可以在(zai)放满金银珠宝的“聚宝盆”捧(peng)起金银,再走出何氏(shi)大宗祠门口(kou),“拿到多少都是送给老人(ren)的,寓意添(tian)福添(tian)寿”。

“捧(peng)银”活动,被捧(peng)起的是沉(chen)甸(dian)甸(dian)的物质财富,更是何氏(shi)族人(ren)千百(bai)年来敬老爱(ai)老的孝道文化。在(zai)何润霖看来,古建筑的“活”比“化”更为重要。留耕堂的活化,旨在(zai)让更多人(ren)了解何氏(shi)宗族文化,感受一个家族、一个村落的传(chuan)承变迁,唤(huan)起乡愁。

如今(jin),留耕堂内不时(shi)响起广东音乐,悠(you)悠(you)乐韵绕梁共振。“经常(chang)有本地乐社在(zai)这里轮番练习,也(ye)有孩子学扎鱼灯、学舞狮,上研学课程。”何润霖说,“研究自家的祠堂文化已(yi)成为我的事业,我愿意向更多人(ren)讲(jiang)述我和它的故事。”

粤祠风采

沙湾留耕堂: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gong)

沙湾留耕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街北村,为番禺沙湾何氏(shi)宗族的大宗祠,始建于元至正十二(er)年,即南宋的德祐(you)元年(1275年),清康熙年间重修扩建为现貌。留耕堂门侧有对联:“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前人(ren)修后人(ren)续享之绵绵”,足见(jian)祠堂举全族数十代后人(ren)之力而建。

“留耕”二(er)字为明(ming)中叶(ye)学者兼书法家,人(ren)称“白(bai)沙先生”的陈献章(zhang)“茅笔”所题,取自于“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ren)。

全祠坐北向南,左中右三(san)路总阔34.1米,中路五(wu)间五(wu)进总深82.08米,建筑占地面积(ji)为3334.25平方米,共有木、石柱112条。布局按传(chuan)统中轴向两边(bian)对称,依次为头门、仪门、月台、拜厅象贤堂、后寝留耕堂;左右两路附建钟鼓楼、廊庑、衬祠和祠仆居(ju)室;门前有石桅(wei)杆夹群、风水塘、大天街、祠翼墙。

留耕堂地方特色浓(nong)郁,展(zhan)现了元明(ming)以来岭南地区的宗族制度及社会生活、审(shen)美情趣。全祠集元、明(ming)、清不同时(shi)期建筑特色于一体,木刻、石刻、灰塑等建筑工艺融(rong)于一屋,各具风格、布局严(yan)谨、造工精巧,是南方宗祠的经典之作,也(ye)是番禺现存(cun)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hong)大的古建筑。

1984年,留耕堂被专家夏(xia)鼐(nai)所率(lu)领的国家文物、考古专家组誉(yu)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gong)”;1989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201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参(can)考价值。

发布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