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24020澳门码资料-讲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性别维度,研究,女性,传统
2024-06-02 08:50:48
2024020澳门码资料-讲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性别维度,研究,女性,传统

4月22日,以“中国古代文(wen)学研究中的(de)性别维度(du)”为题的(de)讲座在复旦(dan)大学光华楼举行,讲座的(de)与谈人(ren)为中国人(ren)民(min)大学的(de)辛晓娟副教授、郭文(wen)仪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de)朱雯副教授,以及复旦(dan)大学龚宗杰(jie)副研究员,主持(chi)人(ren)为复旦(dan)大学赵惠俊副教授。以下是讲座内容的(de)摘要整理(li),经各位发言嘉(jia)宾审(shen)定。

讲座现场(由赵惠俊提供)

赵惠俊: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了各位老师来讨论(lun)这(zhe)个(ge)话题,首先请老师聊聊什(shi)么是“中国古代文(wen)学中的(de)性别维度(du)”?为何要选择这(zhe)一维度(du)?

辛晓娟:我同郭文(wen)仪在人(ren)大开设“古代文(wen)学中的(de)女性世界”课程,常被问及为何要特别从女性的(de)角度(du)研究古代文(wen)学?我通常是这(zhe)样回答这(zhe)个(ge)问题的(de):

首先,女性的(de)创作是中国灿烂古代文(wen)学传统中不可(ke)或缺的(de)一部(bu)分。在诗歌和文(wen)学上(shang),女性创造了辉煌的(de)篇(pian)章,这(zhe)本身就值得我们(men)去深入研究。

其次,在中国古代的(de)历史语(yu)境中,女性长(chang)期处于被压制和忽视的(de)处境下。这(zhe)也导致传统文(wen)学史叙(xu)述中,优秀的(de)女性作家如鱼玄机、李冶(ye)、薛涛等,都长(chang)期被忽视或处于边(bian)缘的(de)角落。关注(zhu)女性写作,有(you)助于补充现有(you)文(wen)学史的(de)框架(jia)。

最(zui)后,由于女性创作长(chang)期被边(bian)缘化和压制,她(ta)们(men)的(de)作品中常有(you)反叛的(de)声音(yin)。比如朱淑真《自责(ze)》诗里(li)有(you)一句“磨穿铁砚非(fei)吾事,绣折金针却有(you)功”,这(zhe)带一点自嘲又有(you)一些讽刺。女性创作本身以及她(ta)们(men)的(de)作品中天生带有(you)反叛现有(you)制度(du)的(de)意识。关注(zhu)这(zhe)些边(bian)缘的(de)女性作家,可(ke)以为我们(men)提供考(kao)察文(wen)学史乃(nai)至文(wen)化史的(de)新角度(du)。

当然,我们(men)期望(wang)有(you)一天文(wen)学研究不必强(qiang)调性别维度(du)。我有(you)一次参加青年作家创作大会,发现女性作家的(de)名字后面(mian)不再标注(zhu)“女”,这(zhe)让我感到既(ji)惊讶又欣慰。这(zhe)意味着女性作家的(de)数量已经多到不再需要特别标注(zhu)性别。我也期待有(you)一天,文(wen)学创作和文(wen)学参与能够完全超越性别的(de)限制,到那(na)时,我们(men)可(ke)以真正地将“女性文(wen)学”这(zhe)一区分放下,让文(wen)学研究回归文(wen)学本身。

赵惠俊:谢谢辛老师,除了定义之外,用性别的(de)维度(du)去讨论(lun)古代文(wen)学研究,现有(you)的(de)、可(ke)以参考(kao)的(de)书籍有(you)哪些?有(you)哪些比较前沿的(de)研究方(fang)法和成果呢?

郭文(wen)仪:我们(men)为自己的(de)课程准备了一份书单(dan),分享给(gei)大家。(见文(wen)末)这(zhe)份书单(dan)也部(bu)分体现出了目前中国古代文(wen)学性别研究的(de)现状。首先,这(zhe)份书单(dan)一半的(de)书籍来自欧美学界的(de)研究成果,古代女性文(wen)学研究方(fang)面(mian),海外汉(han)学还是走在前面(mian);其次,这(zhe)份书单(dan)中的(de)大部(bu)分著作并非(fei)纯文(wen)学领域,而是历史学方(fang)面(mian)或文(wen)史的(de)交叉学科研究,专力于古代女性文(wen)学的(de)研究,目前尚不多见。类似(si)《跨越闺门》和《美人(ren)与书》,是相对而言偏文(wen)学研究的(de)著作;第三,从这(zhe)份书单(dan)也可(ke)以看出,国内女性文(wen)学研究的(de)先行者,主要集中在现当代文(wen)学领域,比如孟悦老师和戴锦华老师合著的(de)《浮出历史地表》,课堂上(shang)很多同学会选择阅读(du)这(zhe)部(bu)著作,有(you)一些男生读(du)完这(zhe)部(bu)书后感受到价值观被冲击的(de)一点震撼,但(dan)他们(men)也在作业中体现出尝试去理(li)解消(xiao)化的(de)努力。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wen)学研究》,孟悦、戴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she),2018年5月版

此外,明清时期或宋代以后的(de)研究成果较多,唐及唐以前的(de)研究则相对较少。这(zhe)部(bu)分是因为研究材料(liao)的(de)限制和传统研究范式的(de)束缚。海外学者因材料(liao)获取的(de)难度(du),更少涉及唐代以前的(de)研究。我和朱雯老师的(de)研究偏重明清,而辛晓娟老师的(de)研究则在唐前,因此首先请辛老师介绍一些较早时段的(de)有(you)代表性的(de)研究著作。

辛晓娟:我首先想提的(de)是刘淑丽老师的(de)《先秦汉(han)魏晋妇女观与文(wen)学中的(de)女性》,这(zhe)本书是一本严谨的(de)学术(shu)著作,研究广义上(shang)的(de)妇女观,也包括男性视角下的(de)妇女观及男性塑造的(de)女性形象。

钱志熙(xi)老师有(you)一篇(pian)长(chang)论(lun)文(wen),《士大夫(fu)文(wen)化视角中的(de)中国古代女性诗歌发展史》,里(li)边(bian)提到了古代女性诗歌创作在歌谣传统与文(wen)人(ren)诗传统中的(de)不同处境。研究女性文(wen)学,我们(men)必须关注(zhu)先秦至两(liang)汉(han)时期的(de)歌谣传统。在文(wen)人(ren)诗尚未成熟的(de)时代,女性文(wen)学创作极为活跃。例如,《诗经》《汉(han)乐府(fu)》中许多篇(pian)章虽(sui)作者不可(ke)考(kao),但(dan)它们(men)以女性口吻创作,体现了女性的(de)声音(yin)。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分水岭。曹植等建安诗人(ren)大力创作五言诗,文(wen)人(ren)诗传统逐渐成熟,女性诗人(ren)开始模仿男性文(wen)人(ren)的(de)风格,诸(zhu)如像谢道(dao)韫这(zhe)样的(de)诗人(ren),就在摹仿身边(bian)的(de)男性文(wen)人(ren)。我们(men)说过(guo),歌谣传统中的(de)女性创作一直活跃。但(dan)文(wen)人(ren)诗传统则并非(fei)如此。女性在文(wen)人(ren)诗创作中长(chang)期处于模仿的(de)阶段,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渐追上(shang)男性文(wen)人(ren)。我们(men)应该分别梳(shu)理(li)文(wen)人(ren)诗传统和歌谣传统中的(de)女性创作,以便更全面(mian)地理(li)解女性文(wen)学的(de)面(mian)貌。

此外,我还想谈谈罗新老师的(de)《漫长(chang)的(de)余生》,此前我们(men)讲历史往往关注(zhu)那(na)些王侯(hou)将相,这(zhe)本书从小人(ren)物(wu)的(de)视角,也是女性的(de)视角,去观察历史。书中的(de)宫女王钟(zhong)儿,生于南朝一个(ge)中层官僚家庭,在战争(zheng)中家破人(ren)亡,被掠到平城宫中成为一个(ge)普通宫女,辅佐(zuo)了好几位后妃,最(zui)后出家为尼,八十多岁(sui)寿终正寝。我们(men)可(ke)以看到在这(zhe)样的(de)一个(ge)风起云涌的(de)历史时代,作为一个(ge)普通人(ren),她(ta)的(de)随波逐流,她(ta)的(de)无可(ke)奈(nai)何,她(ta)是历史的(de)亲历者和见证者,她(ta)的(de)故事也让我们(men)得以窥(kui)见那(na)个(ge)时代的(de)宫廷生活和女性的(de)生存状态。这(zhe)本书里(li)也写了一些北魏宫中的(de)独特制度(du),诸(zhu)如“子(zi)贵母死”,可(ke)以让我们(men)了解当时上(shang)层贵族女性的(de)生存状态。

《漫长(chang)的(de)余生:一个(ge)北魏宫女和她(ta)的(de)时代》,罗新/著,北京日报出版社(she)·理(li)想国,2022年7月版

郭文(wen)仪:在今天的(de)讲座中,我先从宋代谈起,尽管我的(de)研究重点可(ke)能更多集中在明清时期。这(zhe)里(li),我不得不提及伊沛霞教授的(de)著作《内闱》,其英文(wen)版于1993年出版,这(zhe)一年对于中国古代文(wen)学的(de)性别研究具有(you)重要意义。这(zhe)一年在耶鲁(lu)大学举行了明清妇女文(wen)学国际(ji)研讨会,由孙康宜与魏爱莲共同筹办,这(zhe)个(ge)会议可(ke)以说是开风气(qi)之先,很多重要的(de)著作都在此后出版。

宋代是一个(ge)充满变(bian)革的(de)时代,对女性而言同样如此。传统上(shang),我们(men)可(ke)能认为宋代是理(li)学开始压迫女性的(de)时期,这(zhe)一时期程颐等提出过(guo)“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de)说法。但(dan)海外汉(han)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de)视角,很多著作都通过(guo)研究妇女在婚(hun)姻和家庭中的(de)出嫁、再嫁、财产(chan)权、继承权等相关史料(liao),强(qiang)调女性在婚(hun)姻关系(xi)中所拥有(you)的(de)一定程度(du)的(de)自主性。除了《内闱》,《闺塾师》等同时期的(de)重要著作也提供了类似(si)的(de)观点。这(zhe)里(li)其实也想邀请大家进一步思考(kao):这(zhe)种“自主性”多大程度(du)上(shang)是具有(you)普遍性的(de)?但(dan)无论(lun)如何,这(zhe)些著作在研究方(fang)法和材料(liao)运用上(shang)都是具有(you)开创性的(de)。

朱雯:我想着重介绍李惠仪老师的(de)著作《明清文(wen)学中的(de)女子(zi)与国难》。这(zhe)本书原本是英文(wen)著作,2022年被翻译(yi)成中文(wen),中文(wen)版有(you)600多页,是一本深入研究明清易(yi)代时期女性与文(wen)学的(de)著作。我在读(du)博期间也曾研究过(guo)类似(si)的(de)课题,但(dan)当时没有(you)机会拜(bai)读(du)这(zhe)本著作,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让我深感震撼。

《明清文(wen)学中的(de)女子(zi)与国难》英文(wen)原版

书中第一章讨论(lun)了明清时期男性诗人(ren)使用女性措辞来表达政治(zhi)意义的(de)传统。这(zhe)种传统可(ke)以追溯到屈原那(na)个(ge)时代,他在《楚辞》中通过(guo)香(xiang)草美人(ren)的(de)意象来传达政治(zhi)意向。李老师指出,在帝国晚期,这(zhe)种以女性视角隐喻(yu)政治(zhi)信息的(de)表达方(fang)式尤为显(xian)著。男性作家通过(guo)描绘女性——无论(lun)是颂(song)扬还是代言——来表达自己的(de)理(li)想和政治(zhi)诉求,这(zhe)种方(fang)式在当时社(she)会中是心照不宣的(de)。第二章则将视角转回女性自身。在明清易(yi)代之际(ji),政治(zhi)失序导致了性别角色(se)的(de)变(bian)化,女性作家的(de)涌现和女英雄诗的(de)创作、王朝的(de)更迭创造或增(zeng)强(qiang)了一个(ge)崭新的(de)文(wen)学想象空间。这(zhe)些女性作家在成为女英雄后,其作品与她(ta)们(men)回归社(she)会角色(se)后的(de)创作形成了鲜(xian)明对比,这(zhe)些是那(na)个(ge)特别的(de)时代带来的(de)。第三章则探讨了一些真实和想象中的(de)女性英雄案(an)例。

在西方(fang)汉(han)学的(de)研究中,我注(zhu)意到一个(ge)现象,即他们(men)的(de)绪论(lun)往往写得非(fei)常精彩,提出了很多先进的(de)理(li)念和方(fang)法。然而,由于材料(liao)的(de)限制和解读(du)上(shang)的(de)隔(ge)阂,这(zhe)些研究在深入分析时可(ke)能会显(xian)得有(you)些力不从心。作为中国的(de)研究者,我们(men)在材料(liao)获取和文(wen)化理(li)解上(shang)可(ke)能有(you)更多优势,但(dan)也面(mian)临着如何将这(zhe)些优势转化为深入研究的(de)挑(tiao)战。

郭文(wen)仪:我想特别推荐的(de)一本书是《矢(shi)志不渝》,它探讨了明清时期一个(ge)特殊的(de)现象——贞女现象。“贞女”并不是指丈夫(fu)去世后守(shou)节的(de)女性,而是专指未嫁而在未婚(hun)夫(fu)去世后选择守(shou)节的(de)女性。在当时,大多数贞女可(ke)能是出于现实压力和利益考(kao)虑而守(shou)节,但(dan)仍有(you)少数女性是主动选择这(zhe)样做(zuo)的(de)。这(zhe)本书有(you)趣之处在于,它展示了女性在守(shou)节问题上(shang)的(de)主动性,尽管这(zhe)部(bu)分女性并不多。书中使用的(de)材料(liao)和分析都非(fei)常有(you)趣,为我们(men)提供了深入理(li)解当时女性生活和选择的(de)视角。

《矢(shi)志不渝:明清时期的(de)贞女现象》,【美】卢(lu)苇(wei)菁/著 秦立彦/译(yi),江苏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22年5月版

龚宗杰(jie):我主要研究古代文(wen)章学,在所有(you)文(wen)体中,文(wen)章创作可(ke)能是和女性距离最(zui)远的(de),相比之下,古典诗词创作和女性的(de)关系(xi)更为紧密。

今天我是作为学习(xi)者来谈谈我的(de)感想。在过(guo)去的(de)一个(ge)月里(li),我参加了几场明清文(wen)学研究的(de)学术(shu)会议,观察到两(liang)个(ge)现象,一是女性学者在古代文(wen)学界的(de)活跃度(du)日益增(zeng)加,二是女性文(wen)学的(de)研究似(si)乎(hu)还处于起步阶段。

另(ling)外,我会比较关注(zhu)文(wen)献整理(li),最(zui)近学界在这(zhe)方(fang)面(mian)有(you)一些进展,比如浙师大的(de)宋清秀老师编纂(zuan)的(de)《清代女性别集叙(xu)录》就是一个(ge)例子(zi)。此外,自2008年以来陆续出版的(de)《女性文(wen)学别集丛刊》和《女性文(wen)学总集丛刊》等,也提供了研究的(de)资料(liao)。今后的(de)女性文(wen)学研究应该更多利用这(zhe)些文(wen)献整理(li)的(de)成果。

赵惠俊:在定义和介绍了一些经典著作之后,我们(men)可(ke)以有(you)一些具体研究案(an)例,刚好我可(ke)以分享我翻译(yi)《才女之累》这(zhe)本书的(de)一些心得。艾朗(lang)诺教授运用女性主义理(li)论(lun),通过(guo)性别这(zhe)一维度(du),深入探讨了李清照在宋之后千年接受史中身份的(de)演变(bian)。他认为随着时间的(de)推移(yi),对李清照身份的(de)定义变(bian)得越来越狭隘。在书名的(de)翻译(yi)上(shang),我们(men)经过(guo)了一番讨论(lun)。原文(wen)“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直译(yi)为“女性天赋的(de)负担”,但(dan)艾朗(lang)诺教授建议使用“累赘”,我们(men)觉得“累赘”这(zhe)个(ge)词不太雅观。经过(guo)一番斟酌,我们(men)决定采用“才女之累”,兼顾两(liang)种含义。艾朗(lang)诺教授试图剥离自明清以来加诸(zhu)李清照身份的(de)层层累赘,探讨她(ta)是否仅仅是一个(ge)才女,或者她(ta)的(de)才女身份是如何被历史逐步限定和标签化的(de)。我主要负责(ze)李清照接受史部(bu)分的(de)翻译(yi),这(zhe)一部(bu)分就是在追溯这(zhe)一标签逐步构建起来的(de)过(guo)程。这(zhe)本书发表之后,宇文(wen)所安曾经写过(guo)一篇(pian)书评,他觉得过(guo)分强(qiang)调李清照的(de)女性身份也是另(ling)一种“负担”,应该超越性别。但(dan)我认为性别维度(du)对于理(li)解李清照的(de)历史背(bei)景和她(ta)的(de)生活经历至关重要。性别不仅是她(ta)身份的(de)一部(bu)分,也是我们(men)理(li)解她(ta)作品的(de)一个(ge)关键视角。那(na)么,也请各位老师谈谈自己从性别视角研究古代文(wen)学的(de)经验。

《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美】艾朗(lang)诺/著 夏丽丽、赵惠俊/译(yi),上(shang)海古籍出版社(she),2017年3月版

朱雯:我曾写过(guo)一篇(pian)名为《明清易(yi)代之际(ji)的(de)女性诗歌——个(ge)人(ren)与家国命运的(de)自我书写》的(de)论(lun)文(wen)。当时这(zhe)篇(pian)文(wen)章的(de)写作初衷并不是要探讨易(yi)代之际(ji)的(de)性别问题,但(dan)今天回看时我发现其中至少涉及了两(liang)个(ge)有(you)关性别视角的(de)问题。

一是隐性的(de)女性。大家知道(dao)方(fang)以智,明清之际(ji)一个(ge)有(you)名的(de)遗民(min),明亡后落发为僧,天南海北流亡,是气(qi)节之士的(de)代表。历史记载中有(you)很多关于他的(de)记载,也保留了很多诗作,但(dan)他的(de)妻子(zi)却鲜(xian)少被人(ren)提及。1644年甲申之变(bian),方(fang)以智准备从北京逃往南京,在一首诗中,他描述了与妻子(zi)分别的(de)情(qing)景,哪怕妻子(zi)跪在他面(mian)前苦苦哀求,他也无法带着妻子(zi)一同逃亡。在当时,携(xie)家带口逃亡确实不易(yi),这(zhe)是一个(ge)伦理(li)和时代的(de)悲剧。但(dan)值得注(zhu)意的(de)是,无论(lun)是他的(de)诗作中,还是和朋友的(de)书信中,他都不将抛(pao)妻弃子(zi)一事视作人(ren)生污点,反而是气(qi)节的(de)表现,他的(de)父亲在南京见到他后甚至说:“喜汝怀忠弃妻子(zi),家门无愧对钟(zhong)山。”在士大夫(fu)的(de)评价体系(xi)中抛(pao)妻弃子(zi)有(you)时甚至可(ke)以与忠诚联系(xi)起来。

他的(de)妻子(zi)叫(jiao)做(zuo)潘翟,在被抛(pao)弃后,也曾四处寻找丈夫(fu),但(dan)最(zui)终还是没能等到丈夫(fu)回家。如果搜刮零(ling)碎的(de)材料(liao),可(ke)以发现潘翟曾在得知丈夫(fu)去世后写过(guo)六首《哭夫(fu)子(zi)》,其中有(you)一句是“一生大节已完全,两(liang)地伤心只(zhi)问天”,此处的(de)“大节”是什(shi)么“节”?女性诗歌中的(de)“节”和男性士大夫(fu)的(de)“节”有(you)无区别?我想这(zhe)里(li)的(de)节不是她(ta)自己的(de)贞节,而是她(ta)丈夫(fu)的(de)节义,她(ta)用自己的(de)苦难的(de)、被抛(pao)弃的(de)一生去成全丈夫(fu)的(de)名节,所以在丈夫(fu)去世后,她(ta)说“一生大节已完全”,她(ta)不必再为丈夫(fu)的(de)名节去做(zuo)什(shi)么了。

这(zhe)个(ge)故事关于女性的(de)隐形,但(dan)同时“一生大节已完全”也让我不由思考(kao),有(you)时女性的(de)声音(yin)是否真的(de)能代表她(ta)内心真实的(de)感受?我们(men)在阅读(du)女性诗歌时,需要注(zhu)意诗歌背(bei)后隐形的(de)男性,这(zhe)是第二个(ge)问题。

关于女性诗歌后隐形的(de)男性,我的(de)论(lun)文(wen)中也提到一个(ge)案(an)例,是祁彪佳夫(fu)妇。在清军(jun)入侵江南时,祁彪佳选择在家中自沉。他的(de)妻子(zi)商(shang)景兰,虽(sui)然也有(you)想要殉节的(de)念头,但(dan)因为有(you)幼子(zi)要抚养,只(zhi)能选择孤独地活下来。商(shang)景兰在五十岁(sui)寿宴时写过(guo)一首《五十自序》,里(li)面(mian)写道(dao):

忍泪语(yu)两(liang)儿,汝曹非(fei)不力。行乐虽(sui)及时,避难需俭德(de)。我家忠孝(xiao)门,举动为世则。行当立清标,繁(fan)华非(fei)所识。事事法先型,处身如安宅(zhai)。读(du)书成大儒,我复何促刺。我本松(song)柏姿,甘(gan)与岁(sui)寒敌。扬名显(xian)其亲,此寿同金石。

这(zhe)里(li)面(mian)有(you)女性对自己的(de)要求,也有(you)对儿女的(de)规劝,但(dan)同时,如“行乐虽(sui)及时,避难需俭德(de)”这(zhe)样的(de)话,又是她(ta)丈夫(fu)去世时对她(ta)的(de)嘱托,如果翻检祁彪佳的(de)遗书,会发现祁彪佳殉节前所挂念叮(ding)嘱的(de)与商(shang)景兰在五十岁(sui)寿宴上(shang)向儿女交代的(de)内容几乎(hu)一模一样。这(zhe)些话语(yu)是她(ta)自己的(de)想法,还是社(she)会的(de)期待以及她(ta)丈夫(fu)的(de)想法?这(zhe)就是我感受到的(de)女性诗歌中隐藏的(de)男性人(ren)物(wu)。

郭文(wen)仪:我还没有(you)正式发表过(guo)以性别视角研究古代文(wen)学的(de)论(lun)文(wen),但(dan)在课程和写论(lun)文(wen)过(guo)程中也穿插了一些性别的(de)视角,可(ke)以同大家分享。在文(wen)学研究中,我们(men)应该注(zhu)意文(wen)本缝隙中呈现的(de)女性的(de)生存状态,这(zhe)不仅仅是关注(zhu)女性创作的(de)部(bu)分,也包括男性作品中的(de)女性形象。例如,在古代男性如何撰写墓志,他们(men)如何在墓志中塑造妻子(zi)或母亲的(de)形象,这(zhe)些都是值得关注(zhu)的(de)问题。这(zhe)种塑形和规范性的(de)问题,是研究女性在社(she)会中角色(se)的(de)重要途(tu)径。

例如,上(shang)学期我们(men)邀请了中国人(ren)民(min)大学国学院的(de)汤元宋老师做(zuo)了一个(ge)讲座,题目是《女子(zi)可(ke)以成圣吗——东(dong)亚理(li)学家族中的(de)女性角色(se)》。其中可(ke)以发现一些属于广义的(de)女性视角的(de)话题,比如他讨论(lun)了司马光为他妻子(zi)写的(de)传记《叙(xu)清河县君》,对其妻的(de)品德(de)多有(you)夸赞,但(dan)给(gei)读(du)者的(de)感受是这(zhe)个(ge)女性就像一个(ge)木偶,是一个(ge)不真实的(de)偶像。王汎森先生在《权力的(de)毛(mao)细管作用》中提到了明清士大夫(fu)家庭,在记录这(zhe)些士大夫(fu)如刘宗周等理(li)学家的(de)端素形象的(de)书写里(li),“闺门之内,肃若朝廷”,女性就像是家庭中的(de)臣子(zi),甚至出现了家中虽(sui)有(you)女眷,但(dan)宛若无人(ren)的(de)极端记录。这(zhe)些男性学者笔下的(de)女性都呈现出一种被规范化的(de)女性形象,看似(si)褒扬,其实只(zhi)是社(she)会道(dao)德(de)的(de)体现,女性的(de)主体性是没有(you)的(de)。又如孙康宜在《寡妇诗人(ren)的(de)文(wen)学“声音(yin)”》中写过(guo),许多女性在丈夫(fu)去世后才能发出自己的(de)声音(yin),“她(ta)们(men)不幸失去了自己的(de)‘皇(huang)帝’,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de)声音(yin)”。

明清之际(ji)为什(shi)么有(you)那(na)么多现象级(ji)的(de)女性创作?我想其中一个(ge)原因就是易(yi)代之际(ji)原有(you)的(de)严格的(de)道(dao)德(de)和家庭秩序的(de)打破,为女性提供了发声的(de)渠道(dao)。

从女性的(de)视角可(ke)能能捕捉到一些特别的(de)理(li)解和感受。我还想分享上(shang)课时常常举的(de)一个(ge)例子(zi)。宋金之际(ji)吴激滞(zhi)留北方(fang)金朝,他在一次宴会上(shang),看到一个(ge)曾经的(de)宗室女子(zi),现在沦为歌妓,深受触动,写下了著名的(de)《人(ren)月圆》。这(zhe)首词在词学史上(shang)也是一首受到赞誉的(de)经典作品: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zi),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dui)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然而,我们(men)的(de)女学生在读(du)到这(zhe)首词时,会非(fei)常敏锐地质(zhi)疑说这(zhe)样的(de)内容看不出真正的(de)同情(qing)之心。因为这(zhe)个(ge)女性在靖康之难后被掳掠到北方(fang),命运是非(fei)常悲惨的(de),她(ta)们(men)失去了尊严,甚至可(ke)能随时失去生命,但(dan)吴激居然关注(zhu)到的(de)是“仙肌胜雪,宫髻堆(dui)鸦”,这(zhe)是非(fei)常典型的(de)凝视文(wen)本。包括他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似(si)乎(hu)是体现出“同是天涯沦落人(ren)”的(de)同情(qing),但(dan)其实二者的(de)命运和处境根本不对等,只(zhi)有(you)加入性别视角,才能体会到历史缝隙中的(de)这(zhe)些内涵。

辛晓娟:我也没有(you)写过(guo)正式的(de)女性主义研究论(lun)文(wen),所以想先从个(ge)人(ren)的(de)角度(du)分享一点接地气(qi)的(de)经验。我相信今天在座的(de)同学们(men)尤其是女孩(hai)子(zi)肯定都对文(wen)学感兴趣,也许也有(you)创作的(de)兴趣。我自己也是有(you)这(zhe)样跨界的(de)经验,特别鼓励大家进行创作,当你们(men)阅读(du)诗词或了解历史上(shang)女性文(wen)学家的(de)传奇经历时,你们(men)可(ke)能会有(you)一种强(qiang)烈的(de)共鸣,想要为她(ta)们(men)发声,或对她(ta)们(men)的(de)人(ren)生产(chan)生兴趣。这(zhe)很正常,很多女性的(de)经历都是在传奇故事中流传下来的(de)。而且如果把一些女性作者的(de)作品和她(ta)们(men)创作时的(de)悲伤、传奇或与众不同的(de)故事背(bei)景结合起来,这(zhe)些作品会显(xian)得格外引人(ren)入胜。

我的(de)主要研究方(fang)向是唐代,有(you)段时间却对宋代的(de)历史产(chan)生了浓厚的(de)兴趣,是因为业余想写一本以南宋灭亡为背(bei)景的(de)小说。我关注(zhu)到汪元量和王昭仪的(de)故事,当时南宋灭亡,太后、嫔妃以及宫廷乐师等都被俘虏,从杭州一路北上(shang)至元大都。在这(zhe)一过(guo)程中,汪元量创作了上(shang)百首湖州歌,记录了北上(shang)见闻,王昭仪也写下了词作《满江红》。虽(sui)然小说没有(you)完成,但(dan)我发表了一篇(pian)《汪元量的(de)歌体创作》的(de)文(wen)章,算是意外收(shou)获。所以如果大家因为对某个(ge)女性感兴趣,产(chan)生了共情(qing)而想去研究一段历史,也是一个(ge)很好的(de)路径。

王昭仪画像,出自《中国仕女百图》,彭连熙(xi)绘

王昭仪当时写过(guo)《满江红》,最(zui)后一句是“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可(ke)以看出她(ta)当时的(de)情(qing)感是非(fei)常复杂的(de),既(ji)有(you)对国家覆(fu)亡的(de)悲痛,也有(you)对自身命运的(de)担忧。她(ta)还怀着一点希望(wang),能在历史洪流的(de)碾压下,活下来。

王昭仪的(de)这(zhe)首诗流传出来后,不少士大夫(fu)都有(you)和作,包括文(wen)天祥。文(wen)天祥的(de)《满江红·代王夫(fu)人(ren)作》里(li)写到“算妾身、不愿(yuan)似(si)天家,金瓯缺”,意指国家已有(you)缺,作为后妃应当殉国,这(zhe)也是当时很多士大夫(fu)的(de)想法。汪元量的(de)态度(du)就略有(you)一些差异,他作为一个(ge)文(wen)人(ren)加宫廷琴师,社(she)会身份上(shang)与传统男性士大夫(fu)有(you)很大区别,更能体会个(ge)体在历史巨变(bian)中的(de)无奈(nai)与惶恐,因此他的(de)和作中就更多表达了同情(qing)。

从这(zhe)个(ge)故事中,我们(men)可(ke)以看到性别固然是一个(ge)角度(du),但(dan)有(you)时也是可(ke)以跨越性别的(de)。例如,当一个(ge)男性被置于女性的(de)位置,他对女性的(de)同情(qing)可(ke)能会更深。这(zhe)种同情(qing)并非(fei)简单(dan)的(de)人(ren)品判断,而是与他们(men)的(de)处境有(you)关。所以在研究中,性别身份和阶层身份参看,或许能获得更客观的(de)视角。

龚宗杰(jie):刚刚辛老师提到要关注(zhu)文(wen)学中的(de)女性生命,这(zhe)提示我们(men)思考(kao)如何理(li)解文(wen)学,我个(ge)人(ren)比较同意“文(wen)学即人(ren)学”的(de)说法,古代文(wen)学研究应关注(zhu)历史上(shang)鲜(xian)活的(de)生命。我虽(sui)然没有(you)专门研究女性文(wen)学的(de)文(wen)章,但(dan)听完几位老师的(de)发言,想到去年发表的(de)一篇(pian)《下流之悼:圹志与明清墓志文(wen)的(de)日常性》,或许与今天的(de)话题有(you)一定联系(xi)。

“下流之悼”出自《文(wen)心雕龙》,是指对幼弱夭亡者的(de)哀悼。论(lun)文(wen)主要关注(zhu)那(na)些墓主为幼弱或低阶层人(ren)士的(de)墓志文(wen),特别是悼念幼小女童的(de)作品。较为典型的(de)是韩愈为其小女所写的(de)《女挐圹铭》,这(zhe)篇(pian)圹志对明清时期同类型墓志文(wen)的(de)创作影响很大。

我撰写这(zhe)篇(pian)论(lun)文(wen)借鉴(jian)了新文(wen)化史的(de)范式,有(you)关新文(wen)化史,彼得·伯克曾指出新文(wen)化史强(qiang)调的(de)“小叙(xu)事”有(you)七个(ge)维度(du),其中之一是身体史,它与性别史相联系(xi)。我对“小叙(xu)事”的(de)理(li)解可(ke)概括为关键词: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刚刚辛老师提到的(de)罗新老师的(de)《漫长(chang)的(de)余生》,以小人(ren)物(wu)为视角,便是这(zhe)样的(de)例子(zi)。

此外,我还关注(zhu)到明清时期女性作为书籍编者的(de)现象,书籍史和阅读(du)史本身就与新文(wen)化史密切相关。明清时期的(de)女性不仅作为文(wen)学的(de)创作者,还作为编纂(zuan)者参与了作品的(de)编辑和传播。从新文(wen)化史等这(zhe)些视角进入性别研究,或许更有(you)助于我们(men)从平凡的(de)、碎片化的(de)材料(liao)中探求女性的(de)声音(yin),并且更开放地将文(wen)学理(li)解为人(ren)类生活、心灵的(de)普遍意义的(de)表达方(fang)式,在此基础上(shang)展开更多元和更有(you)意义的(de)讨论(lun)。

赵惠俊:感谢各位老师的(de)发言,尤其是各位老师剖(pou)析自己论(lun)文(wen)的(de)部(bu)分,很多时候都让我有(you)头皮发麻的(de)感受,对我而言也有(you)很多的(de)知识更新。性别视角的(de)加入,的(de)确让我们(men)看到文(wen)学和历史的(de)许多新的(de)层面(mian),相信也能对我们(men)在现代社(she)会中的(de)生活产(chan)生许多启(qi)发。不知道(dao)现场的(de)同学们(men)有(you)没有(you)什(shi)么想同各位老师交流的(de)?

现场同学:今天分享的(de)许多老师都是女性,我自己在阅读(du)作品时,常常会和作者产(chan)生很强(qiang)的(de)共情(qing),有(you)时会无法顾及学术(shu)的(de)严谨性,不知道(dao)各位老师是如何在保持(chi)学术(shu)严谨性的(de)同时依然保持(chi)对女性作品敏锐的(de)感知力的(de)?

朱雯:我想感知力和共情(qing)力并不是劣势,这(zhe)难道(dao)不是一个(ge)优势吗?特别是在阅读(du)女性文(wen)学作品时,共情(qing)能力让我们(men)敏锐感知文(wen)学作品中的(de)情(qing)感,当然也对我们(men)深入理(li)解作品内容有(you)助益,甚至可(ke)以帮助我们(men)发现研究对象的(de)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明清时期的(de)女性乱(luan)离诗就是个(ge)好例子(zi)。这(zhe)些作品中对自身容貌损(sun)毁的(de)描写,以及在逃难时被迫换(huan)装的(de)经历,展现了女性特有(you)的(de)痛苦和错位感。女性研究者可(ke)能更容易(yi)捕捉到这(zhe)些情(qing)感,当然也会痛苦,这(zhe)很正常。我曾经读(du)过(guo)史可(ke)法在殉节前写给(gei)家人(ren)的(de)信件,国变(bian)时他选择殉节当然是尽忠之举,但(dan)他不仅自己要殉节,还反复写了三四封信催促他的(de)妻子(zi)与他一起殉节。我至今记得当时读(du)到那(na)些信件时的(de)难受心情(qing)。但(dan)正因为共情(qing)了,你才能捕捉到被男性遮盖的(de)女性的(de)存在。从情(qing)感出发进入学术(shu)研究,是一条(tiao)没有(you)问题的(de)路径。

郭文(wen)仪:我们(men)过(guo)去就曾有(you)幸借助《妇女研究论(lun)丛》这(zhe)一平台组织过(guo)一个(ge)将情(qing)感史和女性研究结合的(de)工作坊:“从情(qing)感进入: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的(de)本土(tu)经验与理(li)论(lun)反思”,因为觉得情(qing)感史是一个(ge)很好的(de)研究路径。当我们(men)共情(qing)时,有(you)时会感到非(fei)常难受,处理(li)起来的(de)确不容易(yi)。我们(men)能做(zuo)的(de)唯一方(fang)法就是在保持(chi)学术(shu)敏锐性的(de)同时,与研究对象保持(chi)一定的(de)距离。这(zhe)不仅是女性面(mian)临的(de)挑(tiao)战,男性也会面(mian)临类似(si)的(de)情(qing)况。

附:“古代文(wen)学中的(de)女性世界”阅读(du)书单(dan)(2024年4月更新)

1.【英】维尼吉亚·沃尔夫(fu)《自己的(de)房间》,版本自选。

2.【法】西蒙·波伏(fu)娃《第二性》,版本自选。

3.【美】S.M.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shang)的(de)疯女人(ren)》,版本自选。

4.【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yi),《內闱:宋代妇女的(de)婚(hun)姻和生活》,江苏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04/2022年。

5.【美】曼(man)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yi),《缀(zhui)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de)中国妇女》,江苏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05/2022年。

6.【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yi),《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de)才女文(wen)化》,江苏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05/2022年。

7.【美】费侠莉著,甄橙译(yi),《繁(fan)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de)性(960-1665)》,江苏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06年。

8.【美】卢(lu)苇(wei)菁著,秦立彦译(yi),《矢(shi)志不渝:明清时期的(de)贞女现象》,江苏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10年。

9.【美】游鉴(jian)明、胡缨、季家珍等主编,《重读(du)中国女性生命故事》,凤凰出版传媒(mei)集团2012年。

10.【美】方(fang)秀洁、魏爱莲编,《跨越闺门——明清女性作家论(lun)》,北京大学出版社(she)2014年。

11.【美】魏爱莲著,马勤勤译(yi),《美人(ren)与书:19世纪中国的(de)女性与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she)2015年。

12.【美】曼(man)素恩著,罗晓翔译(yi),《张门才女》,北京大学出版社(she)2015年。

13.【美】艾朗(lang)诺著,夏丽丽、赵惠俊译(yi),《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上(shang)海古籍出版社(she)2017年。

14.【美】田晓菲著《萨福:一个(ge)欧美文(wen)学传统的(de)生成》,三联书店(dian)2019年。

15.【美】李惠仪著,李惠仪、许明德(de)译(yi),《明清文(wen)学中的(de)女子(zi)与国难》,台大出版中心2022年。

16.【英】露西·德(de)拉普《女性主义全球史》,南京大学出版社(she)2023年。

17.【加】方(fang)秀洁著,周睿、陈昉昊译(yi),《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de)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wen)学书写》,江苏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24年。

18.谭正璧《中国女性文(wen)学史》,版本自选。

19.梁乙真《中国妇女文(wen)学史纲》,版本自选。

20.谢无量《中国妇女文(wen)学史》,版本自选。

21.李银河《女性主义》,版本自选。

2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wen)学研究》,版本自选。

23.苏者聪《宋代女性文(wen)学》,武汉(han)大学出版社(she)1997年。

24.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dong)教育出版社(she)2000年。

25.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she)2004年。

26.刘淑丽《先秦汉(han)魏晋妇女观与文(wen)学中的(de)女性》,学苑(yuan)出版社(she)2008年。

27.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xu)事文(wen)学的(de)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she)2008年。

28.杨建玫《女性的(de)书写:英美女性文(wen)学研究》,经济(ji)管理(li)出版社(she)2012年。

29.周晓薇、王其祎《柔顺之象:隋代女性与社(she)会》,中国社(she)会科学出版社(she)2012年。

30.李志生《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she)2014年。

31.宋清秀《清代江南女性文(wen)学史论(lun)》,上(shang)海古籍出版社(she)2015年。

32.郭延礼《中国女性文(wen)学研究》,山东(dong)教育出版社(she)2016年出。

33.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she)会的(de)探索》,中西书局2019年。

34.姚平《唐代妇女的(de)生命历程》,上(shang)海古籍出版社(she)2019年。

35.程郁《宋代的(de)仕女与庶民(min)女性——笔记内外所见妇女生活》,大象出版社(she)2020年。

36.马珏玶《明清文(wen)学的(de)社(she)会性别研究》,人(ren)民(min)出版社(she)2020年。

37.陈高华《元代妇女史》,中国社(she)会科学出版社(she)2021年。

38.林晓雁《西周春秋时期的(de)女性、联姻与政治(zhi)格局演进研究》,中国社(she)会科学出版社(she)2021年。

39.罗新《漫长(chang)的(de)余生:一个(ge)北魏宫女和她(ta)的(de)时代》,北京日报出版社(she)2022年。

40.毛(mao)立平《壸政——清代宫廷女性研究》,中国人(ren)民(min)大学出版社(she)2022年。

41.张宏生《传统内外:清代闺秀诗词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she)2023年。

发布于:上(shang)海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