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澳门新彩网app下载最新版本-郭纯:从百年前的一桩“中国留法学生间谍事件”说起……,法国,留学,驻法
2024-06-02 07:55:01
澳门新彩网app下载最新版本-郭纯:从百年前的一桩“中国留法学生间谍事件”说起……,法国,留学,驻法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zuo)者 郭纯】

1908年6月22日,清政府陆(lu)军部委派15名陆(lu)军速成武备学堂二期(qi)学生前往(wang)法(fa)国(guo)留学深造。这一行人由驻德参赞冯祥光率领,从哈尔滨出发,经俄国(guo)西伯利亚前往(wang)德国(guo)首都柏(bai)林。7月7日,这15名学生安然抵达柏(bai)林,再由前来迎接他们的驻法(fa)使馆留学生监督(du)唐在复带往(wang)巴黎(li)。两周后的7月25日,他们最终来到(dao)法(fa)国(guo)西部城市拉弗莱什,入读一所军事类预科学校——法(fa)国(guo)陆(lu)军子弟学校。

短短一个月,这15名中国(guo)留学生就完成了从启程到(dao)在法(fa)注册入学的一系列手续,各方效率不可谓不高,颇令今人艳羡。

与日本(ben)、德国(guo)一样,法(fa)国(guo)也是晚清学生留洋的热门候选地之一。驻法(fa)公使刘式训(xun)就曾向江苏巡抚(fu)陆(lu)元鼎介绍留法(fa)的好处:“法(fa)国(guo)专门校学费(fei),岁不逾千佛郎,房饭(fan)零用约需三千,普通(tong)及(ji)预备科房膳学共不逾三千,暑假月在外另(ling)咨表。”同类学校的学费(fei),法(fa)国(guo)比英国(guo)要(yao)便宜(yi)近一倍多,再加上生活(huo)费(fei),两者数目相距颇为可观。且20世纪初,正值法(fa)国(guo)政府大举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之际,各种综合性大学、专科院校、工程师乃至军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sui)之还配备了较多的学制和学位种类可供选择。

刘式训(xun)/资料图

低廉的费(fei)用,多样的学科,快捷的时间,法(fa)兰西堪称(cheng)是培养人才的经济之选。于是各省大员均有以官费(fei)送生员入法(fa)求学,学的还多是路矿、海防(fang)、化(hua)工这类“实学”,他们甚至还愿(yuan)意赞助自费(fei)留学生转官费(fei),负担留学生的实习开支等,只为其能“学成后回国(guo)效命”。

1907年6月,巴黎(li)市面(mian)上出现了《新世纪报》和《自由杂志》这两种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中文刊物,在留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学生“寄稿暗助”。清政府本(ben)就担忧留学生易受(shou)外部的新思想的影响,于是马上要(yao)求驻法(fa)使馆“严敕停办,并查系何省官私费(fei)学生……即请撤(che)回”,奈何法(fa)兰西第三共和国(guo)是把出版自由写入宪法(fa)的,法(fa)国(guo)官方坚称(cheng)“该报未犯报律,无从禁(jin)阻”。所以即便之后查明了《新世纪报》的主笔是之前“苏报案”相关人物吴稚(zhi)晖,也因“既无证据,莫由追究”。

虽然法(fa)国(guo)政府可能并不太在乎留学生对本(ben)国(guo)政治(zhi)的非议,但一定会警惕留学生以这种“反抗(kang)精神(shen)”指向自身,进而形成潜在的政治(zhi)威胁。在清末,一场中国(guo)学生的“窃(qie)图案”就曾给中法(fa)外交(jiao)带来不小的风波。1909年3月,在法(fa)国(guo)校历春假期(qi)间,就读于法(fa)国(guo)海军士(shi)官学校的湖(hu)北籍学生向国(guo)华、石瑛两人,偷(tou)走学校的保密图纸,从学校所在的法(fa)国(guo)西部海港城市布雷(lei)斯特逃(tao)往(wang)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当地的照相馆对资料进行翻拍。后向国(guo)华回法(fa)被(bei)学校派人抓获,石瑛在逃(tao)。

一时间,法(fa)国(guo)报界各种阴谋论调甚嚣尘上,有的报纸将“保密图纸”夸大为涉嫌(xian)军事机密的文件,且一口(kou)咬定必有法(fa)方军职人员涉及(ji),竭力将这件事渲(xuan)染成所谓的“中国(guo)留学生间谍(die)事件”;有的报纸评论认为法(fa)国(guo)政府不该为了扩大国(guo)际影响力,招收外国(guo)军事留学生进入军校:“我(wo)们转变思想,对他们比自己(ji)的同胞还好,我(wo)们舰队档案室也向他们大开方便之门。”

但后经查明,所谓的“保密资料”不过是中国(guo)学生无法(fa)研修的课程课本(ben),根本(ben)“无关国(guo)防(fang)”,自然也没有什么(me)被(bei)收买的法(fa)国(guo)军官充作(zuo)“中间人”。向、石两人出于对校方针对留学生的“技术(shu)管制”的不忿(fen),才出了“窃(qie)图”这一下策。海军学校发现两人窃(qie)图出逃(tao)后,坚决表示要(yao)严惩嫌(xian)犯。但在中国(guo)官方的努力下,两人很快就洗清了“间谍(die)”嫌(xian)疑,当然这很大程度在于向、石两人均为鄂省官费(fei)生。

自两人在逃(tao)的消(xiao)息一经公开,当时的湖(hu)广总督(du)陈夔龙就立刻发电报恳请驻法(fa)公使刘式训(xun)“公就近与法(fa)廷长(chang)官相熟,祈(qi)设法(fa)保全为盼”,于是刘使尽浑身解数,通(tong)过法(fa)国(guo)外交(jiao)部竭力周全,使得这宗所谓的“间谍(die)案”最后以两人“退学出境”结案,并深念其“志在求学,情有可原”,另(ling)安排向、石两人进入英国(guo)学校继续学业。

随(sui)着(zhe)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倒台,中国(guo)迎来一个混乱而动荡的过渡时期(qi)。军阀的混战加剧了国(guo)内的政治(zhi)经济危机,新的北洋政府无力向青年学生提供大规(gui)模的,类似过去那种资金充裕、体系完备的官费(fei)留学制度。于是,曾经的留法(fa)官费(fei)生李石曾开始提倡“俭学”,1912年4月,他与吴稚(zhi)晖等人组织了留法(fa)俭学会。

该学会在其宗旨中,既肯定了前往(wang)西方留学对一个新生国(guo)家(jia)的重要(yao)性——“改良社会首重教育,欲输世界文明于国(guo)内,必以留学泰西为要(yao)图”,又点明其困难所在——“惟西国(guo)学费(fei)宿称(cheng)耗大,其事至难普及(ji)”,并提出解决办法(fa)——“曾经同志筹思,拟兴苦学之风,广辟(pi)留欧学界”。至于为什么(me)选择法(fa)国(guo),不得不提到(dao)李师曾也与前文提及(ji)的《新世纪》报这段公案渊源颇深,与吴稚(zhi)晖一样,他也是该报的创始人之一。法(fa)国(guo)对言论自由的保护(hu),让两人都深以为其是“民智民气先(xian)进之国(guo)”,故“兹由同志组织‘留法(fa)俭学会’,以兴尚俭乐学之风,而助其事之实行也。”

留法(fa)俭学会还得到(dao)了时任北洋教育部长(chang)蔡元培的支持,他授意教育部拨出房屋供学会在北京开办预科学校,校址就设在安定门附近的方家(jia)胡同。学生只要(yao)缴纳少量的注册费(fei)用就可以就读,他们在预科学校内进行为期(qi)6个月的法(fa)语和文化(hua)背景培训(xun),然后经俭学会安排,前往(wang)法(fa)国(guo)蒙塔日、巴黎(li)和枫(feng)丹白露的初高级中就读。

留法(fa)俭学会提倡的留学与以往(wang)的留学有很大不同。首先(xian),这些预备留法(fa)的学生并没有在国(guo)内受(shou)过“新式学堂”的教育,且大部分人出身并不富裕;其次,这些学生留法(fa)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一专业的知(zhi)识和技能,换(huan)言之,他们留学不是为了拿(na)文凭,而是“通(tong)过自身劳动过上一种简朴(pu)的生活(huo),逐渐接受(shou)法(fa)国(guo)共和主义的进步思想和价值体系”。

从1912到(dao)1914年,约有120人通(tong)过俭学会前往(wang)巴黎(li),“较十年公费(fei)之数,有过之无不及(ji),此其成绩显然易见者也。”然而,当时的袁(yuan)世凯政府对俭学会十分警惕,面(mian)对后者日益壮大的影响力,直接下令教育部收回北京留法(fa)预备学校的校舍。虽然后来学校曾一度搬至宣武门的皮库营四川会馆,但仍遭政府多次巡查,最后学校只能关闭(bi),留法(fa)俭学会全体解散(san)。

留法(fa)俭学会

1916年,法(fa)国(guo)政府因一战吃紧,国(guo)内劳动力空虚,故有意在华招募(mu)劳工。李石曾和蔡元培认为这是实现学生勤工俭学留法(fa)的大好时机,在同年成立了华法(fa)教育会。1917年,中国(guo)国(guo)内的局势也稍(shao)有放松,留法(fa)俭学会得以重组,北京的留法(fa)预备学校也再度开放招生。

在1919至1920年间,共有1400名四川、湖(hu)南、广东、浙江、江苏和湖(hu)北地区的学生通(tong)过俭学会踏上了留法(fa)之路,其中就有周恩来、邓(deng)小平、陈毅(yi)、李富春、李维汉(han)、聂荣臻、徐特立等之后的中国(guo)共产党领导人。这批学生的平均年纪在16至25岁之间。据统计,其中大部分人,约有498名被(bei)安排到(dao)工厂——主要(yao)是位于法(fa)国(guo)东部城市的钢铁厂和军工厂,579名被(bei)安排到(dao)学校里——大部分去的中学,集中在巴黎(li)近郊、蒙塔日市、默伦和枫(feng)丹白露地区;剩余的一百名则在高中和专科学校就读。

李石曾在巴黎(li)西郊开设豆腐(fu)工厂

这场勤工俭学运动之所以如此受(shou)到(dao)欢迎,除了大家(jia)都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水平的机会,还在于学生们认为去法(fa)国(guo)意味着(zhe)会成为拥有新文化(hua)、新思想的知(zhi)识界先(xian)锋。不要(yao)忘(wang)记就在1919年,中国(guo)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zhe)五四运动和新文化(hua)运动。中国(guo)青年们摈弃(qi)了旧的孔孟之道(dao),正热烈(lie)地期(qi)待着(zhe)新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到(dao)来。于是,这些半工半读的留法(fa)学生的突出特征就是带着(zhe)坚定的改变祖国(guo)命运的信念,以激进的方式参与政治(zhi)。

但他们远大的理想在一战后法(fa)国(guo)的残酷现实面(mian)前受(shou)到(dao)了挫折:工厂大量倒闭(bi),工资普遍微薄,失业人口(kou)剧增。不少留法(fa)学生连日常生活(huo)都难以为继,而相关部门的补助极其有限,时有时无。因此,学生们于1921年2月28日发起了“争取吃饭(fan)权、工作(zuo)权、求学权”的“二八运动”,向中华民国(guo)驻法(fa)公使馆请愿(yuan),促使驻法(fa)公使陈箓答应(ying)拨款,向勤工俭学学生支付维持生活(huo)的最低费(fei)用。

由于中国(guo)学生无法(fa)在法(fa)国(guo)工厂里继续工作(zuo),今“半工半读”中的“半工”已经不存,作(zuo)为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李石曾认为有责任要(yao)把另(ling)一半“半读”继续下去,因此他萌生了要(yao)在法(fa)国(guo)建立一所中国(guo)大学的想法(fa)。经过多轮协商后,中法(fa)大学协会于1921年夏正式宣布成立,负责管理位于里昂的中法(fa)大学的运作(zuo)。

中法(fa)大学由中方负责筹集部分资金,法(fa)方负责建造学校的楼房,为学生提供食宿,以及(ji)提供专业的教育。时任里昂市长(chang)的爱德华·赫里欧还协调法(fa)国(guo)国(guo)防(fang)部,让其同意拨出里昂附近的一处要(yao)塞——圣伊雷(lei)内堡(bao)及(ji)其附属领地作(zuo)为中法(fa)学校的校址。但随(sui)即公布的章(zhang)程中却明文规(gui)定学校只接受(shou)在中国(guo)通(tong)过入学考试(shi)的学生,虽然李师曾、陈箓等人希望在法(fa)勤工俭学的学生都能到(dao)里昂读书,但法(fa)方态度强硬地表示拒绝(jue)。法(fa)国(guo)政府已经注意到(dao)了这群来自中国(guo)的青年人,他们已经在法(fa)国(guo)各地进行集会、结社、罢工,发起请愿(yuan)活(huo)动,担忧如果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势将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zhi)力量。因此,在章(zhang)程中点明中法(fa)大学的学生须在中国(guo)招收,意图将这些在法(fa)留学生排除在外。

由此,以中法(fa)学校的校方和学生为主的矛盾不断激化(hua),几乎到(dao)了一触即发的时刻。1921年6月6日,300名勤工俭学学生联名上书蔡元培和陈箓,希望就入学问题给出官方答复,但没有得到(dao)任何结果。8月20日,驻法(fa)公使馆发出布告,宣布取消(xiao)勤工俭学学生的最低补助,推翻了“二八运动”的斗争成果。9月5日,学生们在勒(le)克鲁佐军工厂工作(zuo)的中国(guo)工人们发表演说(shuo),控诉中国(guo)校方违背了勤工俭学运动的初衷,表面(mian)上标榜是平民教育,事实上却是贵族教育的卫道(dao)者。

里昂中法(fa)大学校门 图自里昂图书馆网站

面(mian)对经济封锁,又听说(shuo)中法(fa)大学校长(chang)吴稚(zhi)晖即将带领第一批从中国(guo)选拔出来的学生到(dao)达里昂,在法(fa)国(guo)勤工俭学学生于是决定行动起来。由中国(guo)驻法(fa)使馆资助路费(fei),勤工俭学学生组成百余人的代表团从各地于9月21日到(dao)达里昂,并要(yao)求住在圣依雷(lei)内堡(bao)里,等待校长(chang)的到(dao)来。中法(fa)学校的法(fa)方校长(chang)莫里斯·古恒以防(fang)止动乱为名,要(yao)求学生交(jiao)出护(hu)照交(jiao)给警察局,学生抗(kang)争不成只好照办,最后得以进入学校。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中法(fa)两方的大学领导层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中方的校方代表褚民谊态度暧昧,对学生的要(yao)求不置可否(fou);随(sui)后赶到(dao)的吴稚(zhi)晖则坚决拒收这些学生;法(fa)方代表古恒认为这些学生进入学校的方式逾越了法(fa)律界限,坚决要(yao)求警察进行干预。

22日下午(wu),里昂警察局派出200名警察,将前一天住在中法(fa)大学校内的学生悉数“押送”到(dao)附近的蒙吕克炮台的兵营中进行“监管”。驻守巴黎(li)的部分学生听闻这一消(xiao)息,立刻要(yao)陈箓同法(fa)国(guo)政府交(jiao)涉,释放学生。陈箓派出副领事李骏以使馆名义前往(wang)里昂处理这一事件。在李俊的调解下,吴稚(zhi)晖会见了部分学生代表,最终决定以接收20位左右的勤工俭学学生缓和事态,但这与学生提出“应(ying)收尽收”的要(yao)求差距太远。谈判陷(xian)入僵局。

10月10日,被(bei)囚于兵营的学生为纪念辛亥革命,还举行了绝(jue)食抗(kang)议,希冀能使各方念其苦衷,稍(shao)加感动,促成入学。但是被(bei)驱逐的命运还是降临到(dao)了被(bei)关在蒙吕克兵营的104名勤工俭学学生的身上,10月13日,他们被(bei)警察送到(dao)里昂的布尔图火车站,然后在马赛登(deng)上了保罗·勒(le)卡号离开法(fa)国(guo)。

纵观整个留法(fa)勤工俭学运动,仿佛一场三方的“车轮战”——法(fa)国(guo)政府vs中国(guo)官方,中国(guo)官方vs中国(guo)学生,中国(guo)学生vs法(fa)国(guo)政府。似乎没有一方是绝(jue)对的赢家(jia):法(fa)国(guo)政府没有得到(dao)一群资金有保障、且日后能在中国(guo)社会中发挥“亲法(fa)”作(zuo)用的留学生群体;中国(guo)官方主导的运动最终成果——中法(fa)大学也失去了其初衷意义;绝(jue)大多数留法(fa)学生在朝(chao)不保夕中度过了三年,最后却无功而返。

不过,这场运动也许没有结出甜蜜的果实,却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在这批留法(fa)学生中,陈毅(yi)、李立三、蔡和森被(bei)遣送回国(guo),继续在国(guo)内投身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中国(guo)的革命事业;周恩来、邓(deng)小平、李维汉(han)、赵(zhao)世炎等人则继续留在了法(fa)国(guo),于1922年成立旅欧中国(guo)少年共产党,创办《赤光》杂志,作(zuo)为中国(guo)共产党的青年组织继续在欧洲活(huo)跃。

本(ben)文系观察者网独家(jia)稿件,文章(zhang)内容纯属作(zuo)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fou)则将追究法(fa)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zhang)。

发布于:上海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